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大乘广五蕴论》总结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大乘广五蕴论》总结

第一次认认真真的伏案写总结,内心不是很平静,能遇到师父和各位师兄,应该是累世的缘分,尤其师父,我不知道在网上找了多久,因为一个心理学老师引导我走上了这条路,他也是一个居士,当初他给我推了很多师父的音频,他让我多听,他跟我说师父讲的法都很如法,而且都是正知正见,对于我一个初学者不会走弯路,所以我就开始听师父的课,当时听到师父的声音就感觉很亲切,听着师父的声音内心也很平静,把一些世俗的事情暂时可以抛开,一心进入佛法的世界,虽说对一些名相不是太懂,但我对师父却有了执念,一定要找到师父。所以只要看到有“法镜”两个字的公众号都会关注,而且会在后台留言,问怎么可以找到文愿法师,可一直也没有人给我回信息,今年8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就看到了“隐西寺”的公众号,当初是看到开“略论”课的一个通知,我直接就关注了,没想到会真的遇到师父,我想应该也是佛菩萨的指引,师父的召唤,所以今天和师兄们有缘走到了一起,先感恩师父和各位师兄。下面写总结(捂嘴偷笑)

虽然接触佛法也有一段时间了,但真正的参与学习也就这几个月学《广五蕴论》,这个才算步入正轨,从《广五蕴论》中,才知道我们执著的我只是一个空相,而“我”也只是一个五蕴的聚合体,身体由地水火风组成,我们的每一个想法和念头都是五蕴在作用,学习《五蕴论》就是在看着我自己,剖析我自己,看着我的种种烦恼,贪,嗔,我慢,邪见,恶作,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不接触佛法,不知道自己的世界是多么狭隘。

学习《广五蕴论》才真正明白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含义,才真正明白五蕴是为了对治“一性我执”,你说我是一个的,可五蕴就分了五个,色受想行识,不是一个,一个蕴里面又分很多,色蕴分十一个,受蕴分五个,想蕴很多,各式各样的想,行蕴: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识蕴有八个,哪一个是你?都不是你,所以说很多,那个都不是你,所以说五蕴破“一性我执”。佛说十二处是为了对治“受者我执”,你说你是能受的,到底你是眼还是鼻还是身?他们都能受,你是哪一个?所以这个就把它分成了十二处。“作者我执”,因为我是要起作用的,十八界都没有作用性,它给你加个无作用性,那到底哪一个是你,所以又讲了十八界。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各位师兄作助伴,师父作为指引我的明灯,我也可以成为一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更多有情!

感恩师父,感恩师兄们(合掌)!!!

《大乘广五蕴论》总结

感恩师父慈悲教授!感恩师兄们的陪伴!感恩佛菩萨们的加持!让我们有缘相遇共同学修佛法!

   通过学习佛法初步了解到,我们学修佛法需要次第,如果东学西学,没有一个体系明确的理论为指导的话,就没办法修行。还要学习法相,法相是非常重要的,佛教里边,有很多专门的名词,这是佛亲口说的法相,学习法相,才能够明确地知道佛所表达的内涵。

  《大乘五蕴论 》不仅是法相的基础,而且是可以实修的。首先佛告诉我们,这个“我”是“五蕴”。我们的身体不是“我”是“色蕴”,是物质的东西。因为感觉有一个“我”,“我”感觉苦、感觉快乐,这个感觉不是我是“受蕴”。“我”能够知道一切,知道外边的苦的、乐的、好的、坏的,这个知道的能够想象的心不是“我”是“想蕴”。 “我”能够造作意志,能够行动,这不是“我”是“行蕴”。令“我”能够知道一切,了别一切法的这个根本的东西,也不是“我”是“识蕴”。这样去找一个“我”是没有的,我就是五蕴。佛在世的时候,把世间上一切东西归纳成五蕴,知道五个蕴之后,用“五蕴”的法来检查对照自己来破“人我”的执着。

   五蕴为什么一定是五个?不能多也不能少,有四个原因:根据麤细的次第;根据染的次第;根据器的次第;根据界别的次第,安立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次第,佛的法相、法数是决定的,因为符合真理,一分一毫都不能动,五蕴决定是五个,十二处决定是十二个,十八界决定是十八个。

   学习中了解原来我对实际情况有着颠倒的认知,认为我是常一自主、独立实有的,我能掌控我的身心世界,一切以我为中心,特别是对我和与我有关的人事物产生执着,因此产生了很多的烦恼,身心痛苦,不能自在。

产生烦恼的根源是无明我执,六个为根本烦恼:贪、嗔、慢、无明、邪见、疑。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主要是后面的无明、邪见、疑,这三个烦恼是见所断的,其它的烦恼属于修所断的。六根本烦恼升起了,后面还有二十个随烦恼也跟着升起来。所以先要了解烦恼的定义和根源,在修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这些心王、心所起到什么作用,会带来什么痛苦,再去了解烦恼的过患,然后找到对治烦恼的方法,才可以慢慢解脱自己内心的痛苦。

      师父在讲解中以讨论的方式,结合心理学举例说明,烦恼心所会引发哪些心理疾病,应该如何对治。经过检查对照自己,发现平时的犹豫不决是因为散乱心所,散乱是贪嗔痴的一分,贪瞋痴心一起来之后,把心王心所原本专注的心转移,把它流散开,注意力流到其他地方去了,以此引发的心理疾病是选择困难症,所以无论是小事还是重要的大事,心里面没有底,什么事情都很难做决定,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做选择时会提醒自己要抓重点,尽快做出决定;散乱还影响了做事的效率,因为一直东想西想,心不能专注一境,浪费很多时间。严重散乱非常消耗人的精力,经常提不起精神,感觉很疲惫,在打坐的过程中更是障碍了观想和思维法义,能够对治散乱的重要方法就是数息观,还有密护根门,正知而行。

     蕴、处、界都是分析宇宙的万物,佛说五蕴是对治“一性我执”,我认为“我”是一个的,但实际上五蕴有五个, 不是一个,每个蕴里边又分很多。色蕴十一个。受蕴五个。想蕴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想。行蕴: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识蕴,有八个。哪一个是我?因为很多,不是一个,都不是我; 说十二处是对治“受者我执”,我说“我”是能受的,那到底我是眼,还是鼻,还是身?他们都能受,我是哪一个?这里分成了十二处;说十八界是对治 “作者我执”,因为是“我”要起作用的,那十八界都没有作用性,那到底哪一个是我?所以,佛说蕴、处、界,主要对治三种我执。

    学习五蕴,了解清楚心王心所,调整自己的心,将佛法落实到生活中,整个认识到自己的烦恼,然后去对治才有用。生活中的状态是散乱、掉举、放逸、还是失念,想一想对治的方法,散乱由正知心所对治,放逸由不放逸心所对治,失念由正念心所对治。从修行根本处着手,从念头上、心识上找到我们烦恼痛苦的根源,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修行。

   佛法是打开智慧的钥匙,必须依止善知识来闻思修佛法,根除烦恼障碍,精进修习善法,获得智慧,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

     愿师父法体安康!常转法轮,佛法恒住世,功德日增长!愿我们都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学习五蕴论和广五蕴论最大的感受,是明白了这个造业的我,是众多色法和心法及不相应行法的集合,没有一个独立实有的我。既然这个我是非实有,那么这些因为我执生贪嗔痴等种种烦恼也可以被对治。

 

五蕴论提供了一个帮助我们了解自身身心及外境的构成,从多种构成之间的互相观待,来破除一性我执、受、作这样的我执,开了千部论主世亲菩萨自身撰写大乘唯识学派论著的先河,给大乘的学人一个简洁又内涵丰富深邃的接引。

师父以别开生面的讲解,把论中诸多烦恼心所的升起,过患,正对治等透过讲受,引导学员进行自我观察辩论,课后答题等一个系列的方式,让学人对于生涩的论典渐渐将文字性资料,能落实到日常修行。帮助弟子厘清了一个问题,即修行就是透过了解自身心,用佛法的正理来对治烦恼心所,将善法心所不断升起。

此理路和落实理路的一套教学方式令弟子受益良多。半年以来,本来对佛法迷迷糊糊对修行茫然的我,因为参与了学习,学会了观察自己的烦恼,也不会因为偶尔升起一些烦恼没办法解决感到沮丧,觉得学佛没什么作用。

记得一次西安的一些法友聚会迎接一位大德路过,由于安排地点较远,离我家有二十多站地铁转四趟不同线路,得一个多小时。临出门法友又打电话,让我负责买这次聚会的水果。我虽没有拒绝也买了东西,但拎着十几斤水果背着聚会东西挤晚高峰地铁,心里真是怨气重重,心想为什么要我买东西,她们离那么近非得让我花钱,我又花钱又受累不值得啊下次再也不要买东西了让他们买。这样一想,由于最近刚好学了悭吝心所,才惊讶发现自己原来还挺吝啬。

本来以为自己日常还算大方,仔细观察发现不是日常大方,是日常的那些客套没有触及到自己的利益,没有让这个“我”吃苦受累,一旦让这个我受一点点辛苦,马上这些烦恼心所一个个就会蹦出来,令人心难平静三门造业。

这样能观察能思维后,赶紧透过一些对治法,思维布施的果报,想到水果不仅是供给聚会,最主要是供给僧人的,这样的福报那么大自己受一点辛苦算不上什么事。

很快又愉快的去参加了聚会,路过饭馆还又给一位师兄打包了下午饭,怕他路程远没吃饭。

这些善心所的升起,令我又感到通过思维训练我们是可以改善自己的。

以上就是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感恩师父的教学师兄们的帮助。

 

        学第一遍大乘五蕴论的时候,跟这部论还不是太熟悉。然后学起来也比较吃力。然后开始学第二遍,大乘广五蕴论的时候呢,就有了学第一遍的基础,再学第二遍的时候就轻松一点。以前没有深入了解的一些心所,在广五蕴论里面得到了更加完整一些的补充。

        之前如果遇到了的烦恼,自己可能会很纠结,不然就是去求助身边的人。但是可能也得不到非常究竟的解决,或者就是不停的去内耗,学习了这部论之后,我发现自己再起了烦恼以后,首先不是去想着去内耗。或者是去求助。而是自己慢慢的静下来,自己去分析。分析这个烦恼的原因。我为什么会起这样的烦恼?这个烦恼因什么而起?不断的去追溯到它的根源问题。然后一点点的去对治它。或者一点点的转化它。虽然并没有做到对每一个心所能够完全的融会贯通,但至少自己有了一点认识他的能力,接下来就是不断的去串习,然后提高自己解决烦恼的能力。甚至从根本究竟的去认识它,让这个烦恼来的时间会更短。不会长时间的去耗在上面。

        就比如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信、欲、勤安。这个我的感触非常的深,我学这个课程刚开始的的时候是经常感受不到意乐,学起来很辛苦。经常学着学着就不想学了。懈怠很严重,后面渐渐在组长师兄的组织下,课程不断的深入,诸位同修师兄们也非常的积极和踊跃。自己也得到了一些鼓励。也渐渐的对于学习佛法的这个信心有了增长。当信心增长了以后,就产生了特别想去学习的这种欲乐心,也体验到了越学越快乐的感觉。渐渐的希望更加精进地去学习,最后发现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非常的安乐。当深挖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去一点一点的了解自己,破除很多的疑惑后。内心非常的踏实,同时感叹到诸佛菩萨的智慧能力不可思议。内心不再像一颗浮在水中的小草一样飘忽不定。在内心中也生长了一点坚定的力量。

        也渐渐的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重新的去认识自己的身心世界。我重新的去认识、重新的去了解。然后尝试着慢慢的去改变。一点点来改变自己的烦恼。

         遇到了问题先不要第一时间去想着怪别人。也尝试去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学会自己静下心来慢慢的去分析。先去找自己的问题,了解它,分析它,然后再去解决它。因为这个原因,也增进了我与身边人的关系。让彼此能更加的和谐。

        我觉得这部论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像我这种特别容易内耗的人。非常容易起烦恼心的人。这部论让我有了能够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的机会。虽然自己融汇贯通的能力还非常的小,但至少自己有了这个机会去不断的在生活当中应用,来串习。

        最后非常的感恩师父能够开设这个唯识班。宣讲这部论典,感恩师父的慈悲教授。感恩这么多的组长师兄辛勤的付出,组织大家。每节课学习完了都会布置思考题。让我们增长思慧的能力。每节课的准备。消文时候帮助我们更正。还有补充。不断的去拓展我们的知识面。也感恩这么多的师兄能够共同的学习,共同的陪伴。让彼此都共同的去进步。感恩大家能够共同去塑造这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的分享结束。感恩大家!

对自我的剖析

感恩诸佛菩萨的加持,师父辛勤教授,师兄们的随伴,对自己学习广五蕴论的一些小体会分享给大家。

慧悦师兄每次学完都会说让我们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要认真总结一下,而我却是那个最怕写总结的人,每次学习听大家分享时,心里思绪万千有很多的想法,自己在想我也要好好写一下分享出来,但提笔时却不知从何而写,这次广五蕴论的学习很惭愧认为自己学的不好,这次学习最深的感悟就是了解了各种名相的含义及五个根本烦恼和二十个随烦恼,常听师父讲要想抓小偷就要了解小偷长什么样,什么特征,形象,只有认真掌握好了,小偷才能抓到,而学习五蕴中对这诸多烦恼的解释,就是在剖晰小偷什么时候的形象,它什么时侯进入了内心,是什么状态,该怎么才能发现它,贪,嗔,痴,慢,疑及名种的大小随恼都时刻追随着我们,事实上根本都不是我自己在做主,而是各种的烦恼在主宰我们,心经中讲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引发了诸多烦恼,若我们心力不强便幺随它而去,没学习五蕴之前是不会去观察的,好比这个贪在生活中对我而言无处不在,像我平常时间比较紧张,学法时间会比较少,老在想等我有空了一定好好学习,但当我有时间拿住手机无意中看到一个小短剧,那个心实在是不能自拔,非要把它看到大结局,这时心是愚昧无痴的被境转了,还有我那个贪睡,早起时老给自己找理由,哎呀多睡会吧晚上睡的晚,要不然对身体不好,种种的贪心遇境便被转了,事后又懊悔不己认为浪费了时间,学习五蕴论了解这些心所过后,慢慢学玄了观察和对治,小视频手机链接都给它删了,不对境贪心生起便玄少很多,要多去思维无常对治,不能再贪了,无常随时会到来,无老无少,生死不定,这期生命结束不知会到哪里去,堕入恶道可怕。一定不能放逸了?论中讲到云何不放逸呢?谓放逸对冶,依止无贪乃至精进,舍诸不善,修彼对治诸善法,告诉了我们了对治之法。然而想想论中讲的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哪个我没有呢,要是不学习,这些心所我也不会看到自己都全占了,五蕴中讲的这些烦恼形象真得多去思维看看,还有疑心所我也是很严重,才开始学佛时对佛菩萨生不起信心,老在想佛怎么不加持我呢怎么诵经做功德,孩子还是不听话呢,做事时怀疑自己老不如他人,对境时疑心疑鬼老认为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像前段时间在塔尔寺和师父供灯时,师父亲自摆了个正法久住,我们这片灯紧挨那几个字,突然我们这片点的灯翻了,着起火来,我就会在那想是不是我没把酥油灯放好给弄翻了,会不会影响了大家的心情,又在怀疑自己,我是不是做什么事都那么没出息就容易出错呢,心里七上八下的,没想到师父却很淡然,也很欢喜的说,来发个朋友圈让大家看我们点的灯多好,你们看全场是不是我们的灯最亮了,那时不禁赞叹师父的大智慧,换个角度转个念结果却截然不同,我七上八下的心,怀疑自己的心顿然消除,供灯是我们的心意菩萨知道,何必让外境来影响自己而生烦恼,当时疑烦恼便消失无踪了,欢喜之心尤然而生,塔尔寺供灯让自己收获满满。这次不断学习后发现哦原来疑心升起这都是自己的信心不够,智慧不够,文中讲云何不信?谓信所治,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能与懈怠所依为业。这都是对业果不正信,心不清净的原因,书中把各种的烦恼心所祥细地一一介绍并部析,师父也给我们讲了对治的方法,这次学习呢也是受益非浅,学的不好但发现不自觉中会慢慢观察自己了,但对这些烦恼还没有认真常握好,希望在百法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诸多烦恼如何升起,今能够更加努力的把这些心所掌握好,运用起来对治自己的种种不好的习气,能够升起强烈的信心,相信在师父的引领下,佛菩萨的加持下,我们定能不断成长,走向解脱,这是自己的些许体悟,写的不是太好,感恩师父,感谢大家的耶听!愿佛菩萨加持我们大家都能违缘消除,智慧增长,精进修法[合十][合十][合十]

广五蕴论总结,五月份开始学习,非常感恩师父,感恩师兄们的陪伴,一个人学很难坚持,整个团队一起学不知不觉就学完了一本又一本论,真的非常感恩大家!

这几天把五蕴论跟广五蕴论又全部背了一遍,认认真真把每个心所的体性跟业用都过了一遍,然后再自己不看书把整个框架写了出来,这样记忆深刻;

五蕴(都是有为法不摄无为法)分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又分为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称为内色;

还有五境/尘/处/界即: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除地水火风四大种),也称为外色;

还有无表色。

受蕴是受心所;

想蕴是想心所;

行蕴是四十九个心所加上十四个心不相应行共六十三个:心所分为触、作意、思(加上受、想称为五遍行心所);欲、胜解、念、定/三摩地、慧(称为五别境心所);十一个善心所:无贪、无嗔、无痴、信、惭、愧、精进、不放逸、轻安、舍、不害。

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无明、慢(七个慢: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邪慢、卑慢、增上慢)、疑、见(萨迦耶见、边见、见取、戒禁取见、邪见);二十个随烦恼:不信,无惭、无愧、不正知、失念、懈怠、放逸、昏沉、散乱、掉举、骄、谄、诳、悭、覆、嫉、忿、恨、恼、害;四不定:恶作、睡眠、寻、伺;总共四十九个心所;

还有十四个心不相应行:得、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

识蕴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共八识。

十二处分为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法处包含受蕴、想蕴、行蕴、无表色、无为法;意处包含识蕴。

十八界分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七心界包含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意界。

无为法分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真如。

 

其中对自己受益最大的是恶作心所,恶作有四种,两种善的两种恶的,但是听完师父的开示后真的是受益匪浅,师父说不论是善或者恶的恶作,它们本身不是什么好心所,恶作心所本身属于不定,不管善还是恶都属于不定的,它是个不稳定的东西,所以我们一定要进入胜解或者以正知正念来对治,最重要的对治是需要信心,长时间的恶作就会产生巨大的疑心,疑烦恼,怀疑就会出来,尤其是内耗自己,认为自己很差劲哪里做得不好一直在后悔,要修随喜善的忏悔来对治。

 

最后感恩师父,感恩组长的付出,感恩师兄们的陪伴,愿我们大家都能在这个修行成佛的道路上一直坚持学习不掉队,早日成就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