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十四卷总结————德慧
引用于 心愿 在 2024年8月19日, 下午11:25俱舍十四卷总结 德慧
继十三卷业的体性、诸门分别后,十四卷广明表无表。其中无表色分律仪、不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三种。律仪有别解脱:静虑和道共律仪,别解脱律仪有八种:比丘、比丘尼、勤策、勤策女、正学女、近事男、近事女、近住律仪,其体性只有比丘、勤策 、近事、近住四种,因为如果形转后只是律仪名变,既没有舍戒又没有得戒因缘,所以比丘与比丘尼体性是一,勤策男女与正学体性相同,近事男女体性相同。律仪有六种名,即尸罗、妙行、业、律仪、别解脱和业道,其中别解脱和业道仅指第一念的表和无表色。
如何成就无表色,得到八种律仪即成就别解脱无表,得到九种静虑即成就定共无表,即未至、中间、四根本静虑和上三静虑近分定,证得圣道即成就道共无表。定共和道共无表随心转,出定则不成就。
经中讲到断律仪,仅指依未至地的九个无间道,包括有漏和无漏俱生的律仪,前八无间道仅能断烦恼,第九无间道既断烦恼又断恶戒。经中有说根律仪和意律仪,其体性是正知正念,既以慧和念为体。
从三世的角度,别解脱无表第一念只成就现在,第二念开始成就现在、过去,不律仪与别解脱无表类似。得静虑无表恒成就过去、未来,住定时成就现在。苦法忍时的道共无表不成就过去,其它的道共无表也是恒成就过去、未来,在定中时成就现在世。非律仪非不律仪的可以成就无表,初念只成就现在,第二念开始成就过去和现在,住在律仪或者不律仪时生起处中无表的情况与上面相同。善恶表业正作时成就现在,第二念开始只成就过去,无记的表业仅成就现在,但是发起无记的心通三世。
恶戒的异名有五种,恶行、恶戒、业、业道、不律仪,其中业道仅指初念,其余四种通初后念。
成就表和无表的四料简:成就表不成就无表,是非律仪非不律仪时劣思所作。成就无表不成就表的是经生的圣者在胎中时,既成就表又成就无表的,包括处中重思作业、未经生圣者等,既不成就表又不成就无表的如胎中的异生。
得无表的缘,得到静虑即得到定共无表,证得圣道即得道共无表。得到别解脱要从他教得,如比丘、比丘尼、正学律仪要从僧 伽得,其他的从二僧 得的如勤策男女,近事近住从一人得。另外还有十种具足戒的,如佛独觉自证得,证空性得、大伽叶由信得等。
别解脱戒的时限,除了近住是一昼夜,其他为尽形寿。恶戒律仪时限只有尽形寿。
得近住戒要在日出后日中食前,下座从师受,随教而说具足八支,远离严饰等,时限一昼夜。其中不杀等四支防性罪,不饮酒防失念,其他三支防骄慢放逸。受近住戒必须先受三皈,可以不受近事戒。
近事戒:有部认为受三皈即得近事戒体,有少分和多分近事的差别是从能行持的角度说的。经部认为有三皈近事(不受五戒)和五戒近事。
三皈的体,有部和经部的观点也有差异,有部认为皈依佛的体是成就佛的无学法,皈依僧的体是成就有学和无学的法,皈依法的体是择灭。经部认为佛的身和有学无学圣者的身也是佛和僧的体。佛所以只在近事戒中立欲邪行,一是因为侵他妻感恶果故最可呵责,二是较非梵行更易远离,三是圣者于此得不作戒。佛制妄语戒的缘由也是如此,不开妄语是因为一旦开了,就会违越一切学处。所以制不饮酒戒,是为了守护其他律仪,因为饮酒就会放逸,会失去正念,就会违犯律仪。
以上是十四卷总结,感恩师父,随喜师兄们·
俱舍十四卷总结 德慧
继十三卷业的体性、诸门分别后,十四卷广明表无表。其中无表色分律仪、不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三种。律仪有别解脱:静虑和道共律仪,别解脱律仪有八种:比丘、比丘尼、勤策、勤策女、正学女、近事男、近事女、近住律仪,其体性只有比丘、勤策 、近事、近住四种,因为如果形转后只是律仪名变,既没有舍戒又没有得戒因缘,所以比丘与比丘尼体性是一,勤策男女与正学体性相同,近事男女体性相同。律仪有六种名,即尸罗、妙行、业、律仪、别解脱和业道,其中别解脱和业道仅指第一念的表和无表色。
如何成就无表色,得到八种律仪即成就别解脱无表,得到九种静虑即成就定共无表,即未至、中间、四根本静虑和上三静虑近分定,证得圣道即成就道共无表。定共和道共无表随心转,出定则不成就。
经中讲到断律仪,仅指依未至地的九个无间道,包括有漏和无漏俱生的律仪,前八无间道仅能断烦恼,第九无间道既断烦恼又断恶戒。经中有说根律仪和意律仪,其体性是正知正念,既以慧和念为体。
从三世的角度,别解脱无表第一念只成就现在,第二念开始成就现在、过去,不律仪与别解脱无表类似。得静虑无表恒成就过去、未来,住定时成就现在。苦法忍时的道共无表不成就过去,其它的道共无表也是恒成就过去、未来,在定中时成就现在世。非律仪非不律仪的可以成就无表,初念只成就现在,第二念开始成就过去和现在,住在律仪或者不律仪时生起处中无表的情况与上面相同。善恶表业正作时成就现在,第二念开始只成就过去,无记的表业仅成就现在,但是发起无记的心通三世。
恶戒的异名有五种,恶行、恶戒、业、业道、不律仪,其中业道仅指初念,其余四种通初后念。
成就表和无表的四料简:成就表不成就无表,是非律仪非不律仪时劣思所作。成就无表不成就表的是经生的圣者在胎中时,既成就表又成就无表的,包括处中重思作业、未经生圣者等,既不成就表又不成就无表的如胎中的异生。
得无表的缘,得到静虑即得到定共无表,证得圣道即得道共无表。得到别解脱要从他教得,如比丘、比丘尼、正学律仪要从僧 伽得,其他的从二僧 得的如勤策男女,近事近住从一人得。另外还有十种具足戒的,如佛独觉自证得,证空性得、大伽叶由信得等。
别解脱戒的时限,除了近住是一昼夜,其他为尽形寿。恶戒律仪时限只有尽形寿。
得近住戒要在日出后日中食前,下座从师受,随教而说具足八支,远离严饰等,时限一昼夜。其中不杀等四支防性罪,不饮酒防失念,其他三支防骄慢放逸。受近住戒必须先受三皈,可以不受近事戒。
近事戒:有部认为受三皈即得近事戒体,有少分和多分近事的差别是从能行持的角度说的。经部认为有三皈近事(不受五戒)和五戒近事。
三皈的体,有部和经部的观点也有差异,有部认为皈依佛的体是成就佛的无学法,皈依僧的体是成就有学和无学的法,皈依法的体是择灭。经部认为佛的身和有学无学圣者的身也是佛和僧的体。
佛所以只在近事戒中立欲邪行,一是因为侵他妻感恶果故最可呵责,二是较非梵行更易远离,三是圣者于此得不作戒。佛制妄语戒的缘由也是如此,不开妄语是因为一旦开了,就会违越一切学处。所以制不饮酒戒,是为了守护其他律仪,因为饮酒就会放逸,会失去正念,就会违犯律仪。
以上是十四卷总结,感恩师父,随喜师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