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思考题十九

1、如何依止具备条件的善知识?

2、解释“信为前行犹如母,生护增长一切德”的意思。

3、意乐依止中修信的“信心”是指对什么的信心?

4、弟子需有视师如佛的想法,现实实修中应如何去实践?

5、如果去寻求善知识的过失有什么过患?如何防护观过的心?

6、如何对善知识生起恭敬心?

  • 1.如何依止具备条件的善知识?

    一、意乐依止

    观师功德生信、视师如佛。

    随念师深恩而起恭敬。

     

    二、以加行依止

    1)、供养财物。

    2)、亲近承事。

    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赞扬上师之功德等。

    3)、依教奉行。

    如所教授,无违而修。

     

    2.解释信为前行犹如母,生护增长一切德的意思?

    谓信能令功德未生者生、已生安住、渐次向上增长。

     

    3.意乐依止中修信的信心是指对什么的信心?

    意乐依止中修信的信心指对上师的信心

     

    4.弟子需有视师如佛的想法,现实实修中应如何去实践?

    佛是断除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若知是佛,便能于彼不起寻过之心,而生思维功德之心;

    现实中,上师显为凡夫相,凡夫就会有过失。《金刚于灌顶续》说 :平时应该观察上师的功德,而不是观察他的过失, 因为观察功德会让白己获得成就 ;如果观察过失,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我们通过视师如佛想,就能于一切时只观德上师功德、不会去寻上师的过失,我们依师闻思修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增长功德。

     

    5.如果去寻求善知识的过失有什么过患?如何防护观过的心?

    寻求善知识的过失的过患:《金刚于灌顶续》说:【应取轨范德,永不执其过,取德获成就,执过则不成。】应如续中所说而行。上师功德虽多,然若从其少许过失之处而作观察,则必障碍自身成就;纵使过失居多,然若不观其过,而从功德处修信心,则为生起成就之因。故凡己之上师,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维寻求师过所生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

     

    防护观过的心的方式:不论上师有多少过失,我们都要去思维寻求师过所带来的过患,尽力避免观察师过,若因放逸、烦恼盛等而生寻过心时,亦应励力忏悔、防护。如此不断地串习。

     

    6.如何对善知识生起恭敬心?

    《十法经》云:【我于长夜漂泊轮回,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痴所覆,从睡眠中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误入恶道,示善道者;束缚于三有牢狱中,解放我者;长时为病所苦,作良医者;我为贪等猛火燃烧,作为云雨而息灭者,应起此想。】

    《华严经》中亦云:【我之善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萨行仪道,专心思维而来此。彼令生德如我母,哺功德乳犹乳母,令我遍修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损恼。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帝释天降甘霖,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于诸怨亲如山王,心不烦乱如大海,等同船夫遍救护,善财由思而来此。菩萨令我发大心,佛子令生大菩提,我诸善识佛所赞,由此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依怙,此等予我乐眼目,以此心侍善知识。】应诵此偈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己名。

    依经所说如此思维,时时忆念善知识的恩德而生起恭敬心。

     

1、如何依止具备条件的善知识?

主要有2种依止方式:以意乐依止、以加行依止。

(1)以意乐依止:

“深信上师”,须有视师如佛的想法,不要观察上师的过失,如果升起观察上师的过失应励力忏悔、防护。

随念深恩而起恭敬。仔细思维善知识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以各种方式利益我们的恩德。

(2)以加行依止:

在仔细地观察之后, 应该去做让上师欢喜的事, 避免做出让上师感到不喜的事。具体可以分3种:供养财物(供养不一定要亲手将供物献给上师, 也可以用观想的方式来供养)、身语承事(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赞扬上师之功德等)、依教奉行(按照上师的教诫如理行持,努力行善、断恶)。其中依教奉行是三者中最重要的。

2、解释“信为前行犹如母,生护增长一切德”的意思。

如同母亲生下孩子之后, 会细心养育呵护, 让孩子能逐渐成长茁壮 ; 信为一切功德的基础, 能让未生的功德新生、守护已生的功德,并让功德渐次向上增长。

3、意乐依止中修信的“信心”是指对什么的信心?

意乐依止中修信的“信心”是指对上师的信心。

4、弟子需有视师如佛的想法,现实实修中应如何去实践?

我们如何看待佛薄伽梵, 就应该用相同的方 式来看待阿闱黎。简单来说, 应该把自己的上师视为断除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佛, 生起“视师如佛”的信心。大乘的经藏和《律经》中也有提到相同的道理。如果我们知道对方是已断除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佛, 就不会对 他生起寻过之心, 而会思维他的功德 ; 相同的, 依止某位上师之后, 在任何情况下,应该尽力避免对他生起寻过之心,而要生起观察功德的心。

5、如果去寻求善知识的过失有什么过患?如何防护观过的心?

寻求善知识的过失有以下过患:平时应该观察上师的功德, 而不是观察他的过失, 因为观察功德会让自己获得成就 ; 如果观察过失, 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如果上师拥有许多功德, 但弟子在依止时不断去挑他的毛病、观察他的过失, 对弟子而言, 只会障碍自己成就, 除此之外一点好处都没有 ; 相反的,  即使上师有不少过失, 但只要不去观察, 透由思维他的功德来培养信心, 这反而是弟子获得成就的一种助缘。

防护观过应如下:若因为放逸或烦恼炽盛等而生起寻过心时,就要努力忏悔,防护尔后再犯。

6、如何对善知识生起恭敬心?

随念深恩而起恭敬。仔细思维善知识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以各种方式利益我们的恩德。

《十法经》说 : 我长时在轮回当中流转漂泊, 善知识到处在寻找我 ; 长时被愚痴所蒙蔽, 善知识将我从无明睡梦中叫醒 ; 堕入轮回大苦海时, 善知识前来救拔我 ; 误入歧途时, 善知识指引我正确的方向 ; 被困在三有牢狱中时, 善 知识前来解救我 ; 长时被烦恼重病折磨, 善知识会来医治我 ; 被贪、嗔、我慢等烦恼大火熊熊燃烧时, 善知识就像云雨, 能让我的心获得清凉, 应该如此思维善知识的功德、深恩。

《华严经》中, 善财童子如此忆念善知识的恩德 : 善知识为我宣说正法, 完整开示正法的功德, 清楚介绍菩萨的行仪, 我认真地思维这些殊胜处而来到善知识的座前闻法。

善知识如同母亲,能让我生起前所未有的功德。我们今生能够获得人身、 值遇正法, 这是谁的恩德?这是过去生在依止善知识后,他为我们宣说正法,  使我们懂得如何行善、断恶所感得的果报,所以这也是善知识的恩德。他不 仅能让我生起未生的功德,还以功德乳水哺育我,使我的功德不断增长 ; 教我如何学习能够成办佛果的七菩提分 ; 当我被烦恼伤害时,也能帮我阻挡那 些烦恼。

善知识像医生, 想尽办法让我从老、死的重病中解脱 ; 他像帝释天, 为我降下甘露法雨, 滋润我干枯的心灵 ; 让我心中的白业善法盈满, 犹如满月 ; 他像光明的太阳, 为我照亮通往寂静解脱大城的道路 ; 让我在面对亲人和怨敌时,  内心稳重如山, 不被贪、嗔所扰 ; 就像强风无法吹动大海深处, 外境也无法动摇我的内心 ; 他像船夫, 把我从生死苦海中救出, 带往解脱的彼岸。我善财就是想到这些殊胜处而来到善知识的座前闻法。

善知识让我发起想要修学菩萨行的心愿, 也能让我的心中生起无上的大菩 提果, 所以他是诸佛赞叹的对象, 我以念恩的意乐来亲近善知识。当有情被烦恼敌伤害时, 他像勇士, 能将有情从怖畏中救度出来 ; 他是一位能带领众生找 到佛果珍宝的大商主, 也是无依估者的依估 ; 他如同明亮的双眼, 能让众生清楚分辨是非善恶,获得自己想要的快乐。我以这样的念恩心来侍奉善知识。

这些偈颂具有极大的加持力, 在读诵时, 应该将善财换成自己的名字, 一 边念诵, 一边忆念善知识的恩德。

1、如何依止具备条件的善知识?

答:意乐依止:应对善知识有观功念恩之心。加行依止:供养、承事、依教奉行。

2、解释“信为前行犹如母,生护增长一切德”的意思。

答:谓信能令功德未生者生、已生安住、渐次向上增长。

3、意乐依止中修信的“信心”是指对什么的信心?

答:指对上善知识的功德深信不疑。

4、弟子需有视师如佛的想法,现实实修中应如何去实践?

答:我们把上师视为佛,我们就得到佛的加持,如果我们把上师视为僧人,那只能得到僧人的加持,想想这两种加持力,哪种的功德最大,应会取舍。

5、如果去寻求善知识的过失有什么过患?如何防护观过的心?

答:寻求善知识的过失有以下过患:平时应该观察上师的功德, 而不是观察他的过失, 因为观察功德会让自己获得成就 ; 如果观察过失, 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如果上师拥有许多功德, 但弟子在依止时不断去挑他的毛病、观察他的过失, 对弟子而言, 只会障碍自己成就, 除此之外一点好处都没有 ; 相反的,  即使上师有不少过失, 但只要不去观察, 透由思维他的功德来培养信心, 这反而是弟子获得成就的一种助缘。

6、如何对善知识生起恭敬心?

答:《十法经》云:【我于长夜漂泊轮回,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痴所覆,从睡眠中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误入恶道,示善道者;束缚于三有牢狱中,解放我者;长时为病所苦,作良医者;我为贪等猛火燃烧,作为云雨而息灭者,应起此想。】

《华严经》中亦云:【我之善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萨行仪道,专心思维而来此。彼令生德如我母,哺功德乳犹乳母,令我遍修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损恼。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帝释天降甘霖,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于诸怨亲如山王,心不烦乱如大海,等同船夫遍救护,善财由思而来此。菩萨令我发大心,佛子令生大菩提,我诸善识佛所赞,由此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依怙,此等予我乐眼目,以此心侍善知识。】应诵此偈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