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大乘(广)五蕴论学习总结

         2023年5月29日—6月 21日,师父慈悲在腾讯会议网络讲授《大乘五蕴论》,2023年6月26日—8月23日讲《大乘广五蕴论》。全部学员一开始分成7个小组,讲授《大乘广五蕴论》时分成9个小组,周一到周六上课讨论,周日休息。师父不辞疲倦,早上带我们实修,晚上给我们讲教理,手把手地带我们出轮回,感恩师父!

《大乘五蕴论》的作者是印度世亲菩萨,《大乘广五蕴论》的作者是安慧菩萨。《大乘五蕴论》是大乘经典,世亲菩萨是无著菩萨的弟弟,旧习有宗,后学经部,最后学大乘,以大乘的见地写五蕴论,故成《大乘五蕴论》。安慧菩萨尊崇世亲的教义,继承其学说,著《大乘广五蕴论》以解释《大乘五蕴论》

一、认识五蕴 破除我执

《大乘(广)五蕴论》讲了一堆名相,意义何在?如果只是学名相,对生命意义不大,但是学五蕴论的根本意义在于破除一切法有我,有自性。实质上一切法无我无自性。坚固的俱生我执,令我们饱受轮回和三恶趣的剧苦,破除我执,是我们学五蕴论的主要目的。

《大乘五蕴论》开篇第一句“如伽梵略说五蕴,一者色蕴,二者受蕴,三者想蕴,四者行蕴,五者识蕴。” 佛把一切有为法归纳成“五”种“蕴”,然后广为解释五蕴。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接着解释什么是四大种,四大种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什么是四大种所造诸色?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所触一分无表色等。接着分析什么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什么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什么是色、声、香、味、所触一分无表色等。在此发现,世亲菩萨说“五根”的目的:主要说明五根是干什么的。眼根能看到色,耳根能听到声,鼻根能闻到香(脚上有恶香,但脚闻不到,只有鼻子闻),舌头能尝到味道(盐放在手上,手尝不到味道),身能触到冷热、硬软、感到饥饿等等。五根都是清净色。不是“我”感觉到甜,是舌根的感觉甜。不是“我”感觉“重”,是身根的感觉“重”。不是“我”闻到香,是鼻根的问题。不是“我”觉得好看,是眼根的问题。不要把什么都认为是“我”。色蕴不是我,眼根眼识合起来看到了色法,不用“我”还是能看到。外道认为“没有我就看不到”,原来我也这样认为。佛教认为,这只是因缘和合,而外道硬要认为有一个“我”看到了什么。事实上,没有“我”仍然可以看到。我们的色身以及身外的山河大地,就是一堆刹那在变化的有质碍的堆积所成,其中没有一个我。

“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接着解释了什么是乐、苦、不苦不乐。中间也只有苦乐不苦不乐三个受心所。其中没有一个我在感受这个世界。

“云何想蕴?谓于境界取种种相。”我们对境界有各种的取相,这个进行各种取相的是想心所,并不是我在取相,即使没有我,也能想,也能取相。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什么是心法?跟心相应的各种行;什么是不相应行?跟那个色法、心法、心所法,不能说异也不能说不异。

心法一共有51个:遍行5个(触、作意、思、受、想),别境5个(欲、胜解、念、定、慧),11个善心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6个大烦恼(贪、嗔、慢、无明、见、疑),20个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4个不定心所(恶作、睡眠、寻、伺)。

受、想心所独立出来,行蕴一共49个心所。不相应行14个等(得、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无想所有、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等类)。随即详细广大辨析了49个心所和14个不相应行。从中发现,我们平时坚固执着,我在恨、我在入定、我在信、我在嫉妒、我在精进……一切都是颠倒想,没有我在恨、在嫉妒……只有恨心所嫉心所等心所在起作用。无量劫来,我们就是为了这个我,造种种恶,饱受轮回三恶趣的剧苦。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故。最胜心,谓阿赖耶识。……“识蕴一共有8个(六个转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也即末那识、第八识也即阿赖耶识),识的功能分了三种:一种是识:了别功能。前六识的了别功能比较强,比如吃到酸的甜的,想到某个人的好坏等等。六识中,思惟是靠意识,我们心里的活动,80%都是意识的问题。一种是心:采集的功能(主要指阿赖耶识)。前六识分别之后,自然就采集进阿赖耶识了。一种是意:所摄的功能,即:执持、思量(主要指末那识,染污意),末那识就只缘阿赖耶识,执着阿赖耶识是我。第七识灭掉以后,一定是圣者。没有一个我在了别,在思量,在摄藏,唯有8个识在运转作用。

  观音菩萨的法门就是观五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里面没有我,通达五蕴里面没有我,就是人空;通达五蕴自性本身是空,是法空。通达五蕴里面没有我,就慢慢放下我执。

二、认识五蕴  对治烦恼

佛教根本核心就是对治烦恼,根本烦恼就是有“我”,有我就有其他烦恼。断贪嗔,就是砍树枝,断小烦恼,是摘叶子,对治我执,是挖树根。真正砍断轮回的根。从观察自己的五蕴开始,破除五蕴上的“实有的我”,通达“只是假名安立的我”。

学了五蕴论,就好像做了全身体检,要知道什么病用什么药对治。我平时的心是非常粗的,几乎看不到自己起了什么心,不知道自己心的状态是。师父这次极其善巧详尽为我们剖析每一个烦恼,它的表现,会引发什么什么心理疾病,怎样对治,还在论坛设了问题让我们回答。师父为了我们能出离烦恼得解脱,用心良苦,呕心沥血。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的恶作心所很强大,我以前非常自信。由于不了解这个心所,完全没有对治,恶作心所近三年来不断加强,接着多疑也有了,慢慢不自信,在一些事情上出现选择性困难,居然有点自卑,这几年胆子越来越小,做错了一点事情总是纠结,没有大丈夫放下的气概。我都在奇怪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听了师父的课后,自己才发现自己的恶作心所几乎成长为“巨人”了,需要用佛法的智慧治疗了,不然发展下去会引发一系列疾病。不管善的恶作还是不善的恶作,对心里都是负担,都会令决断能力减弱,还会导致严重后果。师父说了一则公案:一个出家人踩死一只青蛙,一辈子后悔自责,死后投生为青蛙。显然这个出家人的已经出现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做了错事忏愧后,必须胜解自己罪障清净了。恶作会产生忧心所,忧必感果。应该怎么对治?1、作恶忏愧后一定要随喜自己幸亏遇到佛法。2、用正知而行。3、用我慢、功能慢、事业慢、烦恼慢对治。4、多听闻令自己有智慧少做坏事;5.精进修行令自己少一点恶作,产生胜解。

佛法是大宝是无上良药,我以后要更努力学习,愿自己能通达一切法。

感恩师父!感恩三宝!随喜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