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十六
引用于 觉道 在 2025年4月27日, 下午4:411.听闻正法为什么要与心续结合?
“应与心续结合而闻正法”的意思是:在闻法时,应该反观自心,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上师的教诫,若不符合,应该责备自己并加以改正;如果符合,也要肯定自己并继续保持。很多人在听法时,不是反观内心,而是一边听法,一边观察别人的过失,心里想着:“上师现在说的就是某人的过失,这就是他的问题……”好像上师讲的都跟自己无关似的,以这种方式来听法,对自己一点帮助也没有。因此,不论讲法或是听法,如果自心无法与法结合,那么不管是讲、闻什么法,都不会产生帮助,所以应该反观自心来讲、闻正法。
2.说法的利益是什么?
布施可以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其中,“法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法施即无染”,宣说正法的动机清净,不是为了声名、利养、恭敬或其他的现世利益而说正法;“如实示经等”,要正确无误地讲述经论的内容。具备这两个条件,说法的行为才能称为法施;如果心中夹杂着烦恼,只为了追求利养、恭敬等世间利益,或是误解经论的意思,不仅无法累积到资粮,反而会折损自己的福报。因此,以清净的动机说法十分重要。
因此说法的利益是可以累积到资粮和增加自己福报。
3.以意乐和加行说法,分别都有哪些内涵?
意乐包含的内涵有:听法者应该具备的六想当中,除了“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之外,说法者也应该具备其他五想:于己起医师想、于法起药品想、于闻法者起病者想、于如来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并对闻法的弟子生起慈心,希望他们借由闻法而能行善、断恶;并且断除“担心别人会胜过自己的嫉妒”、“不想说法而推延的懈怠”“一再说法所生的厌倦”“在说法时赞扬自己毁谤他人”“怕别人比自己懂的更多,心生悭吝,隐藏自己了解的法”、“贪图衣食等诸则物”。应该思维:“希望透由为他人说法,自他都能成就佛果;成佛需要累积广大的福德,所以福德才是我需要的,除此之外,世间的利养、恭敬都是多余目无益的。”
加行包含的内涵有:说法前应先沐浴净身,穿着干净的衣服;在清洁、悦意的处所,坐上高座。《海慧请问经》说:如果先念诵“伏魔咒”,周围百由旬内的魔就无法靠近,纵使靠近,也无法障碍我们;也可念诵《心经》取代。说法者应面带微笑;为了让闻法者能清楚理解所说的法义,应该引经据典,并且透由不同的譬喻、正因来解释文意。
4.什么样的对象可以说法?什么样的对象不应说法?
《律经》说:“未请不应说。”如果他人没有请求,就不应该为他说法 ;《三摩地王经》说:纵使请求,也要观察对方是否具备闻法的条件。有些人听闻佛法的动机,只是为了在文字上钻研;或是将来可以为其他人说法,而不是为了实修;或是为了追求名利;甚至只是想试探一下上师的程度如何,对这些人就不应该宣说正法。如果知道对方已经具备了闻法的条件、为他说法能对教法产生帮助,即便对方没有请求,也该为他说法,这是特例。
在《律经》中有提到听法的威仪:听法者的座位应该比说法者低;在听法时,头上不可以戴帽子等,也不应该动来动去或把脚伸出来。这些仪态都是我们在听法时要注意的。
1.听闻正法为什么要与心续结合?
“应与心续结合而闻正法”的意思是:在闻法时,应该反观自心,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上师的教诫,若不符合,应该责备自己并加以改正;如果符合,也要肯定自己并继续保持。很多人在听法时,不是反观内心,而是一边听法,一边观察别人的过失,心里想着:“上师现在说的就是某人的过失,这就是他的问题……”好像上师讲的都跟自己无关似的,以这种方式来听法,对自己一点帮助也没有。因此,不论讲法或是听法,如果自心无法与法结合,那么不管是讲、闻什么法,都不会产生帮助,所以应该反观自心来讲、闻正法。
2.说法的利益是什么?
布施可以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其中,“法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法施即无染”,宣说正法的动机清净,不是为了声名、利养、恭敬或其他的现世利益而说正法;“如实示经等”,要正确无误地讲述经论的内容。具备这两个条件,说法的行为才能称为法施;如果心中夹杂着烦恼,只为了追求利养、恭敬等世间利益,或是误解经论的意思,不仅无法累积到资粮,反而会折损自己的福报。因此,以清净的动机说法十分重要。
因此说法的利益是可以累积到资粮和增加自己福报。
3.以意乐和加行说法,分别都有哪些内涵?
意乐包含的内涵有:听法者应该具备的六想当中,除了“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之外,说法者也应该具备其他五想:于己起医师想、于法起药品想、于闻法者起病者想、于如来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并对闻法的弟子生起慈心,希望他们借由闻法而能行善、断恶;并且断除“担心别人会胜过自己的嫉妒”、“不想说法而推延的懈怠”“一再说法所生的厌倦”“在说法时赞扬自己毁谤他人”“怕别人比自己懂的更多,心生悭吝,隐藏自己了解的法”、“贪图衣食等诸则物”。应该思维:“希望透由为他人说法,自他都能成就佛果;成佛需要累积广大的福德,所以福德才是我需要的,除此之外,世间的利养、恭敬都是多余目无益的。”
加行包含的内涵有:说法前应先沐浴净身,穿着干净的衣服;在清洁、悦意的处所,坐上高座。《海慧请问经》说:如果先念诵“伏魔咒”,周围百由旬内的魔就无法靠近,纵使靠近,也无法障碍我们;也可念诵《心经》取代。说法者应面带微笑;为了让闻法者能清楚理解所说的法义,应该引经据典,并且透由不同的譬喻、正因来解释文意。
4.什么样的对象可以说法?什么样的对象不应说法?
《律经》说:“未请不应说。”如果他人没有请求,就不应该为他说法 ;《三摩地王经》说:纵使请求,也要观察对方是否具备闻法的条件。有些人听闻佛法的动机,只是为了在文字上钻研;或是将来可以为其他人说法,而不是为了实修;或是为了追求名利;甚至只是想试探一下上师的程度如何,对这些人就不应该宣说正法。如果知道对方已经具备了闻法的条件、为他说法能对教法产生帮助,即便对方没有请求,也该为他说法,这是特例。
在《律经》中有提到听法的威仪:听法者的座位应该比说法者低;在听法时,头上不可以戴帽子等,也不应该动来动去或把脚伸出来。这些仪态都是我们在听法时要注意的。
引用于 觉辉 在 2025年5月13日, 上午12:021.听闻正法为什么要与心续结合?
如果讲法者讲的时候没有结合自己身心去讲,听的人没有结合自己身心来对治烦恼,听的人虽然坐在这个地方,但是在看其他书之类的,或者是在打坐、念咒,没有跟这个法相结合。或者是“另说余法”,本来讲的是这个事情,却扯到其它无关事情,“则其任说何法,皆难获得要领”,不会得到利益。
如讲到贪心的时候,不去观察自己的贪心,而去观察别人的贪心。听法的时候没有结合自己身心,自己的烦恼没有对治,就不会得到法益。
我们要以法为镜,照见自己的过失,思维产生的原因,并不断地去掉过失,修起功德,并随法修学。
2.说法的利益是什么?
讲法的第一个利益,是法布施的利益。 《劝发增上意乐经》云:不图利养、恭敬而行无染法施,能生两类各二十种利益; 《勇猛经》中亦云:出家法师仅施一偈正法之福,更胜在家众施无量财物。
3.以意乐和加行说法,分别都有哪些内涵?
意乐的内涵: 应作 《海慧请问经》中所说五想:一于己起医师想、二于法起药品想、三于闻法者起病者想、四于如来起善士想、五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并于徒众修习慈心,断除恐他高胜之嫉妒心、推延懈怠、数数说法所生厌倦、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贪图衣食等诸财物。应生此念:【为令自、他皆能成佛,说法所生福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
加行的内涵: 先行沐浴,保持洁净,着鲜净衣,并于清洁、悦意之处,坐于法座。《海慧请问经》云:若念诵 【伏魔咒】,则其周围百由旬内,魔及魔类诸天皆不能至;纵能前来亦不能障,故应念诵此咒。次以和颜悦色,具足令他理解法义所需要件 —— 譬喻、正因、经教而作宣说。
4.什么样的对象可以说法?什么样的对象不应说法?
如《律经》云:【未请不应说。 】未作祈请,不应讲说; 《三摩地王经》云:【虽作祈请,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祈请,亦可讲说。】诸余威仪,应如《律经》所说。
《律藏》里面讲到,你在低处行,他在高处行,不应讲法;你在后面,他在前面,不应讲法。
1.听闻正法为什么要与心续结合?
如果讲法者讲的时候没有结合自己身心去讲,听的人没有结合自己身心来对治烦恼,听的人虽然坐在这个地方,但是在看其他书之类的,或者是在打坐、念咒,没有跟这个法相结合。或者是“另说余法”,本来讲的是这个事情,却扯到其它无关事情,“则其任说何法,皆难获得要领”,不会得到利益。
如讲到贪心的时候,不去观察自己的贪心,而去观察别人的贪心。听法的时候没有结合自己身心,自己的烦恼没有对治,就不会得到法益。
我们要以法为镜,照见自己的过失,思维产生的原因,并不断地去掉过失,修起功德,并随法修学。
2.说法的利益是什么?
讲法的第一个利益,是法布施的利益。 《劝发增上意乐经》云:不图利养、恭敬而行无染法施,能生两类各二十种利益; 《勇猛经》中亦云:出家法师仅施一偈正法之福,更胜在家众施无量财物。
3.以意乐和加行说法,分别都有哪些内涵?
意乐的内涵: 应作 《海慧请问经》中所说五想:一于己起医师想、二于法起药品想、三于闻法者起病者想、四于如来起善士想、五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并于徒众修习慈心,断除恐他高胜之嫉妒心、推延懈怠、数数说法所生厌倦、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贪图衣食等诸财物。应生此念:【为令自、他皆能成佛,说法所生福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
加行的内涵: 先行沐浴,保持洁净,着鲜净衣,并于清洁、悦意之处,坐于法座。《海慧请问经》云:若念诵 【伏魔咒】,则其周围百由旬内,魔及魔类诸天皆不能至;纵能前来亦不能障,故应念诵此咒。次以和颜悦色,具足令他理解法义所需要件 —— 譬喻、正因、经教而作宣说。
4.什么样的对象可以说法?什么样的对象不应说法?
如《律经》云:【未请不应说。 】未作祈请,不应讲说; 《三摩地王经》云:【虽作祈请,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祈请,亦可讲说。】诸余威仪,应如《律经》所说。
《律藏》里面讲到,你在低处行,他在高处行,不应讲法;你在后面,他在前面,不应讲法。
引用于 觉明 在 2025年5月13日, 下午6:251、听闻正法为何要与心续结合?
因为修佛的目的是想解脱与成佛,想实现此目的就得在心行上下功夫,也就是行持加心相续的修炼,慢慢趋向佛的心与行,当然在这里非常重要的是必须如理依止善知识。
2、说法的利益是什么?
说法的利益是饶益有情,成就有情义利
3、以意乐和加行说法分别包含哪些内容?
意乐说法包含:五相,于己如医想、讲法如疗病想、法如药想、如来善士想、正法久住想
加行说法包含:沐浴清净身心、礼敬祈请祖师大德、念咒清除违缘、高坐、应机善巧说法
4、何对象可说,何对象不说
可说:请法、具相法器,利根不请也要说
否则就不说
1、听闻正法为何要与心续结合?
因为修佛的目的是想解脱与成佛,想实现此目的就得在心行上下功夫,也就是行持加心相续的修炼,慢慢趋向佛的心与行,当然在这里非常重要的是必须如理依止善知识。
2、说法的利益是什么?
说法的利益是饶益有情,成就有情义利
3、以意乐和加行说法分别包含哪些内容?
意乐说法包含:五相,于己如医想、讲法如疗病想、法如药想、如来善士想、正法久住想
加行说法包含:沐浴清净身心、礼敬祈请祖师大德、念咒清除违缘、高坐、应机善巧说法
4、何对象可说,何对象不说
可说:请法、具相法器,利根不请也要说
否则就不说
引用于 慧如 在 2025年5月15日, 下午4:551.听闻正法为什么要与心续结合?
答:因为听闻正法时,不观照自己的心相续,把自己置身法外就很难获得法要内涵,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身心去听闻,了解法义,以法为镜对照去对治烦恼,并修功德。
2.说法的利益是什么?
答:《劝发增上意乐经》说:慈氏不求名利恭敬而施予法布施,是有二十种利益。是哪二十种呢?即是:(1) 成就正念(闻所成慧)(2) 成就胜慧(修所成慧)(3) 成就觉慧(思所成慧)(4) 成就坚固(正见坚固,不为邪见引转)(5) 成就智慧(资粮道与加行道的世间智慧)(6) 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见道与修道的出世间智慧)(7) 贪欲微小(8) 嗔恚微小(9) 愚痴微小(10)魔众无机可乘(贪嗔痴三毒徵小,魔众不能侵损)(11)得诸佛世尊珍爱护念如爱独子(续佛慧命,故得诸佛护持)(12)得非人众守护(得喜爱善法的人、非人众护持)(13)得诸天助护成就威德(得大梵天、帝释等天众助护成就权威)(14)怨敌无机可乘(不求利养,怨敌不能损恼)(15)亲友坚贞不渝(得良师益友爱护,永不舍离)(16)言教有力令人信服(17)没有畏惧(在有识之士面前毫无畏怯)(18)充满喜悦(由于不计较得失,心极喜悦)(19)得智者称赞(20)其法布施值得记念。对于诸大经典所说的说法利益,应当至心建立信解(又作胜解,即是不动摇的肯定)。
《四家合注》第一类的二十种利益可分为六种等流果、四种离系果、九种增上果及一种异熟果。“六种等流果”:一、成就正念,获得不忘文义的闻所成慧。二、成就胜慧,获得了知胜义谛的根本修所成慧。三、成就觉慧,获得了知世俗谛的后得思所成慧。四、成就坚固,智慧渐次增长,所知法义不被恶见劫夺。五、成就智慧,获得资粮道及加行道所摄的世间智慧。六、随顺证得出世间慧,获得见道及修道所摄的出世间智慧。“四种离系果”:一、贪欲减轻。二瞋恚减轻。三、愚痴减轻。四、由于三毒减轻,所以魔类无法伺机而害。“九种增上果”:一、诸佛于彼视如独子而忆念之。二、能得乐于行善之人与护方天神等的守护。三、梵天及帝释天等助彼增长威光、大力。四、因不贪图财物,怨敌等无损恼、毁谤的机会。五、因得善知识及亲友信任,彼此情感坚固。六、因不希求利养、恭敬,言词威肃,旁人信受。七、智慧增长、不求利敬,于智者处无所畏惧。八、不求利养,得大喜乐。九、能得诸佛、菩萨、智者赞叹。“一种异熟果”:能够一再忆起法施的功德及深恩。
《至尊洛桑诺布文集》第二类的二十种利益:一说法的勇气未生者生、二“已生不退、三为得总持(持久不忘诸法词意),内心正直、四以少许力便能广利众生、五无劳便能获得他人敬重、六得以防护身七语八意三门、九跳脱恶趣苦难、十临终生大欢喜而死、十一如法制伏欲争论者、十二风采令人称羡、十三资质优于常人、十四获得圆满增上意乐、十五获得止观、十六所修苦行皆能圆满、十七发起精进,永不衰退、十八守护正法、十九速登不退转地、二十所作皆能符合菩萨行仪。
3.以意乐和加行说法,分别都有哪些内涵?
答:一、意乐。应作《海慧请问经》中所说五想:一于己起医师想、二于法起药品想、三于闻法者起病者想、四于如来起善士想、五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并于徒众修习慈心,断除恐他高胜之嫉妒心、推延懈怠、数数说法所生厌倦、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贪图衣食等诸财物。应生此念:【为令自、他皆能成佛,说法所生福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
二、加行。先行沐浴,保持洁净,着鲜净衣,并于清洁、悦意之处,坐于法座。《海慧请问经》云:若念诵 【伏魔咒】,则其周围百由旬内,魔及魔类诸天皆不能至;纵能前来亦不能障,故应念诵此咒。次以和颜悦色,具足令他理解法义所需要件 —— 譬喻、正因、经教而作宣说。
4.什么样的对象可以说法?什么样的对象不应说法?
答:如《律经》云:【未请不应说。】未作祈请,不应讲说;《三摩地王经》云:【虽作祈请,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祈请,亦可讲说。】诸余威仪,应如《律经》所说。
1.听闻正法为什么要与心续结合?
答:因为听闻正法时,不观照自己的心相续,把自己置身法外就很难获得法要内涵,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身心去听闻,了解法义,以法为镜对照去对治烦恼,并修功德。
2.说法的利益是什么?
答:《劝发增上意乐经》说:慈氏不求名利恭敬而施予法布施,是有二十种利益。是哪二十种呢?即是:(1) 成就正念(闻所成慧)(2) 成就胜慧(修所成慧)(3) 成就觉慧(思所成慧)(4) 成就坚固(正见坚固,不为邪见引转)(5) 成就智慧(资粮道与加行道的世间智慧)(6) 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见道与修道的出世间智慧)(7) 贪欲微小(8) 嗔恚微小(9) 愚痴微小(10)魔众无机可乘(贪嗔痴三毒徵小,魔众不能侵损)(11)得诸佛世尊珍爱护念如爱独子(续佛慧命,故得诸佛护持)(12)得非人众守护(得喜爱善法的人、非人众护持)(13)得诸天助护成就威德(得大梵天、帝释等天众助护成就权威)(14)怨敌无机可乘(不求利养,怨敌不能损恼)(15)亲友坚贞不渝(得良师益友爱护,永不舍离)(16)言教有力令人信服(17)没有畏惧(在有识之士面前毫无畏怯)(18)充满喜悦(由于不计较得失,心极喜悦)(19)得智者称赞(20)其法布施值得记念。对于诸大经典所说的说法利益,应当至心建立信解(又作胜解,即是不动摇的肯定)。
《四家合注》第一类的二十种利益可分为六种等流果、四种离系果、九种增上果及一种异熟果。“六种等流果”:一、成就正念,获得不忘文义的闻所成慧。二、成就胜慧,获得了知胜义谛的根本修所成慧。三、成就觉慧,获得了知世俗谛的后得思所成慧。四、成就坚固,智慧渐次增长,所知法义不被恶见劫夺。五、成就智慧,获得资粮道及加行道所摄的世间智慧。六、随顺证得出世间慧,获得见道及修道所摄的出世间智慧。“四种离系果”:一、贪欲减轻。二瞋恚减轻。三、愚痴减轻。四、由于三毒减轻,所以魔类无法伺机而害。“九种增上果”:一、诸佛于彼视如独子而忆念之。二、能得乐于行善之人与护方天神等的守护。三、梵天及帝释天等助彼增长威光、大力。四、因不贪图财物,怨敌等无损恼、毁谤的机会。五、因得善知识及亲友信任,彼此情感坚固。六、因不希求利养、恭敬,言词威肃,旁人信受。七、智慧增长、不求利敬,于智者处无所畏惧。八、不求利养,得大喜乐。九、能得诸佛、菩萨、智者赞叹。“一种异熟果”:能够一再忆起法施的功德及深恩。
《至尊洛桑诺布文集》第二类的二十种利益:一说法的勇气未生者生、二“已生不退、三为得总持(持久不忘诸法词意),内心正直、四以少许力便能广利众生、五无劳便能获得他人敬重、六得以防护身七语八意三门、九跳脱恶趣苦难、十临终生大欢喜而死、十一如法制伏欲争论者、十二风采令人称羡、十三资质优于常人、十四获得圆满增上意乐、十五获得止观、十六所修苦行皆能圆满、十七发起精进,永不衰退、十八守护正法、十九速登不退转地、二十所作皆能符合菩萨行仪。
3.以意乐和加行说法,分别都有哪些内涵?
答:一、意乐。应作《海慧请问经》中所说五想:一于己起医师想、二于法起药品想、三于闻法者起病者想、四于如来起善士想、五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并于徒众修习慈心,断除恐他高胜之嫉妒心、推延懈怠、数数说法所生厌倦、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贪图衣食等诸财物。应生此念:【为令自、他皆能成佛,说法所生福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
二、加行。先行沐浴,保持洁净,着鲜净衣,并于清洁、悦意之处,坐于法座。《海慧请问经》云:若念诵 【伏魔咒】,则其周围百由旬内,魔及魔类诸天皆不能至;纵能前来亦不能障,故应念诵此咒。次以和颜悦色,具足令他理解法义所需要件 —— 譬喻、正因、经教而作宣说。
4.什么样的对象可以说法?什么样的对象不应说法?
答:如《律经》云:【未请不应说。】未作祈请,不应讲说;《三摩地王经》云:【虽作祈请,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祈请,亦可讲说。】诸余威仪,应如《律经》所说。
引用于 雪蘭 在 2025年5月26日, 下午4:521.听闻正法为什么要与心续结合?
答:因为《菩提道次第》本身就是以调心为核心的,听闻了之后就要观照自己的内心法是否与心结合了,当下是否有对治我们的烦恼,这样学习才能深刻于心中,才有利益,如果说学了之后合上书本,法是法,而我还是跟没学之前那样没啥改变,这样学法无益。
2.说法的利益是什么?
答:说法的利益有二十种,其中法布施为最胜,成办自利利他。
(1) 成就正念(闻所成慧)(2) 成就胜慧(修所成慧)(3) 成就觉慧(思所成慧)(4) 成就坚固(正见坚固,不为邪见引转)(5) 成就智慧(资粮道与加行道的世间智慧)(6) 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见道与修道的出世间智慧)(7) 贪欲微小(8) 嗔恚微小(9) 愚痴微小(10)魔众无机可乘(贪嗔痴三毒徵小,魔众不能侵损)(11)得诸佛世尊珍爱护念如爱独子(续佛慧命,故得诸佛护持)(12)得非人众守护(得喜爱善法的人、非人众护持)(13)得诸天助护成就威德(得大梵天、帝释等天众助护成就权威)(14)怨敌无机可乘(不求利养,怨敌不能损恼)(15)亲友坚贞不渝(得良师益友爱护,永不舍离)(16)言教有力令人信服(17)没有畏惧(在有识之士面前毫无畏怯)(18)充满喜悦(由于不计较得失,心极喜悦)(19)得智者称赞(20)其法布施值得记念。
3.以意乐和加行说法,分别都有哪些内涵?
答:一、意乐:一、于己起医师想、二、于法起药品想、三、于闻法者起病者想、四、于如来起善士想、五、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并于徒众修习慈心,断除恐他高胜之嫉妒心、推延懈怠、数数说法所生厌倦、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贪图衣食等诸财物。应生此念:【为令自、他皆能成佛,说法所生福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
二、加行。先行沐浴,保持洁净,着鲜净衣,并于清洁、悦意之处,坐于法座。《海慧请问经》云:若念诵 【伏魔咒】(心经回遮文),则其周围百由旬内,魔及魔类诸天皆不能至;纵能前来亦不能障,故应念诵此咒。次以和颜悦色,具足令他理解法义所需要件 —— 譬喻、正因、经教而作宣说。
4.什么样的对象可以说法?什么样的对象不应说法?
答:如《律经》云:【未请不应说。 】未作祈请,不应讲说; 《三摩地王经》云:【虽作祈请,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祈请,亦可讲说。】诸余威仪,应如《律经》所说。
《律藏》里面讲到,你在低处行,他在高处行,不应讲法;你在后面,他在前面,不应讲法。
1.听闻正法为什么要与心续结合?
答:因为《菩提道次第》本身就是以调心为核心的,听闻了之后就要观照自己的内心法是否与心结合了,当下是否有对治我们的烦恼,这样学习才能深刻于心中,才有利益,如果说学了之后合上书本,法是法,而我还是跟没学之前那样没啥改变,这样学法无益。
2.说法的利益是什么?
答:说法的利益有二十种,其中法布施为最胜,成办自利利他。
(1) 成就正念(闻所成慧)(2) 成就胜慧(修所成慧)(3) 成就觉慧(思所成慧)(4) 成就坚固(正见坚固,不为邪见引转)(5) 成就智慧(资粮道与加行道的世间智慧)(6) 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见道与修道的出世间智慧)(7) 贪欲微小(8) 嗔恚微小(9) 愚痴微小(10)魔众无机可乘(贪嗔痴三毒徵小,魔众不能侵损)(11)得诸佛世尊珍爱护念如爱独子(续佛慧命,故得诸佛护持)(12)得非人众守护(得喜爱善法的人、非人众护持)(13)得诸天助护成就威德(得大梵天、帝释等天众助护成就权威)(14)怨敌无机可乘(不求利养,怨敌不能损恼)(15)亲友坚贞不渝(得良师益友爱护,永不舍离)(16)言教有力令人信服(17)没有畏惧(在有识之士面前毫无畏怯)(18)充满喜悦(由于不计较得失,心极喜悦)(19)得智者称赞(20)其法布施值得记念。
3.以意乐和加行说法,分别都有哪些内涵?
答:一、意乐:一、于己起医师想、二、于法起药品想、三、于闻法者起病者想、四、于如来起善士想、五、于正法理起久住想;并于徒众修习慈心,断除恐他高胜之嫉妒心、推延懈怠、数数说法所生厌倦、赞自功德举他过失、于法悭吝、贪图衣食等诸财物。应生此念:【为令自、他皆能成佛,说法所生福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
二、加行。先行沐浴,保持洁净,着鲜净衣,并于清洁、悦意之处,坐于法座。《海慧请问经》云:若念诵 【伏魔咒】(心经回遮文),则其周围百由旬内,魔及魔类诸天皆不能至;纵能前来亦不能障,故应念诵此咒。次以和颜悦色,具足令他理解法义所需要件 —— 譬喻、正因、经教而作宣说。
4.什么样的对象可以说法?什么样的对象不应说法?
答:如《律经》云:【未请不应说。 】未作祈请,不应讲说; 《三摩地王经》云:【虽作祈请,亦应观器;若知是器,纵未祈请,亦可讲说。】诸余威仪,应如《律经》所说。
《律藏》里面讲到,你在低处行,他在高处行,不应讲法;你在后面,他在前面,不应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