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二
引用于 雪蘭 在 2025年3月23日, 下午7:551、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就能对这个论有一个大的框架,哪几卷是讲道前基础的,哪些卷是讲共下士道的内容,共中士道的内容及上士道的内容;我们每学一个论的时候,要知道这个论的结构,这个论的目的,这个论与其它的一些论有什么相关的内容。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
答: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显宗的《现观庄严论》和密宗的《中论》两种次第,《现观庄严论》是由广行派弥乐菩萨传给无著菩萨一直传到阿底峡尊者;《中论》是由深见派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一直传到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得到了显、密的完整传承,后把两派的思想汇归到《菩提到次道炬论》。
1、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就能对这个论有一个大的框架,哪几卷是讲道前基础的,哪些卷是讲共下士道的内容,共中士道的内容及上士道的内容;我们每学一个论的时候,要知道这个论的结构,这个论的目的,这个论与其它的一些论有什么相关的内容。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
答: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显宗的《现观庄严论》和密宗的《中论》两种次第,《现观庄严论》是由广行派弥乐菩萨传给无著菩萨一直传到阿底峡尊者;《中论》是由深见派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一直传到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得到了显、密的完整传承,后把两派的思想汇归到《菩提到次道炬论》。
引用于 觉道 在 2025年3月23日, 下午10:571.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的问题有:掌握每个科判当中所引的经论、所用的正理、所举的譬喻,以此了解其中的法义;在实修时,也要按照科判而对所学的法类依次作观修和止修。如果在闻、思、修时不依照科判,而将所有内容混杂在一起,即便所思维的都是正法,也很难借此来调伏心续。
在初学时,应该先概略地了解道次第的整体架构,之后再充实每个法类的内涵,逐渐加深加广;若只钻研其中某个法类,效果则会非常有限。关于这一点,在《掌中解脱》中有提到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人,平时并未储藏稻米、麦子及豆子等粮食,即便他获得一把稻米或麦子,对他而言也没有多大的用处,最后甚至会将它丢弃;同样的,如果自心当中道次第的架构不够完,在阅读经论后,就不知道该将所学的内涵加入哪种法类来实修。相反的,如果那个人已经有几斤的稻米、麦子及豆子等,就可以将他所得到的那一把稻米或麦子加入已有的稻、麦中;同样的,如果自心当中道次第的架构完整,便能轻易将所学的经论内涵结合道次第的法类来实修。因此,如果心中道次第的架构完整,无论其内涵是深或浅,都能在实修后有显著的进步。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
(1)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显义空性次第”和“隐义现观次第”两种。其中显义空性次第的部分,主要透由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理聚六论》将它的内涵阐释出来;隐义现观次第的部分,则是透由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将其内涵清楚地呈现。
(2)【显义空性次第】的部分:
【深观派】释迦世尊--文殊菩萨--龙树菩萨--佛护/月称--大正理杜鹃--小正理杜鹃--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
【隐义现观次第】的部分:
【广行派】释迦世尊--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圣解脱军--大德解脱军--最圣君--调伏君--寂护--狮子贤--古萨利--小古萨利--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
附:
【伟大行派】释迦世尊--文殊菩萨--寂天菩萨--唉那达里--勇金刚--小古萨利--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
(来源于录音:《略论》学习讨论11 + 菩提道次第师师相传资料)
1.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的问题有:掌握每个科判当中所引的经论、所用的正理、所举的譬喻,以此了解其中的法义;在实修时,也要按照科判而对所学的法类依次作观修和止修。如果在闻、思、修时不依照科判,而将所有内容混杂在一起,即便所思维的都是正法,也很难借此来调伏心续。
在初学时,应该先概略地了解道次第的整体架构,之后再充实每个法类的内涵,逐渐加深加广;若只钻研其中某个法类,效果则会非常有限。关于这一点,在《掌中解脱》中有提到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人,平时并未储藏稻米、麦子及豆子等粮食,即便他获得一把稻米或麦子,对他而言也没有多大的用处,最后甚至会将它丢弃;同样的,如果自心当中道次第的架构不够完,在阅读经论后,就不知道该将所学的内涵加入哪种法类来实修。相反的,如果那个人已经有几斤的稻米、麦子及豆子等,就可以将他所得到的那一把稻米或麦子加入已有的稻、麦中;同样的,如果自心当中道次第的架构完整,便能轻易将所学的经论内涵结合道次第的法类来实修。因此,如果心中道次第的架构完整,无论其内涵是深或浅,都能在实修后有显著的进步。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
(1)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显义空性次第”和“隐义现观次第”两种。其中显义空性次第的部分,主要透由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理聚六论》将它的内涵阐释出来;隐义现观次第的部分,则是透由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将其内涵清楚地呈现。
(2)【显义空性次第】的部分:
【深观派】释迦世尊--文殊菩萨--龙树菩萨--佛护/月称--大正理杜鹃--小正理杜鹃--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
【隐义现观次第】的部分:
【广行派】释迦世尊--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圣解脱军--大德解脱军--最圣君--调伏君--寂护--狮子贤--古萨利--小古萨利--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
附:
【伟大行派】释迦世尊--文殊菩萨--寂天菩萨--唉那达里--勇金刚--小古萨利--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
(来源于录音:《略论》学习讨论11 + 菩提道次第师师相传资料)
引用于 慧如 在 2025年3月25日, 下午5:481.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熟悉科判,建立完整的“道次第”架构,再去充实各个科判的内涵,逐渐加深加广。这样就不会因为学习的内容繁多而产生退心,或无法收摄其中道理,而不知如何实修;
②在学习别的经论时,能把内涵结合到“道次第”中,而不会把所学的内容混杂在一起;
③以科派来了解其中的法义,对照自心调伏心续,在实修时,按照科判对应所学的法类,依次做止修和观修。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
答:开展出显义的空性次第和隐义的现观次第,显义的部分主要是透由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理聚六论》将它的内涵展示出来,隐义的部分是由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将其内涵展现出来。
具悲导师释迦世尊
弥勒菩萨
文殊菩萨
无著菩萨
(广行派)龙树菩萨
(深观派)寂天菩萨
(伟大行派)世亲菩萨
玛达根巴
那迦菩提
佛护
月称
大正理杜鹃
小正理杜鹃
金洲大师
阿底峡尊者
阿雅德瓦
释迦弥遮
清辩
唉那达里
勇金刚
小古萨利
金洲大师
阿底峡尊者
慧坚
方象
圣解脱军
大德解脱军
最胜军
调伏军
寂护
狮子贤
古萨利
小古萨利
金洲大师
阿底峡尊者
功德光
1.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熟悉科判,建立完整的“道次第”架构,再去充实各个科判的内涵,逐渐加深加广。这样就不会因为学习的内容繁多而产生退心,或无法收摄其中道理,而不知如何实修;
②在学习别的经论时,能把内涵结合到“道次第”中,而不会把所学的内容混杂在一起;
③以科派来了解其中的法义,对照自心调伏心续,在实修时,按照科判对应所学的法类,依次做止修和观修。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
答:开展出显义的空性次第和隐义的现观次第,显义的部分主要是透由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理聚六论》将它的内涵展示出来,隐义的部分是由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将其内涵展现出来。
具悲导师释迦世尊 |
|||||||||||
弥勒菩萨 |
文殊菩萨 |
||||||||||
无著菩萨 |
龙树菩萨 |
寂天菩萨 |
|||||||||
世亲菩萨 |
玛达根巴 |
那迦菩提 |
佛护 |
月称 大正理杜鹃 小正理杜鹃 金洲大师 阿底峡尊者 |
阿雅德瓦 |
释迦弥遮 |
清辩 |
唉那达里 勇金刚 小古萨利 金洲大师 阿底峡尊者 |
|||
慧坚 |
方象 |
圣解脱军 大德解脱军 最胜军 调伏军 寂护 狮子贤 古萨利 小古萨利 金洲大师 阿底峡尊者 |
功德光 |
引用于 觉明 在 2025年3月28日, 上午11:01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科判是大纲,有清晰的层级逻辑,适合修行者由浅入深的修行,一般是不可跳越的。其次科判只是帮助我们修行的工具,真正修行是否成功是看内心的改变,是否升起菩提心,这时科判并非那么重要。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
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的两种核心修学次第是 “深观派”(侧重智慧)与 “广行派”(侧重方便),这两大传承最终由阿底峡尊者融汇并传入西藏,成为后世“菩提道次第”体系的重要源头。具体传承脉络如下:1. 深观派(甚深见派)- 核心依据: 以《般若经》空性思想为核心,强调“缘起性空”的智慧修持,代表经典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等。- 传承祖师: 1. 文殊菩萨(般若法门的根本传承者) 2. 龙树菩萨(中观学派奠基人,著《中论》等阐释空性) 3. 月称论师(继承龙树思想,著《入中论》等) 4. 寂天论师(《入菩萨行论》融合般若与菩萨行) → 最终汇归至 阿底峡尊者(师从金洲大师等,继承中观应成派见地)。- 特点: 注重破除实执,通过胜义谛的观修直接契入空性。2. 广行派(广大行派)- 核心依据: 以《般若经》的“菩萨万行”为基础,强调慈悲、菩提心与六度四摄的方便道,代表经典如《大般若经》《华严经》等。- 传承祖师: 1. 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系统诠释《般若经》的修行次第) 2. 无著论师(瑜伽行派代表,著《瑜伽师地论》) 3. 世亲论师(阐发唯识与菩萨道) 4. 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的主要上师之一,传授菩提心修法) → 最终汇归至 阿底峡尊者(将弥勒-无著系的广行教法带入西藏)。- 特点: 强调世俗谛的积资净障,通过菩提心与菩萨行渐次成就佛果。阿底峡尊者的融汇阿底峡尊者依止金洲大师(广行派)与明杜鹃菩萨化身(深观派)等十二位上师,将两大传承整合为 “道次第”体系,并写入《菩提道灯论》,奠定藏传佛教(尤其是格鲁派)的修学框架: - 深观派 → 形成“ 胜义菩提心 ”(空性智慧)的修持; - 广行派→ 形成“ 世俗菩提心 ”(慈悲与方便)的修持。 二者相辅相成,构成“ 方便与智慧双运 ”的完整道次第。补充说明- 《现观庄严论》是广行派诠释《般若经》的关键论典,将般若经的隐义修行次第显化。 - 在藏传中,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进一步系统化了两大传承的融合,明确“ 止观双运”为终极修法。 这两大传承的汇归,体现了大乘佛法“ 悲智双运”的根本精神。
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科判是大纲,有清晰的层级逻辑,适合修行者由浅入深的修行,一般是不可跳越的。其次科判只是帮助我们修行的工具,真正修行是否成功是看内心的改变,是否升起菩提心,这时科判并非那么重要。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
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的两种核心修学次第是 “深观派”(侧重智慧)与 “广行派”(侧重方便),这两大传承最终由阿底峡尊者融汇并传入西藏,成为后世“菩提道次第”体系的重要源头。具体传承脉络如下:1. 深观派(甚深见派)- 核心依据: 以《般若经》空性思想为核心,强调“缘起性空”的智慧修持,代表经典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等。- 传承祖师: 1. 文殊菩萨(般若法门的根本传承者) 2. 龙树菩萨(中观学派奠基人,著《中论》等阐释空性) 3. 月称论师(继承龙树思想,著《入中论》等) 4. 寂天论师(《入菩萨行论》融合般若与菩萨行) → 最终汇归至 阿底峡尊者(师从金洲大师等,继承中观应成派见地)。- 特点: 注重破除实执,通过胜义谛的观修直接契入空性。2. 广行派(广大行派)- 核心依据: 以《般若经》的“菩萨万行”为基础,强调慈悲、菩提心与六度四摄的方便道,代表经典如《大般若经》《华严经》等。- 传承祖师: 1. 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系统诠释《般若经》的修行次第) 2. 无著论师(瑜伽行派代表,著《瑜伽师地论》) 3. 世亲论师(阐发唯识与菩萨道) 4. 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的主要上师之一,传授菩提心修法) → 最终汇归至 阿底峡尊者(将弥勒-无著系的广行教法带入西藏)。- 特点: 强调世俗谛的积资净障,通过菩提心与菩萨行渐次成就佛果。阿底峡尊者的融汇阿底峡尊者依止金洲大师(广行派)与明杜鹃菩萨化身(深观派)等十二位上师,将两大传承整合为 “道次第”体系,并写入《菩提道灯论》,奠定藏传佛教(尤其是格鲁派)的修学框架: - 深观派 → 形成“ 胜义菩提心 ”(空性智慧)的修持; - 广行派→ 形成“ 世俗菩提心 ”(慈悲与方便)的修持。 二者相辅相成,构成“ 方便与智慧双运 ”的完整道次第。补充说明- 《现观庄严论》是广行派诠释《般若经》的关键论典,将般若经的隐义修行次第显化。 - 在藏传中,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进一步系统化了两大传承的融合,明确“ 止观双运”为终极修法。 这两大传承的汇归,体现了大乘佛法“ 悲智双运”的根本精神。
引用于 慈慧健康 在 2025年3月28日, 下午4:44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一切圣教不相违的前提下,总摄各科判内容。佛法有大小乘,显密宗。是佛针对不同根器,或同一根器不同阶段如中士道、下士道、上士道、所讲的法,有开权有显实,所有圣教都具有增长断、证功德不相违。重在摄心修持。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般若蜜多乘二种:
广行传承:释迦摩尼佛传 弥勒菩萨传 无著菩萨传世亲菩萨传传金洲大师传阿底峡尊者
深见传承:释迦摩尼佛传文殊菩萨传 龙树菩萨传月称菩萨 传寂天菩萨后传入阿底峡尊者。
尊者将两传承融汇为《菩提道炬论》
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一切圣教不相违的前提下,总摄各科判内容。佛法有大小乘,显密宗。是佛针对不同根器,或同一根器不同阶段如中士道、下士道、上士道、所讲的法,有开权有显实,所有圣教都具有增长断、证功德不相违。重在摄心修持。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般若蜜多乘二种:
广行传承:释迦摩尼佛传 弥勒菩萨传 无著菩萨传世亲菩萨传传金洲大师传阿底峡尊者
深见传承:释迦摩尼佛传文殊菩萨传 龙树菩萨传月称菩萨 传寂天菩萨后传入阿底峡尊者。
尊者将两传承融汇为《菩提道炬论》
引用于 觉辉 在 2025年4月13日, 下午5:47
- 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科判构成道次第的一个架构,我们可以通过科判来了解道次第的整体框架;
二.在实修的时候,可以按照科判对所学的法类依次做观修和止修
三.你在闻思修时,不依照科判而将所有的内容混杂在一起。即便所思维的都是正法,也很难借此来调伏心绪,所以我们在初学的时候应该先概略的了解略论的一个整体的构架。之后再重拾每个法类的内涵,然后逐渐加深加广,如果只去钻研其中的某个法类的话,效果就会非常的有限。
四.通过科判,能够轻易的将所学的经论内涵结合到道次第的法类来实修。如果心中道次第的架构完整,无论其内涵是深或是浅的话。都能在实修后有一个显著的进步。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
《般若经》开展出两系:
一是深见派,主要弘扬中观宗的思想,深见派的传承:由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传给月称菩萨,月称菩萨传给了大正理杜鹃,大正理杜鹃传到了小正理杜鹃,小正理杜鹃传给阿底峡尊者;
二是广行派,主要弘扬唯识宗的思想,广行派的传承:由弥勒菩萨传给了无著菩萨,无著菩萨传承传给世亲菩萨,世亲菩萨传给了圣解脱军,慢慢传到大、小孤萨黎,后传到金洲大师,金洲大师传给阿底峡尊者。
- 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科判构成道次第的一个架构,我们可以通过科判来了解道次第的整体框架;
二.在实修的时候,可以按照科判对所学的法类依次做观修和止修
三.你在闻思修时,不依照科判而将所有的内容混杂在一起。即便所思维的都是正法,也很难借此来调伏心绪,所以我们在初学的时候应该先概略的了解略论的一个整体的构架。之后再重拾每个法类的内涵,然后逐渐加深加广,如果只去钻研其中的某个法类的话,效果就会非常的有限。
四.通过科判,能够轻易的将所学的经论内涵结合到道次第的法类来实修。如果心中道次第的架构完整,无论其内涵是深或是浅的话。都能在实修后有一个显著的进步。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
《般若经》开展出两系:
一是深见派,主要弘扬中观宗的思想,深见派的传承:由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传给月称菩萨,月称菩萨传给了大正理杜鹃,大正理杜鹃传到了小正理杜鹃,小正理杜鹃传给阿底峡尊者;
二是广行派,主要弘扬唯识宗的思想,广行派的传承:由弥勒菩萨传给了无著菩萨,无著菩萨传承传给世亲菩萨,世亲菩萨传给了圣解脱军,慢慢传到大、小孤萨黎,后传到金洲大师,金洲大师传给阿底峡尊者。
引用于 觉乐 在 2025年5月9日, 下午8:211.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习“道次第”时, 与科判配合时, 需掌握每个科判当中所引的经论、所用的正理、所举的譬喻, 以此了解其中的法义 ; 在实修时, 也要按照科判而对所学的法类依次作观修和止修。如果在闻、思、修时不依照科判, 而将所有内容混杂在一起,即便所思维的都是正法,也很难借此来调伏心续。
在初学时, 应该先概略地了解道次第的整体架构, 之后再充实每个法类的内涵, 逐渐加深加广 ; 若只钻研其中某个法类, 效果则会非常有限。关于这一点, 在《掌中解脱》中有提到一个例子 : 假如有一个人, 平时并未储藏稻米、麦子及豆子等粮食, 即便他获得一把稻米或麦子, 对他而言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最后甚至会将它丢弃 ; 同样的, 如果自心当中道次第的架构不够完整, 在阅读经论后, 就不知道该将所学的内涵加入哪种法类来实修。相反的, 如果那个人已经有几斤的稻米、麦子及豆子等, 就可以将他所得到的那一把稻米或麦子加入已有的稻、麦中 ; 同样的, 如果自心当中道次第的架构完整, 便能轻易将所学的经论内涵结合道次第的法类来实修。因此, 如果心中道次第的架构完整,无论其内涵是深或浅,都能在实修后有显著的进步。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
《般若经》的内涵可以分为“显义空性次第”和“隐义现观次第”两种 : 显义的部分, 主要透由龙树论师所造的 《中观理聚六论》将它的内涵阐释出来 ; 隐义的部分,则是透由弥勒菩萨所造 的《现观庄严论》将其内涵清楚地呈现,讲的是道次第。
广行派师承简介:释迦世尊传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传无著菩萨,无著菩萨传世亲菩萨,世亲菩萨传圣解脱军,圣解脱军传大德解脱军,大德解脱军传最胜军,最胜军传调伏军,调伏军传寂护,寂护传狮子贤,狮子贤传古萨利,古萨圣解脱军利传小古萨利,小古萨利传金洲大师,金洲传阿底峡尊者;
深观派师承简介:由释迦世尊传至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传圣龙树菩萨,圣龙树菩萨传佛护、佛护传月称,月称传大正理杜鹃,大正理杜鹃传小正理杜鹃,小正理杜鹃传金洲,由金洲传阿底峡尊者;
伟大行派师承简介:释迦世尊传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传寂天菩萨,寂天菩萨传给唉那达里,次由唉传勇金刚,勇传小古萨利、小古萨利传金洲大师,金洲传阿底峡尊者。
1.学习“道次第”时,与科判配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习“道次第”时, 与科判配合时, 需掌握每个科判当中所引的经论、所用的正理、所举的譬喻, 以此了解其中的法义 ; 在实修时, 也要按照科判而对所学的法类依次作观修和止修。如果在闻、思、修时不依照科判, 而将所有内容混杂在一起,即便所思维的都是正法,也很难借此来调伏心续。
在初学时, 应该先概略地了解道次第的整体架构, 之后再充实每个法类的内涵, 逐渐加深加广 ; 若只钻研其中某个法类, 效果则会非常有限。关于这一点, 在《掌中解脱》中有提到一个例子 : 假如有一个人, 平时并未储藏稻米、麦子及豆子等粮食, 即便他获得一把稻米或麦子, 对他而言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最后甚至会将它丢弃 ; 同样的, 如果自心当中道次第的架构不够完整, 在阅读经论后, 就不知道该将所学的内涵加入哪种法类来实修。相反的, 如果那个人已经有几斤的稻米、麦子及豆子等, 就可以将他所得到的那一把稻米或麦子加入已有的稻、麦中 ; 同样的, 如果自心当中道次第的架构完整, 便能轻易将所学的经论内涵结合道次第的法类来实修。因此, 如果心中道次第的架构完整,无论其内涵是深或浅,都能在实修后有显著的进步。
2.以《般若经》为主要依据,开展出哪两种次第?分别都由谁承传下来一直到汇归到阿底峡尊者?
《般若经》的内涵可以分为“显义空性次第”和“隐义现观次第”两种 : 显义的部分, 主要透由龙树论师所造的 《中观理聚六论》将它的内涵阐释出来 ; 隐义的部分,则是透由弥勒菩萨所造 的《现观庄严论》将其内涵清楚地呈现,讲的是道次第。
广行派师承简介:释迦世尊传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传无著菩萨,无著菩萨传世亲菩萨,世亲菩萨传圣解脱军,圣解脱军传大德解脱军,大德解脱军传最胜军,最胜军传调伏军,调伏军传寂护,寂护传狮子贤,狮子贤传古萨利,古萨圣解脱军利传小古萨利,小古萨利传金洲大师,金洲传阿底峡尊者;
深观派师承简介:由释迦世尊传至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传圣龙树菩萨,圣龙树菩萨传佛护、佛护传月称,月称传大正理杜鹃,大正理杜鹃传小正理杜鹃,小正理杜鹃传金洲,由金洲传阿底峡尊者;
伟大行派师承简介:释迦世尊传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传寂天菩萨,寂天菩萨传给唉那达里,次由唉传勇金刚,勇传小古萨利、小古萨利传金洲大师,金洲传阿底峡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