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俱舍论十四卷总结————华藏

学习(俱舍论)第十四卷的总结:

华藏

首先感恩德慧师兄!辛勤努力一直带着我们学习俱舍论!随喜赞叹师兄们学习(俱舍论)的精进。俱舍论第十四卷从七月一日开始至八月五日,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圆满地学完了第十四卷全部内容。

(俱舍论)共为八品。此十四卷是分别业品第四卷之二:此卷中主要是把表业,无表业开广的方面来讲。我此次分享因为时间及水平关系,这次总结分享的内容从开头广明表无表至丁三:明得戒因缘中;戊一:明得三律仪:

表业在十三卷已说得很清楚了,十四卷主要把无表业开广而讲:

丙一:明三无表:颂曰:无表三律仪,不律仪非二:

无表有三者,一种是律仪无表,二者不律仪无表,三者:非律仪,非不律仪,两个都不是,叫非二。

什么叫律仪无表?律仪无表即是能够遮止,能够消灭这个恶戒在我们心上相续下去的,善的取,恶的捨。能遮能灭恶戒相续。故名律仪。

丙二:依三别解:把三个律仪一一解释:

戊一:明三善律仪:

律仪别解脱,静虑及道生:1:别解脱律仪:2:静虑律仪:(谓色廛戒:)3:道生律仪:(谓无漏戒):

戊二:别明初律仪:

已一:明初律仪:

初律仪八种,实体唯而四,形转名异故,各别不相违。

1:苾刍律仪:2:苾刍尼律仪:3:勤策律仪:4:勤策女律仪:5:正学律仪:6:近事律仪:7近事女律仪:8:近住律仪:实体四者:1:苾刍戒:2:勤策戒:3:近事戒:4:近住戒:形谓形相,即女,男根。但由形转,名有异故,戒体无别。

捨戒因缘,总有四种捨。一:自己故意捨。自已有这个心,要捨戒,这是故捨。二:命终捨戒,别解脱戒,死了以后就没有了。三:二形俱生捨:不男不女的,根变了的,或二根俱有的。四:断善根捨。

别解脱戒最高是苾刍戒,从近事(受五戒)至受勤策戒(沙弥戒)后再受苾刍戒,这是受戒的规矩。但三个律仪,其体各别,具足顿生故。於苾刍身中,有二百六十五戒,俱时而转。

已二:安立四律仪:

受离五八十,一切所应离,立近事近住,勤策及苾刍。

此五即五戒:五所应离者,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

八戒即是: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塗饰香鬘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

若受离十所立远离,安立勤策律仪。谓於前八,塗饰香鬘,歌舞观听,开为二种,復加受蓄金银等宝。

若受离一切所应远离身语业,安立第四苾刍律仪。

已三:别释异名:

俱得名尸罗,妙行业律仪,唯初表无表,名别解业道。1:能平险业,故名尸罗。训释言词者,谓清凉义,如伽陀言,受持戒乐,身无热恼,故名尸罗。2:智者称扬,故名妙行。3:所作自体故名为业。问:豈不无表亦名无作,如何今说所作自体?答:有惭恥者,受无表力,不造众恶,故名不作。表思所作,得所作名。4:能防身语,故名律仪。第5.6名者,颂言唯初表无表,名别解脱业道。名别解脱者,第五名也。业道者,第六名也。

初谓初念,谓受戒时,别别弃捨种种恶故,依初别捨义,立别解脱名。第二念等,虽能捨恶,非初捨故,不得名为别解脱也第二念等,但得名为别解脱律仪,能防非故。故律仪名,通初,后位,无差别也。

又此初念,亦名业道,第六名也。本求戒思,今日究竟,依业畅义,立业道名。谓戒前思,名之为业。初念戒体,名之为道。思所遊履故,业家之道,故名业道。

即是正在达到目的的时候叫业道,第二念他已达到了,不能再叫业道了。谓戒前思,名之为业。初念戒体名之为道。

丁二:总明成就:

己一:明成三戒:

八成别解脱,得静虑圣者,成静虑道生,后二随心转。

八成别解脱者:始自苾刍,终於近住,此之八众成别解脱戒也。

得静虑者,谓得根本四静虑及未至,中间,兼上三静虑近分,总名静虑。诸近分地近静虑故,得静虑名。如近村邑得村邑名。

得圣者,谓学,无学也,若得静虑者,成静虑生律仪。谓戒从静虑生,或依静虑故,名静虑生律仪。若得圣者,成道生律仪。

后二随心转者,唯定,道二名心随转,入定则有,岀定则无,与定心俱,名心随转。

别解脱戒,非心随转,异心,无心,亦恒转故。异心者恶无记也。

已二:明断律仪:未至九无间,俱生二名断:

就是说未到地定,有九个无间道,里面有断律仪。

俱生二名断者。二谓静虑,无漏戒。

此戒与未至九无间道,俱时而生,名俱生二也。此俱生二,以能永断欲廛恶戒及能起惑,名断律仪。前八无间,俱生二戒,能断欲惑,名断律仪。第九无间,俱生二戒,能断欲惑兼断恶戒,名断律仪。以此恶戒是缘缚断,要断能缘九品惑尽,方名为断。故前八品,不断恶戒,唯未至地,能断欲惑,故取未至也。无间道断惑,解脱道证灭,故唯无间,名断律仪。

己三:会经二律仪:

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仪:

此明意律仪,根律仪,合前二种正知正念,名意根律仪。

我们凡夫俗子先要远离烦恼的境,如果碰上了烦恼的境,应立即提起正知正念,烦恼可以不生。正知是慧,正念是念。以此念慧能防过非,故二律仪,慧念为体。

戊二:约世明成就:己一:成就无表:

庚一:约世明成就:

住别解无表,未捨恒成现,刹那后成过,不律仪亦然。得静虑律仪,恒成就过未,

圣初除过去,住定道成中。

前三句,明别解脱无表;次一句,明不律仪无表;次二句,明定共无表;次一句,明道共无表,后一句,双明定,道。

受了别解脱戒无表色得到了,没有捨掉,现在总是成就的。它没有法前得,因为不随心色,势微劣故,无法前得。

不律仪亦然者,此明不律仪无表也是一样的。

得静虑律仪,恒成就过未者。未捨己来,恒成过去及与未来。恒成就过者,谓余过去生,所失静虑戒,今初刹那,,必还得彼过去定戒;恒成未者,随心转色,势力强故,若未捨己来,恒成未来。

圣初除过去者,谓圣所住,无漏律仪,於初刹那苦法忍位,必成未来,不成过去,此类圣道,先未起故,过去既无,故不说成就。若第二念,恒成过,未,与定戒同也。

住定道成中者,住谓现住,中谓现在,过,未中故,正在定中,说名为住。若在观位,成现在戒,名为成中;若岀观时,不成现在,以定,道戒随心转故。

庚二:约世成处中:颂曰:

住中有无表,初成中后二:

此处中就是既不是律仪,也不是非律仪,处在二个中间,它也有无表色,但是不一定全部有,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力量强的时候有,马马虎虎的心,湖里湖塗的心做的善事恶事,就没有无表色。还有第一念成就现在,,后二,第二念以后成就过去,现在。

庚三:明住善恶戒中:

住律不律仪,起染净无表,初成中后二,至染净势终。住在律仪,善的里边,住在不律仪,恶的里边,也可以起染的无表,也可以起净的无表,就住在律仪的中间你的律仪是善的,但是你可以起染汅的无表,住在不律仪中间,也可以起净的无表。开始一念成中(成现在世),后第二念以后,成二世,过去,现在。什么时候为止?律仪不律仪捨了才没有,“染净势终”这个染或净的势力没有了,这个无表色没有了。跟射箭一样,没有力量它就掉下来了。

己二:成就表:

表正作成中,后成过非未,有覆及无覆,唯成就现在。前二句,明成善恶表:下二句,明成无记表。正作此表业,恒成现在,名为成中。初刹那后,通成过去,非成未来。不随心色,势微劣故。

有覆及无覆,唯成就现在者:无记表唯成就现在。唯法俱得,成现在世,无前后得,不成过未,法力劣故。此无记表,性味钝故,从他起故,唯成现在。其发起之心,虽是无记,不随他起,通成三世,谓无记心,名为劣心。无记表业,从劣心起,其力倍劣彼能起心,故表成现,心成三世,有差别故。

己三:明恶戒异名:

恶行恶戒业,业道不律仪。此有五异名:一:恶行:二:恶戒:三:业:四 :业道:五:不律仪。

己四:成表及无表:

成表非无表,住中劣思作,捨未生表圣,成无表非表。此是四料简,帮我们对表,无表加深理解和认知。第一句:成表非无表,住中劣思作。住非律非不律名为住中。谓住中人,以微劣心,造恶造善,唯发表业,以心轻故,不发无表。

捨未生圣者,成无表非表者。谓经生圣,住胎藏位,表业未生,过去生者,今时己捨,故不表,但成无表;若欲,色圣,成过,未定道无表:若无色界圣,成过,未道共无表。

俱句者,谓住处中,重心造业,及未经生圣人亦成表,成无表,名俱句也。

俱非者,谓诸异生,住胎藏中,不成表及无表。

丁三:明得戒因缘:

戊一:明得三律仪:此诸律仪,由何而得:颂曰:

定生得定地,彼圣得道生,别解脱律仪,得由他教等。

定生得定地者,明得定戒也。有漏未至,中间,四根本禅,及上三近分静虑名为定地。此明定共戒,此九地皆可得定共戒,因为是有漏的定。如果是无漏的话,那就是道共戒了。

彼圣得道生者:明得道戒也,彼谓彼前静虑,復说圣言,简取六地。谓未至,中间,四根本定,唯此六地,有无漏道,故说圣言,简取无漏六静虑地。得彼圣道,得道生戒,与心俱故。

别解脱律仪,得由他教等者,明得别解脱戒也。言他教者,从师受故。此有二种:一:从僧伽得。僧伽此云众,苾刍及尼,正学。依众发戒,名从僧伽得。二:依䃼特伽罗得,是别人也。余勤策等,五种戒,不从众发,名从䃼特伽罗得。

毘婆沙师说,有十种得具戒法。故说等言。得戒,有部来说,有十种方式不同。

一:由自然。谓佛,独觉,自然是智,以不从师证此智,得具足戒。二:由证入正性离生。谓㤭陈如等五比丘,见道生时,得具足戒。三:由佛命善来苾刍,尔时得戒,谓耶舍等。正理论云:由本願力,佛威加故。四:由信受佛为大师,得具足戒,谓大迦叶是也。五:由善巧酬答。谓苏陀夷,年始七岁,佛问:汝家在何?,彼答言:三界无家。称可佛心,未满二十,佛许僧中羯磨受戒。六:由敬受八尊重法。谓大生主,梵云摩诃波阇波提。大梵天王,名大生主,生众生多故,从梵王边乞得,以所乞处为名。佛遣阿难为说八法,彼闻弥敬重,便即得戒。七:由遣使。谓法授尼,此尼端正,恐路有难,不住僧中。僧遣使尼传法,往与授戒,彼便得戒。以尼端正,别开此缘。八:由持律为第五人,边国僧少,许五人受,要须一人持律羯磨,故云第五。九:由十众得,谓於中国。十:由三说归佛法僧。谓六十贤部,共集受具足戒,佛遣阿难,为说三归,彼便得戒。

通过(俱舍论)第十三,十四卷的学习,使我对为什么造作就叫业。造了不同的业就一定会感不同的果。而造了身语业之后,无表业会不断地增长广大,试想我们凡夫俗子在平时造的善恶业里面,不善的业占了大半部分,此等恶业如不忏悔对治的话,其感果基本上都会去三恶趣的。要对治必须靠律仪,没有律仪遮不了,所以律仪很重要。所以我们真正要想学习佛法,受戒是必须的,尊重戒律,受持好律仪。对业的体性,表及无表如何认知,善取恶捨,在修行路上给自己帮助很大。

感恩师父!感谢德慧师兄悉心讲授,使我对俱舍论越来越有兴趣去学。但根基浅薄,领悟水平及能力有限,本次分享中有错误之处敬请师兄们指正。感恩同修!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法王宗喀巴,圣教日兴隆,违缘悉消灭,顺缘悉增长!自他三世善,回向二资粮,无垢亦无染,法矩常明耀。俱舍一组学员:

                                                                                                       华藏:

                                                                                             2024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