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抑郁症的几点思考
引用于 慧悦 在 2023年4月1日, 下午2:38背景:1、盲人摸象2、答案在问题中
一、定义与表现:
抑:压抑,为何要压抑?第一是方向是向内,第二是压抑的是不好的东西,是八苦,不想要,想让它不出现,所以选择压抑,反义词是释放。
郁:郁闷,可以是压抑的结果,不能流淌,所以就堵在那里形成郁闷。
抑郁是因果关系,可以说是依主释。
如果按抑和郁都表示状态来看,压抑和郁闷的状态,抑就是郁,可以说是持业释。
启发:按依主释启发更大,因为弄清楚原因,就可以找到解决方案。启发来自于不压抑、释放。
二、作在心,殃在身
心理疾病的病因是心先病了,然后产生不同的躯体化症状,比如说厌食、失眠、呕吐等,躯体化症状也会反过来让心病更重,情绪更不可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从病理和药物治疗的角度(疾病模型):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包括单胺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改变、炎症、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再生、脑的功能性和结构性改变、基因、环境以及表观遗传学(基因-环境相互作用)。
治疗抑郁症的几种药物类别和代表药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SSRIs)——一线治疗药物
5-HT调质 (5-HT2阻断剂)
5-HT-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杂环抗抑郁药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褪黑激素能抗抑郁药
总体的机理是通过口服药物改变大脑神经激素含量(物质)来改变心理。此举存在的弊端是不能精确调节个体神经递质的含量,反而会起到促进患者自杀的作用。
启发:如果心理问题从物质层面不能很好的解决,我们能不能从心的角度来切入。
四、从进化论的角度:①
用疾病模型治疗抑郁症的缺陷很大。一个最简单的证据就是,不管用化学药物还是用心理认知治疗,根据疾病模型研发出来的抗抑郁疗法,几乎都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人的抑郁症发病率一直是全世界最高的,而且越来越高。所以,过去十年来,美国学界和医界一直呼吁从新的视角对抑郁症进行理解和治疗。
低落情绪是人对生命中消极事件的自然反应,就像愉悦情绪是对生命中积极事件的自然反应。但是,一旦我们陷入对某些进化目标,包括繁殖、安全、事业的执迷状态时,低落情绪就有可能被劫持,最终导致损伤性的身心症状,也就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人类动机的黑洞。一个人之所以得抑郁症,不是因为他在生活中缺乏动机,而是动机太过强烈,以致于激发了情绪系统的强烈对抗,从而吞没了所有的动机,让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完全爬不起来床。
这个就像是心理免疫风暴。
低落情绪有助于消解冲突中的焦虑。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一个很沮丧的人比较容易认输,而不是战死。低落情绪还可以阻止人去追求一个不可实现的或者危险的目标,这对生存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低落情绪还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分析环境,尤其是当环境非常棘手的时候。这是一个心理学上被反复验证的理论,比如美国心理学家就在实验中发现,情绪低落的人在评估对一个事件的控制权时更加精准,而情绪正常的人,则倾向于高估自己对某个事件的控制度。
启发: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低落情绪是进化选择的结果,消除它不仅不可能,而且很危险。这样一个视角,要求我们更耐心、更明智地管理我们的情绪,学会容忍一定程度的抑郁,学会倾听抑郁告诉我们的事情,按照进化的心意生活。
五、从认知和脑科学的角度: ②
人的大脑有 β波、α波 和 θ波,β波 对应前额叶皮层主导的理性思维,保持机警;α波 对应白日梦,更平静的大脑活动;θ波 对应排除外界干扰的深入思考。而当你进入心流状态的时候,大脑会有一种更高级的波,叫 γ波。γ波 对应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时刻。想要出神,达到心流状态,我们要的是关闭 β波,启动后面这三种波,也就是关闭冷认知,让热认知主导。
身体动作可以影响大脑感知,这个理论叫做“具身认知”。
六种激素:平常状态下,我们保持有意识的机警,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活跃,脑波是 β波。当你进入工作状态,心流的前兆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这两种激素,它们能帮你集中注意力,提升敏感度。等你慢慢关闭掉大脑中的一些声音,β波 就会逐渐被 α波 所取代。α波,我们上次讲过,是一种安静舒适的脑波,比如说做白日梦的时候会产生 α波。这时候你就会获得平时没有的视角,你看问题会有一种新鲜感。
等到你进一步深入,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和花生四烯酸乙醇胺这两种激素,它们的作用是减轻痛苦,你的不适感和压力都减弱了,这将进一步让你集中注意力。特别是这个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它特别擅长建立遥远的连接,把头脑中两种不同的东西连接起来,这就有可能带来创造性的发现。
当你真正深入到极致的时候,大脑将进入 θ波 状态。θ波 通常是我们在睡眠中才有的脑波,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已经处于一种半睡眠的状态。现在更多的区域关闭了,潜意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我们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处理信息的带宽非常低,大概每秒钟只能处理120个比特。要知道,如果有一个人在你旁边说话,他提供的就是每秒钟60比特,如果两个人同时和你说话,那你脑中的所有带宽就都被占完了。可是潜意识接收信息的量就非常大了,甚至有人说是每秒能接收上亿比特。在潜意识为主导的心流状态中能够接收和处理更多信息,更容易建立想法连接,计算的速度也更快。到了这一步,大脑会分泌血清素和催产素,这两种激素让我们感到和平、幸福、充满信任感,正好有利于把信息综合起来处理。
我们以前都是把大脑当作身体的操作系统,现在我们的观念要变化一下,要把大脑当成一个用户界面,你可以对大脑进行各种操作来影响自己。
启发:心才是操作系统,大脑只是用户界面;身心不二,精神状态跟身体激素水平(物质)相关。
六、从心理学的角度:③
大多数人的痛苦,根源在于自我尚未形成。
因为“我”没有形成,于是总是去关注“你”,想从“你”那里得到存在感。
焦虑无处不在,焦虑或许都是死亡焦虑。它的对立面,就是存在感。当一个人总是在焦虑中时,那可能意味着,这个人的自我尚未形成。如果自我形成了,那这份弥散性的焦虑,就会变成自在感。所谓自在,也很简单,你把这个词拆开来看看,就是“和自己在一起”,或者说“自己在”。
自我没有形成的人,总在关注着“你”,要么渴望在别人眼里得到好评,要么苛求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这都会给关系带来压力、剥削和破坏。
当“我”的存在得以确立后,也就可以看见“你”了。
自我诞生的同时,意味着一个人终于能真正看见别人了。
启发:先建立自我,才能无我。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七、从佛学道次第下士道的角度: ④
下士道有四项内容:念死无常、思惟恶趣苦、皈依、修业果。为何安立这四项为下士道呢?下士夫的所求是增上生,追求的目标是希望来世能获得人或天的所依身。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生起希求心,希求下辈子能脱离三恶趣、获得人天身。生起希求心之后,要去实践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所以,基本上来说,下士道分为生起希求心与达成目标的方法这两大部份。
(一)、生起希求后世之心
1、念死无常
要生起希求后世能脱离三恶趣的心,首先必须明白这辈子无法永远活着,终有一天会死。否则,别说是生起对来世的希求,连想都不会想到来世。消除「这辈子会永远活着」的想法,依靠的对治品是「念死无常」。2、思维恶趣苦
其次,如果死了就什么都没了,不会再投生;或者死后虽然会投生,但投生处一定是善趣而不是恶趣;或者死后虽然会投生恶趣但不会受苦,这样一来,就不会生起想要脱离恶趣的心。因此,必须思惟死后的去处只有善趣与恶趣两种可能,万一投生恶趣会领受哪些辛苦。
透过思维死亡无常与恶趣苦,才会生起希求来世能脱离恶趣的心。以上是对后世生起希求心的两个方法。
(二)、获得增上生的方法1、皈依
来世有可能投生恶趣,万一投生恶趣,将承受无法忍受之苦。在无法忍受的感觉强烈地产生后,接着就会追求脱离恶趣苦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皈依。
2、修业果
三宝真正救护我们的方法,是向众生开示业果取舍之理。佛陀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然后我们自己要照着做,要断除会投生恶趣的因、实修能投生善趣的因,透过这个方法才能脱离恶趣。皈依三宝并如理取舍业果,就一定不会投生恶趣。这就是三宝救怙我们的方法。
既然三宝能救怙我们,为何又要众生自己去取舍业果?因为造成众生投生恶趣受苦的原因不是外在的任何人,是众生自己的作法错误导致;因此要得救就必须从自己方面着手,必须修正自己的作法,无法单靠外力而获得救怙。启发:通过学习佛法来对治心理疾病
1、原理:
治其本。心理疾病的病因是心先病了,而佛法的重点就是善于降伏其心。降伏其心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了解真相,远离颠倒梦想。要对这个世界有正确的认知。
一个完整的宗教,得能提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把人组织起来系统性地学习和推广教义,能给人提供一揽子人生解决方案才行,而佛教有这个水平。
2、下士道有四项内容:念死无常、思惟恶趣苦、皈依、修业果。
⑴、念死无常,可以对治焦虑和抑郁。
⑵、能治愈的理由;人始终都是在追求确定性,总会担心会发生不好的事情,通过修无常,了知到无常就是常,就是确定的,内心会接受变化的发生,不会焦虑和抑郁了。
⑶、举出案例;
总会担心自己的家人会发生不好的事情,焦虑在内心蔓延。
人生遭遇亲人突然离世的重大事件,情绪崩溃,系统崩盘,伤心抑郁,感觉世间的一切都失去意义。
⑷、治愈的具体方案:
每个人都会死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想象自己已死或者自己在乎的那个家人死了,然后你会怎么做?思维自己为什么会担心家人呢?每天世界上都会死很多人,其他人死我都不会伤心,为什么家人去世我会伤心呢?慢慢断除对家人的贪心。
写在最后,我想说下关于陪伴和爱:幸福是心的感受,与外部环境不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取决于我对于陪伴和爱的感知力。事实证明,饱受磨难的人也会对世间产生感恩之意,而身在幸福陪伴下的孩子常常没有感受到爱。用「依赖性悖论(Dependency Paradox)」来解释这个现象:爱你的、可依赖的人越多,你对人的依赖感反而越小,你很独立;爱你的人越少,你的依赖感反而越强。这里说的都是主观感受。关键不在于在统计学意义上有多少人爱你,而在于你感受到多少爱。所以你要主动去体验爱。多跟亲人相处,别怕亲密关系。哪怕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深深爱过你,哪怕他已经去世了,你看着他的照片,也能体验到爱。
综上所述,抑郁症患者都有身心相关症状,如何能让这些患者从这种巨大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是我一直想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回顾了从病理治疗、进化论、认知和脑科学、心理学和佛学的角度,分析了抑郁症产生的机理和各学科给出的建议,自他先完全接纳目前的状态,通过微小改变(约5%)建立正向的存在感和正反馈机制,慢慢形成自我,形成稳态的精神内核,自我最终形成之后,心力自然不断加强,才能堪为学佛的法器。简单点说,就是先做人,再做佛。本文着重在探讨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和本质,可能在具体操作和对治层面显得力不从心,但如果能从本质也就是心入手,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资料:
①《深渊:抑郁症的进化起源》。作者乔纳森·罗滕伯格,是美国南弗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也是情绪与情感实验室的主任。
②《盗火》。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名叫史蒂芬·科特勒,他是《纽约时报》和《大西洋月刊》等杂志的畅销专栏作家,曾经写过不少商业类的畅销书,比如《创业无畏》《富足》等等;另一位作者名叫杰米·威尔,他是一位人类认知发展科学领域的顶级专家,给很多世界级的精英群体提供过建议和咨询,比如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还有一些世界顶级的专业运动队等等。
③《自我的诞生》。武志红,著名的心理学家。
④《文殊口授》。作者妙音笑
慧悦 2023-3-23
背景:1、盲人摸象2、答案在问题中
一、定义与表现:
抑:压抑,为何要压抑?第一是方向是向内,第二是压抑的是不好的东西,是八苦,不想要,想让它不出现,所以选择压抑,反义词是释放。
郁:郁闷,可以是压抑的结果,不能流淌,所以就堵在那里形成郁闷。
抑郁是因果关系,可以说是依主释。
如果按抑和郁都表示状态来看,压抑和郁闷的状态,抑就是郁,可以说是持业释。
启发:按依主释启发更大,因为弄清楚原因,就可以找到解决方案。启发来自于不压抑、释放。
二、作在心,殃在身
心理疾病的病因是心先病了,然后产生不同的躯体化症状,比如说厌食、失眠、呕吐等,躯体化症状也会反过来让心病更重,情绪更不可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从病理和药物治疗的角度(疾病模型):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包括单胺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改变、炎症、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再生、脑的功能性和结构性改变、基因、环境以及表观遗传学(基因-环境相互作用)。
治疗抑郁症的几种药物类别和代表药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SSRIs)——一线治疗药物
5-HT调质 (5-HT2阻断剂)
5-HT-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杂环抗抑郁药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褪黑激素能抗抑郁药
总体的机理是通过口服药物改变大脑神经激素含量(物质)来改变心理。此举存在的弊端是不能精确调节个体神经递质的含量,反而会起到促进患者自杀的作用。
启发:如果心理问题从物质层面不能很好的解决,我们能不能从心的角度来切入。
四、从进化论的角度:①
用疾病模型治疗抑郁症的缺陷很大。一个最简单的证据就是,不管用化学药物还是用心理认知治疗,根据疾病模型研发出来的抗抑郁疗法,几乎都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人的抑郁症发病率一直是全世界最高的,而且越来越高。所以,过去十年来,美国学界和医界一直呼吁从新的视角对抑郁症进行理解和治疗。
低落情绪是人对生命中消极事件的自然反应,就像愉悦情绪是对生命中积极事件的自然反应。但是,一旦我们陷入对某些进化目标,包括繁殖、安全、事业的执迷状态时,低落情绪就有可能被劫持,最终导致损伤性的身心症状,也就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人类动机的黑洞。一个人之所以得抑郁症,不是因为他在生活中缺乏动机,而是动机太过强烈,以致于激发了情绪系统的强烈对抗,从而吞没了所有的动机,让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完全爬不起来床。
这个就像是心理免疫风暴。
低落情绪有助于消解冲突中的焦虑。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一个很沮丧的人比较容易认输,而不是战死。低落情绪还可以阻止人去追求一个不可实现的或者危险的目标,这对生存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低落情绪还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分析环境,尤其是当环境非常棘手的时候。这是一个心理学上被反复验证的理论,比如美国心理学家就在实验中发现,情绪低落的人在评估对一个事件的控制权时更加精准,而情绪正常的人,则倾向于高估自己对某个事件的控制度。
启发: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低落情绪是进化选择的结果,消除它不仅不可能,而且很危险。这样一个视角,要求我们更耐心、更明智地管理我们的情绪,学会容忍一定程度的抑郁,学会倾听抑郁告诉我们的事情,按照进化的心意生活。
五、从认知和脑科学的角度: ②
人的大脑有 β波、α波 和 θ波,β波 对应前额叶皮层主导的理性思维,保持机警;α波 对应白日梦,更平静的大脑活动;θ波 对应排除外界干扰的深入思考。而当你进入心流状态的时候,大脑会有一种更高级的波,叫 γ波。γ波 对应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时刻。想要出神,达到心流状态,我们要的是关闭 β波,启动后面这三种波,也就是关闭冷认知,让热认知主导。
身体动作可以影响大脑感知,这个理论叫做“具身认知”。
六种激素:平常状态下,我们保持有意识的机警,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活跃,脑波是 β波。当你进入工作状态,心流的前兆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这两种激素,它们能帮你集中注意力,提升敏感度。等你慢慢关闭掉大脑中的一些声音,β波 就会逐渐被 α波 所取代。α波,我们上次讲过,是一种安静舒适的脑波,比如说做白日梦的时候会产生 α波。这时候你就会获得平时没有的视角,你看问题会有一种新鲜感。
等到你进一步深入,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和花生四烯酸乙醇胺这两种激素,它们的作用是减轻痛苦,你的不适感和压力都减弱了,这将进一步让你集中注意力。特别是这个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它特别擅长建立遥远的连接,把头脑中两种不同的东西连接起来,这就有可能带来创造性的发现。
当你真正深入到极致的时候,大脑将进入 θ波 状态。θ波 通常是我们在睡眠中才有的脑波,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已经处于一种半睡眠的状态。现在更多的区域关闭了,潜意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我们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处理信息的带宽非常低,大概每秒钟只能处理120个比特。要知道,如果有一个人在你旁边说话,他提供的就是每秒钟60比特,如果两个人同时和你说话,那你脑中的所有带宽就都被占完了。可是潜意识接收信息的量就非常大了,甚至有人说是每秒能接收上亿比特。在潜意识为主导的心流状态中能够接收和处理更多信息,更容易建立想法连接,计算的速度也更快。到了这一步,大脑会分泌血清素和催产素,这两种激素让我们感到和平、幸福、充满信任感,正好有利于把信息综合起来处理。
我们以前都是把大脑当作身体的操作系统,现在我们的观念要变化一下,要把大脑当成一个用户界面,你可以对大脑进行各种操作来影响自己。
启发:心才是操作系统,大脑只是用户界面;身心不二,精神状态跟身体激素水平(物质)相关。
六、从心理学的角度:③
大多数人的痛苦,根源在于自我尚未形成。
因为“我”没有形成,于是总是去关注“你”,想从“你”那里得到存在感。
焦虑无处不在,焦虑或许都是死亡焦虑。它的对立面,就是存在感。当一个人总是在焦虑中时,那可能意味着,这个人的自我尚未形成。如果自我形成了,那这份弥散性的焦虑,就会变成自在感。所谓自在,也很简单,你把这个词拆开来看看,就是“和自己在一起”,或者说“自己在”。
自我没有形成的人,总在关注着“你”,要么渴望在别人眼里得到好评,要么苛求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这都会给关系带来压力、剥削和破坏。
当“我”的存在得以确立后,也就可以看见“你”了。
自我诞生的同时,意味着一个人终于能真正看见别人了。
启发:先建立自我,才能无我。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七、从佛学道次第下士道的角度: ④
下士道有四项内容:念死无常、思惟恶趣苦、皈依、修业果。为何安立这四项为下士道呢?下士夫的所求是增上生,追求的目标是希望来世能获得人或天的所依身。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生起希求心,希求下辈子能脱离三恶趣、获得人天身。生起希求心之后,要去实践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所以,基本上来说,下士道分为生起希求心与达成目标的方法这两大部份。
(一)、生起希求后世之心
1、念死无常
要生起希求后世能脱离三恶趣的心,首先必须明白这辈子无法永远活着,终有一天会死。否则,别说是生起对来世的希求,连想都不会想到来世。消除「这辈子会永远活着」的想法,依靠的对治品是「念死无常」。
2、思维恶趣苦
其次,如果死了就什么都没了,不会再投生;或者死后虽然会投生,但投生处一定是善趣而不是恶趣;或者死后虽然会投生恶趣但不会受苦,这样一来,就不会生起想要脱离恶趣的心。因此,必须思惟死后的去处只有善趣与恶趣两种可能,万一投生恶趣会领受哪些辛苦。
透过思维死亡无常与恶趣苦,才会生起希求来世能脱离恶趣的心。以上是对后世生起希求心的两个方法。
(二)、获得增上生的方法
1、皈依
来世有可能投生恶趣,万一投生恶趣,将承受无法忍受之苦。在无法忍受的感觉强烈地产生后,接着就会追求脱离恶趣苦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皈依。
2、修业果
三宝真正救护我们的方法,是向众生开示业果取舍之理。佛陀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然后我们自己要照着做,要断除会投生恶趣的因、实修能投生善趣的因,透过这个方法才能脱离恶趣。皈依三宝并如理取舍业果,就一定不会投生恶趣。这就是三宝救怙我们的方法。
既然三宝能救怙我们,为何又要众生自己去取舍业果?因为造成众生投生恶趣受苦的原因不是外在的任何人,是众生自己的作法错误导致;因此要得救就必须从自己方面着手,必须修正自己的作法,无法单靠外力而获得救怙。
启发:通过学习佛法来对治心理疾病
1、原理:
治其本。心理疾病的病因是心先病了,而佛法的重点就是善于降伏其心。降伏其心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了解真相,远离颠倒梦想。要对这个世界有正确的认知。
一个完整的宗教,得能提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把人组织起来系统性地学习和推广教义,能给人提供一揽子人生解决方案才行,而佛教有这个水平。
2、下士道有四项内容:念死无常、思惟恶趣苦、皈依、修业果。
⑴、念死无常,可以对治焦虑和抑郁。
⑵、能治愈的理由;人始终都是在追求确定性,总会担心会发生不好的事情,通过修无常,了知到无常就是常,就是确定的,内心会接受变化的发生,不会焦虑和抑郁了。
⑶、举出案例;
总会担心自己的家人会发生不好的事情,焦虑在内心蔓延。
人生遭遇亲人突然离世的重大事件,情绪崩溃,系统崩盘,伤心抑郁,感觉世间的一切都失去意义。
⑷、治愈的具体方案:
每个人都会死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想象自己已死或者自己在乎的那个家人死了,然后你会怎么做?思维自己为什么会担心家人呢?每天世界上都会死很多人,其他人死我都不会伤心,为什么家人去世我会伤心呢?慢慢断除对家人的贪心。
写在最后,我想说下关于陪伴和爱:幸福是心的感受,与外部环境不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取决于我对于陪伴和爱的感知力。事实证明,饱受磨难的人也会对世间产生感恩之意,而身在幸福陪伴下的孩子常常没有感受到爱。用「依赖性悖论(Dependency Paradox)」来解释这个现象:爱你的、可依赖的人越多,你对人的依赖感反而越小,你很独立;爱你的人越少,你的依赖感反而越强。这里说的都是主观感受。关键不在于在统计学意义上有多少人爱你,而在于你感受到多少爱。所以你要主动去体验爱。多跟亲人相处,别怕亲密关系。哪怕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深深爱过你,哪怕他已经去世了,你看着他的照片,也能体验到爱。
综上所述,抑郁症患者都有身心相关症状,如何能让这些患者从这种巨大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是我一直想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回顾了从病理治疗、进化论、认知和脑科学、心理学和佛学的角度,分析了抑郁症产生的机理和各学科给出的建议,自他先完全接纳目前的状态,通过微小改变(约5%)建立正向的存在感和正反馈机制,慢慢形成自我,形成稳态的精神内核,自我最终形成之后,心力自然不断加强,才能堪为学佛的法器。简单点说,就是先做人,再做佛。本文着重在探讨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和本质,可能在具体操作和对治层面显得力不从心,但如果能从本质也就是心入手,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资料:
①《深渊:抑郁症的进化起源》。作者乔纳森·罗滕伯格,是美国南弗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也是情绪与情感实验室的主任。
②《盗火》。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名叫史蒂芬·科特勒,他是《纽约时报》和《大西洋月刊》等杂志的畅销专栏作家,曾经写过不少商业类的畅销书,比如《创业无畏》《富足》等等;另一位作者名叫杰米·威尔,他是一位人类认知发展科学领域的顶级专家,给很多世界级的精英群体提供过建议和咨询,比如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还有一些世界顶级的专业运动队等等。
③《自我的诞生》。武志红,著名的心理学家。
④《文殊口授》。作者妙音笑
慧悦 202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