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思考题十

1.“法之殊胜”三种特点中“容易行持”尤为重要,其所指的是什么内涵?

2.“依善巧二大车轨之二师教授为庄严故”中“二大车轨”指的是谁?“二师”又是指的谁?他们之间有何关联?

3.“一切圣教不相违”的原因是什么?

4.有人认为“显教和密教是完全相违而无法相同的”这个观点为什么不正确?

1.“法之殊胜”三种特点中“容易行持”尤为重要,其所指的是什么内涵?

“容易行持”指的内涵是:以调心的次第为主。以《释量论》为例,它的内容多以破斥他宗为主,因此不易行持。

2.“依善巧二大车轨之二师教授为庄严故”中“二大车轨”指的是谁?“二师”又是指的谁?他们之间有何关联?

“二大车轨”指的是龙树和无著论师;“二师”指的是小明鹃论师和金洲大师;小明鹃论师精通龙树论师所传的甚深道次,金洲大师精通无著论师所传的广行道次。

3.“一切圣教不相违”的原因是什么?

“一切圣教不相违”的原因是:圣教指的是佛所说的一切言教,佛所说的大小乘或显密教法,从字面上看似互相矛盾,但对于一位具有大乘种性的补特伽罗来说并不相违,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成佛的道路上必须修学的法,缺一不可。以修学大乘法为例,上士道的慈心、悲心及菩提心是道的主体,而中士道的四谛十六行相、下士道的念死无常等则是道的支分。

4.有人认为“显教和密教是完全相违而无法相同的”这个观点为什么不正确?

这个观点并不正确。

以布施为例,在波罗蜜多乘中有提到要舍头目脑髓等细微的内涵,也将布施的分类讲得很详细;在密乘中虽然没有如此清楚的介绍,但不代表不须修学。显密二乘对于六度,除了修学方式有广略的差别之外,其余像是修学六度的所依处--发心,以及修学六度的粗分道体都是相同的,而这些都是属于显密的共通处。
这一点,在密乘的经典《胜金刚顶》中有提到:即使遭遇生命危险,也不应弃舍菩提心;又说:任何时刻都不应弃舍六度的修持。这样的内涵,在许多密乘的教典中也有提到。不仅如此,在许多可信的无上瑜伽坛城仪轨中也说到:接受灌顶时,必须受持共与不共两种律仪;其中“共的律仪”指的就是菩萨律仪。
上述的内涵,引用种敦巴大师赞叹阿底峡尊者的一段话来作总结:“能知以四方道而持一切圣教者,为我师长。”意思是:整个西藏,只有我的上师阿底峡尊者,知道如何在一座上同时修持显密及大小乘的所有教法。
第三世赤江仁波切曾说:“这段话有很深的意涵,值得我们好好思维。”这当中的“四方道”有很多种解释方式:有人将它解释为三主要道与密法,有人解释为三士道与密法,而将佛所说的一切教法统摄在三主要道及密法中,或统摄在三士道及密法中来修持。有些人说“四方”是指如骰子般,不论怎么投掷它都是四方的,意指每个所缘法类中都含摄了道的整体;又有人说如同坐具或一块布,拉其中的一角,其他三个角也会跟着移动,意指大小乘或显密教法之间,彼此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想要成就佛果,就必须修持所有的法类。总之,这段话最主要诠释的意思是:佛所说的大小乘或显密教法,对于一位想成佛的补特伽罗而言,都是不可或缺且必须修持的。

觉珍

1.“法之殊胜”的三种特点中,“容易行持”尤为重要。其指是什么内涵?
答:以调心为次第故易得受持,一切的修行,归根结蒂要归到修心上来,你修行的功夫提高了,修行功夫才能相应,不在于外在的,而在于你修心的功夫,作为学佛的人,首先做一个好人,善人。努力的学修佛法,求得解脱。圆满成佛。
2.“依善巧二大车轨之二师教授为庄严故”中,“二大车轨”指的是谁?“二师”又是指谁?他们之间有何关联?
答藏传佛教来说,就是把文殊菩萨的深观派和弥勒菩萨的广行派,这两派的修行方法融汇到一起来。因为阿底侠真者得到了此修行的传承,一支来自于深观派的明杜鹃上师,另一支来自于精通无著菩萨广行派教法的金洲上师(传授菩提心密授的那位上师)。他把这两位上师教授的精华融合起来作为庄严,所以比其他那些教法都要殊胜。
3.一切圣教不相违的原因是什么?
答怎叫不相为的原因是:佛陀所说的所有教法,大小乘或显密教金刚乘,有时候看起来好像互相矛盾,实际都是每个有情众生成佛所必需的修法,缺一不可,须知皆是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
4.有人认为“显教和密教是完全相违而无法相同的,”这个观点为什么不正确?
答这个观点不正确。显密教并非完全相违,而是可以相融合的,这个观点不正确的原因在于显密二教在多个方面存在共同之处。首先,显密教都强调六波罗蜜多,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的实践,虽然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显教和密教可能有所不同,但两者修行的目标是一致的,既都是为了达到解脱和佛果。其次,显教和密教在发心上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密教经典《胜金刚顶》中提到,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不应放弃菩提心,又说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六度修行,这表明密教也是以菩提心为根本密,与显教的发心原则相一致,此外,许多密教的经典和仪轨中提到需要接收共与不共的两种律仪。其中,“共的律仪”指的就是菩萨律仪,进一步证明显密二教在修行的基础和目标上共通之处的。
综上所说,显密并非相违,而是在修行的基础目标和方法上,有很多共通之处。这种观点不正确性,可能源于对显密教教义和实践不够深入了解。

1.“法之殊胜”三种特点中“容易行持”尤为重要,其所指的是什么内涵?

答:主要以调心次第为主,从道前基础到共下士,共中士,上士道,到密乘,跟我们读书从学前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样,这样步步有次第的调伏自己的心,做到众善奉行,诸小恶都莫做。

2.“依善巧二大车轨之二师教授为庄严故”中“二大车轨”指的是谁?“二师”又是指的谁?他们之间有何关联?

答:二大车轨指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

二师指小明鹃论师和金洲大师;

其中小明鹃论师精通龙树菩萨所传的甚深道次,金洲大师精通无著菩萨所传的广行道次。阿底峡尊者分别于这二师座前获得了这两种传承。

3.“一切圣教不相违”的原因是什么?

答:“大乘道中,有共(小乘)与不共(大乘)二道;初者即是小乘藏中所说诸道,唯除希求独自寂灭乐之不共意乐及制戒等。又正等觉,非断少过、圆少分德,而是断除一切种过、圆满一切种德;成办此之大乘,亦能灭除一切过失、令他生起一切功德,故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断、证德类。是故,能成佛之大乘道支,含摄一切经典,因能仁言,无有不能除一过失,或令他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行者亦无不成办故。”

4.有人认为“显教和密教是完全相违而无法相同的”这个观点为什么不正确?

答:从成就佛果来说都是不相违的,佛应众生的不同的根机说了很多不同法类,但对于一位想成佛的补特伽罗而言,所有的法类都是不可或缺且必须要修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