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俱舍论)第十六卷的总结——华藏
引用于 心愿 在 2024年11月22日, 下午4:46感恩德慧师兄的辛勤努力,非常随喜赞叹师兄们的精进,我们俱舍一组从十月十六日开始学习第十六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全部内容。非常感恩师父的加持,德慧师兄的精心安排和师兄们的共同精进!
十六卷的主要内容还是释经诸业:从乙七:明黑黑等至乙十:明十业道;丙一;明业道体性至己六:明意业道。论述各个业的名称,体性,差别,依处。什么是业道,什么是业,明业道相等。大幅地论述了十业的内容。下面是自己重温十六卷内容的一点体会;
乙七:明黑黑等:依黑黑等殊,所说四种业,恶色欲界善,能尽彼无漏,应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
此即告诉我们知道,业有四种,谓或有业黑黑异熟,或復有业白白异熟,或復有业黑白黑白异熟,或復有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
欲界诸不善业,一向名黑,染污性故,异熟亦黑,不可意故。色界善业,一向名白,不杂恶故,异熟亦白,是可意故。欲界善业,名为黑白,恶所杂故,异熟亦黑白,非爱果杂故。善性是白,而非是黑,黑来陵杂,立黑白名,约前后间杂,不据自性也。故论云:此黑白名,依相续立,非据自性。所以者何?以无一业,及一异熟,是黑是白互相违故。能尽彼无漏者,彼是所治,无漏能治也。诸无漏业,能治彼前黑等三业名非黑非白,不染污故,名为非黑,不招白异熟故,名为非白。
丙二:明无漏断:颂曰:四法忍离欲,前八无间俱,十二无漏思,唯尽纯黑业。,离欲四静虑,第九无间思,一尽杂纯黑,四令纯白尽。
释曰:四法忍者,谓见道中,四法忍也。离欲者,流入下句,谓离欲前八无间道,即欲修道八无间道也。俱者,此八无间道,及前法忍,俱行思也。此有十二无漏思,唯尽纯黑业,谓能永断不善业故。
离欲四静虑,第九无间思者,一离欲第九无间道思,二离四静虑第九无间思也,一尽杂纯黑者,取前离欲第九无间道一无漏思,能尽杂业及纯黑业。此时总断欲界善故。能尽杂业,亦断第九不善业故,能尽纯黑。
四令纯白尽者,谓取前离四静虑,一一地中第九无间思。此有四思,令纯白尽,谓各能永断当地善法故。
论云:何缘诸地有漏善法,唯最后道能断非余?以诸善法,非自性断,断己有容,现在前故,然由缘彼烦恼尽时,方说名为断彼善法,善法尔时得离系故,由此乃至缘彼烦恼余一品在,断义不成,善法尔时未离系故。
解云:缘缚断时,有漏善法,被烦恼缚,断此能缘九品惑尽,善法离系,名缘缚断。断已不行,名自性断,善法断已,容现行故,非自性断。断善法者,不断善体,但断善上能缘烦恼,成就善故,故得善行。言容行者,谓善尤根,断己不行,所缘善法,断己皆行故,致容言也。
丙三:叙异说:有说地狱受,余欲业黑杂,有说欲见灭,余欲业黑俱。这是说有其他论师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地狱受业,是黑黑业,余欲界业,若善若恶,皆名杂名,以地狱异熟,唯不善业感故,顺彼受名黑黑业。余欲界异熟,通善恶业感故,顺彼受名黑白业。有余师说:欲见无所断业,名黑黑,余欲修所断业,名俱,黑白也。谓见所断业,无善杂故,名为黑黑,,余欲修所断业,有善不善故名俱业。
乙八:明三牟尼等:颂曰:无学身语业,即意三牟尼,三清静应知,即诸三妙行。
此即是说,无学,阿罗汉,或者是佛,他的身语业,再加上“意”,此即是三牟尼。三清静即三妙行。此三清净,通有漏善及无漏善,有漏暂离垢,无漏永离垢,所以名清净。
乙九:明三恶行等:颂曰:恶身语意业,说名三恶行,及贪嗔邪见,三妙行翻此。通过知三恶行反襯岀三妙行。三业不善,名三恶行。意恶行中,非直意业,及取贪嗔邪见,亦名意恶行。三妙行者,翻三恶行,谓身语意一切善业,及非意业无贪无嗔正见也。
乙十::明十业道:丙一:明业道体性:有六大内容:一:明业道性:二:明业道名义:三:义便明断善:四:明业道俱转:五:明约处成业道:六:明业道果
丁一:明业道体:有十业道,或善或恶,其相云何?颂曰:所说十业道,摄恶妙行中,粗品为其性,如应成善恶。
释曰:所说十业道者,标也,谓经所说十业道也。摄恶妙行中,粗品为其性者,岀体也。三恶行及三妙行中,若粗显易知,摄为十业道也,如应成善恶者,属当也。如其所应,摄前妙行,名善业道,摄前恶行,为不善业道。
言粗品者,简非粗显。例如:令他有情断命,失财,失妻妾等,此相粗显,说为业道,令远离故。
身恶行中,加行,后起罪,及飲酒,打,缚等,此非粗显,虽是恶行,非业道摄。
丁二:业道差别:戊一:明表无表:已一:约根本明:十业道中,前七业道,为皆定有表无表耶?不尔。云何?颂曰:恶六定无表,彼自作婬二,善七受生二,定生唯无表。
释曰:恶六定无表者,谓杀生,不与取,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如是六种,定有无表。表有无不定,若遣他为根本成时,自表无故,唯有无表。六种业中身三口四(除邪淫)此六种可以叫他人做,如果叫他人做成了,并且是重的,粗显的。定有无表,自已表色没有,但无表一定有。
彼自作淫二者,一彼自作二也,二淫二也,彼自作二者,彼六恶业,自作有二,谓表无表,彼便死等。此谓你举刀杀他时,表业便起,彼便死时,无表业也即此生起。淫二者,邪淫必有表无表也,谓要自作方受乐故,非遣他为,如自生喜。善七受生二者,七善业道,若从受生,必具表无表二,受生尸罗,必依表故。善的受生,就是别解脱戒,要受的。身三口四,从受戒开始生起,必具表无表。定生唯无表者,谓定道戒,俱依定生,此唯无表,但依心力而得生故,无有表也。
己二:据前后辨:论云:加行,后起,如根本耶?不尔。云何?颂曰:加行定有表,无表或有无,后起此相违。业道加行必定有表,无表不定,或有或无,,殷重心起,则有无表,轻心则无。后起与此加行相违,谓后起位,无表定有,表则不定,随前业作,则有表业,异此则无。
如何确定加行,后起,及根本的步骤与关系。即杀生为例:准备杀他开始的一切行为,其命未终前,即是加行。随此表业,彼正命终,此刹那顷,表无表业,是谓杀生根本业。杀表无表,随转不绝。后起即是,剥皮治洗,若秤若卖,或煮或食,赞述其美,表业刹那,如是亦名杀生后起。余六业道,随其所应,三分不同,准例应说。贪嗔邪见,才现在前,即说名为根本业道,故无加行,行起差别。
戊二:约三根以辨:己一:明恶加行:颂曰:加行三根起,彼无间生故,贪等三根生。三根,就是三不善根,三不善根的恶加行是哪一个发起的?杀有三种,一从贪杀,二从嗔杀,三从痴杀,乃至邪见。其他身三口四都可以由三不善根发起。加行是从三不善根发的,但各个业道究竟之时只有一根。意三也可以,是三根生:彼无间生故,贪等三根生。
释曰:加行三根起者,不善业道,加行生时,一一从三不善根起,依先等起,故作是说(等起即加行)。
身三口四,杀生等七,皆有加行,从三根生:贪嗔邪见,既无别加行,如何可说从三根生?答:颂言彼无间生故,贪等三根生,谓彼不善三根,无间生贪等三故,说贪等从三根生,谓或有时,从贪无间,生贪业道,从二亦然。嗔及邪见,从三亦尔。前念名根,后名业道,根道义别,故说业道从三根生。
己二:生善三位:论云:己说不善从三根生,善復云何?颂曰:善从三位中,皆三善根起。善业道於三位中,根本,加行,后起,它都是三善根起。要么不起,要么一起起,因为都是善的,都相互联系的。
释曰:十善业道,加行,根本,后起三位,以是善故,皆无贪等,三善根生,无贪等三,必相应故,故皆具三。善三位者,离恶加行,根本,后起,名善加行,根本,后起。且如勤策受具戒时,来入戒场,乃至一白二羯磨等,皆名善业道加行,第三羯磨竟一刹那中,表无表业,名根本业道。从此己后至说四依,及余依前相续随转表无表业,皆名后起。
已三:明究竟业道:颂曰:杀粗语嗔恚,究竟皆由嗔,盗邪行及贪,皆由贪究竟。邪见痴究竟,许所余由三。此明,杀粗语嗔恚,究竟由嗔者,究竟者是成办终了义,要嗔现前,成办终了杀生等三故。盗邪行及贪,皆由贪究竟者,要由贪心,成此三故。邪见痴究竟者,由上品痴,成邪见故。许所余由三者,虚诳离间,及杂秽语,名为所余,此诳语等,一一皆由三根究竟。以贪嗔等,现在前时,一一能令此三成故。
戊三:明业道依处:论云:诸恶业道,何处起行耶?颂曰:有情具名色,名身等处。它是从有情,从资具,从名色,名身等那些地方起的。
释曰:此有四节,一有情处:二众具处,三名色处,四名身等处,等取句文也。
戊四:问答分别:己一:杀己非业道:就中,一:杀己非业道,二:他杀成业道:论云:有起加行,定欲杀他,而与所杀者,俱死或前死,亦得根本业道罪耶?颂曰:俱死及前死,无根依别故。
释曰:俱死者,能杀与所杀,俱时命终也。前死者,能杀前死,所杀者后死也。无根者,彼俱死前死,无根本业道也。若能杀俱死前死者,以所杀生其命由存,不可令彼能杀生者成杀罪故。若所杀者,正命终时,其能杀者,别依生故,谓受余身,名为别依。此别依身,非罪依止,谓未曾起杀生加行,成杀业道,理不应然。
已二:他杀成业道:若有多人,集为军众,欲杀怨敌,或猎兽等,於中随有一杀生时,众皆成业道,如親作杀者,彼由同许,为一事故。颂曰:军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
戊五:明业道相:己一:明杀:从此第五,明业道相。就中分六:一:明杀:二:明盗:三:明淫:四明诳语:五明离间等:六明意业道。此中内容分六段释十业道相。且第一明杀者。谓齐何量名曰杀生,乃至齐何名为邪见?先说杀生相者:颂曰 :杀生由故思,他想不误杀。
释曰:要具五缘,名杀生业道:一:由故思,起杀心也。二:於他有情,颂言他者,他有情也。他简自,自杀非业道,有情简非情,杀非情无业道。三他有情想。四作杀加行,谓持刀至彼。五不误而杀,没有杀错。
杀;主要是灭其风息,令其不更续生,如灭其灯光,掩铃其声,名杀。断其命,令不续名杀。谓以恶心,隔断他命,乃至一念应生不生,唯此非余,杀罪所触。以上两释,不续名杀,应知杀者,但杀未来,过去已灭,现在不住,不可言杀生,但遮未来体用,不相续故,名为杀。又解:若据断体唯是未来,若论衰用,亦通现在,谓令现蕴,无有势用,引后蕴故。
已二:明盗:颂曰:不与取他物,力窃其属己。
释曰:前颂不误,故思及想,此三流至后门,更不重说。盗具五缘,一欲盗故思。二:於他物中,自盗非业道。三起他物想。四或力或窃,起盗加行。五不误而取,令属己身,属已颂有,不误前来。具此五缘,方成业道。
己三:明淫:颂曰:欲邪行四种,行所不应行。
释曰:总有四种,行不应行。一:於非境,谓行他妻,或父或母,或父母亲,乃至或王所守护境。二,於非道,谓行自妻口及余道。三於非处,谓於寺中,制多,逈处。四,於非时,谓怀胎时,饮乳时,受斋戒时,谓自妻妾,亦犯邪行。
己四:明诳语。庚一:明诳语:颂曰:染异想发言,解义虚诳语。
释曰:要具四缘,成诳业道。一:於所诳境界,异想发言,谓见言不见等:二,所诳者,解所说义,相领会也:三,起染心:四者不误。前三颂有,不误前来。若所诳者,未解言义,杂秽语摄,非诳业道。
庚二:明见闻等:经说诸言,略有十六,谓於不见,不闻,不觉,不知,言实见等,或於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中,言不见等,如是八种,名非圣言。若於不见乃至不知,言不见等,或於所见,乃至所知,言实见等,如是八种,名为圣言。何等名为所见等相。有三家不同说:(即见闻觉知)一:有部:若境由眼识所证,名为所见,谓色是也。若境由耳识所证,名为所闻,谓声是也。若境由意识所证,名为所知,谓法境。若境由鼻舌身三识所证,名为所觉,谓香味触也。颂言余三者,即鼻舌身三识也。色声及法,皆通三性,唯香味触,是无记性。谓无记性,如死无觉,故能证者,偏立觉名。
经部宗:若是五根,现量所证色等五境,名为所见。若是从他传闻六境,名为所闻。若运自心,以种种理,比度所许六境,名为所觉。若意现量证得六境,名为所知。於五境中,一一容起见闻觉知四种言说,於第六境,除见有三。解云:第六境者,谓法境,无见,有见闻知三也。意识名现量者,从五识后,親起意识,所证五境,定中意识親证六境,名现量意识也。
还有先轨范师,作如是说,眼所现见,名为所见。从他传闻,名为所闻。自运己心,诸所思构,名为所觉。自内所受,及自所证,名为所知。
已五:明离间等三语。(三语含离间,粗恶,杂秽语)颂曰:染心坏他语,说名离间语,非爱粗恶语,诸染杂秽语,余说异三染,侫歌邪论等。离间语要具四缘。一:染污心。二:发坏他语,若他坏不坏,皆成离间语。三:所闻者,解所说义,相领解也。四者不误。后之二缘,从前流来。
非爱语者亦具四缘:一染污心。二发非爱语,毁呰於他。三者解义。四者无误,名粗恶语。染心语三字,并从初句流来。应言,染心非爱语,说名粗恶语,解义不误,亦从前来。
诸杂秽语者,诸杂心语名杂秽语,染所发言,皆杂秽故。诸染颂有,加语一字,故语一字,初句流来。此杂秽语,具二缘成,一染污心,二所发语。
余说异三染,侫歌邪论等者,有余师说,异虚诳等,前三种语,余染心语,名杂秽语。谓侫歌等,侫谓谄侫,,如苾刍邪命,发谄侫语,歌谓歌詠,如讽吟相调,及倡伎者,,邪论谓不正见所执言词,等者等取染心悲歌,及诸世俗戏论言词,此等皆是杂秽语也。
己六:明意业道:颂曰:恶欲他财贪,憎有情嗔恚,拨善恶等见,名邪见业道。谓於他财起非理欲,生力窃心,如是恶欲,名贪业道。憎有情者,谓欲於他行伤害事,如是嗔恚,名嗔业道。若嗔自身,及嗔非情,过轻非业道。轮王北洲贪等,是轻皆非业道。拨善恶等见者,如契经说云:无施与无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无恶行,无妙恶行业果异熟,无此世间,无彼世间,无父无母,无化生有情,无世间,无沙门,或婆罗门,无阿罗汉。
婆沙论云:现在世己见,何以言无?答:处道无明所盲,虽能眼见,亦拨为无,不应责无眼者,愚盲者堕坑也。或可无此世者,不谤世体,但谤因果,无此世为他世因,无此世为他世果。无父母者,谤无父母感子业也。无施等者,谤因邪见,。无果等者,谤果邪见。无沙门等者,谤圣邪见。颂言拨善恶等者,是谤因邪见,等取谤果,及谤圣也。
俱舍论第十六卷的总结,算是自已重抄了一遍,但也是大有收获,最少是认真重读了一遍。在此特感恩师父的加持,感恩德慧师兄的辛勤付出,随喜赞叹师兄们的精进,在共同修法路上携手共进。愿法镜学习班的所有师兄奋发精进,法喜充满,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违缘远去,顺缘增长。早证菩提。
俱舍一组:学员:华藏
2024年11月13日
感恩德慧师兄的辛勤努力,非常随喜赞叹师兄们的精进,我们俱舍一组从十月十六日开始学习第十六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全部内容。非常感恩师父的加持,德慧师兄的精心安排和师兄们的共同精进!
十六卷的主要内容还是释经诸业:从乙七:明黑黑等至乙十:明十业道;丙一;明业道体性至己六:明意业道。论述各个业的名称,体性,差别,依处。什么是业道,什么是业,明业道相等。大幅地论述了十业的内容。下面是自己重温十六卷内容的一点体会;
乙七:明黑黑等:依黑黑等殊,所说四种业,恶色欲界善,能尽彼无漏,应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
此即告诉我们知道,业有四种,谓或有业黑黑异熟,或復有业白白异熟,或復有业黑白黑白异熟,或復有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
欲界诸不善业,一向名黑,染污性故,异熟亦黑,不可意故。色界善业,一向名白,不杂恶故,异熟亦白,是可意故。欲界善业,名为黑白,恶所杂故,异熟亦黑白,非爱果杂故。善性是白,而非是黑,黑来陵杂,立黑白名,约前后间杂,不据自性也。故论云:此黑白名,依相续立,非据自性。所以者何?以无一业,及一异熟,是黑是白互相违故。能尽彼无漏者,彼是所治,无漏能治也。诸无漏业,能治彼前黑等三业名非黑非白,不染污故,名为非黑,不招白异熟故,名为非白。
丙二:明无漏断:颂曰:四法忍离欲,前八无间俱,十二无漏思,唯尽纯黑业。,离欲四静虑,第九无间思,一尽杂纯黑,四令纯白尽。
释曰:四法忍者,谓见道中,四法忍也。离欲者,流入下句,谓离欲前八无间道,即欲修道八无间道也。俱者,此八无间道,及前法忍,俱行思也。此有十二无漏思,唯尽纯黑业,谓能永断不善业故。
离欲四静虑,第九无间思者,一离欲第九无间道思,二离四静虑第九无间思也,一尽杂纯黑者,取前离欲第九无间道一无漏思,能尽杂业及纯黑业。此时总断欲界善故。能尽杂业,亦断第九不善业故,能尽纯黑。
四令纯白尽者,谓取前离四静虑,一一地中第九无间思。此有四思,令纯白尽,谓各能永断当地善法故。
论云:何缘诸地有漏善法,唯最后道能断非余?以诸善法,非自性断,断己有容,现在前故,然由缘彼烦恼尽时,方说名为断彼善法,善法尔时得离系故,由此乃至缘彼烦恼余一品在,断义不成,善法尔时未离系故。
解云:缘缚断时,有漏善法,被烦恼缚,断此能缘九品惑尽,善法离系,名缘缚断。断已不行,名自性断,善法断已,容现行故,非自性断。断善法者,不断善体,但断善上能缘烦恼,成就善故,故得善行。言容行者,谓善尤根,断己不行,所缘善法,断己皆行故,致容言也。
丙三:叙异说:有说地狱受,余欲业黑杂,有说欲见灭,余欲业黑俱。这是说有其他论师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地狱受业,是黑黑业,余欲界业,若善若恶,皆名杂名,以地狱异熟,唯不善业感故,顺彼受名黑黑业。余欲界异熟,通善恶业感故,顺彼受名黑白业。有余师说:欲见无所断业,名黑黑,余欲修所断业,名俱,黑白也。谓见所断业,无善杂故,名为黑黑,,余欲修所断业,有善不善故名俱业。
乙八:明三牟尼等:颂曰:无学身语业,即意三牟尼,三清静应知,即诸三妙行。
此即是说,无学,阿罗汉,或者是佛,他的身语业,再加上“意”,此即是三牟尼。三清静即三妙行。此三清净,通有漏善及无漏善,有漏暂离垢,无漏永离垢,所以名清净。
乙九:明三恶行等:颂曰:恶身语意业,说名三恶行,及贪嗔邪见,三妙行翻此。通过知三恶行反襯岀三妙行。三业不善,名三恶行。意恶行中,非直意业,及取贪嗔邪见,亦名意恶行。三妙行者,翻三恶行,谓身语意一切善业,及非意业无贪无嗔正见也。
乙十::明十业道:丙一:明业道体性:有六大内容:一:明业道性:二:明业道名义:三:义便明断善:四:明业道俱转:五:明约处成业道:六:明业道果
丁一:明业道体:有十业道,或善或恶,其相云何?颂曰:所说十业道,摄恶妙行中,粗品为其性,如应成善恶。
释曰:所说十业道者,标也,谓经所说十业道也。摄恶妙行中,粗品为其性者,岀体也。三恶行及三妙行中,若粗显易知,摄为十业道也,如应成善恶者,属当也。如其所应,摄前妙行,名善业道,摄前恶行,为不善业道。
言粗品者,简非粗显。例如:令他有情断命,失财,失妻妾等,此相粗显,说为业道,令远离故。
身恶行中,加行,后起罪,及飲酒,打,缚等,此非粗显,虽是恶行,非业道摄。
丁二:业道差别:戊一:明表无表:已一:约根本明:十业道中,前七业道,为皆定有表无表耶?不尔。云何?颂曰:恶六定无表,彼自作婬二,善七受生二,定生唯无表。
释曰:恶六定无表者,谓杀生,不与取,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如是六种,定有无表。表有无不定,若遣他为根本成时,自表无故,唯有无表。六种业中身三口四(除邪淫)此六种可以叫他人做,如果叫他人做成了,并且是重的,粗显的。定有无表,自已表色没有,但无表一定有。
彼自作淫二者,一彼自作二也,二淫二也,彼自作二者,彼六恶业,自作有二,谓表无表,彼便死等。此谓你举刀杀他时,表业便起,彼便死时,无表业也即此生起。淫二者,邪淫必有表无表也,谓要自作方受乐故,非遣他为,如自生喜。善七受生二者,七善业道,若从受生,必具表无表二,受生尸罗,必依表故。善的受生,就是别解脱戒,要受的。身三口四,从受戒开始生起,必具表无表。定生唯无表者,谓定道戒,俱依定生,此唯无表,但依心力而得生故,无有表也。
己二:据前后辨:论云:加行,后起,如根本耶?不尔。云何?颂曰:加行定有表,无表或有无,后起此相违。业道加行必定有表,无表不定,或有或无,,殷重心起,则有无表,轻心则无。后起与此加行相违,谓后起位,无表定有,表则不定,随前业作,则有表业,异此则无。
如何确定加行,后起,及根本的步骤与关系。即杀生为例:准备杀他开始的一切行为,其命未终前,即是加行。随此表业,彼正命终,此刹那顷,表无表业,是谓杀生根本业。杀表无表,随转不绝。后起即是,剥皮治洗,若秤若卖,或煮或食,赞述其美,表业刹那,如是亦名杀生后起。余六业道,随其所应,三分不同,准例应说。贪嗔邪见,才现在前,即说名为根本业道,故无加行,行起差别。
戊二:约三根以辨:己一:明恶加行:颂曰:加行三根起,彼无间生故,贪等三根生。三根,就是三不善根,三不善根的恶加行是哪一个发起的?杀有三种,一从贪杀,二从嗔杀,三从痴杀,乃至邪见。其他身三口四都可以由三不善根发起。加行是从三不善根发的,但各个业道究竟之时只有一根。意三也可以,是三根生:彼无间生故,贪等三根生。
释曰:加行三根起者,不善业道,加行生时,一一从三不善根起,依先等起,故作是说(等起即加行)。
身三口四,杀生等七,皆有加行,从三根生:贪嗔邪见,既无别加行,如何可说从三根生?答:颂言彼无间生故,贪等三根生,谓彼不善三根,无间生贪等三故,说贪等从三根生,谓或有时,从贪无间,生贪业道,从二亦然。嗔及邪见,从三亦尔。前念名根,后名业道,根道义别,故说业道从三根生。
己二:生善三位:论云:己说不善从三根生,善復云何?颂曰:善从三位中,皆三善根起。善业道於三位中,根本,加行,后起,它都是三善根起。要么不起,要么一起起,因为都是善的,都相互联系的。
释曰:十善业道,加行,根本,后起三位,以是善故,皆无贪等,三善根生,无贪等三,必相应故,故皆具三。善三位者,离恶加行,根本,后起,名善加行,根本,后起。且如勤策受具戒时,来入戒场,乃至一白二羯磨等,皆名善业道加行,第三羯磨竟一刹那中,表无表业,名根本业道。从此己后至说四依,及余依前相续随转表无表业,皆名后起。
已三:明究竟业道:颂曰:杀粗语嗔恚,究竟皆由嗔,盗邪行及贪,皆由贪究竟。邪见痴究竟,许所余由三。此明,杀粗语嗔恚,究竟由嗔者,究竟者是成办终了义,要嗔现前,成办终了杀生等三故。盗邪行及贪,皆由贪究竟者,要由贪心,成此三故。邪见痴究竟者,由上品痴,成邪见故。许所余由三者,虚诳离间,及杂秽语,名为所余,此诳语等,一一皆由三根究竟。以贪嗔等,现在前时,一一能令此三成故。
戊三:明业道依处:论云:诸恶业道,何处起行耶?颂曰:有情具名色,名身等处。它是从有情,从资具,从名色,名身等那些地方起的。
释曰:此有四节,一有情处:二众具处,三名色处,四名身等处,等取句文也。
戊四:问答分别:己一:杀己非业道:就中,一:杀己非业道,二:他杀成业道:论云:有起加行,定欲杀他,而与所杀者,俱死或前死,亦得根本业道罪耶?颂曰:俱死及前死,无根依别故。
释曰:俱死者,能杀与所杀,俱时命终也。前死者,能杀前死,所杀者后死也。无根者,彼俱死前死,无根本业道也。若能杀俱死前死者,以所杀生其命由存,不可令彼能杀生者成杀罪故。若所杀者,正命终时,其能杀者,别依生故,谓受余身,名为别依。此别依身,非罪依止,谓未曾起杀生加行,成杀业道,理不应然。
已二:他杀成业道:若有多人,集为军众,欲杀怨敌,或猎兽等,於中随有一杀生时,众皆成业道,如親作杀者,彼由同许,为一事故。颂曰:军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
戊五:明业道相:己一:明杀:从此第五,明业道相。就中分六:一:明杀:二:明盗:三:明淫:四明诳语:五明离间等:六明意业道。此中内容分六段释十业道相。且第一明杀者。谓齐何量名曰杀生,乃至齐何名为邪见?先说杀生相者:颂曰 :杀生由故思,他想不误杀。
释曰:要具五缘,名杀生业道:一:由故思,起杀心也。二:於他有情,颂言他者,他有情也。他简自,自杀非业道,有情简非情,杀非情无业道。三他有情想。四作杀加行,谓持刀至彼。五不误而杀,没有杀错。
杀;主要是灭其风息,令其不更续生,如灭其灯光,掩铃其声,名杀。断其命,令不续名杀。谓以恶心,隔断他命,乃至一念应生不生,唯此非余,杀罪所触。以上两释,不续名杀,应知杀者,但杀未来,过去已灭,现在不住,不可言杀生,但遮未来体用,不相续故,名为杀。又解:若据断体唯是未来,若论衰用,亦通现在,谓令现蕴,无有势用,引后蕴故。
已二:明盗:颂曰:不与取他物,力窃其属己。
释曰:前颂不误,故思及想,此三流至后门,更不重说。盗具五缘,一欲盗故思。二:於他物中,自盗非业道。三起他物想。四或力或窃,起盗加行。五不误而取,令属己身,属已颂有,不误前来。具此五缘,方成业道。
己三:明淫:颂曰:欲邪行四种,行所不应行。
释曰:总有四种,行不应行。一:於非境,谓行他妻,或父或母,或父母亲,乃至或王所守护境。二,於非道,谓行自妻口及余道。三於非处,谓於寺中,制多,逈处。四,於非时,谓怀胎时,饮乳时,受斋戒时,谓自妻妾,亦犯邪行。
己四:明诳语。庚一:明诳语:颂曰:染异想发言,解义虚诳语。
释曰:要具四缘,成诳业道。一:於所诳境界,异想发言,谓见言不见等:二,所诳者,解所说义,相领会也:三,起染心:四者不误。前三颂有,不误前来。若所诳者,未解言义,杂秽语摄,非诳业道。
庚二:明见闻等:经说诸言,略有十六,谓於不见,不闻,不觉,不知,言实见等,或於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中,言不见等,如是八种,名非圣言。若於不见乃至不知,言不见等,或於所见,乃至所知,言实见等,如是八种,名为圣言。何等名为所见等相。有三家不同说:(即见闻觉知)一:有部:若境由眼识所证,名为所见,谓色是也。若境由耳识所证,名为所闻,谓声是也。若境由意识所证,名为所知,谓法境。若境由鼻舌身三识所证,名为所觉,谓香味触也。颂言余三者,即鼻舌身三识也。色声及法,皆通三性,唯香味触,是无记性。谓无记性,如死无觉,故能证者,偏立觉名。
经部宗:若是五根,现量所证色等五境,名为所见。若是从他传闻六境,名为所闻。若运自心,以种种理,比度所许六境,名为所觉。若意现量证得六境,名为所知。於五境中,一一容起见闻觉知四种言说,於第六境,除见有三。解云:第六境者,谓法境,无见,有见闻知三也。意识名现量者,从五识后,親起意识,所证五境,定中意识親证六境,名现量意识也。
还有先轨范师,作如是说,眼所现见,名为所见。从他传闻,名为所闻。自运己心,诸所思构,名为所觉。自内所受,及自所证,名为所知。
已五:明离间等三语。(三语含离间,粗恶,杂秽语)颂曰:染心坏他语,说名离间语,非爱粗恶语,诸染杂秽语,余说异三染,侫歌邪论等。离间语要具四缘。一:染污心。二:发坏他语,若他坏不坏,皆成离间语。三:所闻者,解所说义,相领解也。四者不误。后之二缘,从前流来。
非爱语者亦具四缘:一染污心。二发非爱语,毁呰於他。三者解义。四者无误,名粗恶语。染心语三字,并从初句流来。应言,染心非爱语,说名粗恶语,解义不误,亦从前来。
诸杂秽语者,诸杂心语名杂秽语,染所发言,皆杂秽故。诸染颂有,加语一字,故语一字,初句流来。此杂秽语,具二缘成,一染污心,二所发语。
余说异三染,侫歌邪论等者,有余师说,异虚诳等,前三种语,余染心语,名杂秽语。谓侫歌等,侫谓谄侫,,如苾刍邪命,发谄侫语,歌谓歌詠,如讽吟相调,及倡伎者,,邪论谓不正见所执言词,等者等取染心悲歌,及诸世俗戏论言词,此等皆是杂秽语也。
己六:明意业道:颂曰:恶欲他财贪,憎有情嗔恚,拨善恶等见,名邪见业道。谓於他财起非理欲,生力窃心,如是恶欲,名贪业道。憎有情者,谓欲於他行伤害事,如是嗔恚,名嗔业道。若嗔自身,及嗔非情,过轻非业道。轮王北洲贪等,是轻皆非业道。拨善恶等见者,如契经说云:无施与无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无恶行,无妙恶行业果异熟,无此世间,无彼世间,无父无母,无化生有情,无世间,无沙门,或婆罗门,无阿罗汉。
婆沙论云:现在世己见,何以言无?答:处道无明所盲,虽能眼见,亦拨为无,不应责无眼者,愚盲者堕坑也。或可无此世者,不谤世体,但谤因果,无此世为他世因,无此世为他世果。无父母者,谤无父母感子业也。无施等者,谤因邪见,。无果等者,谤果邪见。无沙门等者,谤圣邪见。颂言拨善恶等者,是谤因邪见,等取谤果,及谤圣也。
俱舍论第十六卷的总结,算是自已重抄了一遍,但也是大有收获,最少是认真重读了一遍。在此特感恩师父的加持,感恩德慧师兄的辛勤付出,随喜赞叹师兄们的精进,在共同修法路上携手共进。愿法镜学习班的所有师兄奋发精进,法喜充满,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违缘远去,顺缘增长。早证菩提。
俱舍一组:学员:华藏
2024年11月13日
感恩德慧师兄的辛勤努力,非常随喜赞叹师兄们的精进,我们俱舍一组从十月十六日开始学习第十六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全部内容。非常感恩师父的加持,德慧师兄的精心安排和师兄们的共同精进!
十六卷的主要内容还是释经诸业:从乙七:明黑黑等至乙十:明十业道;丙一;明业道体性至己六:明意业道。论述各个业的名称,体性,差别,依处。什么是业道,什么是业,明业道相等。大幅地论述了十业的内容。下面是自己重温十六卷内容的一点体会;
乙七:明黑黑等:依黑黑等殊,所说四种业,恶色欲界善,能尽彼无漏,应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
此即告诉我们知道,业有四种,谓或有业黑黑异熟,或復有业白白异熟,或復有业黑白黑白异熟,或復有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
欲界诸不善业,一向名黑,染污性故,异熟亦黑,不可意故。色界善业,一向名白,不杂恶故,异熟亦白,是可意故。欲界善业,名为黑白,恶所杂故,异熟亦黑白,非爱果杂故。善性是白,而非是黑,黑来陵杂,立黑白名,约前后间杂,不据自性也。故论云:此黑白名,依相续立,非据自性。所以者何?以无一业,及一异熟,是黑是白互相违故。能尽彼无漏者,彼是所治,无漏能治也。诸无漏业,能治彼前黑等三业名非黑非白,不染污故,名为非黑,不招白异熟故,名为非白。
丙二:明无漏断:颂曰:四法忍离欲,前八无间俱,十二无漏思,唯尽纯黑业。,离欲四静虑,第九无间思,一尽杂纯黑,四令纯白尽。
释曰:四法忍者,谓见道中,四法忍也。离欲者,流入下句,谓离欲前八无间道,即欲修道八无间道也。俱者,此八无间道,及前法忍,俱行思也。此有十二无漏思,唯尽纯黑业,谓能永断不善业故。
离欲四静虑,第九无间思者,一离欲第九无间道思,二离四静虑第九无间思也,一尽杂纯黑者,取前离欲第九无间道一无漏思,能尽杂业及纯黑业。此时总断欲界善故。能尽杂业,亦断第九不善业故,能尽纯黑。
四令纯白尽者,谓取前离四静虑,一一地中第九无间思。此有四思,令纯白尽,谓各能永断当地善法故。
论云:何缘诸地有漏善法,唯最后道能断非余?以诸善法,非自性断,断己有容,现在前故,然由缘彼烦恼尽时,方说名为断彼善法,善法尔时得离系故,由此乃至缘彼烦恼余一品在,断义不成,善法尔时未离系故。
解云:缘缚断时,有漏善法,被烦恼缚,断此能缘九品惑尽,善法离系,名缘缚断。断已不行,名自性断,善法断已,容现行故,非自性断。断善法者,不断善体,但断善上能缘烦恼,成就善故,故得善行。言容行者,谓善尤根,断己不行,所缘善法,断己皆行故,致容言也。
丙三:叙异说:有说地狱受,余欲业黑杂,有说欲见灭,余欲业黑俱。这是说有其他论师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地狱受业,是黑黑业,余欲界业,若善若恶,皆名杂名,以地狱异熟,唯不善业感故,顺彼受名黑黑业。余欲界异熟,通善恶业感故,顺彼受名黑白业。有余师说:欲见无所断业,名黑黑,余欲修所断业,名俱,黑白也。谓见所断业,无善杂故,名为黑黑,,余欲修所断业,有善不善故名俱业。
乙八:明三牟尼等:颂曰:无学身语业,即意三牟尼,三清静应知,即诸三妙行。
此即是说,无学,阿罗汉,或者是佛,他的身语业,再加上“意”,此即是三牟尼。三清静即三妙行。此三清净,通有漏善及无漏善,有漏暂离垢,无漏永离垢,所以名清净。
乙九:明三恶行等:颂曰:恶身语意业,说名三恶行,及贪嗔邪见,三妙行翻此。通过知三恶行反襯岀三妙行。三业不善,名三恶行。意恶行中,非直意业,及取贪嗔邪见,亦名意恶行。三妙行者,翻三恶行,谓身语意一切善业,及非意业无贪无嗔正见也。
乙十::明十业道:丙一:明业道体性:有六大内容:一:明业道性:二:明业道名义:三:义便明断善:四:明业道俱转:五:明约处成业道:六:明业道果
丁一:明业道体:有十业道,或善或恶,其相云何?颂曰:所说十业道,摄恶妙行中,粗品为其性,如应成善恶。
释曰:所说十业道者,标也,谓经所说十业道也。摄恶妙行中,粗品为其性者,岀体也。三恶行及三妙行中,若粗显易知,摄为十业道也,如应成善恶者,属当也。如其所应,摄前妙行,名善业道,摄前恶行,为不善业道。
言粗品者,简非粗显。例如:令他有情断命,失财,失妻妾等,此相粗显,说为业道,令远离故。
身恶行中,加行,后起罪,及飲酒,打,缚等,此非粗显,虽是恶行,非业道摄。
丁二:业道差别:戊一:明表无表:已一:约根本明:十业道中,前七业道,为皆定有表无表耶?不尔。云何?颂曰:恶六定无表,彼自作婬二,善七受生二,定生唯无表。
释曰:恶六定无表者,谓杀生,不与取,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如是六种,定有无表。表有无不定,若遣他为根本成时,自表无故,唯有无表。六种业中身三口四(除邪淫)此六种可以叫他人做,如果叫他人做成了,并且是重的,粗显的。定有无表,自已表色没有,但无表一定有。
彼自作淫二者,一彼自作二也,二淫二也,彼自作二者,彼六恶业,自作有二,谓表无表,彼便死等。此谓你举刀杀他时,表业便起,彼便死时,无表业也即此生起。淫二者,邪淫必有表无表也,谓要自作方受乐故,非遣他为,如自生喜。善七受生二者,七善业道,若从受生,必具表无表二,受生尸罗,必依表故。善的受生,就是别解脱戒,要受的。身三口四,从受戒开始生起,必具表无表。定生唯无表者,谓定道戒,俱依定生,此唯无表,但依心力而得生故,无有表也。
己二:据前后辨:论云:加行,后起,如根本耶?不尔。云何?颂曰:加行定有表,无表或有无,后起此相违。业道加行必定有表,无表不定,或有或无,,殷重心起,则有无表,轻心则无。后起与此加行相违,谓后起位,无表定有,表则不定,随前业作,则有表业,异此则无。
如何确定加行,后起,及根本的步骤与关系。即杀生为例:准备杀他开始的一切行为,其命未终前,即是加行。随此表业,彼正命终,此刹那顷,表无表业,是谓杀生根本业。杀表无表,随转不绝。后起即是,剥皮治洗,若秤若卖,或煮或食,赞述其美,表业刹那,如是亦名杀生后起。余六业道,随其所应,三分不同,准例应说。贪嗔邪见,才现在前,即说名为根本业道,故无加行,行起差别。
戊二:约三根以辨:己一:明恶加行:颂曰:加行三根起,彼无间生故,贪等三根生。三根,就是三不善根,三不善根的恶加行是哪一个发起的?杀有三种,一从贪杀,二从嗔杀,三从痴杀,乃至邪见。其他身三口四都可以由三不善根发起。加行是从三不善根发的,但各个业道究竟之时只有一根。意三也可以,是三根生:彼无间生故,贪等三根生。
释曰:加行三根起者,不善业道,加行生时,一一从三不善根起,依先等起,故作是说(等起即加行)。
身三口四,杀生等七,皆有加行,从三根生:贪嗔邪见,既无别加行,如何可说从三根生?答:颂言彼无间生故,贪等三根生,谓彼不善三根,无间生贪等三故,说贪等从三根生,谓或有时,从贪无间,生贪业道,从二亦然。嗔及邪见,从三亦尔。前念名根,后名业道,根道义别,故说业道从三根生。
己二:生善三位:论云:己说不善从三根生,善復云何?颂曰:善从三位中,皆三善根起。善业道於三位中,根本,加行,后起,它都是三善根起。要么不起,要么一起起,因为都是善的,都相互联系的。
释曰:十善业道,加行,根本,后起三位,以是善故,皆无贪等,三善根生,无贪等三,必相应故,故皆具三。善三位者,离恶加行,根本,后起,名善加行,根本,后起。且如勤策受具戒时,来入戒场,乃至一白二羯磨等,皆名善业道加行,第三羯磨竟一刹那中,表无表业,名根本业道。从此己后至说四依,及余依前相续随转表无表业,皆名后起。
已三:明究竟业道:颂曰:杀粗语嗔恚,究竟皆由嗔,盗邪行及贪,皆由贪究竟。邪见痴究竟,许所余由三。此明,杀粗语嗔恚,究竟由嗔者,究竟者是成办终了义,要嗔现前,成办终了杀生等三故。盗邪行及贪,皆由贪究竟者,要由贪心,成此三故。邪见痴究竟者,由上品痴,成邪见故。许所余由三者,虚诳离间,及杂秽语,名为所余,此诳语等,一一皆由三根究竟。以贪嗔等,现在前时,一一能令此三成故。
戊三:明业道依处:论云:诸恶业道,何处起行耶?颂曰:有情具名色,名身等处。它是从有情,从资具,从名色,名身等那些地方起的。
释曰:此有四节,一有情处:二众具处,三名色处,四名身等处,等取句文也。
戊四:问答分别:己一:杀己非业道:就中,一:杀己非业道,二:他杀成业道:论云:有起加行,定欲杀他,而与所杀者,俱死或前死,亦得根本业道罪耶?颂曰:俱死及前死,无根依别故。
释曰:俱死者,能杀与所杀,俱时命终也。前死者,能杀前死,所杀者后死也。无根者,彼俱死前死,无根本业道也。若能杀俱死前死者,以所杀生其命由存,不可令彼能杀生者成杀罪故。若所杀者,正命终时,其能杀者,别依生故,谓受余身,名为别依。此别依身,非罪依止,谓未曾起杀生加行,成杀业道,理不应然。
已二:他杀成业道:若有多人,集为军众,欲杀怨敌,或猎兽等,於中随有一杀生时,众皆成业道,如親作杀者,彼由同许,为一事故。颂曰:军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
戊五:明业道相:己一:明杀:从此第五,明业道相。就中分六:一:明杀:二:明盗:三:明淫:四明诳语:五明离间等:六明意业道。此中内容分六段释十业道相。且第一明杀者。谓齐何量名曰杀生,乃至齐何名为邪见?先说杀生相者:颂曰 :杀生由故思,他想不误杀。
释曰:要具五缘,名杀生业道:一:由故思,起杀心也。二:於他有情,颂言他者,他有情也。他简自,自杀非业道,有情简非情,杀非情无业道。三他有情想。四作杀加行,谓持刀至彼。五不误而杀,没有杀错。
杀;主要是灭其风息,令其不更续生,如灭其灯光,掩铃其声,名杀。断其命,令不续名杀。谓以恶心,隔断他命,乃至一念应生不生,唯此非余,杀罪所触。以上两释,不续名杀,应知杀者,但杀未来,过去已灭,现在不住,不可言杀生,但遮未来体用,不相续故,名为杀。又解:若据断体唯是未来,若论衰用,亦通现在,谓令现蕴,无有势用,引后蕴故。
已二:明盗:颂曰:不与取他物,力窃其属己。
释曰:前颂不误,故思及想,此三流至后门,更不重说。盗具五缘,一欲盗故思。二:於他物中,自盗非业道。三起他物想。四或力或窃,起盗加行。五不误而取,令属己身,属已颂有,不误前来。具此五缘,方成业道。
己三:明淫:颂曰:欲邪行四种,行所不应行。
释曰:总有四种,行不应行。一:於非境,谓行他妻,或父或母,或父母亲,乃至或王所守护境。二,於非道,谓行自妻口及余道。三於非处,谓於寺中,制多,逈处。四,於非时,谓怀胎时,饮乳时,受斋戒时,谓自妻妾,亦犯邪行。
己四:明诳语。庚一:明诳语:颂曰:染异想发言,解义虚诳语。
释曰:要具四缘,成诳业道。一:於所诳境界,异想发言,谓见言不见等:二,所诳者,解所说义,相领会也:三,起染心:四者不误。前三颂有,不误前来。若所诳者,未解言义,杂秽语摄,非诳业道。
庚二:明见闻等:经说诸言,略有十六,谓於不见,不闻,不觉,不知,言实见等,或於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中,言不见等,如是八种,名非圣言。若於不见乃至不知,言不见等,或於所见,乃至所知,言实见等,如是八种,名为圣言。何等名为所见等相。有三家不同说:(即见闻觉知)一:有部:若境由眼识所证,名为所见,谓色是也。若境由耳识所证,名为所闻,谓声是也。若境由意识所证,名为所知,谓法境。若境由鼻舌身三识所证,名为所觉,谓香味触也。颂言余三者,即鼻舌身三识也。色声及法,皆通三性,唯香味触,是无记性。谓无记性,如死无觉,故能证者,偏立觉名。
经部宗:若是五根,现量所证色等五境,名为所见。若是从他传闻六境,名为所闻。若运自心,以种种理,比度所许六境,名为所觉。若意现量证得六境,名为所知。於五境中,一一容起见闻觉知四种言说,於第六境,除见有三。解云:第六境者,谓法境,无见,有见闻知三也。意识名现量者,从五识后,親起意识,所证五境,定中意识親证六境,名现量意识也。
还有先轨范师,作如是说,眼所现见,名为所见。从他传闻,名为所闻。自运己心,诸所思构,名为所觉。自内所受,及自所证,名为所知。
已五:明离间等三语。(三语含离间,粗恶,杂秽语)颂曰:染心坏他语,说名离间语,非爱粗恶语,诸染杂秽语,余说异三染,侫歌邪论等。离间语要具四缘。一:染污心。二:发坏他语,若他坏不坏,皆成离间语。三:所闻者,解所说义,相领解也。四者不误。后之二缘,从前流来。
非爱语者亦具四缘:一染污心。二发非爱语,毁呰於他。三者解义。四者无误,名粗恶语。染心语三字,并从初句流来。应言,染心非爱语,说名粗恶语,解义不误,亦从前来。
诸杂秽语者,诸杂心语名杂秽语,染所发言,皆杂秽故。诸染颂有,加语一字,故语一字,初句流来。此杂秽语,具二缘成,一染污心,二所发语。
余说异三染,侫歌邪论等者,有余师说,异虚诳等,前三种语,余染心语,名杂秽语。谓侫歌等,侫谓谄侫,,如苾刍邪命,发谄侫语,歌谓歌詠,如讽吟相调,及倡伎者,,邪论谓不正见所执言词,等者等取染心悲歌,及诸世俗戏论言词,此等皆是杂秽语也。
己六:明意业道:颂曰:恶欲他财贪,憎有情嗔恚,拨善恶等见,名邪见业道。谓於他财起非理欲,生力窃心,如是恶欲,名贪业道。憎有情者,谓欲於他行伤害事,如是嗔恚,名嗔业道。若嗔自身,及嗔非情,过轻非业道。轮王北洲贪等,是轻皆非业道。拨善恶等见者,如契经说云:无施与无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无恶行,无妙恶行业果异熟,无此世间,无彼世间,无父无母,无化生有情,无世间,无沙门,或婆罗门,无阿罗汉。
婆沙论云:现在世己见,何以言无?答:处道无明所盲,虽能眼见,亦拨为无,不应责无眼者,愚盲者堕坑也。或可无此世者,不谤世体,但谤因果,无此世为他世因,无此世为他世果。无父母者,谤无父母感子业也。无施等者,谤因邪见,。无果等者,谤果邪见。无沙门等者,谤圣邪见。颂言拨善恶等者,是谤因邪见,等取谤果,及谤圣也。
俱舍论第十六卷的总结,算是自已重抄了一遍,但也是大有收获,最少是认真重读了一遍。在此特感恩师父的加持,感恩德慧师兄的辛勤付出,随喜赞叹师兄们的精进,在共同修法路上携手共进。愿法镜学习班的所有师兄奋发精进,法喜充满,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违缘远去,顺缘增长。早证菩提。
俱舍一组:学员:华藏
2024年11月13日
感恩德慧师兄的辛勤努力,非常随喜赞叹师兄们的精进,我们俱舍一组从十月十六日开始学习第十六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全部内容。非常感恩师父的加持,德慧师兄的精心安排和师兄们的共同精进!
十六卷的主要内容还是释经诸业:从乙七:明黑黑等至乙十:明十业道;丙一;明业道体性至己六:明意业道。论述各个业的名称,体性,差别,依处。什么是业道,什么是业,明业道相等。大幅地论述了十业的内容。下面是自己重温十六卷内容的一点体会;
乙七:明黑黑等:依黑黑等殊,所说四种业,恶色欲界善,能尽彼无漏,应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
此即告诉我们知道,业有四种,谓或有业黑黑异熟,或復有业白白异熟,或復有业黑白黑白异熟,或復有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
欲界诸不善业,一向名黑,染污性故,异熟亦黑,不可意故。色界善业,一向名白,不杂恶故,异熟亦白,是可意故。欲界善业,名为黑白,恶所杂故,异熟亦黑白,非爱果杂故。善性是白,而非是黑,黑来陵杂,立黑白名,约前后间杂,不据自性也。故论云:此黑白名,依相续立,非据自性。所以者何?以无一业,及一异熟,是黑是白互相违故。能尽彼无漏者,彼是所治,无漏能治也。诸无漏业,能治彼前黑等三业名非黑非白,不染污故,名为非黑,不招白异熟故,名为非白。
丙二:明无漏断:颂曰:四法忍离欲,前八无间俱,十二无漏思,唯尽纯黑业。,离欲四静虑,第九无间思,一尽杂纯黑,四令纯白尽。
释曰:四法忍者,谓见道中,四法忍也。离欲者,流入下句,谓离欲前八无间道,即欲修道八无间道也。俱者,此八无间道,及前法忍,俱行思也。此有十二无漏思,唯尽纯黑业,谓能永断不善业故。
离欲四静虑,第九无间思者,一离欲第九无间道思,二离四静虑第九无间思也,一尽杂纯黑者,取前离欲第九无间道一无漏思,能尽杂业及纯黑业。此时总断欲界善故。能尽杂业,亦断第九不善业故,能尽纯黑。
四令纯白尽者,谓取前离四静虑,一一地中第九无间思。此有四思,令纯白尽,谓各能永断当地善法故。
论云:何缘诸地有漏善法,唯最后道能断非余?以诸善法,非自性断,断己有容,现在前故,然由缘彼烦恼尽时,方说名为断彼善法,善法尔时得离系故,由此乃至缘彼烦恼余一品在,断义不成,善法尔时未离系故。
解云:缘缚断时,有漏善法,被烦恼缚,断此能缘九品惑尽,善法离系,名缘缚断。断已不行,名自性断,善法断已,容现行故,非自性断。断善法者,不断善体,但断善上能缘烦恼,成就善故,故得善行。言容行者,谓善尤根,断己不行,所缘善法,断己皆行故,致容言也。
丙三:叙异说:有说地狱受,余欲业黑杂,有说欲见灭,余欲业黑俱。这是说有其他论师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地狱受业,是黑黑业,余欲界业,若善若恶,皆名杂名,以地狱异熟,唯不善业感故,顺彼受名黑黑业。余欲界异熟,通善恶业感故,顺彼受名黑白业。有余师说:欲见无所断业,名黑黑,余欲修所断业,名俱,黑白也。谓见所断业,无善杂故,名为黑黑,,余欲修所断业,有善不善故名俱业。
乙八:明三牟尼等:颂曰:无学身语业,即意三牟尼,三清静应知,即诸三妙行。
此即是说,无学,阿罗汉,或者是佛,他的身语业,再加上“意”,此即是三牟尼。三清静即三妙行。此三清净,通有漏善及无漏善,有漏暂离垢,无漏永离垢,所以名清净。
乙九:明三恶行等:颂曰:恶身语意业,说名三恶行,及贪嗔邪见,三妙行翻此。通过知三恶行反襯岀三妙行。三业不善,名三恶行。意恶行中,非直意业,及取贪嗔邪见,亦名意恶行。三妙行者,翻三恶行,谓身语意一切善业,及非意业无贪无嗔正见也。
乙十::明十业道:丙一:明业道体性:有六大内容:一:明业道性:二:明业道名义:三:义便明断善:四:明业道俱转:五:明约处成业道:六:明业道果
丁一:明业道体:有十业道,或善或恶,其相云何?颂曰:所说十业道,摄恶妙行中,粗品为其性,如应成善恶。
释曰:所说十业道者,标也,谓经所说十业道也。摄恶妙行中,粗品为其性者,岀体也。三恶行及三妙行中,若粗显易知,摄为十业道也,如应成善恶者,属当也。如其所应,摄前妙行,名善业道,摄前恶行,为不善业道。
言粗品者,简非粗显。例如:令他有情断命,失财,失妻妾等,此相粗显,说为业道,令远离故。
身恶行中,加行,后起罪,及飲酒,打,缚等,此非粗显,虽是恶行,非业道摄。
丁二:业道差别:戊一:明表无表:已一:约根本明:十业道中,前七业道,为皆定有表无表耶?不尔。云何?颂曰:恶六定无表,彼自作婬二,善七受生二,定生唯无表。
释曰:恶六定无表者,谓杀生,不与取,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如是六种,定有无表。表有无不定,若遣他为根本成时,自表无故,唯有无表。六种业中身三口四(除邪淫)此六种可以叫他人做,如果叫他人做成了,并且是重的,粗显的。定有无表,自已表色没有,但无表一定有。
彼自作淫二者,一彼自作二也,二淫二也,彼自作二者,彼六恶业,自作有二,谓表无表,彼便死等。此谓你举刀杀他时,表业便起,彼便死时,无表业也即此生起。淫二者,邪淫必有表无表也,谓要自作方受乐故,非遣他为,如自生喜。善七受生二者,七善业道,若从受生,必具表无表二,受生尸罗,必依表故。善的受生,就是别解脱戒,要受的。身三口四,从受戒开始生起,必具表无表。定生唯无表者,谓定道戒,俱依定生,此唯无表,但依心力而得生故,无有表也。
己二:据前后辨:论云:加行,后起,如根本耶?不尔。云何?颂曰:加行定有表,无表或有无,后起此相违。业道加行必定有表,无表不定,或有或无,,殷重心起,则有无表,轻心则无。后起与此加行相违,谓后起位,无表定有,表则不定,随前业作,则有表业,异此则无。
如何确定加行,后起,及根本的步骤与关系。即杀生为例:准备杀他开始的一切行为,其命未终前,即是加行。随此表业,彼正命终,此刹那顷,表无表业,是谓杀生根本业。杀表无表,随转不绝。后起即是,剥皮治洗,若秤若卖,或煮或食,赞述其美,表业刹那,如是亦名杀生后起。余六业道,随其所应,三分不同,准例应说。贪嗔邪见,才现在前,即说名为根本业道,故无加行,行起差别。
戊二:约三根以辨:己一:明恶加行:颂曰:加行三根起,彼无间生故,贪等三根生。三根,就是三不善根,三不善根的恶加行是哪一个发起的?杀有三种,一从贪杀,二从嗔杀,三从痴杀,乃至邪见。其他身三口四都可以由三不善根发起。加行是从三不善根发的,但各个业道究竟之时只有一根。意三也可以,是三根生:彼无间生故,贪等三根生。
释曰:加行三根起者,不善业道,加行生时,一一从三不善根起,依先等起,故作是说(等起即加行)。
身三口四,杀生等七,皆有加行,从三根生:贪嗔邪见,既无别加行,如何可说从三根生?答:颂言彼无间生故,贪等三根生,谓彼不善三根,无间生贪等三故,说贪等从三根生,谓或有时,从贪无间,生贪业道,从二亦然。嗔及邪见,从三亦尔。前念名根,后名业道,根道义别,故说业道从三根生。
己二:生善三位:论云:己说不善从三根生,善復云何?颂曰:善从三位中,皆三善根起。善业道於三位中,根本,加行,后起,它都是三善根起。要么不起,要么一起起,因为都是善的,都相互联系的。
释曰:十善业道,加行,根本,后起三位,以是善故,皆无贪等,三善根生,无贪等三,必相应故,故皆具三。善三位者,离恶加行,根本,后起,名善加行,根本,后起。且如勤策受具戒时,来入戒场,乃至一白二羯磨等,皆名善业道加行,第三羯磨竟一刹那中,表无表业,名根本业道。从此己后至说四依,及余依前相续随转表无表业,皆名后起。
已三:明究竟业道:颂曰:杀粗语嗔恚,究竟皆由嗔,盗邪行及贪,皆由贪究竟。邪见痴究竟,许所余由三。此明,杀粗语嗔恚,究竟由嗔者,究竟者是成办终了义,要嗔现前,成办终了杀生等三故。盗邪行及贪,皆由贪究竟者,要由贪心,成此三故。邪见痴究竟者,由上品痴,成邪见故。许所余由三者,虚诳离间,及杂秽语,名为所余,此诳语等,一一皆由三根究竟。以贪嗔等,现在前时,一一能令此三成故。
戊三:明业道依处:论云:诸恶业道,何处起行耶?颂曰:有情具名色,名身等处。它是从有情,从资具,从名色,名身等那些地方起的。
释曰:此有四节,一有情处:二众具处,三名色处,四名身等处,等取句文也。
戊四:问答分别:己一:杀己非业道:就中,一:杀己非业道,二:他杀成业道:论云:有起加行,定欲杀他,而与所杀者,俱死或前死,亦得根本业道罪耶?颂曰:俱死及前死,无根依别故。
释曰:俱死者,能杀与所杀,俱时命终也。前死者,能杀前死,所杀者后死也。无根者,彼俱死前死,无根本业道也。若能杀俱死前死者,以所杀生其命由存,不可令彼能杀生者成杀罪故。若所杀者,正命终时,其能杀者,别依生故,谓受余身,名为别依。此别依身,非罪依止,谓未曾起杀生加行,成杀业道,理不应然。
已二:他杀成业道:若有多人,集为军众,欲杀怨敌,或猎兽等,於中随有一杀生时,众皆成业道,如親作杀者,彼由同许,为一事故。颂曰:军等若同事,皆成如作者。
戊五:明业道相:己一:明杀:从此第五,明业道相。就中分六:一:明杀:二:明盗:三:明淫:四明诳语:五明离间等:六明意业道。此中内容分六段释十业道相。且第一明杀者。谓齐何量名曰杀生,乃至齐何名为邪见?先说杀生相者:颂曰 :杀生由故思,他想不误杀。
释曰:要具五缘,名杀生业道:一:由故思,起杀心也。二:於他有情,颂言他者,他有情也。他简自,自杀非业道,有情简非情,杀非情无业道。三他有情想。四作杀加行,谓持刀至彼。五不误而杀,没有杀错。
杀;主要是灭其风息,令其不更续生,如灭其灯光,掩铃其声,名杀。断其命,令不续名杀。谓以恶心,隔断他命,乃至一念应生不生,唯此非余,杀罪所触。以上两释,不续名杀,应知杀者,但杀未来,过去已灭,现在不住,不可言杀生,但遮未来体用,不相续故,名为杀。又解:若据断体唯是未来,若论衰用,亦通现在,谓令现蕴,无有势用,引后蕴故。
已二:明盗:颂曰:不与取他物,力窃其属己。
释曰:前颂不误,故思及想,此三流至后门,更不重说。盗具五缘,一欲盗故思。二:於他物中,自盗非业道。三起他物想。四或力或窃,起盗加行。五不误而取,令属己身,属已颂有,不误前来。具此五缘,方成业道。
己三:明淫:颂曰:欲邪行四种,行所不应行。
释曰:总有四种,行不应行。一:於非境,谓行他妻,或父或母,或父母亲,乃至或王所守护境。二,於非道,谓行自妻口及余道。三於非处,谓於寺中,制多,逈处。四,於非时,谓怀胎时,饮乳时,受斋戒时,谓自妻妾,亦犯邪行。
己四:明诳语。庚一:明诳语:颂曰:染异想发言,解义虚诳语。
释曰:要具四缘,成诳业道。一:於所诳境界,异想发言,谓见言不见等:二,所诳者,解所说义,相领会也:三,起染心:四者不误。前三颂有,不误前来。若所诳者,未解言义,杂秽语摄,非诳业道。
庚二:明见闻等:经说诸言,略有十六,谓於不见,不闻,不觉,不知,言实见等,或於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中,言不见等,如是八种,名非圣言。若於不见乃至不知,言不见等,或於所见,乃至所知,言实见等,如是八种,名为圣言。何等名为所见等相。有三家不同说:(即见闻觉知)一:有部:若境由眼识所证,名为所见,谓色是也。若境由耳识所证,名为所闻,谓声是也。若境由意识所证,名为所知,谓法境。若境由鼻舌身三识所证,名为所觉,谓香味触也。颂言余三者,即鼻舌身三识也。色声及法,皆通三性,唯香味触,是无记性。谓无记性,如死无觉,故能证者,偏立觉名。
经部宗:若是五根,现量所证色等五境,名为所见。若是从他传闻六境,名为所闻。若运自心,以种种理,比度所许六境,名为所觉。若意现量证得六境,名为所知。於五境中,一一容起见闻觉知四种言说,於第六境,除见有三。解云:第六境者,谓法境,无见,有见闻知三也。意识名现量者,从五识后,親起意识,所证五境,定中意识親证六境,名现量意识也。
还有先轨范师,作如是说,眼所现见,名为所见。从他传闻,名为所闻。自运己心,诸所思构,名为所觉。自内所受,及自所证,名为所知。
已五:明离间等三语。(三语含离间,粗恶,杂秽语)颂曰:染心坏他语,说名离间语,非爱粗恶语,诸染杂秽语,余说异三染,侫歌邪论等。离间语要具四缘。一:染污心。二:发坏他语,若他坏不坏,皆成离间语。三:所闻者,解所说义,相领解也。四者不误。后之二缘,从前流来。
非爱语者亦具四缘:一染污心。二发非爱语,毁呰於他。三者解义。四者无误,名粗恶语。染心语三字,并从初句流来。应言,染心非爱语,说名粗恶语,解义不误,亦从前来。
诸杂秽语者,诸杂心语名杂秽语,染所发言,皆杂秽故。诸染颂有,加语一字,故语一字,初句流来。此杂秽语,具二缘成,一染污心,二所发语。
余说异三染,侫歌邪论等者,有余师说,异虚诳等,前三种语,余染心语,名杂秽语。谓侫歌等,侫谓谄侫,,如苾刍邪命,发谄侫语,歌谓歌詠,如讽吟相调,及倡伎者,,邪论谓不正见所执言词,等者等取染心悲歌,及诸世俗戏论言词,此等皆是杂秽语也。
己六:明意业道:颂曰:恶欲他财贪,憎有情嗔恚,拨善恶等见,名邪见业道。谓於他财起非理欲,生力窃心,如是恶欲,名贪业道。憎有情者,谓欲於他行伤害事,如是嗔恚,名嗔业道。若嗔自身,及嗔非情,过轻非业道。轮王北洲贪等,是轻皆非业道。拨善恶等见者,如契经说云:无施与无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无恶行,无妙恶行业果异熟,无此世间,无彼世间,无父无母,无化生有情,无世间,无沙门,或婆罗门,无阿罗汉。
婆沙论云:现在世己见,何以言无?答:处道无明所盲,虽能眼见,亦拨为无,不应责无眼者,愚盲者堕坑也。或可无此世者,不谤世体,但谤因果,无此世为他世因,无此世为他世果。无父母者,谤无父母感子业也。无施等者,谤因邪见,。无果等者,谤果邪见。无沙门等者,谤圣邪见。颂言拨善恶等者,是谤因邪见,等取谤果,及谤圣也。
俱舍论第十六卷的总结,算是自已重抄了一遍,但也是大有收获,最少是认真重读了一遍。在此特感恩师父的加持,感恩德慧师兄的辛勤付出,随喜赞叹师兄们的精进,在共同修法路上携手共进。愿法镜学习班的所有师兄奋发精进,法喜充满,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违缘远去,顺缘增长。早证菩提。
俱舍一组:学员:华藏
2024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