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五蕴论总结
引用于 帅雅馨 在 2023年9月3日, 下午8:54刚开始学习《五蕴论》时,师父出题问我们学习《五蕴论》的目的?当时我回答是:学习五蕴论目的是有两个,一个是要解决一些自己心理上的问题;第二个主要是对治“我执”,断三种我执。
回答是回答了,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和怎么对治“我执”就不知道了?
接下来跟着师父和大家一起学习,特别在讲随烦恼时,师父耐心仔细跟大家一起探讨分析这些烦恼心所,这些烦恼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疾病,什么样的痛苦?对我理解这些烦恼心所非常有帮助。
因为造成心理问题不是五识、五遍行等,也不是善心所,主要是烦恼心所。贪、嗔、慢、无明这些心所都是根本烦恼,相对是比较细,在最下面,现在我的心粗,发现不了,而这些随烦恼是在表面上最容易看到的,这些烦恼在学习时就尤为重要,平时说要对治烦恼,从最细的角度来断除我执才能叫究竟,或者消除无明才叫究竟。可从自己生活方面来讲,我们要对治的是这些随烦恼。
通过学习《五蕴论》这些内容,就会看到真相是这样子的,以前不明教理的我以为只要发火就是嗔心,所以很多时候不敢发火,嗔心是谓于群生,损害为性,是要害人性命的叫嗔。以前的我就喜欢生气,脾气也不好,遇现前不饶益事,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或想法等等立刻就起忿心。
二十随烦恼我身上都有。忿、恨、恼、覆、嫉这几个烦恼在生活中经常交替出现,被它们玩弄的团团转,自己还没有弄清楚是哪个烦恼。学五蕴论的好处是对这些烦恼有了一些区分:如忿是偶然的特点;恨是把以前的事都记住;恼是遇到事情不耐烦,心不清凉,热恼,有点烦等。
比如刚开始善打的时候,每人七分钟,两分钟就要花一两个小时,七分钟就要花十几小时才能善打完,好多一些佛法上的专业名词术语,根本听不懂,反复听也不明白,一下子就恼了,不干了,觉得花的时间太多了,还是听不懂,心不清凉也不耐烦,就停了下来,一停就停了三个多月。有一天自己心里想,答应了师兄的事没有完成,有些不好意思,再说善打是件好事,能利益自己又能利益他人,那就耐心点坚持下去慢慢做,答应的事情还是要完成,就这样一直坚持到现在受益良多。
这次因为师父讲课的方式有特色,边讲,边讨论,边分析和边分享,对我早晨的打坐也非常有帮助。以前对昏沉理解为快要睡着时是昏沉,这次通过师父讲解,和师兄们的分享,发现自己理解错了。
沉是没有明分,不清楚。昏是心不调畅,心力特别弱,无堪能。昏沉是愚痴,蒙昧是愚痴的定义,它是愚痴的部分。睡眠是整个人睡着了,昏比较重一点,沉比较轻一点的,昏沉是还没有睡着,在清醒跟睡眠之间的这种状态是昏沉,
打坐的时候,心里面不太清楚,自己还知道坐在这里,缘的境已经不清楚了,或还记得内容,但心力不够,想起那些内容很慢有些吃力,知道昏沉来了,这时我会把内容大声的读出来,边观想佛放光加持。这样对治昏沉,心力很快就提升起来了。
这次通过对《广五蕴论》仔细的学习,令我对烦恼心所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知道自己是个病人,得的不是一种病,而且是很多种病,同时也很幸运,遇到了好的医生,开出了良药!非常感恩!
现在每当心里起烦恼时,我会去观察这烦恼是什么烦恼,或属于哪一类的,虽然不能很熟练的区分出来,但过程还是很有意义的。
烦恼不是灭了,而是通过修心来转。
学习《五蕴论》主要是为了通达五蕴里面有没有“我”。当知道自己的身体只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被分成五类在这里面有没有找到“我”这么一个东西?这些功能不是“我”,是我们的心王和心所,修行的时候是要改变我们的心、心所,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慢慢的去理解的。
写总结我有点怯,但为了对治怯,不被烦恼打败,我把总结写完了,随喜赞叹自己。
慧法真的很幸运遇到善知识,能和诸善友们一学习,感恩!
七组 :慧法
刚开始学习《五蕴论》时,师父出题问我们学习《五蕴论》的目的?当时我回答是:学习五蕴论目的是有两个,一个是要解决一些自己心理上的问题;第二个主要是对治“我执”,断三种我执。
回答是回答了,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和怎么对治“我执”就不知道了?
接下来跟着师父和大家一起学习,特别在讲随烦恼时,师父耐心仔细跟大家一起探讨分析这些烦恼心所,这些烦恼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疾病,什么样的痛苦?对我理解这些烦恼心所非常有帮助。
因为造成心理问题不是五识、五遍行等,也不是善心所,主要是烦恼心所。贪、嗔、慢、无明这些心所都是根本烦恼,相对是比较细,在最下面,现在我的心粗,发现不了,而这些随烦恼是在表面上最容易看到的,这些烦恼在学习时就尤为重要,平时说要对治烦恼,从最细的角度来断除我执才能叫究竟,或者消除无明才叫究竟。可从自己生活方面来讲,我们要对治的是这些随烦恼。
通过学习《五蕴论》这些内容,就会看到真相是这样子的,以前不明教理的我以为只要发火就是嗔心,所以很多时候不敢发火,嗔心是谓于群生,损害为性,是要害人性命的叫嗔。以前的我就喜欢生气,脾气也不好,遇现前不饶益事,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或想法等等立刻就起忿心。
二十随烦恼我身上都有。忿、恨、恼、覆、嫉这几个烦恼在生活中经常交替出现,被它们玩弄的团团转,自己还没有弄清楚是哪个烦恼。学五蕴论的好处是对这些烦恼有了一些区分:如忿是偶然的特点;恨是把以前的事都记住;恼是遇到事情不耐烦,心不清凉,热恼,有点烦等。
比如刚开始善打的时候,每人七分钟,两分钟就要花一两个小时,七分钟就要花十几小时才能善打完,好多一些佛法上的专业名词术语,根本听不懂,反复听也不明白,一下子就恼了,不干了,觉得花的时间太多了,还是听不懂,心不清凉也不耐烦,就停了下来,一停就停了三个多月。有一天自己心里想,答应了师兄的事没有完成,有些不好意思,再说善打是件好事,能利益自己又能利益他人,那就耐心点坚持下去慢慢做,答应的事情还是要完成,就这样一直坚持到现在受益良多。
这次因为师父讲课的方式有特色,边讲,边讨论,边分析和边分享,对我早晨的打坐也非常有帮助。以前对昏沉理解为快要睡着时是昏沉,这次通过师父讲解,和师兄们的分享,发现自己理解错了。
沉是没有明分,不清楚。昏是心不调畅,心力特别弱,无堪能。昏沉是愚痴,蒙昧是愚痴的定义,它是愚痴的部分。睡眠是整个人睡着了,昏比较重一点,沉比较轻一点的,昏沉是还没有睡着,在清醒跟睡眠之间的这种状态是昏沉,
打坐的时候,心里面不太清楚,自己还知道坐在这里,缘的境已经不清楚了,或还记得内容,但心力不够,想起那些内容很慢有些吃力,知道昏沉来了,这时我会把内容大声的读出来,边观想佛放光加持。这样对治昏沉,心力很快就提升起来了。
这次通过对《广五蕴论》仔细的学习,令我对烦恼心所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知道自己是个病人,得的不是一种病,而且是很多种病,同时也很幸运,遇到了好的医生,开出了良药!非常感恩!
现在每当心里起烦恼时,我会去观察这烦恼是什么烦恼,或属于哪一类的,虽然不能很熟练的区分出来,但过程还是很有意义的。
烦恼不是灭了,而是通过修心来转。
学习《五蕴论》主要是为了通达五蕴里面有没有“我”。当知道自己的身体只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被分成五类在这里面有没有找到“我”这么一个东西?这些功能不是“我”,是我们的心王和心所,修行的时候是要改变我们的心、心所,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慢慢的去理解的。
写总结我有点怯,但为了对治怯,不被烦恼打败,我把总结写完了,随喜赞叹自己。
慧法真的很幸运遇到善知识,能和诸善友们一学习,感恩!
七组 :慧法
引用于 慧悦 在 2023年9月4日, 下午2:52关于慢、自恋、自卑、自信的思考
云何慢?慢有七种:谓慢、过慢、过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云何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如是心高举为性。云何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如是心高举为性。云何过过慢?谓于胜计己胜,如是心高举为性。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计为我、或为我所,如是心高举为性。云何增上慢?谓未得增上殊胜所证之法,谓我已得,如是心高举为性。增上殊胜所证法者,谓诸圣果、及三摩地、三摩钵底等,于彼未得,谓我已得,而自矜倨。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如是心高举为性。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如是心高举为性。不生敬重所依为业。谓于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骜,不生崇重。
慢分了七种,不仅阐述了各种慢的特点,而且道出了产生慢的核心原因是因为有“我慢”,总是执着有“我“存在,从而产生”我所“,由此引发无数的烦恼,让我们沉溺在轮回的大海不能自拔。
七种慢,总的特点是拿自己跟别人做比较,心高举为性,从而看不起别人,觉得自己了不起,会产生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这个说法,来自希腊神话当中的那喀索斯,他迷恋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导致溺水而死,变成了水仙花。自恋的人眼中的自己,那是全方位无死角的、优秀、完美的化身。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处于自恋的不同阶段。最原始的阶段就是婴儿,他心里只有自己,根本不存在“别人”的概念。对婴儿来说,这种心理状态很正常,但如果成年人也是这种心智,那就太可怕了。所以,我们经常用自恋这个说法,批评一个成年人自私自利。其实,这里的“自恋”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因为一个人看待自己和外界的图式有问题。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图式,就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也就是看自己是理想的,看别人是贬低的。他们几乎不考虑别人的立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负、优越、咄咄逼人。在这类人的字典里,没有“自责”两个字。即使这种念头在脑子里一闪而过,他们也相信自己可以搞定。这类人通常都觉得自己是天才,比别人特殊,只是还未被发掘而已。而且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当他们感受到一点点轻视,就会大发脾气,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特别重要,被别人轻视简直就是对自己的侮辱。他们的忠诚度通常也非常低,他们没办法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而只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延伸,他们可以为自己的目标做任何事。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让身边的人不舒服,不光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好,也因为他们心里看不上别人。这种看不上,不是认为你不好,而是认为你根本“不重要”。 这种发自内心的“无视”,在他们的举手投足中经常会流露出来。
举个例子,当一个人走进房间,想打开窗户透气,会问房间里的人一声:“介意我开一下窗户吗?”他能意识到房间里还有别人,自己的需求要顾及一下对别人的影响。如果是一个自恋型的人,他走进房间,会直接一把推开窗户,说:“这屋子太闷了。”
自恋的人不会为你考虑。他对你好,也只是在对你有所求的时候,愿意分享给你一些好处。可是他给你的好处,需要你拿出更多的好处交换。一旦他觉得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会立刻翻脸不认人。
自恋者的人际关系,往往就是这种工具化的关系。有趣的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这种性格特点有时候是有“好处”的。一个人夸张地表现、抬高自己,反而会给他带来更多的追随者。而他对别人进行工具化利用时,也更容易快速地赚取利益。不过,哪怕这些人混得再风生水起,你心里还是不喜欢他。
自恋的人为什么会痛苦
虽然别人不喜欢,不过,自恋型的人自己活得还挺爽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定义成一种“病”呢?他们自己是不是并不在乎这种定义?人家就是一时自恋一时爽,一直自恋一直爽?
自恋型人格障碍确实是一种病,因为自恋也会让他们自己痛苦。
痛苦来自哪里呢?就是因为他们不招人喜欢,很难跟重要他人保持长期关系。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岗位和角色都需要与人深度合作,这就是自恋者的“死穴”。如果你跟这样的人合作过,你可能有这种体验,一开始你被他的表象吸引,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可是,随着关系深入,你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为什么我要忍受他那么多有意无意的贬损呢?为什么我只付出没回报,越来越痛苦呢?最终,你会下定决心离开这个人。
也就是说,自恋的人很难维持一段长期的信任关系,他只能不断地换老板,换下属,换合伙人,换伴侣。无论他内心怎么防御,这些关系上的频繁变动还是会带来打击。
在一些心理学书籍里,会把自恋的人分成高功能自恋和低功能自恋。高功能自恋就是前面讲过的,在自己的领域“混得好”的那些佼佼者。但即使混得风生水起,他们也未必快乐。他们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着,但那都是远距离的认可和崇拜。他们跟身边的人关系并不亲近,经常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高功能的尚且如此,那些低功能自恋的人,就更不快乐了。一方面,他们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高期待,另一方面,又会频繁地被现实打脸。他们既没有能力做出自己满意的成就,又得不到他们认为理所应当的认可,这种落差有时会让他们陷入暴怒,这不是普通的生气,而是情绪崩溃,把怒火倾洒在周围的人身上,结果就是众叛亲离。也有一些人会长期处在落落寡欢的情绪中,陷入抑郁。
自恋人格分为3类:外向型、内向型和共享型
外向型自恋者通常很好分辨,比如喜欢在公共场合标榜自己,让自己成为焦点,或者爱慕虚荣,炫耀自己的金钱和财产,他们每时每刻都努力成为关注的焦点,努力为自己的目标往上爬,美国新总统特朗普就是典型的外向型自恋者。
而内向型自恋者就比较麻烦了,因为从外表来看这类人都比较容易害羞,而且待人接物也很谦虚谨慎,甚至对别人的关注都有点唯恐避之不及。但实际上,他们内心和其他自恋者一样,深信自己比别人更好,并拥有未被承认的才智和天赋。但是他们又害怕受到别人的批评,所以对别人诚惶诚恐。这类人通常敏感脆弱,他们对这个世界“拒绝”承认自己的天赋感到不满,总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
共享型自恋者这类人都特别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乐于助人、乐于倾听的人。他们总爱标榜自己为别人付出了很多很多,但对自己的投入少得可怜。这类人对自己成为优秀商人、作家、建筑师都不感兴趣,他们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慈善家”和“馈赠者”。用这种形象来让自己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从而达到他们自觉独特的目的。
这三种类型的自恋者虽然方式不同,但成就他们行为的首要动力都是极度依赖于自觉独特的内心。
既然活得不快乐,为什么不求助呢
事实上,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很少主动求助,他们甚至不会承认自己“病了”。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自己的痛苦都是别人的问题造成的。他会想:我能有什么错呢?有错的是这个世界,我只不过是怀才不遇。严重自恋的人,甚至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自恋”,因为没用的人说自己了不起,那才是自恋;而我说自己了不起,这叫尊重客观现实。
哪怕有一些自恋者,因为现实的痛苦而求助,也是从头到尾在抱怨,他的痛苦都是无能的领导、同事,以及团队拖累了他,不是他的问题,他不需要改变。
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
自恋的人其实既有点可恨,又有点可怜。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帮助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摆脱这种孤独又无力的处境呢?
我个人认为,先不要太想着如何帮助他们。事实上,要跟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相处,首要的原则是先要照顾好自己。你要学会不被对方影响,更明确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呢?
还是前面那个例子,他觉得房间空气不流通,就会直接推开窗户。这时候我会提醒他:“你有没有想过,开窗会让我不舒服?”他一开始完全无法理解,说:“你不觉得屋里闷吗?”我说:“你觉得屋里闷,我的感受有可能不一样。”他才不情不愿地说:“好吧,你想怎么样?”我故意等上几秒钟,才说:“我同意开窗。”
我既然同意,为什么还要故意阻拦一下,是多此一举吗?不是。我要让他看到,这件事情中不是用他一个人的诉求,就能代表所有人的需要。这既是在保护我的利益,对他也是一种干预。久而久之,他就养成了在行动之前,要先确认别人感受的习惯。
那么跟自恋型的患者相处,困难在哪呢?在于我们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是如此理所当然,压根没有为你的感受留出空间,这时候你也很容易忽略自己的一些不舒适。你会想:反正不是什么大事,我退让一步也没什么。但就在一步一步的退让中,我们交出了自己的授权。
所以我才要提醒,在事关自己利益的时候,不要把权力交给一个自恋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关注你的需求。他未必是抱着残忍的目的,有意识地想要剥削你,但客观上,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跟自恋型人格的人走得太近之后,一个人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因为他的利益没有得到保护,只是一再被要求让渡自己的边界。那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要学会在情况进一步恶化之前叫停,说出你的需要。否则,你会持续在这段关系中处于“失血”状态。
有时候,自恋的人会用他强大的说服力,让你觉得自己的需求没道理,你是在给他添麻烦;有时他会用暴怒让你噤若寒蝉;有时还会用上情绪操控的手段,让你反思也许是自己太过分了。有人把自恋的人说成“PUA”高手,因为他们总能让别人自我怀疑。这时候,要一遍一遍提醒自己:我感受到的是真实的,这不是我的错!
所以,有人说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尽量远离这种人,有多远走多远。拉开距离之后,我们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你不能强行切断这个关系,你就需要学会顶着压力,不断向对方表达你的需求是什么。对方的要求你做不到,就要坚定地拒绝。你做这些事,不是在给对方找麻烦,恰恰是为了让你们的关系可以长期稳定地维持。这也是自恋者需要学习的:如何跟别人维持一段健康的关系。
当然了,维持关系本身不是目的,你最重要的任务是照顾自己。你随时感觉到不舒服,随时提醒自己:我有权利离开这个人。我不需要有任何抱歉。有时候,一段重要关系的终结,反而有助于打破一个人的自恋。
自恋和自信的区别: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自恋”,跟通常说的“自信”是不一样的。
自信的人接受自己有缺点,也接受有些事自己没做到,他只是没有太多挫败感,而是很轻松地想:这件事失败了?没关系,继续努力就好了。自信的人反而没把“自我”看得太重要,他的关注点都在具体的事情上。
但是自恋的人心态不一样,他的关注点就在自己身上。不管他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他都认定自己就是比其他人更优秀。你可能遇到过这种人,一开始他会让你觉得光芒四射,无所不能。但是接触得久一点,你会发现他也没有那么牛,只不过是在自我洗脑而已。
自恋和自卑的区别:
我们通常认为,自恋和自卑是相反的,自恋就是无端认为自己特别棒,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信心。而自卑则是认为自己一事无成,否定自己身上的一切价值。
但如果我们深究这两种心态背后的机制,会发现它们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就是缺乏自体客体。因为我对真实的“我”是什么,没有稳定的概念,所以我对自己的感受就会在两极当中来回波动。为了防御“我什么都不是”的这种自卑,我们就把自己想象得无所不能,但只要受到一点否定或者挫败,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什么都留不下。
所以,自恋和自卑是一体两面,都是对自己缺乏稳定的认识,显然是不自信的。
什么才是自信
假如我们完全不在意外界的评判,自己好不好,对不对,全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不是有问题?
当然是有问题的。比如说,我冲一个人发了脾气,我再怎么安慰自己说我脾气好,刚才不是发脾气,都无法抵消对方受到了伤害的事实,并且他也可能用反击的方式,让我在事实上尝到后果。我们生活在社会关系中,必须客观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外界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发完脾气之后,该怎么认识自己呢?是不是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无可救药的混蛋?觉得“我完全不能跟人相处,我的情绪控制能力为零?”那倒也不必。也许可以把自己看成一个正在努力寻求情绪管理的人。“我刚才犯了错,但是我也没那么糟,我发脾气有自己的理由,而且我后来也做了弥补。也许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处理得更好。”
其实这就是自信,自信不是把自己封锁在防护罩里,不闻不问外面的声音,而是知道自己有缺点的同时,也肯定自己的价值。能稳定看到这个价值的存在,我们在应对外界的“山呼海啸”时,才会更加的自如。
以上是我对于慢、自恋、自卑和自信的一些思考,通过学习《大乘广五蕴论》,让我有机会跟着师父和师兄们一起,一个心所一个心所的去学习,讨论,辨析,只有真正认识了种种烦恼的本来面目,才谈得上有机会对治他们。此次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佛法当真是不可思议,真的可以将之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来解决自己内心的烦恼和困惑,也唯有按照善知识的引导次第学修,才能将法义化入自心。
三组慧悦
关于慢、自恋、自卑、自信的思考
云何慢?慢有七种:谓慢、过慢、过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云何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如是心高举为性。云何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如是心高举为性。云何过过慢?谓于胜计己胜,如是心高举为性。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计为我、或为我所,如是心高举为性。云何增上慢?谓未得增上殊胜所证之法,谓我已得,如是心高举为性。增上殊胜所证法者,谓诸圣果、及三摩地、三摩钵底等,于彼未得,谓我已得,而自矜倨。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如是心高举为性。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如是心高举为性。不生敬重所依为业。谓于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骜,不生崇重。
慢分了七种,不仅阐述了各种慢的特点,而且道出了产生慢的核心原因是因为有“我慢”,总是执着有“我“存在,从而产生”我所“,由此引发无数的烦恼,让我们沉溺在轮回的大海不能自拔。
七种慢,总的特点是拿自己跟别人做比较,心高举为性,从而看不起别人,觉得自己了不起,会产生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这个说法,来自希腊神话当中的那喀索斯,他迷恋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导致溺水而死,变成了水仙花。自恋的人眼中的自己,那是全方位无死角的、优秀、完美的化身。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处于自恋的不同阶段。最原始的阶段就是婴儿,他心里只有自己,根本不存在“别人”的概念。对婴儿来说,这种心理状态很正常,但如果成年人也是这种心智,那就太可怕了。所以,我们经常用自恋这个说法,批评一个成年人自私自利。其实,这里的“自恋”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因为一个人看待自己和外界的图式有问题。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图式,就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也就是看自己是理想的,看别人是贬低的。他们几乎不考虑别人的立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负、优越、咄咄逼人。在这类人的字典里,没有“自责”两个字。即使这种念头在脑子里一闪而过,他们也相信自己可以搞定。这类人通常都觉得自己是天才,比别人特殊,只是还未被发掘而已。而且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当他们感受到一点点轻视,就会大发脾气,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特别重要,被别人轻视简直就是对自己的侮辱。他们的忠诚度通常也非常低,他们没办法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而只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延伸,他们可以为自己的目标做任何事。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让身边的人不舒服,不光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好,也因为他们心里看不上别人。这种看不上,不是认为你不好,而是认为你根本“不重要”。 这种发自内心的“无视”,在他们的举手投足中经常会流露出来。
举个例子,当一个人走进房间,想打开窗户透气,会问房间里的人一声:“介意我开一下窗户吗?”他能意识到房间里还有别人,自己的需求要顾及一下对别人的影响。如果是一个自恋型的人,他走进房间,会直接一把推开窗户,说:“这屋子太闷了。”
自恋的人不会为你考虑。他对你好,也只是在对你有所求的时候,愿意分享给你一些好处。可是他给你的好处,需要你拿出更多的好处交换。一旦他觉得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会立刻翻脸不认人。
自恋者的人际关系,往往就是这种工具化的关系。有趣的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这种性格特点有时候是有“好处”的。一个人夸张地表现、抬高自己,反而会给他带来更多的追随者。而他对别人进行工具化利用时,也更容易快速地赚取利益。不过,哪怕这些人混得再风生水起,你心里还是不喜欢他。
自恋的人为什么会痛苦
虽然别人不喜欢,不过,自恋型的人自己活得还挺爽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定义成一种“病”呢?他们自己是不是并不在乎这种定义?人家就是一时自恋一时爽,一直自恋一直爽?
自恋型人格障碍确实是一种病,因为自恋也会让他们自己痛苦。
痛苦来自哪里呢?就是因为他们不招人喜欢,很难跟重要他人保持长期关系。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岗位和角色都需要与人深度合作,这就是自恋者的“死穴”。如果你跟这样的人合作过,你可能有这种体验,一开始你被他的表象吸引,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可是,随着关系深入,你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为什么我要忍受他那么多有意无意的贬损呢?为什么我只付出没回报,越来越痛苦呢?最终,你会下定决心离开这个人。
也就是说,自恋的人很难维持一段长期的信任关系,他只能不断地换老板,换下属,换合伙人,换伴侣。无论他内心怎么防御,这些关系上的频繁变动还是会带来打击。
在一些心理学书籍里,会把自恋的人分成高功能自恋和低功能自恋。高功能自恋就是前面讲过的,在自己的领域“混得好”的那些佼佼者。但即使混得风生水起,他们也未必快乐。他们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着,但那都是远距离的认可和崇拜。他们跟身边的人关系并不亲近,经常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高功能的尚且如此,那些低功能自恋的人,就更不快乐了。一方面,他们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高期待,另一方面,又会频繁地被现实打脸。他们既没有能力做出自己满意的成就,又得不到他们认为理所应当的认可,这种落差有时会让他们陷入暴怒,这不是普通的生气,而是情绪崩溃,把怒火倾洒在周围的人身上,结果就是众叛亲离。也有一些人会长期处在落落寡欢的情绪中,陷入抑郁。
自恋人格分为3类:外向型、内向型和共享型
外向型自恋者通常很好分辨,比如喜欢在公共场合标榜自己,让自己成为焦点,或者爱慕虚荣,炫耀自己的金钱和财产,他们每时每刻都努力成为关注的焦点,努力为自己的目标往上爬,美国新总统特朗普就是典型的外向型自恋者。
而内向型自恋者就比较麻烦了,因为从外表来看这类人都比较容易害羞,而且待人接物也很谦虚谨慎,甚至对别人的关注都有点唯恐避之不及。但实际上,他们内心和其他自恋者一样,深信自己比别人更好,并拥有未被承认的才智和天赋。但是他们又害怕受到别人的批评,所以对别人诚惶诚恐。这类人通常敏感脆弱,他们对这个世界“拒绝”承认自己的天赋感到不满,总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
共享型自恋者这类人都特别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乐于助人、乐于倾听的人。他们总爱标榜自己为别人付出了很多很多,但对自己的投入少得可怜。这类人对自己成为优秀商人、作家、建筑师都不感兴趣,他们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慈善家”和“馈赠者”。用这种形象来让自己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从而达到他们自觉独特的目的。
这三种类型的自恋者虽然方式不同,但成就他们行为的首要动力都是极度依赖于自觉独特的内心。
既然活得不快乐,为什么不求助呢
事实上,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很少主动求助,他们甚至不会承认自己“病了”。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自己的痛苦都是别人的问题造成的。他会想:我能有什么错呢?有错的是这个世界,我只不过是怀才不遇。严重自恋的人,甚至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自恋”,因为没用的人说自己了不起,那才是自恋;而我说自己了不起,这叫尊重客观现实。
哪怕有一些自恋者,因为现实的痛苦而求助,也是从头到尾在抱怨,他的痛苦都是无能的领导、同事,以及团队拖累了他,不是他的问题,他不需要改变。
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
自恋的人其实既有点可恨,又有点可怜。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帮助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摆脱这种孤独又无力的处境呢?
我个人认为,先不要太想着如何帮助他们。事实上,要跟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相处,首要的原则是先要照顾好自己。你要学会不被对方影响,更明确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呢?
还是前面那个例子,他觉得房间空气不流通,就会直接推开窗户。这时候我会提醒他:“你有没有想过,开窗会让我不舒服?”他一开始完全无法理解,说:“你不觉得屋里闷吗?”我说:“你觉得屋里闷,我的感受有可能不一样。”他才不情不愿地说:“好吧,你想怎么样?”我故意等上几秒钟,才说:“我同意开窗。”
我既然同意,为什么还要故意阻拦一下,是多此一举吗?不是。我要让他看到,这件事情中不是用他一个人的诉求,就能代表所有人的需要。这既是在保护我的利益,对他也是一种干预。久而久之,他就养成了在行动之前,要先确认别人感受的习惯。
那么跟自恋型的患者相处,困难在哪呢?在于我们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是如此理所当然,压根没有为你的感受留出空间,这时候你也很容易忽略自己的一些不舒适。你会想:反正不是什么大事,我退让一步也没什么。但就在一步一步的退让中,我们交出了自己的授权。
所以我才要提醒,在事关自己利益的时候,不要把权力交给一个自恋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关注你的需求。他未必是抱着残忍的目的,有意识地想要剥削你,但客观上,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跟自恋型人格的人走得太近之后,一个人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因为他的利益没有得到保护,只是一再被要求让渡自己的边界。那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要学会在情况进一步恶化之前叫停,说出你的需要。否则,你会持续在这段关系中处于“失血”状态。
有时候,自恋的人会用他强大的说服力,让你觉得自己的需求没道理,你是在给他添麻烦;有时他会用暴怒让你噤若寒蝉;有时还会用上情绪操控的手段,让你反思也许是自己太过分了。有人把自恋的人说成“PUA”高手,因为他们总能让别人自我怀疑。这时候,要一遍一遍提醒自己:我感受到的是真实的,这不是我的错!
所以,有人说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尽量远离这种人,有多远走多远。拉开距离之后,我们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你不能强行切断这个关系,你就需要学会顶着压力,不断向对方表达你的需求是什么。对方的要求你做不到,就要坚定地拒绝。你做这些事,不是在给对方找麻烦,恰恰是为了让你们的关系可以长期稳定地维持。这也是自恋者需要学习的:如何跟别人维持一段健康的关系。
当然了,维持关系本身不是目的,你最重要的任务是照顾自己。你随时感觉到不舒服,随时提醒自己:我有权利离开这个人。我不需要有任何抱歉。有时候,一段重要关系的终结,反而有助于打破一个人的自恋。
自恋和自信的区别: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自恋”,跟通常说的“自信”是不一样的。
自信的人接受自己有缺点,也接受有些事自己没做到,他只是没有太多挫败感,而是很轻松地想:这件事失败了?没关系,继续努力就好了。自信的人反而没把“自我”看得太重要,他的关注点都在具体的事情上。
但是自恋的人心态不一样,他的关注点就在自己身上。不管他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他都认定自己就是比其他人更优秀。你可能遇到过这种人,一开始他会让你觉得光芒四射,无所不能。但是接触得久一点,你会发现他也没有那么牛,只不过是在自我洗脑而已。
自恋和自卑的区别:
我们通常认为,自恋和自卑是相反的,自恋就是无端认为自己特别棒,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信心。而自卑则是认为自己一事无成,否定自己身上的一切价值。
但如果我们深究这两种心态背后的机制,会发现它们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就是缺乏自体客体。因为我对真实的“我”是什么,没有稳定的概念,所以我对自己的感受就会在两极当中来回波动。为了防御“我什么都不是”的这种自卑,我们就把自己想象得无所不能,但只要受到一点否定或者挫败,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什么都留不下。
所以,自恋和自卑是一体两面,都是对自己缺乏稳定的认识,显然是不自信的。
什么才是自信
假如我们完全不在意外界的评判,自己好不好,对不对,全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不是有问题?
当然是有问题的。比如说,我冲一个人发了脾气,我再怎么安慰自己说我脾气好,刚才不是发脾气,都无法抵消对方受到了伤害的事实,并且他也可能用反击的方式,让我在事实上尝到后果。我们生活在社会关系中,必须客观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外界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发完脾气之后,该怎么认识自己呢?是不是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无可救药的混蛋?觉得“我完全不能跟人相处,我的情绪控制能力为零?”那倒也不必。也许可以把自己看成一个正在努力寻求情绪管理的人。“我刚才犯了错,但是我也没那么糟,我发脾气有自己的理由,而且我后来也做了弥补。也许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处理得更好。”
其实这就是自信,自信不是把自己封锁在防护罩里,不闻不问外面的声音,而是知道自己有缺点的同时,也肯定自己的价值。能稳定看到这个价值的存在,我们在应对外界的“山呼海啸”时,才会更加的自如。
以上是我对于慢、自恋、自卑和自信的一些思考,通过学习《大乘广五蕴论》,让我有机会跟着师父和师兄们一起,一个心所一个心所的去学习,讨论,辨析,只有真正认识了种种烦恼的本来面目,才谈得上有机会对治他们。此次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佛法当真是不可思议,真的可以将之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来解决自己内心的烦恼和困惑,也唯有按照善知识的引导次第学修,才能将法义化入自心。
三组慧悦
引用于 慧定 在 2023年9月6日, 下午8:48《大乘广五蕴论》学习感悟---积极修善
首先,感恩师父慈悲教授佛法知识,感恩大家的陪伴和为团队所作出的贡献。也随喜赞叹大家精进闻法的功德。
一、端正学习态度,重新认识闻法的方法和目的。
我跟着法境团队学习有半年多时间了,这次的学习感触是非常深刻的。能很明显的感觉到闻法要有端正的态度,法境学习组是有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惭愧有些没有做好,后期学习再接再厉。感受到有效的学习,是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的:首先我们要具弟子相,然后要有善友为伴(小组学习讨论形式),再如理依止善知识,还要珍惜学习机会,对法有希求心。
修行不容易,通过广五蕴论的学习我们更要注意放逸的问题,一定要精进。世间的法要成就一项事业都要精进,都需要端正的态度,何况是我们修一个了生脱死的大事的道业呢。如果不精进,还是处于放逸的状态当中,想成就,可能吗?所以,依师教诲:课前我们需要认真预习;课中带着问题,仔细听师父的教授,参与互动,不散乱、不惛沉、不掉举,不要随着自己的习气走,把心提起来闻法;课后思考反复串习所学,回答平台问答题,提升信心。闻思修相融合,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运用,不害怕和逃避,突破自己的局限和执着,坚持不放弃,披甲精进用功。
其次,通过这次学习,也感受到佛法不能等同世间的知识去学,它不是考个世间的什么证,得个什么名。只是了解名词法相,不去观察自己的心,不去调伏自己的心,也是没有意思的,这对解脱也起不到作用。相反,可能还会增加我慢或其它烦恼。学习佛法的目的是远离恐怖颠倒,至少要消除疑和不正见。确实我们的疑和不正见烦恼是非常坚固的,不然也不会是根本烦恼了。世间做学问,搞科研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里面就有疑,也是很难消除的。不正见就需要正见对治了。还是要好好的闻法,闻思皆为慧,心静入正定。
再次,对上师三宝要生起极大的信心,依止恩师,将心专注在所学的法上,在一个道上修,用功,心就不拉扯,学习乐趣多。老上师也开示说,我们是因为所知不够,一直疑、无明或不正见。如果知见错了,或者学得很庞杂,没有定解,或者东学西学的,并不是一个体系,成不了一个套,那当然是学不成的。假使你要修行,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体系为指导,没有具德的善知识,也根本上不了路。所以,所知要有明确的所知,才能修道,不然不正确的见解就会成为所知的障。如此浪费了暇满人身实在可惜。用上我们的胜解心所,好好的用功。
最后,闻法时闻法后,都要细细思维,要念,多串习。念=今+心。当我们把我们的全部心力用上去,字字句句听到心里去,从心里出来再听到心里去,就形成了一个内循环,这样法就入心了。也就不容易失念。作意心所也是不错的,提升我们的记忆力,还能防止老年痴呆症,也需要好好用起来。再看,跟着师父,我们先学习了百法明门论,再学习五蕴论,然后学习广五蕴论。不难发现,通过学习,我们都需要会辨识五蕴。我们就是一个五蕴假合的集合体。师父说,众生就是众缘和合产生的。我们这个生命体也是一个心理和生理的一种组合,所谓色、受、想、行、识。其中色法11种是色蕴,受心所是受蕴,想心所是想蕴,其他的心所法及24种心不相应行法是行蕴,心王法是识蕴。而五蕴展开来说就是94种有为法。
(此处有三张图:百法图、五蕴图、五蕴+百法图。详情可下载文末上传的文件。)
我们知道,有为法是因缘所生法,是造作的,是无常的,是生灭法。当我们辨识五蕴越来越熟练的时候,自然就在觉照。每一种法都熟练的辨识,照见其为空性,就是观世音菩萨《心经》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了。这样我们的执着就会减少,烦恼也会减少。
二、通过学习,让菩提心生起来,学菩萨念念生起般若智慧。
师父一直强调的是,学佛法是可以越学是越开心的。如果越学越难受,那肯定是错掉了。通过学习要生起善,要发菩提心,利他才能获得真正地快乐。因为你做了善,是善业,善业感的报是快乐的,使人感到舒服的,自己的心也会因此得到滋养,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不是在心上下功夫,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看到别人快乐,我也会快乐,这就足够。如是因如是果,做恶必然感生恶道,这也是正信,信三宝、四谛、深信因果都明白的道理。
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的苦。我们各种苦,我们不自在,进而去看到众生的苦,他们甚至比我们更苦,更不自在。内在就生起利他心和成佛的菩提心。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善知识,都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我们是圣教的受益者,自然更容易看到圣教的种种功德,圣教的种种利益。在生死轮回中,我们有幸遇到正法,遇到善知识,我们在脱离苦海,被上师三宝,被同修善友一点一点从生死泥中拔出来。我们在一点一点离苦得乐,而我们的亲人,还有无量的如母有情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甚至连佛的名字都没有听到。让圣教久住,才能利益众生,我们要发心去护持,真正地让自己的内心生起菩提心。
而凡夫和菩萨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觉。凡夫心容易被境界所转,心中常常起贪嗔痴,而菩萨念念都是觉悟,念念生起般若智慧。所以,五蕴论的学习正好是认识我们心识规律和奥秘的过程。也感恩师父和组员的信任,让我第一次在法境学习组做组长,一方面督促自己多学习,不掉队。另一方面也给了我机会,关心组员的学习,让别人不掉队。公众号的编辑推广,也是佛法的弘扬,利他的事情,我们尽量去多做。
三、学习很苦,但坚持很酷。将烦恼心所调整到善心所上去。
五蕴论里虽然只有94个法相名词。但是,有些辨识起来可能有难度,或者逆境来的时候,也不记得要去辨识,不习惯去看自己的心。这个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畏难。用精进的五个层次来对治。师父在广论里面说,我们遇到的是佛法,哪怕是一个一个字母地去学,我们去探索,去学习,都是无比有价值有意义的。所以,学习很苦,但坚持很酷!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不理解名相的未解心,本身就在慢慢地破除,已知的善心在不断的生起来。这是非常殊胜的心,妙胜的心,此时如果生起乐,那是世间财色食名睡换来的乐所不能比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闻思和串习辨识,就会越来越熟练的。之后就会明白这些学习都在破除“我执”。也就能理解师父说五蕴是可以拿来修行的法了。
这次通过广五蕴论的学习,师父慈悲有智慧,又将一个一个心所拿出来做专题分析、讨论。我们确实能清楚的认识没有一个“我”,那个所谓的“我”是五蕴假合而成的。但是法相名词太多,理不顺时,我们不急,慢慢来,一开始主要关注点可以放在烦恼心所和善心所上。经常看自己的心识状态,是和哪个烦恼心所相应,然后及时调整到11个善心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的状态上来。当每一个烦恼都不和烦恼心所相应,我们每一个念头都是慈悲和智慧的念头,就能离苦得乐,当下就是解脱。
学习中,师父开示:因为善恶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当我们的心和善心所相应的时候,烦恼自然就不容易生起。所以我们经常保持正念,断恶修善,积极修善,让心常常和善心所相应。慢慢地也变成一种习惯,烦恼的习气就自然断除了。就像一个人平时持不杀生戒,或者经常放生,修慈悲心,不害众生,就不容易对众生起害心。所以,逆境来的时候,烦恼生起来的时候,要智慧地将烦恼心所调整到善心所上去。
四、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将佛住进心间。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压力可能很大,可能会有各种苦。但要保持内在的轻松和趣味。不管怎样,我们是幸运的。通过实修,我们学会了将佛住进我们的心间,我们的心量就会变大,心力也会变强。我们要学会从容面对一切外境,学会付出和为他人考虑。吃饭、说话,举手投足间,都思维我们心间的佛与我们同在。吃饭时我们是供养心间的佛,我们饮食自量;说话时,思维是心间的佛要说话了,所以说出去的话会是爱语,说的是能利益别人的,有用的话。而特别执着,斤斤计较,悭吝的话会活得很累,心间的佛也不会欢喜的。同时,也不需要覆藏,错了就错了,佛前自行忏悔,或找师父或找合适的人及时忏悔,密护根门,发愿不再造,常常祈请三宝加持。
我们再看佛菩萨,任何时候都是轻松、神圣和庄严的,不是苦着一张脸的。所以,常常微笑,传递快乐,用更多的微笑面对他人,这也是佛菩萨慈悲的象征。最后,推荐大家关注法境修心公众号,学习一下《修心七义》,师父讲如何将违缘转为道用讲得很深刻。法境唯识的公众号也可以关注,经常回听一下课件,相信每一次您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我的分享完毕,感恩大家的聆听。希望大家都能转烦恼为菩提,早日圆成菩提,度生无量!
再次感恩诸佛菩萨护法等,感恩师父、诸大善知识、同修们。
6组慧定
2023.9.3
《大乘广五蕴论》学习感悟---积极修善
首先,感恩师父慈悲教授佛法知识,感恩大家的陪伴和为团队所作出的贡献。也随喜赞叹大家精进闻法的功德。
一、端正学习态度,重新认识闻法的方法和目的。
我跟着法境团队学习有半年多时间了,这次的学习感触是非常深刻的。能很明显的感觉到闻法要有端正的态度,法境学习组是有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惭愧有些没有做好,后期学习再接再厉。感受到有效的学习,是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的:首先我们要具弟子相,然后要有善友为伴(小组学习讨论形式),再如理依止善知识,还要珍惜学习机会,对法有希求心。
修行不容易,通过广五蕴论的学习我们更要注意放逸的问题,一定要精进。世间的法要成就一项事业都要精进,都需要端正的态度,何况是我们修一个了生脱死的大事的道业呢。如果不精进,还是处于放逸的状态当中,想成就,可能吗?所以,依师教诲:课前我们需要认真预习;课中带着问题,仔细听师父的教授,参与互动,不散乱、不惛沉、不掉举,不要随着自己的习气走,把心提起来闻法;课后思考反复串习所学,回答平台问答题,提升信心。闻思修相融合,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运用,不害怕和逃避,突破自己的局限和执着,坚持不放弃,披甲精进用功。
其次,通过这次学习,也感受到佛法不能等同世间的知识去学,它不是考个世间的什么证,得个什么名。只是了解名词法相,不去观察自己的心,不去调伏自己的心,也是没有意思的,这对解脱也起不到作用。相反,可能还会增加我慢或其它烦恼。学习佛法的目的是远离恐怖颠倒,至少要消除疑和不正见。确实我们的疑和不正见烦恼是非常坚固的,不然也不会是根本烦恼了。世间做学问,搞科研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里面就有疑,也是很难消除的。不正见就需要正见对治了。还是要好好的闻法,闻思皆为慧,心静入正定。
再次,对上师三宝要生起极大的信心,依止恩师,将心专注在所学的法上,在一个道上修,用功,心就不拉扯,学习乐趣多。老上师也开示说,我们是因为所知不够,一直疑、无明或不正见。如果知见错了,或者学得很庞杂,没有定解,或者东学西学的,并不是一个体系,成不了一个套,那当然是学不成的。假使你要修行,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体系为指导,没有具德的善知识,也根本上不了路。所以,所知要有明确的所知,才能修道,不然不正确的见解就会成为所知的障。如此浪费了暇满人身实在可惜。用上我们的胜解心所,好好的用功。
最后,闻法时闻法后,都要细细思维,要念,多串习。念=今+心。当我们把我们的全部心力用上去,字字句句听到心里去,从心里出来再听到心里去,就形成了一个内循环,这样法就入心了。也就不容易失念。作意心所也是不错的,提升我们的记忆力,还能防止老年痴呆症,也需要好好用起来。再看,跟着师父,我们先学习了百法明门论,再学习五蕴论,然后学习广五蕴论。不难发现,通过学习,我们都需要会辨识五蕴。我们就是一个五蕴假合的集合体。师父说,众生就是众缘和合产生的。我们这个生命体也是一个心理和生理的一种组合,所谓色、受、想、行、识。其中色法11种是色蕴,受心所是受蕴,想心所是想蕴,其他的心所法及24种心不相应行法是行蕴,心王法是识蕴。而五蕴展开来说就是94种有为法。
(此处有三张图:百法图、五蕴图、五蕴+百法图。详情可下载文末上传的文件。)
我们知道,有为法是因缘所生法,是造作的,是无常的,是生灭法。当我们辨识五蕴越来越熟练的时候,自然就在觉照。每一种法都熟练的辨识,照见其为空性,就是观世音菩萨《心经》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了。这样我们的执着就会减少,烦恼也会减少。
二、通过学习,让菩提心生起来,学菩萨念念生起般若智慧。
师父一直强调的是,学佛法是可以越学是越开心的。如果越学越难受,那肯定是错掉了。通过学习要生起善,要发菩提心,利他才能获得真正地快乐。因为你做了善,是善业,善业感的报是快乐的,使人感到舒服的,自己的心也会因此得到滋养,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不是在心上下功夫,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看到别人快乐,我也会快乐,这就足够。如是因如是果,做恶必然感生恶道,这也是正信,信三宝、四谛、深信因果都明白的道理。
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的苦。我们各种苦,我们不自在,进而去看到众生的苦,他们甚至比我们更苦,更不自在。内在就生起利他心和成佛的菩提心。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善知识,都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我们是圣教的受益者,自然更容易看到圣教的种种功德,圣教的种种利益。在生死轮回中,我们有幸遇到正法,遇到善知识,我们在脱离苦海,被上师三宝,被同修善友一点一点从生死泥中拔出来。我们在一点一点离苦得乐,而我们的亲人,还有无量的如母有情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甚至连佛的名字都没有听到。让圣教久住,才能利益众生,我们要发心去护持,真正地让自己的内心生起菩提心。
而凡夫和菩萨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觉。凡夫心容易被境界所转,心中常常起贪嗔痴,而菩萨念念都是觉悟,念念生起般若智慧。所以,五蕴论的学习正好是认识我们心识规律和奥秘的过程。也感恩师父和组员的信任,让我第一次在法境学习组做组长,一方面督促自己多学习,不掉队。另一方面也给了我机会,关心组员的学习,让别人不掉队。公众号的编辑推广,也是佛法的弘扬,利他的事情,我们尽量去多做。
三、学习很苦,但坚持很酷。将烦恼心所调整到善心所上去。
五蕴论里虽然只有94个法相名词。但是,有些辨识起来可能有难度,或者逆境来的时候,也不记得要去辨识,不习惯去看自己的心。这个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畏难。用精进的五个层次来对治。师父在广论里面说,我们遇到的是佛法,哪怕是一个一个字母地去学,我们去探索,去学习,都是无比有价值有意义的。所以,学习很苦,但坚持很酷!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不理解名相的未解心,本身就在慢慢地破除,已知的善心在不断的生起来。这是非常殊胜的心,妙胜的心,此时如果生起乐,那是世间财色食名睡换来的乐所不能比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闻思和串习辨识,就会越来越熟练的。之后就会明白这些学习都在破除“我执”。也就能理解师父说五蕴是可以拿来修行的法了。
这次通过广五蕴论的学习,师父慈悲有智慧,又将一个一个心所拿出来做专题分析、讨论。我们确实能清楚的认识没有一个“我”,那个所谓的“我”是五蕴假合而成的。但是法相名词太多,理不顺时,我们不急,慢慢来,一开始主要关注点可以放在烦恼心所和善心所上。经常看自己的心识状态,是和哪个烦恼心所相应,然后及时调整到11个善心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的状态上来。当每一个烦恼都不和烦恼心所相应,我们每一个念头都是慈悲和智慧的念头,就能离苦得乐,当下就是解脱。
学习中,师父开示:因为善恶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当我们的心和善心所相应的时候,烦恼自然就不容易生起。所以我们经常保持正念,断恶修善,积极修善,让心常常和善心所相应。慢慢地也变成一种习惯,烦恼的习气就自然断除了。就像一个人平时持不杀生戒,或者经常放生,修慈悲心,不害众生,就不容易对众生起害心。所以,逆境来的时候,烦恼生起来的时候,要智慧地将烦恼心所调整到善心所上去。
四、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将佛住进心间。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压力可能很大,可能会有各种苦。但要保持内在的轻松和趣味。不管怎样,我们是幸运的。通过实修,我们学会了将佛住进我们的心间,我们的心量就会变大,心力也会变强。我们要学会从容面对一切外境,学会付出和为他人考虑。吃饭、说话,举手投足间,都思维我们心间的佛与我们同在。吃饭时我们是供养心间的佛,我们饮食自量;说话时,思维是心间的佛要说话了,所以说出去的话会是爱语,说的是能利益别人的,有用的话。而特别执着,斤斤计较,悭吝的话会活得很累,心间的佛也不会欢喜的。同时,也不需要覆藏,错了就错了,佛前自行忏悔,或找师父或找合适的人及时忏悔,密护根门,发愿不再造,常常祈请三宝加持。
我们再看佛菩萨,任何时候都是轻松、神圣和庄严的,不是苦着一张脸的。所以,常常微笑,传递快乐,用更多的微笑面对他人,这也是佛菩萨慈悲的象征。最后,推荐大家关注法境修心公众号,学习一下《修心七义》,师父讲如何将违缘转为道用讲得很深刻。法境唯识的公众号也可以关注,经常回听一下课件,相信每一次您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我的分享完毕,感恩大家的聆听。希望大家都能转烦恼为菩提,早日圆成菩提,度生无量!
再次感恩诸佛菩萨护法等,感恩师父、诸大善知识、同修们。
6组慧定
2023.9.3
已上传的文件:- 您必须登录才有权限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