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俱舍十五——十六卷总结——心愿

俱舍论十五、十六卷总结

甲二释诸业名

释经诸业,有十一种:

一明三性业(善、恶、无记三性业);

善业;安稳业,得可爱果,济衆苦故;

恶业:不安稳业,招非爱果,损有情故;

非善非恶,叫无记;

二明福等三业(福业、非福业、不动业);

欲善业名福,招可爱果,益有情故;

不善业名非福,招非爱果,损有情故;

上二界善,名不动业。约处言之,业果不动;

三明三受业(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舍受业);

善从欲界开始一直到色界三禅中间,所有的善法,叫顺乐受业);

欲界所有的不善是顺苦受业;

上界的善是顺不苦不乐受业;(三禅以上,第四禅一直到有顶天,所有的善业,都是上界的善业);

有的人说,三禅以下也有顺不苦不乐受。如:中间定,它感的异熟果就是顺不苦不乐受;

也有人说: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能同时成熟,没有前后;

顺受的业总的分五种:自性顺受业、相应顺受也、所缘顺受业、异熟顺受也和现前顺受业五种;

一自性顺受:苦、乐、舍三受为体,自性是受故,自性不违,名为顺受。

二相应顺受:以触为体,谓触与受相应,名相应顺受;

三所缘顺受:色等六境为体,谓所缘境,顺能缘受,名所缘顺受;

四异熟顺受:谓感异熟业,顺异熟果,故名异熟顺受;

第五现前顺受:现谓现在,受正现行,即是受体,现前不违,名现前顺受;五受之间也有差别,第四个“异熟顺受”,是由业招感的异熟果,业与受的果体性虽然不同,但是由业可以产生苦受、乐受,所以,也可以叫顺苦受业和顺乐受业。

  1. 明三时业分六个部分:

一明四业;二明差别 ;三明中有业;四明定业;五明现法果业;六明业即受果;

 

(1).明四业;业有定业和不定业,

定业是决定受果的业;不定受业:有果定.时不定、果.时俱不定;

定业:顺现受业(顺现造业现世受果);

顺生受业(这一世造业,第二世受果的业);

顺后受业(这一世造的业,三世以后受果报的业,这三种是决定受业;

 

经部:顺现受业,其力最强,必受现、生、后;

顺生受业,其力稍劣,必受生、后受,不受现受;

顺后受业,其力最劣,不受现、生,唯受后受;

也有人说,有五种:不定业也可以分成定业和不定业,异熟果定时不定、异熟果.时俱不定;

世亲菩萨:有果定.时不定业,无有时定.果不定,因为时定果一定是定的,时间离开异熟果是没有体性的,四业.五业只是开合的不同,道理没有差别;

譬喻师说:业有八种:顺现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不定受业,各有定.不定业,共八种;

(2).明差别:顺现受、顺生受、顺后受乃至不定受,这四种业可以同时作,但是能引众同分的业只有三种,有顺生受、顺后受、顺不定受(因为这辈子的衆同分是上辈子业引的,是过去造的业,所以,要除掉顺现受的。顺现受、顺生受、顺后受、顺不定受善业,三界五趣都可以造,地狱要除掉顺现受的业,因为地狱都是苦,没有造善的顺乐业;

已经离开欲界染地的凡夫、圣者(利根),一定不会再造投生到欲界的业,离开欲界的圣者和有顶天的圣者,不会再造欲界顺生受的业和顺后受的业。

(3).明中有业:论云:住中有位,亦造业耶?亦有。云何?

欲界的中有位,能造二十二中业,都是顺现受所摄,因为中有位和生有十位都是同一类业所引,有类同分(众同分);

(4).明定业:哪些业是定受业?

由极重的烦恼,或者极清净的善心,发重心造业, 以及天天做,经常做;在功德田(三宝)面前,不论做善做恶,决定受报。

对父母起的损害心,或者做损害的事情,不管轻重,决定受报;

(5). 明现法果业 :由田殊胜(三宝))、和意殊胜(发心殊胜),一定感现世异熟果;

阿罗汉果和不还果的圣者,永远断除了三界的烦恼,一定会感现世果;

(6)、明业即受:(明立即受报的业)

论云:何田起业,定即受耶?在佛前造业,不论善、恶,立即受报,对修灭尽定、无诤定、慈心定,出定人面前造业,立即受报;

灭尽定:刚从灭尽定出来,心非常寂静,是殊胜定的所依,在他们面前造业,立即受报;

无诤定:刚从无诤定出来的人,在无诤定中,已经不起烦恼,就是缘无量的有情为所缘境,有无量的殊胜功德;

慈心定:在慈心定中,缘无量有情为境,心随增上安乐意乐而转,刚出慈心定的人,还有无量殊胜功德相续而转,对这样的人行损、益,立即受报;

见道:从道定出来的人,彻底断除了88种烦恼,刚出定的人,清净身相续而起,对这样的人造善恶业,立即受报

对见道、修道的圣人造业,不论善.恶业都是立即受报。

修道:在修道定中,彻底断除了修所断的烦恼,清净的气分相续而起,对这样的人行损、益,立即受报;这五种,刚出定的时候,身上在定中的气分没有失掉,是功德田,所以,在他们面前行善、造恶都是立即受报。

五明身.心受

《俱舍论》云:有没有一种异熟果,只有心受业没有身受业,或者只有身受,没有心受的业?答:有。问:哪些业?中间定以上到有顶天的善业,只有心受,没有身受,五识要起,决定跟寻伺相应,没有了寻,五识不起。只有心受,意识是心受。

恶业感的果报是苦,唯有身受,心苦叫忧,忧不感异熟果,恶不会感心受的异熟果。

狂乱唯是意识,狂乱也只有欲界有。

六、明曲秽浊;

经中说业有三种,曲.秽.浊三业,它们的特点:依谄所生的身语意三业叫曲业;依嗔生的身语意三业叫秽业;依贪生的的身语意三业叫浊业。

十六卷:

七明黑黑等:等:白白业、黑白黑白业、非黑非白业;

什么是黑黑业、白白业、黑白黑白业、非黑非白业?

答:欲界的恶业是黒业,色界的善业是白业,欲界的善业是白黑白业,不黑不白业是无漏业,能断除前三种业;因为能断除前三种业,不染污故,叫非黑,不招感白的异熟果,又叫非白。

丙二、明无漏业:

四法忍: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个法忍能断欲界的见所断的烦恼;

离欲:就是断除欲界前八品的烦恼;这八个无间道的思心所,就是无漏的思心所。

四个法忍、八个无间道,一共是十二个无漏的思心所,这十二个思心所只能够断除欲界纯黑的恶业;

什么是离欲?断除欲界前八品的烦恼;

一离欲第九无间道思;二离四静虑第九无间道思;

离欲的第九无间道思心所既能够断除欲界的纯黑业,也能够断除欲界的杂业;

四个静虑的第九无间道的思心所既能够断除色界的纯白业,也够断除欲界的纯黒业和杂业,并且能永远断除自地的善法。

《俱舍论》云:爲什么诸地的有漏的善法只有最后的无间道能断除,而不是前面八个无间道?

答:因为善法不是自性断,不是把善法的体断掉,所以断了之后,还是会现行,是把能缘善法的烦恼断尽时,才能叫断善法,此时的善法没有了烦恼的系缚,是缘缚断,断除之后,不再现行,叫自性断。

 

丙三叙异说(对黑黑业、白白业、杂业(黑白业)的不同说法)

有的论师说地狱的业是纯黑业,其它欲界的业是杂业;

有的论师说欲界见所断的业是纯黒业,其它欲界的业黑白都有;

 

八明三牟尼等(身牟尼.、语牟尼、.意牟尼);

无学的身语二业叫身语二牟尼,意牟尼是第六意识,不是意业。牟尼只有无学可以安立,因为无学已经彻底断尽了烦恼,再也不会被烦恼侵袭。

三清净就是身语意三妙行,三妙行通有漏、无漏,有漏是暂时离垢,无漏是永远离垢,所以,都叫清净。

 

九明三恶行等(等:三妙行;三恶行:贪.嗔.邪见;三妙行:无贪.无嗔.正见);

不善的身语意三业,是三恶行,在意恶行中,不仅指不善的意业 还有加上贪.嗔.邪见,叫意恶行。

三妙行者:三恶行反过来就是三妙行,谓身语意一切善业及非意业无贪无瞋正见也。

 

.明十业道(一明业道性;二明业道名义;三义便明断善;四明业道俱转;五明约处成业道;六明业道果);

丙一明业道性分二一正明业道体;二明业道差别。

论云:又经中言,有十业道,或善或恶,其相云何?

所说的十业道,有恶的十业道和妙的十业道,恶的十业道是恶行摄,

妙的十业道是妙行摄,粗品是恶行的体,根据相对应的,善的就

是妙行,恶的就是恶行;粗品是简别非粗显的,

在身的恶行中,加行、后起罪和饮酒、打、缚等,这些不是粗显,

不是业道摄;

令他有情断命,失去财物,失去妻妾等,这些是粗显的,是业道所

摄,要断除。

语恶行中,加行、后起罪(根本之后起的罪)和以轻微的染污心所

说的绮语,不是业道摄。

意恶行中,思非业道,与业为道,思即是业,不可自体为自体道,

是故恶行思,非业道;

身妙行中,加行、后起善及离饮酒,施供养等,不是业道摄;

语妙行中,谓爱语等,皆非粗显,非业道摄。

意妙行中,谓诸善思,是业非道,故亦非业。

 

丁二 明业道差别分五:

  1. 明表.无表;二.明三根;三.明依处;四.问答分别;五.明业道

戊一明表无表分二:一约根本明;二约前后辨;

《俱舍论》云:在十业道中,前面七个业道(身三口四),是不是一定都有表和无表?

答:不是。为什么?杀生、不与取、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这恶的六种业一定有无表;自己亲自造六种恶业,一定有表业和无表业;邪淫一定有表和无表。

七个善业道(身三口四),若从受戒,必具表.无表二个,受生尸罗,必依表。

定共戒和道共戒,都是依定而生,只有无表,只依心力而生,没有表。

己二、 据前后辨(根据加行、后起辨析表业.无表业)

《俱舍论》云:加行罪、后起罪无表色的情况是不是和根本罪一样?答:不一样。加行罪、后起罪跟根本罪的不一样,因为加行罪决定有表业,无表业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业道加行一定有表业,无表业不一定有,起心重有无表业。起心轻没有无表业。

后起罪与加行罪相反,无表业一定有,表业不一定有。所以,加行罪、后起罪与根本罪是不一样的。

根据前面所说的意思,怎么建立加行罪、后起罪、还有根本罪?如:屠羊,先起杀心,然后,起床,拿钱去集市选羊,付钱,迁回去养肥,再送到屠宰场,用杖打、刀刺,只要没死都是加行,随着刀刺、杖打,在羊死的一刹那,根本业道成立,业道成立必须具二个缘:一由加行,二由果满。

《俱舍论》云:贪、嗔、邪见,只要现前,就是根本业道,所以,没有加行和后起的差别;

杀生、偷盗、邪淫、虚诳语、粗恶语、离间语、杂秽语七个业,通加行,根本,后起三个,贪、嗔、邪见三个是意业,只有根本罪。

戊二明三根明贪、嗔、痴三不善根和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

明三根分三:一明恶加行;二明生善三位;三明究竟业道。

一明恶加行;不善业道加行生起的时候,每一个都是从贪嗔痴三不善根而起的。杀生加行,由贪起,为了皮肉、或为了卖钱、或为了欲乐;

从瞋起,为了除掉怨敌,心生嗔恨;

从痴起,杀生祭天等;邪淫也是从贪嗔痴起。

己二 明生善三位善业道的根本、加行、后起三位,都是从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生起的。但是,无贪、无嗔、正见三个善业道必与无贪无嗔无痴三个善根相应。

己三 究竟业道《俱舍论》云:就像之前所说的,不是所有的业道,都是由贪嗔痴三根究竟?(问)哪个根究竟什哪些业道?

答:杀生、粗恶语、嗔恚业道都由嗔究竟;

偷盗.邪淫.贪业道都由贪究竟;

由上品愚痴成就邪见业道,虚诳、离间及杂秽语,由贪.嗔.痴三根究竟;

戊三依处(业道的依处是什么?)

《俱舍论》云:诸恶业道从哪里产生?恶业道是从有情、资具、名色,还有名身等这些地方生起,这些是业道的依处。

戊四 问答分别分二:一杀已非业道;(已经杀生不成业道):

二他杀成业道。(他杀自己也成业道);

一杀已非业道:(已经杀生不成业道):

《俱舍论》云:有起加行,定欲杀他,而与所杀生,俱死或前死,亦得根本业道罪?

答:行杀者与被杀者同时死,或者行杀者死在被杀者的前面,没有根本罪,因为行杀者的身体已经不是原来杀生的身体,可能是中阴身,也可能已投生,是其它身的依止,不是杀生罪的依止。

二他杀成业道:(他杀自己也成业道)

《俱舍论》云:若有多人,集为军众,欲杀怨敌,或猎兽等,于中随有一杀生时,何人得成杀生业道?如军等中,若一人行杀时,众皆成业道,如亲作杀者,彼由同许为一事故。

戊五 明业道相分六:一明杀、二明盗、三明淫、四明诳语、五明离间等、六明意业道。

一明杀:杀生是专门思维过的,且他有情做他有情想,不会误杀,杀要具五缘才能杀生业道。一由故思,起杀心也。二于他有情;三他有情想;四作杀加行;五不误而杀。

问:刹那灭蕴,念念自灭,如何成杀?

答:息风名生,依身心转,若有令断,不更续生。

己二明盗 盗有二种方式,一暴力抢、二暗中偷,还有一种是“故思”,就是有“盗”心。盗也具足五缘为盗:一.由先发起欲盗故思;二.于他物中;三.起他物想;四.或力或窃;五.不误而取,具足五缘才构成业道。

己三 明淫有四种不该做的事:一于非境、二于非道、三.于非处、四.于非时。

于苾刍尼,行非梵行有二种解释:一解:从国王边得罪,不忍许故;

第二解:于自妻妾,受斋戒时,尚不应犯,况出家者,举重况轻,但有侵陵,成邪行罪,若犯童女,于所许处得罪,未许他者,于能护人,此及所余皆于王得。

己四明诳语

构成虚诳语罪要具四缘:一于所诳境界异想发言,谓见言不见等;

二所诳者。解所说义,相领会也;三起染心;四者不误。

如果虚诳语对方没有理解,属于“杂秽语”,不是业道。

庚二明见闻等

《俱舍论》云:经说诸言,略有十六,谓于不见、不闻、不觉、不知,言实闻觉知,这八种不是圣者言,见闻觉知如实说见闻觉知是圣者言。

眼识所证是见,耳识所证是闻,意识所证是知,鼻.舌.身三识所证,是觉。

依经部宗,若是五根,现量所证色等五境,名为所见,若是从他传闻六境,名为所闻,若运自心,以种种理,比度所许六境,名为所觉。

若意现量证得六境,名为所知。于五境中,一一容起见.闻.觉.知四种言说,于第六境,除“见”有三。

论云:先轨范师,作如是说,眼所现见,名为所见;

从他传闻,名为所闻;

自运己心,诸所思构,名为所觉;

自内所受及自所证,名为所知。

己五明离间等三(等:粗恶语、离间语、杂秽语、)

离间语也具四缘一.染污心;二.发坏他语,若他坏不坏,皆成离间语;三.所闻者解所说义,相领解也;四者.不误。

粗恶语也具四缘:一.染污心、二.发非爱语,毁呰于他、三.者解义、四者.不误。

杂秽语具二缘成:一.染污心、二.所发语。

有余师说,除了虚诳语、粗恶语、杂秽语这三种语,余染心语,名杂秽语。

己六 明意业道贪嗔邪见

贪业道:以恶的欲,想要得到他人的财物,是贪业道;(这个财包括有情、非情);

嗔:对有情起瞋恨心,想要做伤害有情的事情,是瞋恚业道;(想使其他有情损失,伤害有情)

认为世间做的善、恶,善的没有乐报,恶的没有苦报,这些就是邪见

邪见:如契经说云:无施与、无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无恶行,无妙恶行业果异熟,无此世间,无彼世间,无父无母,无化生有情,无世间,无沙门或婆罗门,无阿罗汉。

婆沙论云:现在世既见,何以言无?答:外道无明所盲,虽能眼见,亦拨为无。感恩学长,不辞辛苦带领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