创建帖子和主题。

思考题6~10:善知识德相20230208

6.依止善知识与依法不依人是不相违?如何会通?
7.何谓具相善知识?
8.为什么说善知识具调伏而不说持戒?
9戒与调伏有什么不同?
10、哪个德是利他?那个德是自利?

6、依止善知识与依法不依人是不相违的。

如何会通:依止善知识是依止善知识的法和功德,因为善知识那里有我等修行解脱成佛所需要的法,依止的善知识功德一定要超过自己,不能依止比自己低或相等的人;

依止善知识为法非为财,不能因为善知识相貌不够庄严、声音不太好听、言词不够文雅而不依止,以依止善知识只为法。

6、依止善知识与依法不依人是不相违的。

如何会通:依止善知识是依止善知识的法和功德,因为善知识那里有我等修行解脱成佛所需要的法,依止的善知识功德一定要超过自己,不能依止比自己低或相等的人;

依止善知识为法非为财,不能因为善知识相貌不够庄严、声音不太好听、言词不够文雅而不依止,以依止善知识只为法。

 

7、何谓具相善知识?

具十德的善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达实性、具巧说、悲心、离厌。

 

8、为什么说善知识具调伏而不说持戒?

调伏总相是以戒定慧三学次第调伏相续。调伏具有功德、能力、智慧,调伏不仅仅是调伏他人,更要调伏自己。调伏是以戒,调伏自他相续。

 

9、戒与调伏有什么不同?

戒是法律法规,是行持的标准,戒是硬性规定,不可违越,当下立断;

调伏是依戒调伏,当烦恼生起时,能不随烦恼转,且能寻找对治的方法,为调伏,调伏是与烦恼斗争的过程,慢慢转变消化;

 

10、哪个德是利他?那个德是自利?

自利德:戒、定、慧、德增、达实性、教富饶;利他德:具勤、善巧说、悲心、离厌。

  • 哪个德是利他?那个德是自利?
    lisa答:
    一、调伏–戒学–自利
    二、寂–定学–自利
    三、近寂–慧学–自利
    四、教富饶–与三藏等,具有多闻–自利
    五、通达实性–以殊胜非学通达无我–自利
    六、德增上–具最胜戒律、寂止与智慧自利
    七、巧说–精通如何引导他人之次第,能将法义送入所化之心中–利他
    八、悲悯–示正法之动机清净,不图利养及恭敬,由悲发起而作开示—利他
    九、具勤–欢喜利他之心坚固–利他
    十、离厌–数数讲法,不感疲倦–利他

潘燕
7.何谓具相善知识?
一、善知法义:菩萨以无碍智,善知一切诸法要义。
二、能广宣说:以智慧辩才广为众生宣扬如来妙法。
三、处众无畏:随其大众问难,悉能酬答,无所畏惧。
四、无断辩才:说法辩才无碍,经无量劫相续不断。
五、巧方便说:善巧方便随机说法,令众皆得通解。
六、法随法行:说法令众如法修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
七、威仪具足:于四威仪中无有缺犯,令人敬仰。
八、勇猛精进:精勤修持佛法,教导众生永不退转。
九、身心无倦:身心寂静,常起慈心摄化一切众生。
十、成就忍力:修习诸忍辱行,而成就无生法忍力。

 

  1. 何谓具相善知识?
    《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 悲体离厌应依止。” 谓以三学次第调伏相续;寂静;近寂静;多闻教功德富饶; 通达实性殊胜慧;功德较胜于弟子;善说教义直达所化耳中; 具大悲心;成办他义有大精进;数数宣说而无疲倦。此为善知识应具十相, 或特具三学,通达真实性,具大悲心亦可。
  2. 依止善知识与依法不依人是不相违?如何会通?
    不相违。
    善知识是法的载体,只有依止善知识才能得到法益,就如同世间人学习,有课本买来自学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去上学?上学就是请老师把这个课本上的知识讲出来,老师的所起到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
    《圆觉经》中说:“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这段经文就是在告诉我们依止的善知识所要具备的条件,善知识要具足正见,才能使人获得佛法的利益,而不被误导。
    由上可知,佛说“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想要学习佛法、依正法而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需要借助善知识的引导。而依止善知识也是建立在依法之上,以法为准则,如果离开了法,那就失去了善知识的内涵。

问题7:何谓具相善知识?

彭军辉

善知识应具十相:
以三学次第调伏相续;
寂静;
近寂静;
多闻教功德富饶;
通达实性殊胜慧;
功德较胜于弟子;
善说教义直达所化耳中;
具大悲心;
成办他义有大精进;
数数宣说而无疲倦。

具慧

答:上等善知识具备十相: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 悲体离厌;中等具二分之一即五:戒定慧三学、达实性、具悲悯;下等具八分之一,至少要有持戒、具悲悯两个德相(一难一易两个德相)。这三类都算是具相善知识;

华菁

7组回答:具相善知识,应具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悯、离厌等十德。或特具三学,通达真实性,具大悲心亦可。

觉向:

(1)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2)最主是五个:三学、通达实性、具大悲。
(3)最少是两个:戒,悲。

10、十个德哪个德是利他?那个德是自利?

彭军辉

以三学次第调伏相续; 自利
寂静; 自利
近寂静; 自利
多闻教功德富饶; 自利
通达实性殊胜慧; 自利
功德较胜于弟子; 自利
善说教义直达所化耳中; 利他
具大悲心; 利他
成办他义有大精进; 利他
数数宣说而无疲倦。 利他

具慧

答:自利有6:调伏、静、近静、善达实性、德增上、教富饶
利他有4:具勤、具巧说、悲体、离厌

华菁

7组回答:具勤、具巧说、悲悯、离厌这四个德是利他的;调伏、静、近静,德增、教富饶、善达实性这六个德是自利的。

觉向

利他:具勤(勇悍)、具巧说,悲体,离厌
自利:调伏静近静(戒定慧),德增,教富饶,善达实性。

9、戒与调伏有什么不同?

彭军辉

持戒是行持,调伏是持戒所产生的效用。通过持戒而不断调伏自心。

具慧

答:戒是一种准则;调伏是一种功德。戒是行持方面的,调伏是修心方面的,戒就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调伏更多的是心的训练,我们持不杀生戒,是为了调伏我们内心嗔的烦恼,但是持了不杀生戒,不一定就断了嗔的烦恼,但是调伏了嗔烦恼之后就一定不会想去犯杀生的戒。如果不知调伏,戒就会被视为束缚约束,如果知晓调伏,戒就是断烦恼的利器。戒的作用是调伏。从狭义来说,调伏就是戒。从广义来说,调伏的范围大于戒,闻思修也可以起到调伏的作用。比如学习各种慢的教理,依止善知识的教理,可以调伏自己的慢心;修布施可以调伏悭贪心等。

华菁

7组回答:戒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而制定的具体准则,持戒起了作用,就是调伏,通过持戒减轻或消除了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烦恼就是调伏,调伏是持戒的作用。持戒是被动较生硬。调伏是持戒量变产生了质变,消除了内心的烦恼。

觉向

调伏指的主要是戒律的一个功能,能调伏自己的烦恼。持了不杀生戒(行为),不等于他把杀生的烦恼断掉,比如说还有嗔心。所以用“调伏”这个词,这是从戒的最终的功能来讲的。比如,依靠不杀生这条戒来调伏我们的嗔心;以不偷盗这条戒来调伏我们的贪心,以不邪淫来调伏没有节制的各种欲望等等。

8、为什么说善知识具调伏而不说持戒?

彭军辉

持戒是行持,调伏是持戒所产生的效用。通过持戒而调伏自心才能具足善知识的品德。

具慧

答:持戒的目的是为了调伏自己的身心,因调伏的功能特别显,故将调伏说为持戒。比如通过不杀生这条戒调伏我们的嗔心,如果不调伏,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比较生硬,容易起嗔心,发火,跟周围人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
一个能够调伏自己身心的善知识,才能够去调伏他人。一个能调伏自己烦恼的善知识,他的戒律也一定清净。故说善知识具调伏而不说持戒。具调伏的一定是具有持戒功德,调伏是指自己的心续具有的一种功德(自未调伏,调伏他人无有事处)。

华菁

7组回答:调伏是指戒律的功能、作用。持戒起了作用,就是调伏,如通过持不杀生戒,调伏了嗔心,因此通过持戒调伏了自己内心的烦恼,只有调伏了自己才能去调伏他人,如果只是持戒,不一定能够调伏他人,因此说善知识具调伏而不说持戒。

觉向

意在强调善知识的功德。善知识透过持戒,已经调伏了自己内心关于犯戒的烦恼。

6、依止善知识与依法不依人是否相违?如何会通?

彭军辉

不相违;
依法不依人即我们应追随有正知正见能传承正法的善知识,而不是看重某个人的名誉地位。我们应该按照善知识应具备的十相和三学如理鉴别,善知识是正法的继承和传播者,我们应该依止学习。

具慧

依止善知识,主要是观察他是否具备善知识的德相,观察确定依止后,就要如理依止:不怀疑,不观其过失,按善知识要求去做,重点是调伏自己的我慢。
依法不依人,是要防止仅凭外在的名声地位就盲目依止,而不管他是否具有正知正见,是否具备善知识德相;或者见他外在身份年龄不如自己、相貌不庄严、说话不好听等而轻视于人,草率认为他不会有啥功德。
因此,依止善知识是建立是依法基础之上的,二者并不矛盾。因为道靠人弘,依法的同时就是要依止善知识来学法,也要依止人来修法;而且修行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善知识引导,才能快速成就,避免自己盲修瞎炼、南辕北辙而不自知。

华菁

7组回答:依止善知识与依法不依人是不相违的,《密续》中说:“上师即佛陀,上师即正法,上师即僧伽,师为三宝聚,故应礼敬师。”师为一切功德之源。因此要依止善知识,但如何辨别善知识与恶知识,则应“依法不依人”。善知识是具“正知见人”。“正知见”即是法。因此“依法不依人”。应因法而依,不是因人而依。当重正知正见之实德,而不看其人之名望与地位。

觉向

(1)依法强调的是法。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并没有依止夜叉、但以头目脑髓换取夜叉知道的法,他依止的是法、为了得到法。
(2)另一方面,在自己能力不足时,离开善知识,无法理解法,难以得到法的究竟义。依止善知识也是为了法。
(3)依止之前,观察善知识十相很重要。一个师父,他有法,他的开示与法相合,我们才依止。如果善知识讲得与法不同,选择法。如果他很不如法,我们可以选择离开(但是要杜绝诽谤辱骂,因为嗔恨只能给自己带来恶业)。
(4)从修心的角度,知惭愧、懂感恩,才能修成善良的心。感恩三宝是从感恩善知识开始。从此才能慢慢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