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学习“修持规理”总结

阶段性总结分享:

修持轨理 小结

师父好!师兄们好!

前面我们已学习依止善知识胜利(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速速成佛等。)及不依止善知识的过患(现世诸多苦患,来世易堕恶趣,受无量苦)。接下来该如何修。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分二:一. 正明修法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一、正明修法分二(1.正修;2.未修中间

1、正修分三:①. 加行;②. 正行;③. 完结

①. 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师传记。

(1)洒扫住所,安置佛的身语意像(佛堂)。

(2)陈设(无谄诳)供品。

(3)入座皈依(观皈依境,修皈依发心)。

(4)观资粮田。

(5)积集资粮、净除业障【普贤七支: 礼敬支(三门总礼与三门别礼)②供养支 ③忏悔支 ④随喜支 ⑤劝请转法轮支 ⑥请住世支 ⑦回向支】

(6)供曼茶,三事求加。

②. 正行分二:

(1)总共修法(必须要知道整个修行的要点)

原文:【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

所谓修,就是数数串习,数数观察善所缘的境相,令我们的心安住在善所缘上,使修习力增长。从无始以来,烦恼如影随形的障碍着我们,使我们无法自在,心不为心所自在,心却成为烦恼所自在。我们修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心控制好,随自自在,而应将心安置在善所缘上。修行最主要的助缘是很好的善知识,解脱这条路我们从未走过,一直在轮回里。所以我们必须要依善知识引导,有所缘、有次第、有数量的修。假若最初就没有所缘、次第、数量,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这样容易养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故于所修诸善所缘境,要数量次第,先须决定。一旦决定就不要再三心二意,以正念正知,持之以恒去修持,就能得到利益。

2此处修法(指“依止善知识”的修法)

原文:【此处修法者。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所谓修,于善所缘,如欲令心安住,按数量、次第,按一定的仪轨,不断串习。修行首要是亲近善知识,要反复思维观想依止善知识功德(视师如佛想,作为正所缘),以及不依止善知识的过患等。这里要观察抉择的具相、具德、且对我们有法恩的善知识。从意乐上要亲近善知识,观功德(从戒定慧闻思修等)生信心。念恩德(已作的恩、当作诸恩)生敬心。从加行上要恭敬供养、身语承事、如教修行等等。

③. 完结

修完一座、或者学完一段文,应作回向。

由普贤七支等文,而作回向:现世的增上生及究竟成佛等。

回向犹如滴水归于大海,水不能尽,功德已无尽。

2、未修中间应如何

下座后,在未修时,可以去绕塔或作礼拜、读诵、念咒等,但最主要把正修时的法义不能忘,未修时要不断的串习。经说【三合引导】在整个道次第的修法,极为重要。

(1)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

下座时,应继续学习跟正修相关的内容。比如座上忆念佛像,下座以后一定要找佛像看一下(取相),细观佛的法衣、手拿的法器、坐姿等等,思维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功德等。比如座上修善知识,下座后要看看依止胜利、不依止过患等等。比如座上修上师瑜伽,下座就要看上师瑜伽相关的内容、所缘,以正知正念忆念。否则,第二天座上还是修不起来。修行若不串习,如画中的火焰(不会发光发热,没有用处)。

(2)护持戒律清净

不善守戒,如无主之宝,人人得而取之矣。

(3)广修积集资粮、勤忏障道罪垢

不知积资忏障,就像种子不能生芽。比如对佛像观想不起来,就要广修积资勤忏,积资是在三宝前供水、礼拜,供养三宝等;净障是修百字明等。

以上三合引导,令我们在正修、未修的时候都一直处于善法当中。如经说:“若无观修,如火已油尽;若无戒体,如宝无主人;若无积净,如种离滋润。”由此可知这三者的重要性。

(4)四种资粮

座上思维佛像、依止善知识等内容,目的都是让自己引发止观(定功德、无我慧)。而座下有四种资粮,是易引发止观之正因。

  1. 密护根门分五:① 以何防护:正念、常恒委重正念。② 何所防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③ 从何防护:六境(色声香味触法)。④ 如何防护:守护六根。(把六根守住,不随外境跑,非理勿视、勿闻等等。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⑤ 防护为何:面对杂染的对境,要守护自己的心,令心住善性(不起贪嗔等)或住无记性。
  2. 正知而行:做事要清楚,保持正知正念而行。
  3. 饮食知量非太减少、非太多食、相宜而食、消化而食、非染污心而食。
  4. 精勤修习 悎寤瑜伽: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意乐来睡眠呢?有四种想:第一,光明想。就是缘光明而睡,这样睡时心无黑暗。第二,正念。就是思维闻思修等诸善法义一直到入睡为止,这样的话,我们即使是在睡眠,等同在修学善行。第三,正知。如果我们内心发起烦恼,就马上由正知去察觉并且断除。第四,起想。由起想来睡眠,又可以分三:一是睡时应该如同已经受伤的野鹿一样,不会完全地昏睡,会随时保持警醒,随时会醒来。二是应作如是思维,我今天所行的一切包括睡眠,都是按照佛言所做,即使是睡眠也是按照佛所开许的睡眠瑜伽的方式而做修行,由此而产生欢喜。三是起想,我在行住坐卧的时候都能够修行善法,这样能使我的善业福报资粮无有间断地持续下去,以这种想而睡眠。
  •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宗喀巴大师对支那堪布的邪见进行批驳。

.关于“分别念”。有人认为只要有数数观察、数数思维,就是“分别念”就是执着、一旦执着就会成为佛道的障碍,不能解脱生死,打坐时“不思善不思恶”就行。无分别心,才能生无分别慧,要是从分别观察,产生无分别慧,就是不顺因果。凡有分别的,无论是善分别、还是恶分别,都是系缚,不能出离生死。就像黄金锁链和其他绳索都能系缚、捆绑;黑云和白云都能遮蔽天空;黑狗、白狗咬人都会痛一样。这是支那堪布的错误逻辑。

批驳:世间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凡夫得到圣果,从白种长出青芽,从火生烟,从女生男。时实表明这种错误的、邪妄的,这种不顺因果的道理是不成立的,所以受到批驳。

②.纠正几种关于修行的错误观念:

(1)认为黠慧者唯当修观,诸姑萨黎(舍事专修者)应唯修止。

批驳:事实上,两种人皆需双修止观,虽属黠慧亦当修止,纵是姑萨黎亦须依观于善知识修猛利信等。

(2)认为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唯当限于闻思之时,若求修慧,则不应尔。

批驳:他们认为一切分别皆是执相,是成佛的障碍,这是因为没有区分非理作意的执实分别与如理作意的正分别不同的缘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慧纵略生,亦不增长,则于修道全无进步。

(3)认为修心于一所缘如欲能住之无分别三摩地时,于前若多观修,将为三摩地生起之碍。

批驳:A、修观是修无分别三摩地的胜方便。在修止之前,通过分别慧思惟观察烦恼恶行过患,可生起厌离心;思惟观察善知识功德、三宝功德、菩提心胜利等,则能令心润泽,引生信心,趣向爱乐。这样心调柔之后,随欲修止修观皆易成就。B、修观也能对治修止过程中的沉、掉等违缘。若有猛利无间念三宝等功德之心,则易断昏沉,因为见功德心生欢喜就能令心高举;若猛利无间念死无常及苦等过患之心,则易断掉举,因为掉为贪一分所摄之散乱心,彼之对治即是修厌离心的缘故。

总结:

宗大师在《广论》中说:要证悟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的空性真实义,必须要有止修和观修两者都需要。尤其闻思修三慧,如果我们只闻不修可以吗?听闻后必然需要思的过程,然后再去修。如果前面既没有闻,又没有思,直接去修,也是属于盲修瞎练。所以,我们要从依止善知识为入门,思维三宝的功德,听闻多则思慧广,思慧广则修慧深,我们信心就会越强;同样的,对于生死过患思维得越多,才有办法生起更多的厌离,增长出离心;透过多种的角度来看解脱的胜利,我们才有办法生起猛烈的希求解脱的心;了解到菩提心以及六度等殊胜功德,我们才能对大乘道生起不退失的信心,这些都是透过反复观察的智慧而来发起的。

 

感恩师父慈悲教授!虽然大家每天只用半小时听闻,半小时讨论学习,但师兄们的相互学习讨论,在精进中成长,慧力也有所增强,这一切都归功于师父的慈悲教导,感恩师父!感恩三宝的加持!愿大家精进学修,恒常串习所闻法义,积集福慧资粮,成无上道。

 

如此妙道依止善知识,

如理修行善友能常依,

一切内外魔障中断类,

随即消灭清净求加持。

 

 

                                                                                                   修正

                                                                                           2024年8月26日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分二. 正明修法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一、正明修法分二(1.正修;2.未修)

1、正修分三:①. 加行;②. 正行;③. 完结

2、未修中间应如何

心得分享:

这六种加行是为了让我们顺利趣入从道前基础直至止观的所有正行而作的加行。只有先作好加行的准备,积聚好趣入正行的顺缘,才能顺利地趣入正行。

六种加行的次第由外至内,层层推进,最后直接与正行连结。若能依照这个次第善加修习,就可以直接助益正行。这个次第具体而言,即:首先应洒扫住处、安置身语意所依;其次,对上师三宝作清净的供养,并且端正地陈设供具;接下来,就是向内调整自己的身心,让身心安定澄清,须以如法威仪调身,然后是调心,以发起皈依心趣入内道,以发起菩提心趣入大乘;其后,是在心中明观道次第传承上师等资粮田,作为下面积资净障与祈祷的所依;由于诸法皆依因缘而生,若想产生道次第一切修行的功德,就要聚合正因与助缘,“正因”是修习所缘行相,“助缘”为积资净障。如果没有积资、净障这两种助缘,而仅仅修一个所缘行相,就无法生起证道功德,所以明观资粮田之后,紧接着就要积资净障。积资净障的扼要摄于一仪轨中修持,摄修的仪轨,是《行愿品》颂文中的七支。此七支修法的特点是具足积资净障的种类与扼要。其扼要主要有两点,即境大与心大:每支修法中,所观想都是广大、无尽、圆满的境界;能境的心都是普贤伟大的行愿。 对凡夫而言,修习七支的关键,在于对普贤行愿具足胜解信,必须依此胜解信的力量进行念诵、观修。如法念修七支的方法,随着经文如理作意而观修,这样一次如法的念修,就能摄持无量的功德,迅速积集证道资粮。对此七支数数如理作意而修习,决定可以积资、净障乃至令善根增长无尽。经由修习七支,一方面心相续中有很深厚的善根力作为顺缘,另一方面又能遣除违缘障碍,这样再趣入正行的修法,必定能像种子远离干旱又逢雨水滋润一般,快速生起证道。

在前面五种加行的基础上,为了衔接正行,还须对传承上师 供曼陀罗祈祷三件事:一者,灭除一切菩提道的违品颠倒心;二者,发起一切菩提道之无颠倒心;三者,寂灭内外障缘。

所以,这六种加行非常重要,它含摄了一切加行的扼要,若能如法以此净治自心、成熟自相续,则遣除颠倒分别、引发觉证的智慧,自然水到渠成。所以,这六种加行极其重要,若能如法实修,效果必定很大,对正行会有直接的帮助。

座间的修法,总的就是于所缘行相修心、积集资粮、守护律仪戒,根据《瑜伽师地论》所说,就是要修持四种资粮,即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惜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这四种资粮是引生止观的正因。

须知,座间的修行都是为了相应入座的正修,彼此相辅相成。座间若能如法护持相续,则非常有助于入座的修行;相反,若不重视座间的行持,就很难保证座上的修行成果。因为一般座间的时间较长,如果不以正念正知让心安住于善所缘,就很容易随恶习趣入恶业而失坏修行。

因此,为了让座间的修行相应入座的正修,我们必须时时以正念摄持三门而不放逸,将控制力延伸到所有行为当中,这样才能在行住坐卧、吃饭睡觉当中正知而行,不会缘境而造种种罪业。

而且,密护根门等四种资粮,也是极易引发止观的殊胜正因,因此宗大师赞叹说:“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密护根门与正知而行),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等。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总之,若能努力修习这四种资粮,使心识坚猛具力,则依靠这种强大的心力,便能依次趣入无余含摄显密关要的圆满之道,由此能够增长一切善行。相反,若未善加修集这四种资粮,那么即使菩提道极小的支分也无法成就。所以应按四种资粮不放逸而行持,将修行融入饮食睡眠等日常行为之中,令暇满人身具有实义,这样不仅自相续能增上清净的功德,而且能让别人也增长功德。若能这样行持不懈,则昏沉、掉举等烦恼根本无法间断座上和座间的修行,这样就很容易引生止观。修习四种资粮必须长期稳定地精勤修习,否则,定难获得殊胜的果位。

 

  •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首先必须了知“修”的涵义,其次则要知道“观察修”的利益,最后要了解任何法门都不能缺少观察修。

一、修的涵义

所谓“修”,从闻思修次第生起的道理来说:首先必须通过听闻、依靠他力,了知善知识所传的法义;然后通过思惟、依靠自力,对所听闻的法义远离疑惑,获得定解;最后再依靠这个教授反复串习,这就是“修”。“闻”是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修行的教授;“思”即思惟抉择所听闻的修行教授;“修”是串习思慧所决定的修行教授。闻思修三者是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所谓的“修”,就是修习闻思所决定的法义。“修”是串习的意思,所修的内容就是由闻思所决定的法义。对这个法义反复串习,令心转变成所修的体分,就是修的涵义。

而闻思所抉择的法义,有一分需要以观察慧思择修,另一分则需安住修,这样就能确定“修”有观察修与安住修两种,所以观察思择不仅仅是闻思阶段的事。那么,对哪些应当观察修,对哪些必须安住修呢?凡是要让我们的善心变得猛利、持续的地方,都需要作观察修,因为只有依靠反复观察思择,才能生起这样的善心;凡是要让心安住一缘不动的地方,就应当安住修。由此可见修的范围很广,不但有安住修,还有广大无边的观察修,从下士道一直到上士道,凡是需要观察的地方都必须观察修。

二、观察修的利益

总的来说,通过反复观察可以引发信心、欲乐、精进等一切功德。如本论所说:我们观察上师三宝的功德,可以引发信心;观察寿命无常与轮回过患,可以引生厌离;观察解脱的利益,可以引发猛利的希求心;观察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利益,可以增上对大乘的信心、欲乐和精进。

此外,圣道的命根是无垢净慧,而道之究竟即无杂简择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的一切种智,所以修行的成果主要在于智慧。如果智慧日渐增长,就说明修行有所进步;相反,若越修念力越暗钝,则已误入歧途。而智慧的生起乃至增长又直接依靠观察修,所以观察修不仅仅是修,更是最主要的修行。接着应当了知,观察修不但不是成就三摩地的障碍,而且是成就三摩地的殊胜方便。依靠观察慧反复观察恶业的过患,就能发起猛利的厌离心;以观察慧再再观察善知识功德、三宝功德、善业果和菩提心等的利益,就能令心爱乐这些善法而欢喜趣入。就像这样,通过对恶业的过患和善法的功德作观察修,而生起强烈的欲乐之后,由欲乐推动便能引发精进,依靠精进就能令心安住有所堪能。由此可见,观察修是成就三摩地的殊胜方便。

从遣除定障方面来说,因为三摩地的障碍就是昏沉和掉举,而依靠猛利无间观见功德之心,就能从昏沉中提振自己的心,以猛利无间观见过患的心,即可断除贪心所摄的掉举。因此,观察修的功德直接成了三摩地障碍的正对治。从整个菩提道的修行来说,最初对善知识修信,中间修习暇满义大难得,观修死没无常、业果、四谛、十二缘起、愿行菩提心等,这一连串道的次第,都是观察修,然后才是修习奢摩他。从道前基础一直到上士道的行菩提心之间,有多少观察修,就有多少成就三摩地的方便。换言之,若能按照道次第如量、次第地作观察修,那么到了修奢摩他时,很快就能成就三摩地,再进一步修观就能现前止观双运的殊胜境界。所以,观察修是道次第最关键的修行。如果没有这样一步步地作观察修,则无法建立三士道的基础,我们也根本无法成为具足出离心、菩提心等功德的殊胜法器。

因此,宗大师在作引导之前,在修法上着重强调以观察修来修心,就是为了让我们从下劣的凡夫逐渐减少过失、增上功德,成为具足愿行菩提心的上士,在这个基础上再修止观,就可以超凡入圣,进入圣者的行列。

从修学的现前利益而言,若对上述观察修的轨理生起定解,则一切经论至言一定会显现为修行的教授,而使闻思修都落实在修行上。因为:既已了知所闻的字字句句无不是在指导自己修行,那么听闻之后便会以思惟决定所闻的法义,然后直接去串习这个法义。如此一来,听闻了多少法义,就能产生多少闻慧;有多少闻慧,就能引生多少思惟;有多少思慧,就有多少所修的内容,即有那么多的修习;有多少修习,就能引发多少功德、减灭多少过失。像这样,闻思修全都是在修心上转动,一切所闻经论全都融入修行当中,那么修行一定会天天增上,不断改变自己的心相续。相反,如果不明白观察修的道理,就会认为闻思与修行无关,更不会了知一切经论全是修心的教授,导致闻法时只是听听知识,而不能体会到法师是在传授修行的教授。这样即使闻思多年,也只是开辟广大的外在知识,根本没有结合自心串习法义,最终不会改变心相续,离解脱成就甚远!

 

修持轨理小结

师父吉祥,师兄们好

今晚我把自己所学的跟师兄们分享一下,主要分享三方面内容:

一、正修(1.加行,2.正行,3.回向)

二、未修中间;

三、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师兄们为我指正。谢谢大家!

1.正修是应该如何做?

1、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师传记。

(1)洒扫住所,安置佛的身语意像(佛堂)。

(2)陈设(无谄诳)供品。

(3)入座皈依(观皈依境,修皈依发心)。

(4)观资粮田。

(5)积集资粮、净除业障【普贤七支: ①礼敬支(三门总礼与三门别礼)②供养支 ③忏悔支 ④随喜支 ⑤劝请转法轮支 ⑥请住世支 ⑦回向支】

(6)供曼茶,三事求加。

2.正行分二(1.总共修法; 2.此处修法)

(1).总共修法

宗大师说:“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修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心安住在善所缘上,不随烦恼而转。

(2).此处修法

宗大师说:“此处修法者。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

此处修法,主要是思惟依止善知识的利益,及不亲近善知识的过患。我们亲近善知识,诸佛欢喜,终不缺大善知识,后世不堕恶趣。若不亲近善知识的过患:在现世中会遭诸疾疫及非人损恼。于后世会堕入恶趣,受无量苦。在观善知识的功德时。要反复思维依止的功德和戒、定、慧,闻思修等各种功德,对善知识要生起清净信心,及思惟不依止的过患等。以感恩心的,观善知识如佛想,作为正所缘。

3.回向

宗大师说:“后时如何行者,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回向是把自己所修行的善业功德,回向现前的增上生及究竟成佛道。

回向如滴水归于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

未修中间,指下座后,应多修积聚资粮的善业,比如礼拜、旋绕经行,诵持经典等等,但最主要的事,就是一定要把正修时所学的内容不要忘失,持续思惟正修时的法义,恒常思维法义内涵牢记心里。

在修持时,【三合引导】的修法是极为重要。

  1. 所缘行相净修其心。修的时候,所缘行相,下座后要去看修法有关的经论数数忆持。

2.守护好自己所受的律仪戒。

3.集资净障。比如对佛像观想不起来,就要广修积资勤忏。

以上三合引导,在我们正修、未修的时候,使我们能处于善法当中。

三、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1.支那堪布认为:正修时,于所缘境不需要数数观察,只需要止住修,并且是‘不思善不思恶’,这就是修。

2.支那堪布认为:若观察思惟,就等于在分别,有分别心就是执相,执相对成佛就是障碍。他认为无分别心,才能生无分别智,这样就是“因果相顺”。

宗大师说:执这种邪妄分别的人,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也没有通达一切圣言现为教授。

破除1:正修时,于所缘境必需要数数思维,数数观察,不断串习所闻思诸义,远离疑惑。有了闻思修三慧的功德,才能灭除过失、引申功德,利益极大。听闻越多,思慧越广,思慧广,则修慧深。观察修和止住修,两种都要具备,缺一不可。

破除2:宗大师引用佛经及祖师大德等论据,批驳他的错误观点,比如说:凡夫得到圣果,播下的是白种,而长出来是青芽;从火生烟,从女生男。这些都是“因果相顺”吗?支那堪布这种错误观点是邪妄的,不顺因果的道理也是不成立的,所以受到批驳。

在破除邪妄分别这一章节中,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邪妄分别,只有通过学习宗大师的教导,真正了解修习的涵义,让自己对修行生起很大信心。感恩师父慈悲教导!感恩师兄们的聆听!

                                                                                                       宗彩

                                                                                                2024年08月29日

                                                                     提纲挈领 修习轨理

师父吉祥! 师兄们好!

总略说修持轨理:分二:

丁一:正明修法

丁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正修时应如何有二

1.正明修法分两, 2.未修中间应如何

一、正修时应如何分:加行、正行、结行.

加行:准备工作.

正行:正修的时候.

结行:回向

加行有六法(乃金州大师传记)

(一)、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

(二)、無諂誑求諸供具端嚴陳設

(三)、以如法威仪安住且归依发心;

(四)、明观资粮田;

(五)、资粮田前修七支供;

(六)、供曼陀罗而祈祷。  

正行 

正行分二;一总共修法  二此处修法

今初(总共修法)。

在资粮田前要祈祷什么呢?我们祈愿的对境,是从佛辗转而来的诸传承上师们。他们是修证成功的人,有最直接的加持力,因此,唯愿加持我们成就三件事。

三事求加(维愿加持:①所有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著二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心速疾消灭;②凡恭敬善知识等一切非颠倒心,速得生起;③以及内外一切违缘障难,速疾息灭。)

“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数数”,就是很多次的意思。“于善所缘”的意思是,我们这颗心的所缘,一定要是善的。“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对于善所缘,去将护它,修习,让我们这颗心数数安住在善所缘上。如果不安住的话,心就跑掉了。这就是修。所以说,修,就是首先要锁定一个善所缘,然后把心安住在这个善所缘上。经过千百次的串习。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从过去无始到现在,我们自己“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这颗心不听自己指挥,“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心不想烦恼,却偏偏会烦恼,这是我们心的行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靠“修”,也就是令这颗心“随自自在”,听我们指挥,“堪如所欲,住善所缘”。以前,心是住在烦恼上、住在恶上。现在我们要把心拉回来,听我们指挥,住在善上面。如果我们修的时候,“任遇所缘”,一会儿缘这个,一会儿缘那个,不论修多久,最终,心绝对不会听我们指挥。所以,最初选定那个善所缘境的时候,就要把心安住在这上面。如果不停地更换所缘境,养成习惯以后,这颗心永远无法安住。

此处修法)

  此处修法者,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已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

一:首先,修习利益与过患的方式。应思维依止善知识能快速成佛等利益,以及不依善知识能引生现世后世苦恼等过患。

二:接着,忆念功德而修信的方式。应当多番策发防护之心,这样思维多次:「我决不容许自己冒出观察师过之心。」应根据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来思维上师的戒、定、慧及博学多闻等功德,直到自心未生起清净行相的信心之间,都必须不断修习。

三:然后,忆念恩德而修恭敬的方式。再依照上文所引的《华严经典》,善才童子意念善知识所说的那样,思维善知识对我们已有以及将有的恩德。直到未生起至诚恭敬之前,都要这样不断地修习。

(三、结行修法)回向支。

修完一座、或者学完一段文,应作回向。

所积诸善,由《普贤行愿》于现在究竟诸所应希愿处,以猛利欲乐而回向之。

如是,每日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四次修习。初修之时,如其太久,易为沉掉所扰。若于此串习,将来纠正甚难,故须时间短少,次数增多,稍留余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心。否则将一见座位便生厌呕,必待修习稍熟,乃可渐次延增。于一切所缘,务令不急不缓,离过而修,则障难鲜少,疲劳昏沉等皆能息灭也。

结行:就是修行结束时的回向。无论修加行还是正行,下座前都要将修法功德回施众生,同证菩提。回向可以帮助我们将所修功德固定下来,并指向特定目标。否则就会丢失。当然,回向的功能不仅在于保存,以广大愿力进行回向,更可使所修功德增长广大。

(四、未修中间应如何)  

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渺,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应由多门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故亦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律仪戒、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

复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毗钵舍那道之正因,

所谓四种资粮:第一、密护根门,第二、正知而行,第三、饮食知量,第四、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该如何。

第一、密护根门有五:

① 以何防护:正念、常恒委重正念。时常守护六根,是谓正念;时时观察、守护自己的正念,时时观察自己的心,心有所感触,恒长忆念法义, 是谓常恒委重正念。

② 何所防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比如不乱看,不乱听等等

③ 从何防护: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贪嗔等六根接触到六境产生六识的时候,由六识去引发所有的贪嗔等,这时要特别去防护我们的心不要随着贪嗔而走。

④ 如何防护:以六根而防护,是从根门上去截断,不随外境跑,非理勿视、勿闻等等。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

⑤ 防护为何:防护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心从烦恼的杂染当中远离,安住在善性或无覆的无记性。

第二、正知而行者,

一、何为所行事,二、于彼行正知。

正知而行包括两点:一、什么是以正知所行的事;二、对于这些所行的事要安住正知。

这里说到正知而行的事有十个方面:五种行动业和五种受用业,其实涵盖了一切日常的行为。首先做这种剖析,是要让它具体化,切合到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上。之后,自己就开始认识到在每一项里都必须要安住正知。最终要使得正知贯穿在生活的一切时处、一切行为中,使它成为一个稳固的习惯。要知道,所有的法都要完全融会在心里,会归在生活里,这样法和心就成了一个。所以学法都要求消归自身,都要合在心上来修,不能法和心分离开。

第三、饮食知量,具四法。

饮食知量,是为了护持这个身体,来修行而定下来的饮食知量,我们要修行,密护根门也好,正知而行也好,都要靠这个身体,怎么滋养它呢?谓具四法。

一,非太少食:意味着不应该因为担心摄入过少而导致营养不良或身体虚弱。

二、非太多食:避免因为吃得过多而导致身体负担沉重,增长昏睡,打座就根本不能入定影响容易起这样的烦恼。

三、相宜消化而食: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

四、非染污心中量食:在进食时保持心境平和,不因食物而引发内心的贪欲或其他负面情绪。

饮食爱著者,依修习饮食过患有三种。

为了避免以污染心来饮食,最主要就是思维饮食的过患,来对治贪着。思维食物本身有三种过患:

第一,由受用因所生过患。无论是色香味多好的饮食,经过牙齿的咀嚼、口水的滋润,就会变成呕吐的食物。

第二,由食消化所生过患。食物消化分解之后,会长成我们的血肉,其余部分就变成我们的大小便,我们每天都要排除这些不净物,不然的话由饮食会产生很多疾病。

第三,由求饮食所起过患,有五种;①由为成办所生过患、②亲友失坏过患、③ 不知满足过患、④ 无自在过患、⑤从恶行产生之过患。为了成办食及食因,

为成办食及食因会产生三苦。

①成办过程的辛劳之苦;

②成办失败的忧憾之苦;

③成办之后的守护之苦。

饮食略有胜利;

饮食能安住身体,能滋养身体,没有饮食无法生存,但是饮食仅仅为了活命,让身安住也不可以。受用饮食之前,须先作思惟。每次进餐时,勿无意识地端碗便食,而应先观自心,以善思惟调整动机,吃饭的目的:是为自生命得以持续,作为修行的工具,为了修清净的梵行;为了饶益施主善业圆满(功德回向给施主),及身体虫,现以财摄,于来世当以法摄。进一步的思惟,为了一切如母有情得到解脱、成佛道,而受饮食。

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亲友书》亦云:

应知饮食如医药,

无贪瞋痴而近习,

非为憍故非慢故,

非壮唯为住其身。

第四、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 眠息时应 如何 行

意乐睡眠有 四

宗大师归纳《瑜伽师地论》的教授,教导我们睡眠时应以四种意乐寝卧,“四种意乐”即;一、光明想 二、正念 三、正知  四、起想。

什么时候才睡眠?睡眠时应如何行?如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有说到,白天不应该睡觉,晚上初夜、后夜分不应该睡觉,应该远离五盖净修其心,不要浪费时间。睡眠的正确时间应该是在中夜。前面说正修和未修的两种时段,都当密护根门。在此所说修学惜寤瑜伽,属于未修时段,不要令它没有善果的去浪费。因为睡眠本身是一种心所,具随他性,是随他而转的一种心所。临睡之前,如果能够保持善念的话,无论睡多久,因为是以善心入睡的缘故,睡八个小时等于就是我们连续行善八个小时。如果我们睡之前是随着贪念、恶念而睡的话,那等于睡多久就在多久的时间内造恶业,相应于烦恼。我们每天都要睡觉,就不会浪费这个睡眠的时间去修行,最主要是看还没睡之前的念头是如何,是善性是恶性还是无记性,睡时就随这种念头而转。
 

睡眠对身体有帮助,足够的睡眠和睡眠品质好,能让我们更为精进,所以睡眠是很重要的。还需恒常精进以及加行精进。在还没睡之前,应该“洗足入内,右胁而卧,重迭左足于右足上,犹如狮子而正睡眠”,要以狮子的卧姿而去睡眠,这样可以得到许多的殊胜功德。“又有异门,犹如狮子右胁卧者,法尔令身能不缓散”,“又有异门”,是说以另外一种角度来说的话,如果能够以狮子的卧姿来睡眠,自然会感得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呢?果从因生,法性如此。这样的同狮子的卧姿一样睡眠,“法尔令身不能缓散”,就是说不会让我们的身体懈怠,之后不会改变姿势使睡姿变得很难看,睡着了也不会忘念,不会有恶梦等种种的过失。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邪执分别者,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也未通达一切圣言现为教授。

此中邪执分别有二:

1、作如是言,正修时,不应于所缘境数数观察,唯应止修(不思善不思恶)。

2、他进一步又说,你现在观察这是分别,这个生分别是个执著,我现在修学佛法的佛陀正等觉,正等觉是不分别的。所以会形成成佛的障碍。所以我们不能要的。这样的说法是错误。他认为无分别心,才能生无分别智,这样“因果相顺”。这就是支那堪布的错误逻辑。

不懂佛所说的圣言以及大教典教授的人会有这样的说法:观察是在闻思的时候,在正行修道的时候,不需要反复地去观察法义,只需要止修不需要观修,因为反复观察等于是分别心,是一种执着,会形成成佛的障碍。

宗喀巴大师就来批驳他们说,这是完全没有通达修行扼要的极大乱说,是非常错误的谬论。引《庄严经论》里面有说到:首先是靠闻所成慧“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

“诸总建立三慧次第”,也就是先听闻而思、思而修的三慧次第,“生起之理。修行的时候是反复地去串习之前思惟已生定解的内容。在串习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一是让自己的心定住在之前已决定的法义上,这叫止修;可是当我们的感受慢慢消落的时候,要透过反复的观修,让我们把之前决定的法义内容看得更加清楚,再次地产生觉受,这主要是靠观修的方式。所以我们去串习这个已生定解的法义,不只是强迫自己一直去缘这个法义,还是要透过反复的观察才会更强而有力,才有办法显其真实义。

故所应修者,所以对于闻思所抉择义,支那堪布有两种的串习方式:一是具有不观止住,以这种的方式去做串习;二是观慧思择修,以观慧的方式而来做修学,去做串习。如果你说一切的串习方式,唯有透过专注而不需要思惟的话,那就等于是手持着一粒麦,却说自己持有一切谷一样。又一个错误。

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观修?什么样的情况应该止修呢?

宗大师回答说:如果我们修学亲近善知识,去培养对于善知识的净信心以及暇满义大,或是念死无常、业果、生死过患或者是菩提心等,思惟这些法义的时候,应该以观修为主。因为透过观修,可以使这种的信心或者是菩提心的感受力,变得非常的猛利而且增大。如果没有透过反复的思惟观修,这种的感受就没有办法生起。就以亲近善知识的法义来讲,就是通过反复地数数观察、思惟依止的功德、不依止的过患,才能够消灭不依止的过患。比如对于贪境,我们反复地去思惟它的好处、它的可爱之相,就会增益它更好的一面,贪心就会更加地强烈;如果对于仇敌或者是不悦意的、厌恶的境,反复地负面思惟的话,就会添增这种不悦意相而生起猛烈的瞋恚。同样的道理,修道也是如此,境相明不明显没有关系,最主要是靠反复的思惟力量去恒常观修。

对三宝的功德思惟得越多,了解得越多,信心就会越强;同样的,对于生死过患思惟得越多,才有办法生起更多的厌离,增长出离心;透过多种的角度来看解脱的胜利,我们才有办法生起猛烈的希求解脱的心;了解到菩提心以及六度万行等殊胜功德,我们才能对大乘道生起不退失的信心,这些都是透过反复观察的智慧而来发起的。所以,对于观慧能生这些殊胜功德的内涵,上述已经引用了许多大论师所说圣言来做决定,智者应该要生起如是的定解,不要随意地被他人所转。

就像智慧明了、深知锻造之道的冶炼师,就对于所谓的水洗、火烧和堪能性做出解释, 前行如何、正行如何,前行和正行的关系如何。其实就是指观修和止修的关系。不断地思维过患等,舍掉黑品,就像水洗、火烧。不断地修善知识功德、利益,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以此作意,这样来使得心得到滋润,或者生起敬、信、欲等等,这就好比以水洗来金。这样经过数数地洗烧,表示极多数量地修了心,它就转成了一种柔软堪能的品质,就表示心修好了。在这以后正式修定,就能如欲按照你的想法要怎么安住,就安住得很好,心就不会动,这样很快就得到所欲的定。

这个譬喻相当好地说明了观察修做得好直接有助于引生定。

还有一个邪见破斥。有人以为聪明的人适宜修观,愚钝的人适宜修止,这是大错误。以聪明才智之辈,也必须修止,没有定力,不能最后通达修慧。愚钝的人也必须修观,没有中道正观,修法的方向容易出偏,而且不能积资净障、长养菩提心等。

感恩师父教授教诫! 随喜同修善友!感恩师兄们的聆听!

 

                                                                                                            宗莺

                                                                                                        2024年8月25日

修持轨理 小结

顶礼师父,各位学长师兄好!

从四月八号开始学习广论到今天4个月另20天,我们快完成第二卷的内容。这四个月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这四个月收获满满,这四个月法喜充满。通过学习增强了对三宝的信心。

今天分享《修持轨理》,简单梳理了一下,向大家汇报。

修持轨理分两个部分:一、 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第一部分:正明修法。(分二:1.正修;2.未修中间)

一、正修

分三: 加行、 正行和 完结

(一)加行

加行法有六个,出自《金洲大师传记》,是金州大师所传承。

1.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净地设像。(善洒扫住所,庄严安置佛的身语意像,身—佛像摆中间,语—经书摆在右边;意---铃杵、佛塔等摆左边)

2.无谄狂求诸供具端严陈设—庄严供具(八供等)

3.身具八法修皈依发心—入座皈依(观皈依境,修皈依发心)。

4.观想资粮田。

5.修习七支积集净障。

普贤七支供(12句): ①礼敬支(三门总礼与三门别礼4句)②供养支(有上供和无上供3句) ③忏悔支 ④随喜支 ⑤劝请转法轮支 ⑥请住世支 ⑦回向支(各1句)

6.供曼茶,三事求加(维愿加持:①所有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著二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心速疾消灭;②凡恭敬善知识等一切非颠倒心,速得生起;③以及内外一切违缘障难,速疾息灭。)

(二)正行(分二:总共修法,此处修法)

1.总共修法(修行的要点)

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比如:观善知识功德,或菩提心,须数数串习行相),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在善所缘上,不令余散、不昏沉掉举。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转,堪如所欲,住善所缘。

就是守护好自己的心,掌握好自己的心,不让自己的心被烦恼牵着走。让自己的心按照自己的要求住在善所缘中。

修行必须要有所修的的决定。定下后既要持之以恒,自始至终,不要增减。

如果对所缘境、次第及数量不能决定随心所欲,这是修行的大障碍,从最初养成杂修的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

2.此处修法

此处的修法,是指依止善知识这一章节的修法。分四个内容和步骤修习。

首先应当思惟依止善知识的胜利和不亲近善知识的所有过患(依止胜利: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约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益,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不亲近善知识的过患: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

二是应多发起防护之心。防护看善知识过失的心,不让观过的心生起来。

三是观善知识的功德。具体思惟善知识戒、定、慧,闻思修等各种功德,直到对善知识生起清净行相的信,如果生不起来就要恒长修习。

四是思维善知识的恩德。按《华严经》善财菩萨一样,思惟善知识对自己已经作的和将来作的恩德,通过思维发起对善知识的恭敬心。如未发起,要持久思维修习。

 

3.完结

每次修完一座结束时,应将所修集众多福德和善根,用猛利的愿心,由《普贤行愿》或《七十愿》,来回向于现时和究竟诸应希愿处。

回向如滴水归于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若回向人天,则如苗之不秀。如回向二乘,则如种禾仅秀而不实。若回向给无上菩提,是最殊胜的回向。

二、未修中间应如何(未修中间的修法)

在没有正式修的中间(座间),是有许多可做的事情,如礼拜、旋绕经行,诵持经典等等,但此处是指下座后,让正修时的法味不要忘失,持续思惟修所缘的法义,如果放任所修的所缘行相在心中散失,所生功德极少。

(一)三合引导

下座后,最主要是不能忘了正修时的法义,继续不断的串习。三合引导在整个道次第的修法,极为重要。

1.所缘行相净修其心。修的时候,所缘行相,下座后要去看修法有关的经论数数忆持;如比如座上忆念佛像,下座以后找佛像看(取相),细观佛的法衣、手拿的法器、坐姿等等,思维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功德等。

2.守护好自己所受的律仪戒。

3.集资净障。比如对佛像观想不起来,就要广修积资勤忏,积资是在三宝前供水、礼拜,供养三宝等;净障如修百字明等。

以这三合引导,可令我们在正修、未修的时候都一直处于善法当中。

(二)四种资粮

座上思维佛像、依止善知识等内容,目的都是让自己引发止观(定功德、无我慧)。而座下的四种资粮,是易引发止观之正因。分四:

1.密护根门

(1)以何防护:遍护正念,常委正念。防护六根不起烦恼,守护自己的正念,时时观察自己的心,有正知力,正念不会失掉。

(2)何所防护:要防守好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不要随境起烦恼。比如不乱看,不乱听等等。

(3)从何防护:六根要从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上防护。特别去防护我们的心不要随着贪嗔而走。如对可爱的境生贪心,对非可爱境生嗔。

(4)如何防护:要努力从根门上去截断,不要在境里生贪嗔,不随外境跑,非理勿视、勿闻等等。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

(5)防护为何:防护的目的,是使我们的心从烦恼的杂染当中远离,安住在善性或无覆的无记性里。

2.正知而行

所行的事有两个:五行动业(出寺院外的事)及五受用业(出家人在寺院里的事),所做事要清楚,保持正知正念而行。

3.饮食知量

非太减少、非太多食、相宜而食、消化而食、非染污心而食(不要以烦恼、污染心来饮食)。

4.精勤修习 悎寤瑜伽

于眠息时,如何修习。意乐睡眠有四:

(1)光明想,昏沉睡眠心黑暗。应善取光明之相,如日光、照明的光等,在睡眠时观想善取的光明,这样睡时心无黑暗。

(2)正念,这是法的光明。闻思修的善法义,形成正的念头,在未入睡时好好思维这些善法的念头,心随着正念转,睡觉时也不离善法的念头。做到睡时亦能修诸善行。

(3)正知,睡觉的时候要有正知。在修念的时候,或者中间生起烦恼,能够马上了知,把它断除,不令其生。

(4)起想,就是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意乐。有三种:

第一,心不能被睡眠所盖,要以精进心摄持,以极警惕的心而睡。犹如伤鹿,不会睡过头;

第二,要根据佛所开许的悎寤瑜伽的修习要求,中夜以狮子卧式睡眠,不超时和减时。

第三,在行住坐卧的时候都能够修行善法,这样能使我们的善业福报资粮无有间断地持续下去,以这种想而睡眠。

 

第二部分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本篇主要针对支那堪布提出的两种邪执进行批驳:

1.正修时,不应于所缘境数数观察,只需止住修就可以了,不思善不思恶。

2.认为若观察思惟等于是分别心,是一种执相,成为对将来成佛的障碍。认为无分别心,才能生无分别智,这样“因果相顺”。

执这种邪妄分别的人,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也未通达一切圣言现为教授。

宗大师用了很多的篇幅。引佛、祖师大德等论据,用引喻等手法来批驳支那堪布的错误观点。

宗大师提出,所言修,初从他力(善知识)听闻、理解了产生定解; 依自力,将所闻诸义,如理思维,然后产生定解; 再数数观察思维,不断串习所闻思的内容,远离疑惑。有了闻思修三慧的功德,才能灭除过失、引申功德,利益极大。闻慧多,则思慧广。思慧多,则修慧深。观察修和止住修,两种都要具备,缺一不可。不管是黠慧者亦或诸姑萨黎都要止观双修,否则都有极大过患。

总之,通过学习正名修法,明白加行、正行和完结的详细步骤和要求,让自己对修行有了很大信心。尤其是未修中间的四种资粮修法,对我很有警醒作用。平时对六根的放逸不知防护,对饮食的贪着、对睡眠的任意,对正知正念的缺失等等。反观自己处处是毛病,平时无处不在的修习机会,集资尽障的机会不但没有好好的修习,还成为自己贪嗔痴的温床。

在破除邪妄分别这一章节中,提高了对止观双修的认识。了解真正修习的涵义。

我们要从依止善知识为入门,思维三宝的功德。要确定闻思修是我们接下来的必修课,缺一不可。想想现在我们一起学习广论是多么幸福的事。感恩师父慈悲教授!感恩学长师兄的引领,感恩同修的相互帮衬。感谢大家聆听,随喜大家精进学习的功德。

 

宗青  2024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