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二二
引用于 觉辉 在 2025年5月25日, 下午10:341.总修之理所介绍的“修”的内涵及目的是什么?
“修”的内涵及目的:【修习道】者,是为令心于善所缘,如己所欲堪为役使。
修行的内涵相当广泛,从依师起直到止观,当中所有的法类都可以拿来修行。以皈依、发心为例,要先了解它的内涵,然后不断地思维、观察,才能在心中生起强烈的定解。因此,修行除了让心专注的“止修”之外,还有必须思维、观察的“观修”。
简单来说,修行就是“让心熟悉善法”。在面对新的善法时,一开始会因为陌生而有距离感,但透过不断地串习,心能逐渐熟悉善法,与善法的距离会越来越近,最后就能控制自己的心,让心完全安住在善法上。
2.不正确的修习会产生什么过患?
如果一开始就贸然找个自己认为不错的法来修,却不清楚当中详细的内涵、数量以及修行的次第,仅依照自己片面的了解去修,终将徒劳无功。如果养成这种坏习惯,那么一生所造的善行都会夹杂着这种过失。
3.正确的修习是什么方式?
在实修前,要先了解所修法类的数量多寡、次第为何, 之后策发强烈的动机 :“我应该按照所了解的内涵来修,不可擅自更动,或修其他无关的法类。”在正修时,不要三心二意、临时改变内容,应该保持正念、 正知,这样才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
4.对于“依止善知识”法类时是如何修习的?
以“依止善知识”这个法为例,在正修时,应先思维依师的利益和不依 师的过患,让心中生起防护心 :“绝不观察上师的过失。”并且思维自己所了解的上师功德,譬如持戒清净、具有禅定、精通法义等等,对上师生起清净的信心。之后按照前面所引的《十法经》及《华严经》的内容,反复思维上师以各种方式不断利益我们的众多恩德,直到生起至诚的恭敬心。
1.总修之理所介绍的“修”的内涵及目的是什么?
“修”的内涵及目的:【修习道】者,是为令心于善所缘,如己所欲堪为役使。
修行的内涵相当广泛,从依师起直到止观,当中所有的法类都可以拿来修行。以皈依、发心为例,要先了解它的内涵,然后不断地思维、观察,才能在心中生起强烈的定解。因此,修行除了让心专注的“止修”之外,还有必须思维、观察的“观修”。
简单来说,修行就是“让心熟悉善法”。在面对新的善法时,一开始会因为陌生而有距离感,但透过不断地串习,心能逐渐熟悉善法,与善法的距离会越来越近,最后就能控制自己的心,让心完全安住在善法上。
2.不正确的修习会产生什么过患?
如果一开始就贸然找个自己认为不错的法来修,却不清楚当中详细的内涵、数量以及修行的次第,仅依照自己片面的了解去修,终将徒劳无功。如果养成这种坏习惯,那么一生所造的善行都会夹杂着这种过失。
3.正确的修习是什么方式?
在实修前,要先了解所修法类的数量多寡、次第为何, 之后策发强烈的动机 :“我应该按照所了解的内涵来修,不可擅自更动,或修其他无关的法类。”在正修时,不要三心二意、临时改变内容,应该保持正念、 正知,这样才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
4.对于“依止善知识”法类时是如何修习的?
以“依止善知识”这个法为例,在正修时,应先思维依师的利益和不依 师的过患,让心中生起防护心 :“绝不观察上师的过失。”并且思维自己所了解的上师功德,譬如持戒清净、具有禅定、精通法义等等,对上师生起清净的信心。之后按照前面所引的《十法经》及《华严经》的内容,反复思维上师以各种方式不断利益我们的众多恩德,直到生起至诚的恭敬心。
引用于 觉道 在 2025年5月26日, 下午1:361、总修之理所介绍的“修”的内涵及目的是什么?
总修之理所介绍的“修”的内涵及目的是:修行的内涵相当广泛, 从依师起直到止观, 当中所有的法 类都可以拿来修行。以皈依、发心为例, 要先了解它的内涵, 然后不断地思 维、观察, 才能在心中生起强烈的定解。因此, 修行除了让心专注的“止修” 之外,还有必须思维、观察的“观修”。简单来说, 修行就是“让心熟悉善法”。在面对新的善法时, 一开始会因 为陌生而有距离感, 但透过不断地串习, 心能逐渐熟悉善法, 与善法的距离会 越来越近,最后就能控制自己的心,让心完全安住在善法上。
2、不正确的修习会产生什么过患?
不正确的修习会产生的过患是:如果一开始就贸然找个自己 认为不错的法来修, 却不清楚当中详细的内涵、数量以及修行的次第, 仅依照 自己片面的了解去修, 终将徒劳无功。如果养成这种坏习惯, 那么一生所造的 善行都会夹杂着这种过失。
3、正确的修习是什么方式?
正确的修习方式是:在世间进行任何事情之前, 都要有周详的计划。修行也是如此, 在实修前, 要先了解所修法类的数量多寡、次第为何, 之后策发强烈的动机 :“我应该按照所了解的内涵来修, 不可擅自更动, 或修其他无关的法类。”在正修时, 不要三心二意、临时改变内容, 应该保持正念、正知,这样才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
4、对于“依止善知识”法类时是如何修习的?
在正修时, 应先思维依师的利益和不依 师的过患, 让心中生起防护心 :“绝不观察上师的过失。”并且思维自己所了解 的上师功德, 譬如持戒清净、具有禅定、精通法义等等, 对上师生起清净的信 心。之后按照前面所引的《十法经》及《华严经》的内容, 反复思维上师以各 种方式不断利益我们的众多恩德,直到生起至诚的恭敬心。
1、总修之理所介绍的“修”的内涵及目的是什么?
总修之理所介绍的“修”的内涵及目的是:修行的内涵相当广泛, 从依师起直到止观, 当中所有的法 类都可以拿来修行。以皈依、发心为例, 要先了解它的内涵, 然后不断地思 维、观察, 才能在心中生起强烈的定解。因此, 修行除了让心专注的“止修” 之外,还有必须思维、观察的“观修”。简单来说, 修行就是“让心熟悉善法”。在面对新的善法时, 一开始会因 为陌生而有距离感, 但透过不断地串习, 心能逐渐熟悉善法, 与善法的距离会 越来越近,最后就能控制自己的心,让心完全安住在善法上。
2、不正确的修习会产生什么过患?
不正确的修习会产生的过患是:如果一开始就贸然找个自己 认为不错的法来修, 却不清楚当中详细的内涵、数量以及修行的次第, 仅依照 自己片面的了解去修, 终将徒劳无功。如果养成这种坏习惯, 那么一生所造的 善行都会夹杂着这种过失。
3、正确的修习是什么方式?
正确的修习方式是:在世间进行任何事情之前, 都要有周详的计划。修行也是如此, 在实修前, 要先了解所修法类的数量多寡、次第为何, 之后策发强烈的动机 :“我应该按照所了解的内涵来修, 不可擅自更动, 或修其他无关的法类。”在正修时, 不要三心二意、临时改变内容, 应该保持正念、正知,这样才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
4、对于“依止善知识”法类时是如何修习的?
在正修时, 应先思维依师的利益和不依 师的过患, 让心中生起防护心 :“绝不观察上师的过失。”并且思维自己所了解 的上师功德, 譬如持戒清净、具有禅定、精通法义等等, 对上师生起清净的信 心。之后按照前面所引的《十法经》及《华严经》的内容, 反复思维上师以各 种方式不断利益我们的众多恩德,直到生起至诚的恭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