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俱舍论十五卷总结-----华藏

俱舍论十五卷总结-----华藏

 

 

从一切发恶处离开根本、加行、后起,得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安按照离开罪的对象分:可以分为离开有情的性罪如杀生、遮罪如比丘和女人同住一处;离开非情的性罪,如偷盗外财,遮罪如掘地。别解脱戒从时间上来说,从现世蕴处界得,非从过去未来的蕴处界得,因为别解脱戒只能从有情处转,过去未来不是有情处。有情处者有两种,一是有情所依处的蕴处界根身,二是有情所依止的处所。从根本业道定位处得定道律仪,不从出定后的加行后起得定道律仪。定道律仪时间上来说可以从三世得,因为定道戒与心同时生起,因为戒俱心能缘三世,故心俱戒亦防三世。

   律仪从一切有情处的,从一切有情处发善意乐才能得律仪。律仪的支因不定,支不定者,有从一切支得谓苾刍戒 有从四支得谓勤策等戒;因不定者谓下中上心不会同时生起。对有情、支、处、时、缘五种定限方可受得别解脱戒。有部的观点看,不律从一切有情得,心拟遍杀诸有情故;从一切支得,身三口四,都要造恶;非一切因,上中下品的心,不同时生起。从经部的观点来开,无论期限、支具不具,遍与不遍有情,皆得不律仪。近事戒亦然,随受多少支皆得戒也,唯除八戒以时促故,要具支八支。

   得不律仪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由作,生在不律仪家刚开始作杀生的事业,起加行的时候就会发恶戒;二是由誓,谓生在其余的家,为了活命故,便发誓言说我从今日乃至命终作杀生的事业养活自身,这是就发了恶戒。得处中无表的途径有三种,一是由田,对于福田布施施园林等,无表初施便生;二是由受,自己发善,若未礼佛就不吃饭等。在斋日,发誓布施食物,这是便法处中无表。三是由作意,殷重作意行善行恶,便发处中无表。

   近住戒由五缘舍,一者故舍、二者命终舍、三者二形俱生舍、四者断善舍、五者夜尽舍,其余别解脱律仪要除掉夜尽舍,由四缘舍。经部师认为若于四根本重罪任随犯一,就舍了别解脱戒。法密部宗认为正法灭时舍别解脱戒。萨婆多宗认为四根本重罪也不会舍戒,如有财者负他债时名为富人及负债者。犯戒的情况也是这样,若于所犯发露悔除名具尸罗,不名犯戒,如还债者但名富人。舍色界定有二缘舍,一易地舍,从下地生上地时舍下地法也,或上地没生下地时舍上地法;二由得退,谓获胜定还退失时;三者舍众同分舍。三缘舍道共戒,一由得果,若得后果舍前果道及向道;二由练根,转利益根时舍钝根道;三由退失,退失果道及胜果道。舍不律仪。有三种缘,一者由死舍,所依舍故;二由得戒,得别解脱戒。或得静虑律仪,恶戒便舍;三由二形生,同时生出男根或者女跟。住恶戒的人若不受善律仪,诸不律仪无容弃舍,譬如虽避发病因缘不服良药病终难愈。处中无表由六缘舍,一由受断,舍所受的誓言;二由势断,由净信烦恼势力断坏时无表便舍;三由作业断,如所受后更不作,如先礼佛今不作也;四由事物断坏,所施寺舍敷具、制多园林,及所施为罝网等事坏 ,无表便舍。五由寿命断,命断坏时无表便舍;六由善根断。舍欲非色善者有二缘,一由断善根,二由生上界。舍三界非色染,由一缘舍,谓由对治道生。

约处成善恶。俱恶戒人除北俱芦洲,二种黄门及俱男女根二形者,其他人都可能会产生恶戒。唯有人具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天界无别解脱律仪。生欲界天、色界天有静虑律仪,俱能入定故。于无想天唯得成就,无色界无别解脱律仪,因无色故。无漏戒,欲界、色界、无色都有,圣人生在无色界成就色界过去未来无漏律仪。谓于色界中大梵天及无想天唯是异生无无漏戒,余十六天有圣人故,皆容得有无漏律仪。

谓安稳业名为善,得可爱果济众苦故;不安稳业名为非善,招非爱果损有情故;非安稳不安稳业立无记名。欲界善业名福业,招可爱益有情;不善名非福业,招非爱果损有情故;上二界善名不动业,能感得不动异熟说名不动。

受有三种,一顺乐受业,二顺苦受业,三顺不苦不乐受业。从欲界至第三禅所有善业名顺乐受。欲界不善业名顺苦受业。第三禅以上至第四禅,乃至有顶所有善业名为上界善业,名顺不苦不乐受业。顺受略有五种,一自性顺受,三受为体,自性是受故;二相应顺受,以触为体,触与受相应名相应顺受;三所缘顺受,色等六境为体,所缘境顺能缘受名所缘顺受;四异熟顺受,感异熟业顺异熟果名异熟顺受;五现前顺受,现在正受现行,即是受体。

明三时业。

定业有三种情况,一顺现法受,谓此生造即此生受;二顺生法;此生造第二生受;三顺后法受,此生造第三生以后后。依经部说,顺现受业其力最强,必定有顺现、生、后受;顺生受业其力稍劣,必定有顺生、后受,不受现受;顺后受业其力最劣,不受顺现、生受唯受后受。加上不定业,合成四种。不定受也,不一定受异熟,或于三世时不定故,立不定名。或说业有五者,把不定业展看为两种,加上前面的四种为五种。一异熟定时不定,果必受,三世不定;二异熟与时俱不定,但有果定时不定业,无有时定果不定者,以时离异熟无别性故。世亲菩萨认为四业的分类是最好的。四业可以一同一时间作,谓于一时自行淫欲、遣使行杀、或盗或诳、业道齐成;或一感现、或一感生、或一感后、或一不定、一时造四。于四业中除顺现受,其余顺生、后,不定也可以引以后世的众同分。三界五趣,或善或恶,随其所应,容造四种。于地狱中四种善业,要除顺现受,因无爱果故。地狱的恶可以造四种。不退的异生及圣者于离染地,不造顺生受的业,容造余三。不退圣人于离染地,不造顺生、后受业,容造余二。离欲圣人及有顶退的圣者,不造欲界有顶顺生、后二业。欲界中住中有位,能造定、不定二十二种业:中有位、胎内五位、胎外五位、定不定业,皆是顺现受摄,以中有身与生有十位,一类同分,同一业引,故类无别。定业由四因,一由重惑及重净心,谓重烦恼或重善心所造业也;二是恒常所造,虽不重心造但恒所造也;三于功德田所造,以田殊胜,必定受业;四于父母所随轻重心,行损益事,业果必定。定招现世异熟的因有三种,一由田殊胜,二由意殊胜,三由永离地业。阿罗汉及不还果在得永离地业中所造的善恶业,及离染位所修善业,于异熟定时不定者,必能招现法果;若于异熟及时俱不定者,由永离染故,更不受异熟。立即受的业有五种种,一是对佛造,二从灭尽定出,三从无诤定出,三从慈定出,四从见道出,五从修道出。以上五种初出定,都是功德田,若行损益,其业即受。从中定已上乃至有顶善,唯感心受,因身受必与寻伺俱生,无寻业不感身受。恶唯招顺苦受的身受,不感心受异熟。心狂唯意识者,总有五因:一由业异熟,二由非人惊怖,三由非人伤害支节,第四大种乖违,五由忧愁忧发狂。欲界五趣皆容有狂,地狱恒狂。欲界圣人,佛无有狂,其余的圣人大种乖违,容有心狂。依谄生三业名曲,依瞋生三业名秽,依贪生三业名浊也。

俱舍论第十五卷简略总结

  十五卷首先讲了得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和无漏律仪这三个善律仪。分三个方面阐述:

 一、明得处时同异。这里主要说得别解脱戒有三个条件:

  一是从一切得,一切就是从根本业道、加行、后起,都发别解脱律仪。

  二是从二得,一个是从有情身上得,另一个是从非情类得,非情,如偷盗财物、砍树等,这两类都能制止不犯,而发别解脱律仪。

 三是从现。决定是从现世的蕴、处、界得,过去、未来不能发别解脱律仪。而静虑跟无漏律仪不是一切,只有从根本业道上得,加行、后起不发。从时间上来说,静虑跟无漏戒是通三世的。

  二、明有情支因。得到律仪戒和不律仪戒的人,从一切有情的支,即身囗七支;因即受戒的心。

  三、明得恶处中。这里恶律仪跟处中无表如何得?颂词中说:“诸得不律仪,由作及誓受,得所余无表,由田受重行”。得不律仪的因有两种:一是由作,从开始作那些杀生的事情,恶戒就生起来了;二是由誓,那些以干屠宰业为生的人,在做杀业之前心里起个誓愿:从今往后,要以这个杀生业为活命时,恶戒便起。 得处中无表的原因有三:一是由田,谓于福田所,如三宝、父母做供养布施就有处中无表产生。二是由受,如自己心中发誓:早上起来一定要先拜佛后才能吃早饭,或凡饮食受用一定要先做完供养后自己才享用,这个誓心一起无表就起了。三是由作,如起个殷重的心,要做这个好事,或要做那个坏事的时候可以产生处中无表。

  下面是大文第四,明舍差别。舍差别分五:

  第一、明舍别解脱戒。舍别解脱戒的原因有四个:一是自己故意要舍掉戒的;二是命终时戒就舍了,因为别解脱戒是尽形寿的;三是二形俱生和断善根的;四是八关斋戒的一日一夜期限过了自然舍。

  第二、舍定道戒。首先,舍定共戒有三个缘:一是易地舍,从下地生上地,上地生下地时舍原来的法;二是由退舍,得了定之后又退失了;三是舍众同分,人的众同分生到天上,或从天生到人,众同分变了有一些善根会舍掉。

  其次,舍道共戒也有三缘:一是由得果,得了高的果就舍掉低的果;二是由练根,转利根道时舍钝根道;三是由退失果道、胜果道后舍相应的果道。

  第三、舍不律仪。舍恶戒也有三种舍法:一是命终舍;二是得戒舍,有恶戒的人去受个别解脱戒,以前的恶戒就舍掉了;三是由二形舍,生理变化成了二形人,不论善戒恶戒都舍了。

 第四、舍处中无表。舍处中无表有六缘:一是由受断。谓舍所受,念从今时,弃先所受;二是由势断。谓由净信、烦恼的势力断了,所引的无表也舍了;三是由作业断。如先前一直做的业后来停下来不作了,这个处中无表也没有了;四是由事物断。以前布施供养的东西坏了,或捕鱼捕兽的器具坏了,无表便舍;五是寿命断坏时无表便舍;六是断善根时由善根所引发无表便舍。

  第五、舍诸非色,非色即除去色法以外心法的善和染法是如何舍的?论云:“舍欲非色善,由根断上生,由对治道生,舍诸非色染”。首先,舍掉欲界的非色善法有两个:一个是善根断了,善法就舍掉了;一个是生到色界去,欲界的善法就舍掉了。舍非色的染法是由生起对治道。由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观对治嗔恨心;以缘起观对治愚痴等等…总之,只有生起对治道才能把烦恼舍掉。

   从此大文第五,约处成善恶。这部分是讲,三界里面哪些地方的有情有善恶律仪?

  恶戒只有人间的三洲有,除掉北俱卢州,和二种黄门,二黄门一种是太监,一种是二形人。

  善戒只有人间和天上有。人间三种律仪,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都有。欲界天、色界天有静虑律仪,没有别解脱戒。无色界因为没有色法,无定共戒,但有道共戒的法前得,法后得,没有法俱得。道共戒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有,但要除掉中间定和无想天,因为中间定和无想天都没有圣者住,其余十六天都可以有无漏律仪。

  接下来是,俱舍论中解释了经中所说的诸业。诸业有十一,在此十五卷中讲了六种,余下五种在接下来的第十六卷中讲。现简略梳理十五卷中讲的六种业:

  一、三性业。佛经中说业有三种,善、恶、无记。 善业是能感得可爱果,能脱离众苦的,又叫安稳业。

  恶业是招感不可爱果,损害有情的,叫不安稳业。

  无记业是指不记善恶之业。

  二、明福等三业。福是指福业,等是指非福业和不动业。福业是欲界的善业,招可爱果能益有情的;非福业是指不善业,能招感苦果损害有情的业;不动业是上二界善,修成禅定的业所感的果是不动的。

  三、明三受业。首先顺乐受业,是指从欲界开始到第三禅中间的所有善法是顺乐受业,能感乐果;欲界的不善业叫顺苦受业,能感将来苦受果报;不善业只在欲界有,上界没有。三禅天以上的善法,从第四禅开始所有的善业,感的果报都是不苦不乐受,也叫舍受。

  论中说,顺受有五种差别:第一种叫自性顺受,即是受心所;第二种叫相应顺受,跟受相应的触;第三种叫所缘顺受,即是受所缘的外境顺着能缘的受,叫所缘顺受;第四种叫异熟顺受,即感的果顺着因;第五种叫现前顺受,正在受的当下跟受的体不相违叫现前顺受。

  四、明三时业。这是说我们造的业,要在三个时间段感果。有的在现世感果,有的在后世感果,有的在后后世感果。三时业如何感果的情况分为六种:

  第 一、明四种受业。论里说到,不同的论师把善、恶、无记三业分为四种、五种、跟八种。四种受业是:顺现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和不定受业。五种的是把不定受业分为两种:一种是果定时不定;一种是果时俱不定;八种是把四种业打开来分成八种,论主认可四种受业的说法。

  首先,顺现受业的力量特别强,当生造业当生就感果;顺生受业力量稍弱一点,这辈子造业下辈子受果;顺后受业力量更弱,要到后后生中受果;不定受又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受不受果报不一定,一个是受报的时间不定。

  第二、明业的差别。论中说到,顺现、顺生、顺后、不定,这四种业都有哪些差别呢?一,论中说这四种业可以在同一时间造。二,能引众同分的业有只三种:顺生、顺后、和不定业,要除掉顺现世受业,因为现世的众同分是前世所引。三,这四种业三界五趣都能造。四,地狱是纯苦的,没有顺现受的善业。五,有得了禅定离开欲地的凡夫不造顺生受业。六,圣者不造顺生受和顺后受业。

  下面第三、明中有业。欲界的中有能造的业有二十二种,分别是胎内五位,胎外五位,加上中有共十一位,每一位中都有定业和不定业,合起来是二十二种。

  第四、明定业相。定业就是决定会感果的业。感定业的因有四个:一是由重烦恼及重净善心所造的业。二是由恒所造业,虽不重心但是恒长所造。三是于功德田(三宝、胜果、胜定者)所起的业。四是于父母所随轻重心所起的业。

 五是,明现法果业。感现法受的人有两种,凡夫和圣者。凡夫感现法受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由田殊胜,对境是三宝,于三宝前培福做损感现世报;二是由发心殊胜,如论中所引黄门救牛脱离黄门的公案。起极坏心和极好心都会感现法受。三是证了永离地业的不还果圣者,和永离三界的阿罗汉圣者,在还没有离开欲地时所造的,报定时不定的顺生、顺后受业会在现法受,因为这些圣者此生尽后不再来欲地受报了。其它不定业,也可以不受。

  六是,明业即受果。在什么对境前作善作恶,只要造了就会马上受报的业有五种情况:第一个,是对佛和以佛为上首的僧团若行损益,其业会马上感果;第二个,是对刚从灭尽定中出来的圣者,作损作益会马上感果;第三个,是对从无诤定和慈心定中出来的圣者作善作损会马上感果;第四个,是对刚从见道中出,永断见惑的圣者,作善作损会马上感果;第五个,是对刚从修道中出,永断修惑证阿罗汉的圣者作损作益会马上感果。造了以上业即受果的特点:第一是定业,第二是现法受,第三是当下就受。

   第五、明二受。明二受中又分了两部分内容:先说了业有两种受,即身受和心受。论中说,“诸善无寻业,许唯感心受”。中定以上,乃至有顶善诸无寻业,唯感心受;“恶唯感身受”苦在五识,故招身受,恶业不感心受异熟,唯感身体上的苦受。善业感的果身受和心受都有。

  下一个问题是讲心发狂有那些情况。有情的心狂乱了有五种因:一是由业所感的,用药物、咒术、造坑穽陷害众生,或其它可怕事令他失念;二是由怖害违扰,非人惊怖遂至心狂;三是由害,谓恼害非人鬼神,非人鬼神起嗔心伤害支节使其狂乱;四是由大种乖违令心神迷乱;五是由忧,谓丧亲失爱愁忧发狂。心狂的情况在欲界的五趣中都有,唯除北俱卢洲没有。

  第六、明曲秽浊。什么是曲秽浊呢?论中解释:依谄曲烦恼生的身囗意三业叫曲;依嗔心起的身口意三业叫秽;依贪烦恼起的身口意三业叫浊。

  以上是对刚学完的第十五卷内容,做的简单整理。虽然每次课前都做了预习,课上又听师兄们销文,学长又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但我这个漏器还是有很多都记不住。写总结对我来说是有些困难,但通过写总结的方式,对整卷内容又重新温习了一遍,帮助强化理解和记忆。随喜赞叹并感恩帮助我学习俱舍论的学长和师兄们!愿坚持不懈直至圆满学完这部智慧论。

       俱舍一班学员: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