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学习《广五蕴论》的总结

学习《大乘五蕴论》

(总结)

一、世亲菩萨事迹功德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根器)各得解。佛陀入灭后,由于弟子对教法的体会、主张不一,佛教形成部派分裂局面,而有「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分歧。然而,无论大、小乘佛教,皆源于佛陀教法,其中最能贯通大小乘佛教,将佛陀教法圆融阐述并加以弘传者,当首推享有「千部论师」之誉的世亲菩萨。最初于「说一切有部」出家,曾因不信大乘佛教,而造论毁谤。后得其哥哥无着菩萨的善巧劝说而回小向大,转入大乘。世亲菩萨著作丰富,早学小乘时,即撰五百部著作,后改宗大乘后,又造五百论书,世人乃尊以「千部论师」后弘扬唯识宗,也是本论作者。

二、学习法相的重要性

《大乘五蕴论》是学习法相的基础课。法相,可以理解为法的定义。学习目的是为了了解法的形相及其内涵。法相是佛亲口说的名词。好比世间一门学术,比如说医学,医学里有它很多专业名词;工程的也有它专业名词。我们学习五论蕴,首先必须要把五蕴论的名词学懂,明白牢记与心。如果对这些名词都搞不清楚,如盲人摸像一样,是很危险的。所以学习法相很重要,如果法相不学的话,要想把论中内容弄得清清楚楚的,是不可能。所以一定要把这些专业名词学好,才能够有正确理解佛法的内涵。

三、大乘与小乘的判别。

(1)依发心判别:发起菩提心是大乘;希求自利解脱是小乘。

(2)依见来判别:诸法无我是大乘,人无我是小乘。

《大乘五蕴论》的“大乘”以造论观点来判别。

本论的著作是世亲菩萨,他先造《俱舍》根本乘,以有部的观点,后以唯识的观点造了《五蕴论》,故称《大乘五蕴论》。

四、五蕴及它的所依性

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一者色蕴,变碍为性。二者受蕴,受领纳为触。三者想蕴,取像为体。四者行蕴,迁流造作。五者识蕴,了别为性。

1.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

四大种的能造色:能造的“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它具有特性,谓地坚性,水湿性,火暖性,风轻性。

四大种的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所触一分、无表色等。

色蕴是由五根、五境、无表色。具体如表:

2.受蕴。

受有三受、五受之别。三受,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五受,是在三受之外加上忧、喜二受。这就成了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等五种。其中苦乐二受是与前五识相应的感觉。忧喜二受是与第六识相应的知觉。舍受,与前五识及六识均相应。

3.想蕴。

想是取像为性,当我们内心缘境时,最初一刹那,并没有形相的感觉,是由想心所生起,才勾画出种种的相状。如色相、声相、男相、女相、生相等等差别决定相。并且随其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相状,而安立种种名言。

4.行蕴。

行蕴有五十一个心所,除去受蕴、想蕴,因这两个心所力量强大之外,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总摄在行蕴里。行是迁流造作义,它通一切有为法,因为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造作而有,能令心心所造作善与染污等。

心所法有三义: 恒依于心、与心相应、系属于心。其中相应有四义:心所与心同一所依、同一所缘同一时、同一事,(也有加同一性,共五义,即善、恶、无记同。)。

心所法分六类:

(1)、遍行五: 作意、触、受、想、思。遍行有四义,即遍三性、八识、九地、一切时。遍行心所不象别境心所之只遍一切性、一切地;或象烦恼与随烦恼心所之全不遍;更不象不定心所之唯遍一切性,

(2)、别境五:欲、胜解、念、三摩地、慧。缘特别境,才能生起,故称别境,如欲缘所乐境,胜解缘决定境,念缘曾习境,三摩地和慧缘所观境。

(3)、善十一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唯有善心中生起,能利益世出世法,远离过恶,感安乐果。

(4)、烦恼六: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能生随烦恼故称为根本。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常处生死。

(5)、随烦恼二十:忿、恨、覆、恼 嫉、逛、谄、骄、害、悭、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随根本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

(6)、不定有四:恶作(悔)、睡眠、寻、伺。因善染三性不定,不定遍一切心,    遍一切地等,故称不定。

心不相应行是行蕴所摄。不相应是色与心不相应。本论所说有十四个: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等。

5.识蕴。

识,心意识体一,以了别为性。谓眼等前六识,具有了别色的功能。如眼识依眼根缘色,有了别作用;耳识依耳根缘声,有了别作用,如此类推。名第六识。

意,思度为性。与四烦恼恒常相应,执阿赖耶识为我。谓我见、我爱、我慢、无明等,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唯除证圣道现前,或修到灭尽定,或证到无学位时,未那识已断。此未那识名第七识。

谓蕴处界习所薰一切善恶种子及诸习气,名异熟识,亦名阿赖耶识,义为藏识。藏有三义:‘能藏、所藏、执藏’。此识名第八识。

五、五蕴的数量决定

总上所说:十一个色法立为色蕴;遍行中受心所立为受蕴;想心所立为想蕴;其余的四十九个心所,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共七十三法,立为行蕴;八个心王,立为识蕴。

无为无积聚义,不在蕴门中摄,故五蕴共摄百法中九十四法。

如颂说:“色摄十一全,受想各当一,七十三行蕴,八王识蕴收,无为无积聚,不向蕴门摄”。

六、五蕴的次第安立

五蕴中以色蕴为首,识蕴为末,这样的次第,在建立上是有确定意义。如《俱舍论》界品颂说:随粗染器等,界别次第立。显示五蕴的次第有四种意义:

(一)随粗次第:五蕴中,色蕴有碍有对,观待无形无对的后四蕴,其相最粗,故居第一。

无色的四蕴中唯受形相最粗,以于触境的时候,即首先生起苦乐等感觉的受,故居第二。由受生起取像的想,比较后二蕴为粗,故居第三。行蕴中贪等烦恼,行相易知,较识蕴为粗,故居第四。识蕴最细,总取境相,难分别故,所以立在末位。

(二)随染次第:染是染污,就是贪等烦恼。众生从无始生死以来,男女之间,对于色相更相爱乐,爱乐色相,由于欣求乐爱,于乐耽著,由起倒想,倒想生起,由行蕴中烦恼,烦恼以识为依,依识而生,如是随于染污法的生起次第而建立五蕴次第。

(三)随器等次第:这是以譬喻说明五蕴次第,如人宴客,先备食器,次承受饮食,次以盐酱等助味,次由厨师制造,后则食者享用其食而了别之。如其次第配释五蕴次第的意义是:色蕴为受的所依,与器物为饮食的所依相同:受蕴中苦乐等受能损益身心,亦如饭食能损益人的身心一样;想蕴生起亲怨等想而引起苦乐等受,亦如甘醋盐酱等能助生种种食味;行蕴中业烦恼能造能得异熟果,亦如厨师能制作饮食;识蕴之感受果报,正如食者享受食物,依这譬喻显示五蕴次第的决定意义。

(四)随界别次第:三界之中,有诸欲界,色相明显,故第一说色蕴。色界静虑有殊胜的喜乐等,受相明显,故第二说受蕴。无色界中,前三无色取空等想为所缘境,想相显了,故第三说想蕴。第一有中,其业能感八万大劫果报,思为最胜行相明显,故第四说行蕴。前四蕴为识的所住,识为能住,如世间田为所住,撒播的种子为能住,故识蕴在最后说。

七、学习心得

感恩师父的慈悲教授,短短几个月带领我们学完广略《五蕴论》《五蕴论》是世亲菩萨所造,本论诠释的宗旨是‘一切法无我’,如此则要了解一切法都包含了哪些法,本论虽文少义深,是利根者所学。但我虽不是利根人,但通过思闻对烦恼的生起有所认识,如何去对治它,还需不断闻思增长抉择的慧。

这次学习师父所用的方法不同,特别学到随烦恼心所时,把每一个烦恼心所,如何生起的?会引发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讲解的非常详细。但如何在修的过程中,又需要对治其违品散乱、懈怠、放逸、不正知、掉举、昏沉等随烦恼,还需要有待进一步努力去修。

《五论蕴》中的心所法对我们至关重要,学习这些目的就是令我们的心遍三性的转为善或者无记,恶的心遮止,不定的心不令不善生起,最终连有覆无记的染污心也彻底清除,生起无漏纯善或者无记的心。

感恩师父慈悲教授,祈愿师父继续为弟子们讲授殊胜的佛法!

                                                                                                                     弟子   修正         

2023年09年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