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十五卷小结————心愿
引用于 心愿 在 2024年10月13日, 上午12:17俱舍论十五卷小结
分别业品第四之三
明得三律仪别
就是得到别解脱律仪、定共律仪、道共律仪的差别是什么?
得到三律仪有三种差别:
- 得到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有“处”的差别,还有“时”的差别;
- 得到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从有情得、七支得;还有受戒时的发心得;
- 恶的处中律仪怎么得;《俱舍论》里提出一个问题: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这三种戒律,得到其中一种律仪,另外二种律仪能不能得到?答:不能。又问;为什么?从一切:就是从根本业道、加行、后起,一切能产生罪恶的地方遮止恶行,得别解脱律仪;从现:决定是从现在世的蕴.处.界得别解脱律仪,过去、未来不能发别解脱律仪,因为过去.未来不是有情处;静虑律仪和无漏律仪从三世得,静虑律仪与道共律仪是随心俱转的,与定共戒和道共戒同时生起的定心是通三世的;与定心同时生起的定共戒和道共戒,又能对三世起到防止不起罪的作用,故能得别解脱律仪;第一句者 :只得别解脱戒,不得定共戒和道共戒:现在世三种律仪都能得,但是加行、后起、遮罪,只能得别解脱戒,不得定共戒和道共戒;
- 得别解脱戒不得定共戒和道共戒有四句分别:
- 静虑律仪与无漏律仪,只有从根本业道处得,不是从加行、后起得。
- 从二:是从有情类和非情类得别解脱律仪;从有情类和非情类各有性罪和遮罪;
- 得到欲界的别解脱律仪有三个条件:从一切、从二、从现:
- 己一、明得处、时同异
第二句,只得定共戒、道共戒,不得别解脱戒。理由:从过去、未来得戒,过去未来又从根本业道得戒。而别解脱戒只从现在世得戒,过去、未来不得。
第三句,既得别解脱戒,也得定共、道共戒。理由:从现在世,又是根本业道,既能得别解脱戒,又能得定共、道共戒都可以。因为别解脱戒是现在世得,但现在世又是根本业道,所以,也可以起定共戒和道共戒。
第四句,既不得别解脱戒,又不得定共和道共戒。从去、来、加行、后起四个方面来说,因为过去、未来没有别解脱戒;加行、后起、遮罪,也没有定共戒、道共戒,所以,既不得别解脱戒也不得定共戒和道共戒。
己二、明有、支、因
律仪戒从一切有情得,但是要对一切有情住善的意乐,才能得戒,如果舍掉一个有情就不能得戒,理由是:恶的意乐没有完全息灭;
从支、因得:是不一定。支不定的理由是:支是指七支,因指受戒的心;比丘戒从一切支得,沙弥、勤策等律仪可以从四支得;
因不定的理由:受戒的时候,下中上的心不会同时生起,生起下心,中上心不一定起,生起中心, 上心不一定起,所以。叫因不定;只有具足下中上三种心,才叫一切因;
有部:如果有五种限定,不得戒:
- 有情定:有些有情不杀,有些有情还是要杀的,不得戒;
- 支定:有些戒持,有些戒不持,不得戒;
- 处定:在有些地方不杀生,有些地方还是要杀的,不得戒;
- 时定:在特殊的时日不杀生,其它的时日可以杀;不得戒;(如:六斋日)
- 时定:平时可以不杀生,发生战争还是要杀的;不得戒;不律仪从一切有情得和从一切支得,但不是从一切因得,因为下、中、上品心不会同时生起;居士随便受几条戒都能得律仪,八观斋戒必须具足八支才能得戒;己三、 明得恶处中1、自己作;自己本身生在不律仪的家庭,当自己开始做的时候,不律仪就生起了;
二、得处中律仪有三个方面可以得:自己发的重誓而做;自己发誓,在没有礼佛之前,或者六斋日,决定不会先受用饮食等;- 丁四、明舍差别
- 由作(作意):由于生起了殷重的作意心:一定要行善或者造恶,无表色立即就会起来,由于田的殊胜,自己发重誓,作意重,这三种很重的因,产生处中无表;
- 由福田的殊胜:自己做的是不律仪的职业,但在三宝面前做布施供养,由于田的殊胜,得处中律仪;
- 2、发誓作:没有生在杀生的家庭,但是为了活命,发誓一生都做杀生的职业,不律仪就已经生起来了;
- 一、得不律仪有二个方面可以得:
- 经部:随所受期限,不论支具不具,不论对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杀,都得不律仪;
- 虽然不得戒,但能得到相似妙行。
明舍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不律仪;处中律仪;诸非色这五种律仪,舍的差别是什么?
- 怎么舍别解脱:舍别解脱戒是五种因缘:一.故意舍,故意舍要有三个因缘:1.有舍的意乐,有厌戒心;2对理解的人说,对方理解了,戒就舍了;3.说要舍戒的话,违背受戒时,能持的誓言;
- 命终舍,别解脱戒是尽形受;
- 二形俱生:身是戒的所依,身变心也会变,二形身不是戒的所依;
- 断善根,犯上品邪见,断善根,善根断了戒自动舍;
- 八观斋戒:一日一夜受,期限过了,自动舍;经部:犯了杀盗淫妄四个根本罪之一,勤策戒和比丘戒就都舍了;有部(迦湿弥罗):犯了根本戒之后,戒体还在,但是犯了大罪,如负财,如同有钱人欠了一点债,自己的钱还在,欠的钱还了,还是富人,戒也是一样,如果发露忏悔,还是叫尸罗,不叫犯戒。经部与有部关于舍戒辩论:
- 经部引律,明四苾刍
- 有部:经中说不是比丘:是说不是胜义比丘,胜义比丘是指圣者,犯了根本罪,不能成就圣果,叫非比丘;
- 经部:佛说,犯了杀盗淫妄四个根本罪之一,就不是佛弟子,因为损害了沙门性,破坏了比丘的戒体,戒坏灭,将来会堕入三恶道,所以,立了他胜罪;既然佛说了犯了根本罪,不是释迦子,很明显就是舍了戒;
- 法密部:当正法都灭尽的时候,别解脱戒就没有了;
- 名相似苾刍:(谓俗人假名苾刍也);
- 自称苾刍:(谓犯重自称苾刍也);
- 乞丐苾刍(谓出家人,以乞自活);
- 破惑苾刍(谓圣人也);有部:引经证明犯了根本戒也不舍戒:一胜道沙门(谓佛.独觉。自然觉故)。三命道沙门(阿难以戒.定.慧为命故也)。;此经既说犯重,名污道,仍号沙门,明知有戒。
- 四污道沙门(犯重比丘也。律云摩诃罗,谓老比丘喜盗他物也)
- 二示道沙门(谓舍利弗。说法示道故也)。
- 如世尊说,纯陀当知,沙门有四,更无第五,所言四者:
经部解释:污道沙门跟相似沙门是一样的,相似沙门虽然叫沙门,但不是真的沙门,染污了道的沙门,虽然名字叫沙门,但是实际上道已经染污了,戒体没有了,不能叫比丘;
论主意,经部为正。
论主破法密部:正法灭了,一切结界、羯磨、毗奈耶戒,都没有了。你要受戒,要结界,结界之后如法誓,一白三羯磨,才能得戒体。没有得戒的人,再得戒体已不可能,但是已经得戒的,并不会因为法灭,他戒体自然消失。所以世亲菩萨认为,新得戒是不可能,已经得了戒的人,也不因为法灭,他的戒体就舍掉。
舍定共戒和道共戒
舍定共戒:舍定共戒有三个缘舍:
- 易地舍:谓从下地生上地时,或上地殁生下地时;
- 由退舍:谓获胜定,还退失时;(得了殊胜,又退失);
- 舍众同分:舍少分殊胜善根,谓煖顶忍三法,故言少分。世第一及增上忍,无命终舍;(进入见道.修道);舍道共戒:舍道共戒有三缘舍:2.由练根:谓转根时,舍钝根道故;有部:认为初果是不退的,二果、三果、四果会退。上座部:认为四果都不退。但是,四果即使有退,绝对不会退了之后就命终去流转生死,退了之后,在这一辈子很快会恢复的。所以退与不退,差别不会很大,退是退一会儿,很快又恢复了,三果也决不会又投到欲界去的。
- 经部:认为初果、四果不退的,中间两个果会退。
- 3.由退失:退失果道、胜果道故;
- 1.得果:若得后果,舍前果道及向果道;
戊三、 舍不律仪
不律仪有三缘舍:
1.由死:舍所依故;
- 得戒:谓得别解脱戒,或得静虑律仪,恶戒便舍;
- 二形生:所依变故;
- 《俱舍论》云:住恶戒者:若不受得诸善律仪,诸不律仪,无容弃舍,譬如虽避发病因缘,不服良药,病终难愈。
戊四、 舍处中无表:(由六种方式舍:由受断、势断、作断(由作业断)、事断(由事物断)、寿断(由寿命断)、根断);
- 由受断:谓舍所受,念从今时,弃先所受;3.由作断:谓如所受,后更不作;5.由寿断:命断坏时,无表便舍; 《俱舍论》云:欲界的非色的善法及余下的一切非色的染污法,怎么舍?
- 戊五、舍诸非色
- 6.由根断:本因善根或不善根,发处中无表。今起加行,断善、不善根时,便舍所引无表;
- 4.由事断:谓所施寺、舍、敷具,或所施爲罝网等事坏;
- 2.由势断:谓由净信、烦恼势力所引无表,彼二势断;
舍掉欲界非色的善法,有二个缘:一、断善根;二、生上界;
舍掉三界非色的染污法有一个缘舍,即:由对治的道生起,可以对治非色法的染污法,舍掉所有烦恼与烦恼相应的法;
丁五、 约处成善、恶
《俱舍论》云:三界里,善、恶律仪是哪些有情成就的?
恶戒在人趣中除了北俱泸州,其它三洲都有,二种黄门二形(扇搋、半择)都不能得恶戒,也不能得善戒,男女根都有,男女欲很强,没有操守,无惭愧心,如同卤田不生嘉苗,恶草,故不能得善戒、恶戒;
律仪戒人间和天上都有,人间除了北俱泸州,北俱泸州不受戒,没有别解脱戒,不入定,没有定共戒和道共戒。但是人间有三种:别解脱律仪、定共戒、道共戒有;生在欲界天、色界天都能入定,所以有静虑律仪,但没有别解脱律仪;
无色界没有定共戒,因为无色界没有色法。但有道共戒的得,法前得、法后得,而没有法俱得,因为没有色法;除色界中间定和四禅的无想定,都是凡夫,没有无漏戒;心愿
2024、10、5
俱舍论十五卷小结
分别业品第四之三
明得三律仪别
就是得到别解脱律仪、定共律仪、道共律仪的差别是什么?
得到三律仪有三种差别:
- 得到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有“处”的差别,还有“时”的差别;
- 得到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从有情得、七支得;还有受戒时的发心得;
- 恶的处中律仪怎么得;《俱舍论》里提出一个问题: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这三种戒律,得到其中一种律仪,另外二种律仪能不能得到?答:不能。又问;为什么?从一切:就是从根本业道、加行、后起,一切能产生罪恶的地方遮止恶行,得别解脱律仪;从现:决定是从现在世的蕴.处.界得别解脱律仪,过去、未来不能发别解脱律仪,因为过去.未来不是有情处;静虑律仪和无漏律仪从三世得,静虑律仪与道共律仪是随心俱转的,与定共戒和道共戒同时生起的定心是通三世的;与定心同时生起的定共戒和道共戒,又能对三世起到防止不起罪的作用,故能得别解脱律仪;第一句者 :只得别解脱戒,不得定共戒和道共戒:现在世三种律仪都能得,但是加行、后起、遮罪,只能得别解脱戒,不得定共戒和道共戒;
- 得别解脱戒不得定共戒和道共戒有四句分别:
- 静虑律仪与无漏律仪,只有从根本业道处得,不是从加行、后起得。
- 从二:是从有情类和非情类得别解脱律仪;从有情类和非情类各有性罪和遮罪;
- 得到欲界的别解脱律仪有三个条件:从一切、从二、从现:
- 己一、明得处、时同异
第二句,只得定共戒、道共戒,不得别解脱戒。理由:从过去、未来得戒,过去未来又从根本业道得戒。而别解脱戒只从现在世得戒,过去、未来不得。
第三句,既得别解脱戒,也得定共、道共戒。理由:从现在世,又是根本业道,既能得别解脱戒,又能得定共、道共戒都可以。因为别解脱戒是现在世得,但现在世又是根本业道,所以,也可以起定共戒和道共戒。
第四句,既不得别解脱戒,又不得定共和道共戒。从去、来、加行、后起四个方面来说,因为过去、未来没有别解脱戒;加行、后起、遮罪,也没有定共戒、道共戒,所以,既不得别解脱戒也不得定共戒和道共戒。
己二、明有、支、因
律仪戒从一切有情得,但是要对一切有情住善的意乐,才能得戒,如果舍掉一个有情就不能得戒,理由是:恶的意乐没有完全息灭;
从支、因得:是不一定。支不定的理由是:支是指七支,因指受戒的心;比丘戒从一切支得,沙弥、勤策等律仪可以从四支得;
因不定的理由:受戒的时候,下中上的心不会同时生起,生起下心,中上心不一定起,生起中心, 上心不一定起,所以。叫因不定;只有具足下中上三种心,才叫一切因;
有部:如果有五种限定,不得戒:
- 有情定:有些有情不杀,有些有情还是要杀的,不得戒;
- 支定:有些戒持,有些戒不持,不得戒;
- 处定:在有些地方不杀生,有些地方还是要杀的,不得戒;
- 时定:在特殊的时日不杀生,其它的时日可以杀;不得戒;(如:六斋日)
- 时定:平时可以不杀生,发生战争还是要杀的;不得戒;不律仪从一切有情得和从一切支得,但不是从一切因得,因为下、中、上品心不会同时生起;居士随便受几条戒都能得律仪,八观斋戒必须具足八支才能得戒;己三、 明得恶处中1、自己作;自己本身生在不律仪的家庭,当自己开始做的时候,不律仪就生起了;
二、得处中律仪有三个方面可以得:自己发的重誓而做;自己发誓,在没有礼佛之前,或者六斋日,决定不会先受用饮食等; - 丁四、明舍差别
- 由作(作意):由于生起了殷重的作意心:一定要行善或者造恶,无表色立即就会起来,由于田的殊胜,自己发重誓,作意重,这三种很重的因,产生处中无表;
- 由福田的殊胜:自己做的是不律仪的职业,但在三宝面前做布施供养,由于田的殊胜,得处中律仪;
- 2、发誓作:没有生在杀生的家庭,但是为了活命,发誓一生都做杀生的职业,不律仪就已经生起来了;
- 一、得不律仪有二个方面可以得:
- 经部:随所受期限,不论支具不具,不论对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杀,都得不律仪;
- 虽然不得戒,但能得到相似妙行。
明舍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不律仪;处中律仪;诸非色这五种律仪,舍的差别是什么?
- 怎么舍别解脱:舍别解脱戒是五种因缘:一.故意舍,故意舍要有三个因缘:1.有舍的意乐,有厌戒心;2对理解的人说,对方理解了,戒就舍了;3.说要舍戒的话,违背受戒时,能持的誓言;
- 命终舍,别解脱戒是尽形受;
- 二形俱生:身是戒的所依,身变心也会变,二形身不是戒的所依;
- 断善根,犯上品邪见,断善根,善根断了戒自动舍;
- 八观斋戒:一日一夜受,期限过了,自动舍;经部:犯了杀盗淫妄四个根本罪之一,勤策戒和比丘戒就都舍了;有部(迦湿弥罗):犯了根本戒之后,戒体还在,但是犯了大罪,如负财,如同有钱人欠了一点债,自己的钱还在,欠的钱还了,还是富人,戒也是一样,如果发露忏悔,还是叫尸罗,不叫犯戒。经部与有部关于舍戒辩论:
- 经部引律,明四苾刍
- 有部:经中说不是比丘:是说不是胜义比丘,胜义比丘是指圣者,犯了根本罪,不能成就圣果,叫非比丘;
- 经部:佛说,犯了杀盗淫妄四个根本罪之一,就不是佛弟子,因为损害了沙门性,破坏了比丘的戒体,戒坏灭,将来会堕入三恶道,所以,立了他胜罪;既然佛说了犯了根本罪,不是释迦子,很明显就是舍了戒;
- 法密部:当正法都灭尽的时候,别解脱戒就没有了;
- 名相似苾刍:(谓俗人假名苾刍也);
- 自称苾刍:(谓犯重自称苾刍也);
- 乞丐苾刍(谓出家人,以乞自活);
- 破惑苾刍(谓圣人也);有部:引经证明犯了根本戒也不舍戒:一胜道沙门(谓佛.独觉。自然觉故)。三命道沙门(阿难以戒.定.慧为命故也)。;此经既说犯重,名污道,仍号沙门,明知有戒。
- 四污道沙门(犯重比丘也。律云摩诃罗,谓老比丘喜盗他物也)
- 二示道沙门(谓舍利弗。说法示道故也)。
- 如世尊说,纯陀当知,沙门有四,更无第五,所言四者:
经部解释:污道沙门跟相似沙门是一样的,相似沙门虽然叫沙门,但不是真的沙门,染污了道的沙门,虽然名字叫沙门,但是实际上道已经染污了,戒体没有了,不能叫比丘;
论主意,经部为正。
论主破法密部:正法灭了,一切结界、羯磨、毗奈耶戒,都没有了。你要受戒,要结界,结界之后如法誓,一白三羯磨,才能得戒体。没有得戒的人,再得戒体已不可能,但是已经得戒的,并不会因为法灭,他戒体自然消失。所以世亲菩萨认为,新得戒是不可能,已经得了戒的人,也不因为法灭,他的戒体就舍掉。
舍定共戒和道共戒
舍定共戒:舍定共戒有三个缘舍:
- 易地舍:谓从下地生上地时,或上地殁生下地时;
- 由退舍:谓获胜定,还退失时;(得了殊胜,又退失);
- 舍众同分:舍少分殊胜善根,谓煖顶忍三法,故言少分。世第一及增上忍,无命终舍;(进入见道.修道);舍道共戒:舍道共戒有三缘舍:2.由练根:谓转根时,舍钝根道故;有部:认为初果是不退的,二果、三果、四果会退。上座部:认为四果都不退。但是,四果即使有退,绝对不会退了之后就命终去流转生死,退了之后,在这一辈子很快会恢复的。所以退与不退,差别不会很大,退是退一会儿,很快又恢复了,三果也决不会又投到欲界去的。
- 经部:认为初果、四果不退的,中间两个果会退。
- 3.由退失:退失果道、胜果道故;
- 1.得果:若得后果,舍前果道及向果道;
戊三、 舍不律仪
不律仪有三缘舍:
1.由死:舍所依故;
- 得戒:谓得别解脱戒,或得静虑律仪,恶戒便舍;
- 二形生:所依变故;
- 《俱舍论》云:住恶戒者:若不受得诸善律仪,诸不律仪,无容弃舍,譬如虽避发病因缘,不服良药,病终难愈。
戊四、 舍处中无表:(由六种方式舍:由受断、势断、作断(由作业断)、事断(由事物断)、寿断(由寿命断)、根断);
- 由受断:谓舍所受,念从今时,弃先所受;3.由作断:谓如所受,后更不作;5.由寿断:命断坏时,无表便舍; 《俱舍论》云:欲界的非色的善法及余下的一切非色的染污法,怎么舍?
- 戊五、舍诸非色
- 6.由根断:本因善根或不善根,发处中无表。今起加行,断善、不善根时,便舍所引无表;
- 4.由事断:谓所施寺、舍、敷具,或所施爲罝网等事坏;
- 2.由势断:谓由净信、烦恼势力所引无表,彼二势断;
舍掉欲界非色的善法,有二个缘:一、断善根;二、生上界;
舍掉三界非色的染污法有一个缘舍,即:由对治的道生起,可以对治非色法的染污法,舍掉所有烦恼与烦恼相应的法;
丁五、 约处成善、恶
《俱舍论》云:三界里,善、恶律仪是哪些有情成就的?
恶戒在人趣中除了北俱泸州,其它三洲都有,二种黄门二形(扇搋、半择)都不能得恶戒,也不能得善戒,男女根都有,男女欲很强,没有操守,无惭愧心,如同卤田不生嘉苗,恶草,故不能得善戒、恶戒;
律仪戒人间和天上都有,人间除了北俱泸州,北俱泸州不受戒,没有别解脱戒,不入定,没有定共戒和道共戒。但是人间有三种:别解脱律仪、定共戒、道共戒有;
生在欲界天、色界天都能入定,所以有静虑律仪,但没有别解脱律仪;
无色界没有定共戒,因为无色界没有色法。但有道共戒的得,法前得、法后得,而没有法俱得,因为没有色法;除色界中间定和四禅的无想定,都是凡夫,没有无漏戒;
心愿
202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