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十九卷总结——净智
引用于 心愿 在 2025年5月16日, 下午8:00俱舍论颂述论本十九卷
见灭道所断 邪见疑相应
及不共无明 六能缘无漏
于中缘灭者 唯缘自地灭
缘道六九地 由别治相因
贪瞋慢二取 并非无漏缘
应离境非怨 静净胜性故
释曰。初一行颂总明。第二行颂别释。第三行颂简法。见灭道所断者。谓见灭所断。取邪见。疑。无明三。见道所断。取邪见。疑。无明三。各三成六。颂言相应者。谓与见疑相应无明也。及不共无明者。总名无明也。六能缘无漏者。此六烦恼。亲迷灭道。名无漏缘。除此六外。所余烦恼。皆有漏缘。义可准知。
于中缘灭者。唯缘自地灭者。于六烦恼中。缘灭谛者。唯缘自地择灭。不缘他地择灭。以九地灭。上下相望。非因果故。故缘自地。非他地也。谓欲界系三种随眠。唯缘欲界诸行择灭。乃至有顶三种随眠。唯缘有顶诸行择灭。缘道六九地者。六烦恼中。缘道谛者。通缘六地及九地道。
论云。谓欲界系三种随眠。唯缘六地法智品道。(六地。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唯此六地。有法智品也)。若治欲界。若能治余。皆彼所缘。以类同故。(解云。未至地法智。能治欲界也。中间等五地法智品。能治余上界也。皆彼所缘者。此六地法智品。虽治不同。皆为欲界三惑所缘。以同是法智品类故。皆得缘之也。)缘九地者。色无色界八地各有三种随眠。一一能缘九地类智品道。(九地。谓未至等。更加三无色。除有顶也。)若治自地。若能治余。皆彼所缘。以类同故。(已上论文。)(解云。若治自地者。谓类智品。治当地也。治余地者。谓类智品治余七地。此九地道。虽治不同。皆为八地三惑所缘。以同是类智品故。)
由别治相因者。释上缘道六九地也。一由别治。二由相因也。由相因者。由互相望为同类因。若缘法智。即缘六地者。以六地道。各互相望。同类因故。若缘类智。即缘九地者。以九地道。各互相望。同类因故。
由别治者。谓类智品。不治欲界。名别治也。虽法。类智。亦互相因。而类智品。不治欲界。故类智品。非欲三所缘。论云。法智品。既能治色无色。彼应为八地各三所缘(问也)。非此皆能治色无色。苦集法智品。非彼对治故(答也)。(解云。上界苦集细。欲界苦集粗。缘粗不可断细。故缘欲界苦集。不能治上也。缘细以可断粗。故灭道法智。能治上也。)
又论云。亦非全能治色无色。不能治彼见所断故。
(解云。以上界见惑。唯类忍断。若异生断。唯俗智断。唯有顶地。非异生断故。故灭道法智。不能全治也。)又论云。二初无故。非彼所缘。(解云。答前问也。一四谛中。阙初苦集。二见修断中。阙初见断。故言二初无也。由此二无。故法智品。非彼八地各三所缘。)又论云。即由此因。显遍行惑。有缘诸地苦集无遮。境互为缘因。非能对治故。
(解云。即由此因者。由前缘灭自地。缘道六九地因也。故显遍行中。九上缘惑。能缘上八地苦集无遮也。境互为缘因者。简灭谛也。以九地苦集境。互为增上缘。互为能作因。由互为缘因故。缘诸地苦集无遮也。非能对治故者。简道谛也。为苦集境非能对治故。或缘一地。或二合缘。乃至总缘八地。不同缘道谛。若缘一地时。即缘六地。或缘九地。故言非能对治也。)
贪瞋慢二取。并非无漏缘者。灭谛下贪。瞋。慢。见取。及道谛下。贪。瞋。慢。见取。戒禁取。此等烦恼不缘灭道。名非无漏缘。
应离者。明贪不缘灭道。以贪随眠应舍离故。若爱灭道。是善法欲。非是贪也。
境非怨者。明瞋不缘灭道。以瞋缘怨境。灭道非怨。故非瞋境也。
静者。明灭道非慢境也。慢缘粗动。灭道寂静故。非慢境也。
净者。明灭道谛非戒禁取境也。非净执净。是戒禁取。灭道真净。故非戒禁取境也。
胜性者。明灭道非见取境也。灭道真胜。执以为胜。非见取也。是故贪等。不缘无漏。
俱舍论颂述论本十九卷
见灭道所断 邪见疑相应
及不共无明 六能缘无漏
于中缘灭者 唯缘自地灭
缘道六九地 由别治相因
贪瞋慢二取 并非无漏缘
应离境非怨 静净胜性故
释曰。初一行颂总明。第二行颂别释。第三行颂简法。见灭道所断者。谓见灭所断。取邪见。疑。无明三。见道所断。取邪见。疑。无明三。各三成六。颂言相应者。谓与见疑相应无明也。及不共无明者。总名无明也。六能缘无漏者。此六烦恼。亲迷灭道。名无漏缘。除此六外。所余烦恼。皆有漏缘。义可准知。
于中缘灭者。唯缘自地灭者。于六烦恼中。缘灭谛者。唯缘自地择灭。不缘他地择灭。以九地灭。上下相望。非因果故。故缘自地。非他地也。谓欲界系三种随眠。唯缘欲界诸行择灭。乃至有顶三种随眠。唯缘有顶诸行择灭。缘道六九地者。六烦恼中。缘道谛者。通缘六地及九地道。
论云。谓欲界系三种随眠。唯缘六地法智品道。(六地。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唯此六地。有法智品也)。若治欲界。若能治余。皆彼所缘。以类同故。(解云。未至地法智。能治欲界也。中间等五地法智品。能治余上界也。皆彼所缘者。此六地法智品。虽治不同。皆为欲界三惑所缘。以同是法智品类故。皆得缘之也。)缘九地者。色无色界八地各有三种随眠。一一能缘九地类智品道。(九地。谓未至等。更加三无色。除有顶也。)
若治自地。若能治余。皆彼所缘。以类同故。(已上论文。)(解云。若治自地者。谓类智品。治当地也。治余地者。谓类智品治余七地。此九地道。虽治不同。皆为八地三惑所缘。以同是类智品故。)
由别治相因者。释上缘道六九地也。一由别治。二由相因也。由相因者。由互相望为同类因。若缘法智。即缘六地者。以六地道。各互相望。同类因故。若缘类智。即缘九地者。以九地道。各互相望。同类因故。
由别治者。谓类智品。不治欲界。名别治也。虽法。类智。亦互相因。而类智品。不治欲界。故类智品。非欲三所缘。论云。法智品。既能治色无色。彼应为八地各三所缘(问也)。非此皆能治色无色。苦集法智品。非彼对治故(答也)。(解云。上界苦集细。欲界苦集粗。缘粗不可断细。故缘欲界苦集。不能治上也。缘细以可断粗。故灭道法智。能治上也。)
又论云。亦非全能治色无色。不能治彼见所断故。
(解云。以上界见惑。唯类忍断。若异生断。唯俗智断。唯有顶地。非异生断故。故灭道法智。不能全治也。)又论云。二初无故。非彼所缘。(解云。答前问也。一四谛中。阙初苦集。二见修断中。阙初见断。故言二初无也。由此二无。故法智品。非彼八地各三所缘。)又论云。即由此因。显遍行惑。有缘诸地苦集无遮。境互为缘因。非能对治故。
(解云。即由此因者。由前缘灭自地。缘道六九地因也。故显遍行中。九上缘惑。能缘上八地苦集无遮也。境互为缘因者。简灭谛也。以九地苦集境。互为增上缘。互为能作因。由互为缘因故。缘诸地苦集无遮也。非能对治故者。简道谛也。为苦集境非能对治故。或缘一地。或二合缘。乃至总缘八地。不同缘道谛。若缘一地时。即缘六地。或缘九地。故言非能对治也。)
贪瞋慢二取。并非无漏缘者。灭谛下贪。瞋。慢。见取。及道谛下。贪。瞋。慢。见取。戒禁取。此等烦恼不缘灭道。名非无漏缘。
应离者。明贪不缘灭道。以贪随眠应舍离故。若爱灭道。是善法欲。非是贪也。
境非怨者。明瞋不缘灭道。以瞋缘怨境。灭道非怨。故非瞋境也。
静者。明灭道非慢境也。慢缘粗动。灭道寂静故。非慢境也。
净者。明灭道谛非戒禁取境也。非净执净。是戒禁取。灭道真净。故非戒禁取境也。
胜性者。明灭道非见取境也。灭道真胜。执以为胜。非见取也。是故贪等。不缘无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