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业品第十四卷总结

    业品第十四卷总结

  十四卷主要讲表业,和无表业。分别从两大方面来阐述:一、明三无表;二、依三别解。

  首先,无表有三:1、律仪;2、不律仪;3、非律仪非不律仪。

  第一个,律仪。论中从五个方面解释什么是律仪:1、别解脱律仪;2、总明成就;3、明得戒因缘;4、明舍差别;5、约处明成就。

   俱舍论告诉我们,“能遮灭恶戒相续的就叫律仪”。譬如有生在外道的,有以从事屠宰业的,他们身上有恶律仪一直相续,要依靠律仪才能遮灭恶戒相续。

   律仪有三种: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和道生律仪。

  首先,别解脱律仪。别解脱律仪也称为欲缠戒,欲界的果,不能出欲界。别解脱律仪总有八种:即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在家三众,近事男、近事女、近住。虽为八种但体性为四个:即比丘、沙弥,近事、近住。每受一条戒就离开了一个恶,受戒时别别弃舍种种恶故,解脱一个个恶业的系缚,所以叫别解脱。

  第二个静虑律仪,也叫定共戒,静虑生律仪,也称为色缠戒,是由定力压伏烦恼而不犯戒,只有在入定时才有。这种律仪通过修定的力量来控制烦恼,从而达到不犯戒的目的。

  第三个道生律仪,也叫无漏戒,是由智慧力断除烦恼而不犯戒,只有在证得无漏圣道时才有。这种律仪通过智慧的修炼来彻底消除烦恼,达到不犯戒的境界。

  又于别解脱律仪中安立为四种律仪:

  第一,近事律仪:受持五种应远离的有,1杀生、2不与取、3欲邪行、4虚诳语、5饮诸酒。

  第二,近住律仪:受持八种应远离的:一者杀生、二者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洒、六涂饰香鬘歌午观听、七眠坐高广华丽床座、八食非时食。 

  第三,勤策律仪有十种远离,谓于前八种中的涂饰香鬘,歌午观听开为二种,再加上不畜持金银共有十条。

  第四,若受离一切所应远离身语业的二百五十条,安立比丘律仪。

  别解脱律仪有六个不同的名字:一、尸罗,能平险业,佛说:“受持戒乐。身无热恼。故名尸罗”意为清凉。二、妙行,智者称扬赞叹持戒的妙行。三 业,我们受的戒也叫业。论云:“受无表力。不造众恶。故名不作。表思所造。得所作名”,我们所受戒的自体是不作恶,表有思的力量所产生的,“我不作这个、不作那个”,所以得到一个“所作”名。别解脱戒也叫所作戒、所作。 第五、别解脱,论中说:“谓受戒时别别弃舍种种恶故。依初别舍义。立别解脱名”。

  第六、业道,论云:“又此初念亦名业道”。受戒的第一念的那个戒体叫“道”,受戒之前的叫“思”,思在这个戒体上走的叫“道”。“思所游履故。业家之道。故名业道”。

   二、总明成就。首先,论中讲了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是怎么成就的,有哪些人分别成就什么律仪。论中说:有八类人成就别解脱戒,这八类人分别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近事男、近事女、近住,这八种人成就别解脱律仪。得静虑的成就静虑律仪,得了无漏道的人,成就道生律仪。静虑生律仪和道生律仪是随心而转的;别解脱戒不是随心转的,不管是乱心还是无心中,随流净不净都不会改变别解脱戒这个无表色相似相续等流下去。

  其次是断律仪。在静虑和无漏两个律仪当中有一种叫断律仪。在未到地定的九个无间道,生起的定共戒或道共戒,叫断律仪。这两个跟未至定同时生起的戒,能够断掉欲缠的恶戒,更能断掉起恶戒的那个烦恼。

  无漏道是永断,有漏道是压伏令它不起作用。前八个无间道同时生起的定共戒道共戒,只能断欲界起恶戒的烦恼,也叫断律仪。而第九无间道不但能断欲界的最后一品烦恼,同时还能把欲界的恶戒断掉。

  接下来,约世明成就。从三世来看成就律仪的情况。

   1,成就别解无表。别解脱戒的无表色已得到,没有舍掉,第一念成就现在,第二念以后,成就过去也成就现在。

  2、得到了定共戒,总是成就过去和未来。住在定中的时候,也成就现在。

  3、圣者第一刹那见道,苦法忍的时侯,他的道共戒只成就未来,不成就过去。第二刹那以后成就过去,总成就未来。定共,道共戒是随心转的,若正在定中修止观时成就现在,出观时不成就现在,但法前得法后得是恒成就的。

  4,不律仪也是一样的,只要没有舍掉,第一刹那成就现在,第二刹那以后成就过去和现在。

  5,处中无表,若是有了善律仪,在善戒里边做了坏事也有无表色。这个无表色叫处中无表,即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住在恶戒中的人,如屠夫、猎人、外道等,有时也会做好事,如拜佛,布施贫困等等,也有无表色,也属于处中无表,成非律仪非不律仪。住在律仪里,可以起染污的无表;住在不律仪里也可以起净的无表。这个无表最开始一念成现世,第二念后成过去、现在。这个处中无表力量不强,做染的,做净的力量没有了,这个无表色也就没有了。 

  以上,大概梳理了第一部分,成就无表的情况。接下来是成就表业的情况。

  二、成就表业。

  1、“表正作成中,后成过非未”。表业正在做的时候成就现在,第二念过后成就过去,法后得。因表业是色法,势力较弱,不像心法那么强,不能成就未来。有復跟无復两种无记力量更弱,只成就现在,不能成就过去和未来。

  2、恶戒的异名。恶戒的不同名字有:恶行、恶戒、业、业道、不律仪。恶戒是染污清净的,圣者所呵斥、所厌恶,感非爱果的,要远离不能作的。

  3、成表无表四句料简。辨别表跟无表的四种情况:第一句是,有表非无表:住在非律仪非不律仪,劣思而作,造的业只有表业没有无表业;第二句是,成无表非表者:已经投生的初、二果圣者,住在胎位中,以前的表业已经舍掉了,今世的表业还未造,成就道共无表和定共无表;第三句是俱句,即有表又有无表的有两种:一是若以重心造业,即有表业又有无表业;二是证道的圣者,还未命终时,成就表也成就无表;第四句是两个都没有:如凡夫住在胎里面,即没有表也没有无表。

    三、明得戒缘别。得定共戒、道共戒、别解脱戒的因缘条件和差别:

 第1、如何得到三种律仪?定共戒与定心俱,是依靠定来得;道共戒与道心俱,证无漏圣道时得;别解脱戒是从师受,有两种得。一种是从僧伽得:有比丘、比丘尼、正学,依众发戒;第二种是依补特伽罗得:有勤策、勤策女、是从二人得;近事男、近事女、近住从一人得。另外,俱舍论中毗婆沙师说了十种得具足戒法简述一下:1、自然得。2、由证入正性离生得。3、由佛命善来比丘得。4、由信受佛为大师。5、由善巧酬答。6、由敬受八尊重法。7、由遣使。8、由持律为第五人。9、由十众得。10、由说皈佛法僧得。

 第2、得戒的时间分齐。受别解脱戒的时间有两种:一种是尽形寿受;一种是近住戒一日一夜受。

以上是受善戒的情况,恶戒是不需要受的,从他自己发了心之后,恶戒就成就了,时间是一辈子。

 第3、明近住戒。近住戒具足八支,论中说的很清楚:“戒不逸禁支”戒即杀、盗、淫、妄,四个戒,为防止性罪;第五个不饮酒,为防止失念;后面的三禁约支:不着香花鬘涂身、歌舞倡伎等,不非时食是遮止憍逸。

 第4、明近事戒。近事戒从八个方面论述:

 一、明发戒时。近事律仪依经部宗的说法,受三皈名三皈近事,受了五戒叫五戒近事。五戒中酒戒不能不受,其余四条戒可以受一条多条,随受多少条都能够生起戒体。

  依有部的说法,受了三皈之后,根据心愿就起了五戒的戒体,没有五戒不能叫近事。论中说:自称我是近事,从现在开始乃至命终,舍杀生等即已发戒。

  二、会通经文。这是经部和有部的辩论。颂词中说:“若皆具律仪,何言一分等”这是经部引经问难有部说:照你说的受了三皈之后就有了五戒的戒体,那为什么持戒的时候在四个性罪里面可以持一条、两条、乃至四条呢?所以,并不是真正的戒体只有一条两条,是说这五条戒里面能做到几条。颂词第三句:“谓约能持说”是有部回答解释经部的问。从能持方面来说,能持一分、能持多分、满分、戒体都有的。

  三、明三品戒。同样受别解脱戒,是什么原因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俱舍论告诉我们:由三个条件,受戒时的发心清净,戒师合格,戒场清净。戒的品位高下重点是看发心的差别。“上中下随心”,发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乃至下品心受得下品戒。所以发心殊不殊胜决定了戒的品位。

  四、明三皈体。论中说到,我们皈依佛法僧三宝,到底皈依的体是什么?俱舍论告诉我们:皈依佛,就是皈依成佛的两种无学法,即佛的最高智慧,尽智、无生智;皈依僧,就是皈依成僧的有学无学法;皈依法,即是皈依涅槃。

  依世亲菩萨说:皈依佛不但是皈依佛的无学法,也皈依佛的身。佛身是最尊贵的,也是我们皈依的对象。皈依僧不但是皈依成僧的有学无学法,也要皈依圣僧的身。

  所皈依的是佛法僧,能皈依的是语表业。皈依即是求救义,向三宝求救,至心投靠三宝,把我们从苦海中解救出来。

  五、明离邪行。近事戒里有一条离欲邪行,在其他戒里都是离非梵行,而在近事戒里边,只要离开邪淫就可以了。是合法夫妻,不非时、非分的婬欲不算犯戒。离开欲邪行的义意有三:①邪行是最可呵责的,必定要离开;②在家人耽着淫欲事,离开非梵行难,离开欲邪行容易作到;③得不作律仪的功德。

  六、明娶妻不犯。这一条的特点是,一个未成家的单身男人或女人,受了五戒之后,又结婚成家了犯不犯戒?这里说明不犯戒。因为在受戒的誓言里面只断于一切有情断欲邪行,并没有断非梵行。

  七、明离虚诳语。这是说在近事戒里不立恶口、离间、绮语,而只立一个离虚诳语。为什么要立离开虚诳语?这也有三个原因:①虚诳语是最可呵斥的;②在家人容易远离虚诳语;③一切圣者投生以后天然不作。除了这三个因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开了虚诳语之后容易犯戒。如果不持虚诳语,其他的戒也持不好。

  八、明离饮酒。五戒里面离饮酒是遮戒,佛制不饮酒,是为了保护其他四个根本戒。因为饮酒心会放逸,心一放逸必犯律仪。所以,为了保护律仪决定不能饮酒。

  以上,是对已学完的第十四卷内容所作的简要回顾和梳理,一定有很多的错处和误解,还望学长和师兄们指正。

  最后,感恩师父!感恩学长带领我们学习俱舍耐心讲解,感恩小组师兄们共同学习,携手努力一起进步!

        俱舍一班学员:慧名

           2024年8月19日

 

 

 

 

 

 

 

  

  

俱舍论卷十四总结

        感恩师父慈悲教授,感恩学长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俱舍论》,感恩师兄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陪伴,以下是《俱舍论》卷十四的学习总结!

         一、明三无表:律仪、不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 1. 无表的律仪有三种:①无漏律仪(道共戒) ②静虑律仪(定共戒) ③别解脱律仪(五戒、八戒,乃至比丘戒)。 2. 不律仪:杀盗淫妄。 3. 非律仪非不律仪:善戒中,做了坏事;有恶律仪的人,做了好事。外道的不杀生、不偷盗等,看起来一样,结果是有漏的异熟果,没有超出三界。

      二、“初律仪八种,实体唯有四,形转名异故,各别不相违”。别解脱戒有八种,实体是四种(近事、近住、勤策、苾芻),因为有戒相不同(男女不同),所以名字不一样,戒体是一样的。转根不是捨戒的因缘,也不是得戒的因缘,戒体是一样的,女转男或者男转女,不需要重新受戒,因为戒体还在。 捨戒的因缘有四种:故捨、命终、形俱生(男女二根)、断善根。

     三、“若从近事,受勤策戒(沙弥),复从勤策,受苾芻戒。三种律仪,其体各别,具足顿生。故于苾芻身中,有二百六十五戒俱时而转。” “非由受后,捨前律仪,勿捨苾芻戒,便非近事等”:并不是受了后面的戒,就要捨前面的戒;捨了后头的戒,前面的戒还在。

      四、别解脱的异名:①尸罗(能平险业,汉语是清凉 ) ②妙行 (智者称扬,故名妙行) ③业(“所作自体,故名为业”,业的本身就是造作,故名为业) ④律仪(能防身语,故名律仪)⑤别解脱 ⑥业道 【第一念是别解脱,也可以叫业道。第二念以后,叫别解脱律仪】 

 

       问:为什么无表是无作又说无表是所作?

       答:①因为无表色的力量强,有了忏愧心,坏事不做,所以无表色叫不作。 ②又无表色,因为由表业和思业造作而来的,造作的是业,所以无表色也叫业。

 

       五、“唯定道二,名心随转,入定则有,出定则无,与定心俱,名心随转。别解脱戒,非心随转,异心无心,亦恒转故”。

      六、明断律仪:“未至九无间,俱生二名断”:未至地定的九个无间道,同时生的道共戒或者定共戒,叫断律仪。  

     无间道:正在断烦恼。 解脱道:烦恼已.灭完,证到择灭。1. 以世间有漏法来断烦恼是静律仪(定共戒)2. 以无漏道来断烦恼,是道共戒。 自性断:断前八品烦恼。缘缚断:断第九品烦恼跟恶戒。

     七、“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仪”:意根、眼根,二种律仪不是无表色,二种律仪正知正念,名意根律仪。“慧念为体”:正知是慧心所,正念是念心所。

 

 

     八、问:“表及无表,谁成就何?其何时分?” :表业、无表业,哪些人成就?三世来说,哪个时间成就?

    1.别解脱戒的无表色,在没有捨的情况下,第一念成就现在;第二念以后,成就过去、未来。 2. 得了静律仪,总是成就过去、未来;因为静律仪力量强,有法前得、法后得。 3. 圣者的第一念无漏法(苦法忍),在定中的时候只成就现在,过去没有得到过无漏法,不能成就过去;第二念以后,恒成就过去、未来。(得主要是讲的心法)

     “表正作成中,后成过非未。有覆过非未,有覆及无覆,唯成就现在” :表业正在作的时候,成就现在,第二念以后成就过去,没有法前得,不成就未来(表业是色法,比较钝);有覆、无覆两种无记,只成就现在。【无记的心通三世,无记的表业只通现在】

     (1)成就表业,不成就无表业:非律仪非不律仪 微劣心造作。

      (2)不成就表业,成就无表业:预流果(一果)、一来果(二果)圣者,住胎中。

      (3)成就表业,无表业:①证了一果、二果没有命终的圣者。②非律仪非不律仪 重心造作。

     (4)不成就表业、不成就无表业:凡夫住胎中。

 

      九、明得戒缘别、明时分齐。

        ① 定共戒与心同时生起,故得定地即得定戒也。入定有,出定无。

       ② 道共戒与心同时生起,圣者有道共戒(无漏的)。入定有,出定无。

      ③ 别解脱戒从师受。尽形受或一昼一夜(有部)

      ④ 恶戒是发心后,就得了戒,不需要他受,智人所呵厌故。得了恶戒就是一辈子,皈依三宝,可以断恶律仪。

 

       十、明近事戒。

       ① 有部:受了三皈依,就得五戒体,名近事。  

       ② 经部:必须受五戒,名近事。

       经部问难:如果受三皈依就得五戒的体,为什么在持五戒的时候,在四个性罪,有能学一分、能学少分、能学多分、能学满分?

      有部:五戒的戒体是有的,只是从能持方面来说持一条戒、二条戒、三条戒、四条戒。如果不是这样,应该说“受一分戒等”,既然不说受一分戒等,那么能持几条戒叫能学。

       十一、何故世尊于余律仪处,立离非梵行,唯近事一律仪中,但制令其离欲邪行?

     1. 最可呵责。侵他妻故,感恶趣故,非非梵行(非梵行不感恶趣)。

     2. 易远离故。谓邪行易远离,在家耽欲,离非梵行难,故不制离梵行也。

     3. 得不作故。① 谓诸圣者,于欲邪行,决定不作,得不作律仪(圣者得了道共戒不会再犯) ② 经生圣者(初果二果投生),性戒成就,虽易多生,亦不犯故(虽然多次投生,也不犯邪行) ③ 谓初二圣(初果二果),有自妻故,有非梵行。

 

    十二、问:诸有先受近事律仪,后娶妻妾。于彼妻妾,先受戒时,得律仪否?

     答:理实应得,勿但于一分,得别解脱律仪(对一切有情不欲邪行,得律仪戒,不是对一个有情)

    问:若尔,云何后非犯戒?(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后来结婚了,有非梵行,没有犯戒?)

     颂曰:得律仪如誓,非总于相续。(受戒的时候是发誓,我于一切有情不邪行;并没有说,我对于一切有情离非梵行。后来结婚了是非梵行,不矛盾)

     以上是《俱舍论》卷十四总结,愿师父长久住世,愿正法久住,愿我们早日通达《俱舍论》教授及心要!

                                                   慧盛

                                      202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