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十九卷总结
引用于 如是 在 2025年5月11日, 下午6:53俱舍论第十九卷总结
前面学完了业品,知道了世间的所有差别都是由业所产生,一切的业又是由何而生?进入到了十九卷的随眠品,让我们知道了:随眠诸有本,烦恼才是造成诸三有情轮回的根本。业如同种子,烦恼就如同水土阳光等助缘,没有水土阳光的滋润,种子就不能生根、发芽、结果。能让业生根发芽感出果来靠的是烦恼。烦恼才是我们求解脱者真正要消灭的敌人。
要想消灭烦恼必须先要认识烦恼。烦恼又叫随眠,为什么叫随眠呢?因为在无量生死里面,烦恼一直随逐着有情叫随,增加有情的昏滞叫眠。随眠是使有情不断的造业感果辗转受苦的罪魁祸首,所以烦恼是三有的根本,唯有断除烦恼才能解脱轮回的系缚。
下面开始回顾十九卷的内容。首先理一下科判:随眠品分两大部分论述:一、说明烦恼的体;二、说明烦恼如何灭。在明烦恼的体中又分为三个方面:一、明根本烦恼;二、诸门分别;三、明根本烦恼以外的诸烦恼。下面作略略梳理:
首先,明根本烦恼中分五:一、明烦恼的增数,论中说根本烦恼有六个。一贪、二贪嗔、三慢、四无明、五见、六疑。在六个根本烦恼里面,由贪的不同又分成欲界的贪叫欲贪;和上二界的贪叫有贪,为什么叫有贪呢?因为有些人修定,修到色界定无色界定就以为得到解脱了,佛为了遮解脱想,立有贪的名。贪分成欲贪和有贪增加到七个。 六个根本烦恼中,由于见烦恼的行相差别不同又分成五个见:一有身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再加上贪、嗔、痴、慢、疑成十个。这十种随眠又由部(即苦、集、灭、道、修)五部,和界(三界)的不同分成九十八个,九十八个再加上十个小烦恼成一百零八个。
二、明见修断。见圣道时要断的烦恼总共有八十八个,修道要断十个,见所断的和修所断的加起来,有九十八个烦恼。其中欲界的有:见苦谛下十个,见集谛下有七个,见灭谛下有七个,见道谛下八个,共三十二个见道所断的烦恼,再加上修道所断的四个一共有三十六个。色界和无色界于四谛和修下面各除一个嗔,其它和欲界一样,各是三十一个,合起来有六十二,加上欲界的三十六个共成九十八个。
三、明五见。其中分二:一、正明五见,二别释戒禁取。
首先,要说明什么是五见?第一个身见,执有我有我所,缘有漏的五取蕴时,认为有一个身,这个身就是我,起有身之见,又叫坏聚见。第二个、边执见,执着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如灵魂之类的;或执着“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的断灭见。第三个是邪见,拨无因果,无轮回、无三宝、四谛等等邪知邪见。第四个是见取见,执劣为胜,除了把前面三个错误颠倒的见取过来,执为是最殊胜的见以外,执其它有漏的为最好的,如把世间的科学执为是最殊胜的等等,这些都是见取见。第五个是戒禁取,戒,是指佛法的五戒、八戒等戒;禁,是指外道的狗禁牛禁这些。戒取,就是执持戒是最殊胜的,仅仅靠持戒就能解脱成佛;禁取,就是外道看到牛死了狗死了能生到天上,就认为持牛禁狗禁能生天。这些都是非因计因,非解脱道而执为是解脱道的错误知见就叫戒禁取见。在见圣道时这些见惑就断了。
四、明四颠倒。第一个颠倒是,执非常为常,把无常的东西执为是常恒不变的,叫“常颠倒”;第二个是把本来是苦的执为是乐的,如执无尽的轮回大苦中有安乐盛事,实为颠倒;第三个是把不净执为净颠倒;第四个是把本来没有的“我”执为有我的颠倒。
这四颠倒的体是边见、身见、见取见三个。以一向颠倒,推度和增益三因成立四颠倒。
五、明七九慢。明七九慢又分两方面论述:
一、正明七九慢。慢的形相是令心高举,总是觉得我比他好。由于令心高举起来的方式和内容、行相不太一样,所以分为七种慢。1、慢,别人跟自己相等,觉得自己比别人胜,抬高自己心无谦卑;2、过慢,别人胜,认为自己与他相等;或别人与自相等,认为自己比他胜,超过了前面的慢;3、慢过慢,明明别人比自己胜,自己却觉得自己更好,更加抬高自己慢心超过前面;4、我慢,执着有一个我和我所,依我而起的慢叫我慢;5、增上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明明没有证果认为自己证果了;6、卑慢,别人比自己殊胜很多,认为自己比他只差一点点;7、邪慢,本来自己无德,做了坏事还认为自已了不起名为邪慢。
接下来是九慢,依发智论说到慢有九类:一是我胜慢类;二是我等慢类;三是我劣慢类;四是有胜我慢类;五是有等我慢类;六是有劣我慢类;七是无胜我慢类;八是无等我慢类;九是无劣我慢类。这九个慢类是从前面七慢中的慢、过慢、卑慢中分出来的。
下面分别梳理九个慢类的具体出处:
第一个我胜慢类,明明自己比别人差,还觉得自己最好最超胜,是从过慢中出。
第二个我等慢类,本来别人比自己强,觉得自己也和他是一样差不多的,从前慢中出。
第三个我劣慢类,本来自己处处比别人差很多,还瞧不起别人,用道德绑架别人来抬高自己,从卑慢中出。
第四个有胜我慢类,别人胜,我也知道,但还是抬高自己,认为我比别人好,也是从卑慢中出。
第五个有等我慢类,跟与我相等的比产生慢心,也是从卑慢中出。
第六个有劣我慢类,别人比我劣,我觉得我很了不起,没有谦虚心,从过慢中出。
第七个“无胜我慢类,从前中慢出”,也是从前面的过慢里面出的。
第八个无等我慢类,也是从前面的过慢中出。
第九个无劣我慢类,从卑慢中出,知道对方不差、很好,但还是要抬高自己,这种慢也是从卑慢里面出的。这里,俱舍论中就有一个问了,说:“无劣我慢,高处是何”?比如自己也知道自己不好,善根很差,学问也没有,但还是要高慢,这种情况是从哪里来的?他的高处在哪里?论中回答说:“谓自爱乐胜有情聚”。有这种慢心的人,心里面就有一个喜欢觉得自己比别人好,有很强的自尊心“得成无劣我慢也”。
以上七慢、九慢都通见修断。所以,彻底消灭慢烦恼是要长期下功夫的。
二、明未断不起。圣者在断了见道所断的烦恼时,修所断的烦恼虽未断,但不会起现行。如我慢九慢这些是由我见所增长的;杀等诸烦恼是由邪见所增长的;修所断的慢圣者虽然没有彻底断掉,但我慢一定不现行。因为在见道时我执已经断掉了,依我执而起的我慢也不会再有了。七慢中除了我慢其它的六个慢圣者有时也会有现行;九个慢圣者只有种子,但不会起现行,因为我执已经断了。
杀等诸修所断烦恼,圣者虽然没有断嗔心,但是杀死众生能引生后有的业,圣者是决定不作“必不现行”。其它修所断的烦恼虽然还有习气在,但圣者也是不现行了,尤如背已折断,再也直不起来了。
接下来的一科是诸门分别。诸门分别有八个方面,十九卷中讲了五个,还有三个在接下来的二十卷中讲。
一、遍行和非遍行。见、修所断的九十八个烦恼,哪些是遍行烦恼,哪些是非遍行烦恼?
遍行烦恼在苦谛下面五个见,集谛下面有两个(邪见和见取见)加上苦集下的疑,及与见、疑相应的无明和不共的无明。总有七个见、两个疑、共和不共的两个无明,加起来有十一个唯是见所断的遍行烦恼。这十一个烦恼遍行于自界自地,自界(指自己界)自地(指苦、集、灭、道、修五部),遍行的意思有三:第一是遍缘五部,这十一个烦恼,它们在见道的时候,四谛下面有,在修道的时候同样有,所以叫遍缘五部;第二是遍五部烦恼,五部下面有其他烦恼的时候,它都有;第三是它能生五部的烦恼法;所以这十一个烦恼叫“遍行”。
这十一个烦恼除掉身见和边见,其余九个能缘上界上地的五部,叫上缘惑。它们可以一个一个缘,或两个合起来缘,或可以同时缘到色界无色界的八个地。还有跟十一个随眠同时生起来的心王心所、大地法等,俱有的生住异灭四相这些随行,其中要除掉“得”,因为得与随眠不是同一果故,所以“得”不是遍行要除掉。遍行的特点有三:1、遍缘五部,比如无明,它可以缘苦集灭道修,五部下面都有;2、遍随眠,无明能跟其他烦恼同时生起来;3、遍生,其他烦恼生,它也生其它烦恼,有此遍行因故名遍行烦恼。
二、有漏缘和无漏缘。论中说:九十八个随眠中那些是有漏缘?那些是无漏缘?首先,我们知道四谛中苦谛和集谛是有漏的,灭谛和道谛是无漏的。只有邪见、疑和邪见、疑相应的无明会缘灭谛跟道谛,尤其缘的是见道位的灭谛跟道谛。邪见、疑、和与之相应的无明,在灭谛下面、道谛下面各三个,只有这六个烦恼能缘到无漏的灭谛和道谛。缘有漏的烦恼,在缘苦谛和集谛时,全部九十八个烦恼都能缘。
于无漏缘中缘灭谛的烦恼,只缘自地的择灭不缘他地的择灭。九个地都可以证择灭,九地的灭上下相望,没有因果关系,所以这些烦恼它只能缘自地,不能超越自地缘他地,也不能同时缘。
缘道谛的烦恼则能同时缘六九地。这六地是指未到地,中间,和四根本定。九地的话要加上无色界的除有顶天以外的三个地。若是欲界系的三个烦恼,邪见、疑、无明只能缘六地的法智品道,因为这六个地的法智品虽然所对治的不同,但都是法智品。如未到地的法智能治欲界也能治中间和上界,因为这六个地都是法智品,皆被欲界的三个烦恼所缘。
缘九地的情况,道谛下面的九个地是前面六个地加上无色界除掉有顶天的三个地,色界无色界的类智品道,若能对治自地,也能对治其它地,上界一共八个地,(中间、四禅、无色界除有顶外三个)类智品道除了对治本地的烦恼,还能对治其余七个地,因为是同类因故,皆为道谛下的烦恼所缘,都对道谛产生无明、邪见和疑。
所以,总结一下:若缘法智,即缘六地,以六地道是同类,烦恼也是同类的;若缘类智,即缘九地,以九地相望是同类因,烦恼缘的时候能缘九个,断的时候也能断九个。
接下来,解释上面缘道谛六九地;一是由别治,二由相应因。缘道谛的烦恼互相望是同类因,道也是同类的。若缘能治欲界的法智,即缘六地的法智,以六地道互相望是同类因;若缘不治欲界的类智,即缘九地的类智,以九地道互相望是同类因。 由别治的原因是,类智品对治上二界,不治欲界,因为欲界的苦集粗,上界的苦集细,缘粗的不能断细的,缘细的是可以断粗的。所以,欲界的苦集法智品不能对治上界;灭谛跟道谛的法智是能治,下面的上面的都能治,但也不是全能治,不能对治见所断的,因见所断的比较细,有顶天的烦恼一定是见所断而不是修所断的。上界的见烦恼只有类忍断,如果是凡夫没有无漏智,只能用俗智断。唯有有顶天是见所断的,俗智断不了只有无漏智能断。所以,灭法智道法智只能断上二界修所断的,不断见所断的所以不是全治。
这一部分的内容繁多,我理解的不好,所以后面部分略过。
三、所缘随增和相应随增。未断烦恼的凡夫都有遍行随眠和非遍行随眠,遍行随眠是遍三界,遍五部,非遍行随眠是它不是遍行惑,它只缘在自地自部下起烦恼。
什么是所缘随增呢?论中说:“于所缘境随住增长故名随增”。遍行于自地五部能缘的烦恼,缘自地五部的诸法时,随住在所缘境上面起烦恼,相互作用增长烦恼的力量。
非所缘随增的,一个是九个上缘惑,因没有身见和边见,不会把色界无色界的东西执为自己有的;一个是无漏法,因无漏法和有漏法是相违的,所以缘无漏法不会随增烦恼。
什么是相应随增呢?相应随增指的是心法,当烦恼生起来时,其它随着烦恼同时生起来的心王心所相互增长染污。论云:“随于相应法,相应故随增”。
只要是烦恼未断,这些烦恼不论是缘自地,还是缘五部;缘外境,还是缘内心时都会有烦恼相应,烦恼随增。正如论中打的比喻:“如衣润湿,埃尘随住”;所以,消灭烦恼是每一个修行人,要时刻观察对治,毕生用功之处,不能让烦恼相应和随增,及时发现烦恼解决烦恼,“如于炎石,足不随住”。
四、二性分别。因为烦恼中没有善性的,只有不善性和有復无记性。俱舍论的颂曰:“上二界随眠,及欲身边见,彼俱痴无记”。因为上二界禅定的力量很强,如石头压草把烦恼压伏不起作用。欲界烦恼里面,身见跟边见是属于有復无记的。因为身见只是执着“五蕴是我”,边见是执常或执断的见解,只是迷自己不恼害有情,不能招感异熟。但在修行中会覆盖圣道,遮蔽心性,阻碍修行者悟入圣道,所以叫有覆无记。九十八个烦恼中除掉上二界的随眠和欲界的身边二见,剩下的都是不善性。
五、根和非根。根和非根又分了两部分:一是不善根;二是无记根。根是生长之义,是生起善法恶法的基础。上面说到烦恼有不善性和无记性,在这些烦恼中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呢?
首先,不善根和非不善根:欲界的贪、嗔和不善痴,这三个是生长恶法的不善根。所谓不善痴是排除了与身见边见相应的痴,因为有部认为这部分痴是不恼害他,属于无记的。安立不善根有三义:①唯是不善的;②是根本烦恼;③与一切不善为根,除这三义以外,其它的烦恼不具足这三义是非不善根。
第二、无记根。无记根也分两部分:一是无记根;二是明四记。
首先,什么是无记根呢?论中说:“无记根有三”即无记的爱,无记的痴,无记的慧,这三个都是色界无色界的,其他上二界的慢和疑是不能做根的。因为疑是不确定性,慢是高举性,所以不符合根的特性。
以上是有部的,经部师安立了四种无记根:处于善恶中间的非善非恶就叫无记。上界的爱、见、慢都是随定转的,在定的状态都是痴,所以立爱、见、慢、痴四种无记根。理由是,凡夫修行人都爱着定,及定上的见,又在定中产生了慢,这三种情况“皆依无明力转”无明即是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作用所以立这四个为无记根。
其次,明四事记,古印度回答问题的四种方式。第一种:一向记,直接了当的回答。如问:一切有情都会死吗?回答:只要有命都会死。第二种:分别记,即分别回答所问。如问:一切有情都要投生吗?分别回答:有烦恼的都要投生,没有烦恼的不投生,如阿罗汉烦恼断了不来投生。第三种:反诘记,如问做人好不好?回答时应当反问,看跟谁比了,跟天人比的话做人差,跟恶趣比的话做人殊胜。第四种是舍置记,默然不语不做回答,如问:石女的儿子是白是黑?应不回答,因为石女本无儿子,那来的黑白?
以上是有部的说法,接着论中又取了发智论中所叙述的经上的说法。如问:诸行无常耶?应一向记,回答肯定:诸行无常。如对方问:故思造的业会感果吗?应分别记:故思造的善业感人天果;故思造的恶业感恶趣果。如对方问:士夫的想跟我是一还是异?他问的我是假我,应反诘记:你说的是常一自在的我?还是独立实体的我?还是假名安立的我?若对方说:就是这个色蕴上的我;应告诉他:色身与想是不同的。
最后是十四无记的问题:外道向佛问了十四个问题,什么世界有边还是无边,还是非有边非无边;我是常无常,还是非有常非无常,我与命是一是异?我死后是有是无,还是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等等的十四个戏论,佛一概默然不答。因为佛教讲的是无我,外道都是执着我怎么怎么样,就好像有人问:龟毛兔角是炒着好吃还是炖着好吃?因为根本就没有龟毛兔角,遇到这类问题一概舍置不答。
到这里十九卷的内容大概简略的回顾完了。其中有很多地疏漏,如有漏无漏这一科对我而言太难了,刚学过也没记住多少,写的时候也是粗粗略过去的,特别惭愧。师兄们都总结的又好又详细,随喜赞叹师兄们认真学法的功德!随喜赞叹德慧学长讲解法义仔细严谨!愿我能坚持下去,与师兄们一起圆满俱舍论的学习。
俱舍一班学员:慧名
俱舍论第十九卷总结
前面学完了业品,知道了世间的所有差别都是由业所产生,一切的业又是由何而生?进入到了十九卷的随眠品,让我们知道了:随眠诸有本,烦恼才是造成诸三有情轮回的根本。业如同种子,烦恼就如同水土阳光等助缘,没有水土阳光的滋润,种子就不能生根、发芽、结果。能让业生根发芽感出果来靠的是烦恼。烦恼才是我们求解脱者真正要消灭的敌人。
要想消灭烦恼必须先要认识烦恼。烦恼又叫随眠,为什么叫随眠呢?因为在无量生死里面,烦恼一直随逐着有情叫随,增加有情的昏滞叫眠。随眠是使有情不断的造业感果辗转受苦的罪魁祸首,所以烦恼是三有的根本,唯有断除烦恼才能解脱轮回的系缚。
下面开始回顾十九卷的内容。首先理一下科判:随眠品分两大部分论述:一、说明烦恼的体;二、说明烦恼如何灭。在明烦恼的体中又分为三个方面:一、明根本烦恼;二、诸门分别;三、明根本烦恼以外的诸烦恼。下面作略略梳理:
首先,明根本烦恼中分五:一、明烦恼的增数,论中说根本烦恼有六个。一贪、二贪嗔、三慢、四无明、五见、六疑。在六个根本烦恼里面,由贪的不同又分成欲界的贪叫欲贪;和上二界的贪叫有贪,为什么叫有贪呢?因为有些人修定,修到色界定无色界定就以为得到解脱了,佛为了遮解脱想,立有贪的名。贪分成欲贪和有贪增加到七个。 六个根本烦恼中,由于见烦恼的行相差别不同又分成五个见:一有身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再加上贪、嗔、痴、慢、疑成十个。这十种随眠又由部(即苦、集、灭、道、修)五部,和界(三界)的不同分成九十八个,九十八个再加上十个小烦恼成一百零八个。
二、明见修断。见圣道时要断的烦恼总共有八十八个,修道要断十个,见所断的和修所断的加起来,有九十八个烦恼。其中欲界的有:见苦谛下十个,见集谛下有七个,见灭谛下有七个,见道谛下八个,共三十二个见道所断的烦恼,再加上修道所断的四个一共有三十六个。色界和无色界于四谛和修下面各除一个嗔,其它和欲界一样,各是三十一个,合起来有六十二,加上欲界的三十六个共成九十八个。
三、明五见。其中分二:一、正明五见,二别释戒禁取。
首先,要说明什么是五见?第一个身见,执有我有我所,缘有漏的五取蕴时,认为有一个身,这个身就是我,起有身之见,又叫坏聚见。第二个、边执见,执着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如灵魂之类的;或执着“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的断灭见。第三个是邪见,拨无因果,无轮回、无三宝、四谛等等邪知邪见。第四个是见取见,执劣为胜,除了把前面三个错误颠倒的见取过来,执为是最殊胜的见以外,执其它有漏的为最好的,如把世间的科学执为是最殊胜的等等,这些都是见取见。第五个是戒禁取,戒,是指佛法的五戒、八戒等戒;禁,是指外道的狗禁牛禁这些。戒取,就是执持戒是最殊胜的,仅仅靠持戒就能解脱成佛;禁取,就是外道看到牛死了狗死了能生到天上,就认为持牛禁狗禁能生天。这些都是非因计因,非解脱道而执为是解脱道的错误知见就叫戒禁取见。在见圣道时这些见惑就断了。
四、明四颠倒。第一个颠倒是,执非常为常,把无常的东西执为是常恒不变的,叫“常颠倒”;第二个是把本来是苦的执为是乐的,如执无尽的轮回大苦中有安乐盛事,实为颠倒;第三个是把不净执为净颠倒;第四个是把本来没有的“我”执为有我的颠倒。
这四颠倒的体是边见、身见、见取见三个。以一向颠倒,推度和增益三因成立四颠倒。
五、明七九慢。明七九慢又分两方面论述:
一、正明七九慢。慢的形相是令心高举,总是觉得我比他好。由于令心高举起来的方式和内容、行相不太一样,所以分为七种慢。1、慢,别人跟自己相等,觉得自己比别人胜,抬高自己心无谦卑;2、过慢,别人胜,认为自己与他相等;或别人与自相等,认为自己比他胜,超过了前面的慢;3、慢过慢,明明别人比自己胜,自己却觉得自己更好,更加抬高自己慢心超过前面;4、我慢,执着有一个我和我所,依我而起的慢叫我慢;5、增上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明明没有证果认为自己证果了;6、卑慢,别人比自己殊胜很多,认为自己比他只差一点点;7、邪慢,本来自己无德,做了坏事还认为自已了不起名为邪慢。
接下来是九慢,依发智论说到慢有九类:一是我胜慢类;二是我等慢类;三是我劣慢类;四是有胜我慢类;五是有等我慢类;六是有劣我慢类;七是无胜我慢类;八是无等我慢类;九是无劣我慢类。这九个慢类是从前面七慢中的慢、过慢、卑慢中分出来的。
下面分别梳理九个慢类的具体出处:
第一个我胜慢类,明明自己比别人差,还觉得自己最好最超胜,是从过慢中出。
第二个我等慢类,本来别人比自己强,觉得自己也和他是一样差不多的,从前慢中出。
第三个我劣慢类,本来自己处处比别人差很多,还瞧不起别人,用道德绑架别人来抬高自己,从卑慢中出。
第四个有胜我慢类,别人胜,我也知道,但还是抬高自己,认为我比别人好,也是从卑慢中出。
第五个有等我慢类,跟与我相等的比产生慢心,也是从卑慢中出。
第六个有劣我慢类,别人比我劣,我觉得我很了不起,没有谦虚心,从过慢中出。
第七个“无胜我慢类,从前中慢出”,也是从前面的过慢里面出的。
第八个无等我慢类,也是从前面的过慢中出。
第九个无劣我慢类,从卑慢中出,知道对方不差、很好,但还是要抬高自己,这种慢也是从卑慢里面出的。这里,俱舍论中就有一个问了,说:“无劣我慢,高处是何”?比如自己也知道自己不好,善根很差,学问也没有,但还是要高慢,这种情况是从哪里来的?他的高处在哪里?论中回答说:“谓自爱乐胜有情聚”。有这种慢心的人,心里面就有一个喜欢觉得自己比别人好,有很强的自尊心“得成无劣我慢也”。
以上七慢、九慢都通见修断。所以,彻底消灭慢烦恼是要长期下功夫的。
二、明未断不起。圣者在断了见道所断的烦恼时,修所断的烦恼虽未断,但不会起现行。如我慢九慢这些是由我见所增长的;杀等诸烦恼是由邪见所增长的;修所断的慢圣者虽然没有彻底断掉,但我慢一定不现行。因为在见道时我执已经断掉了,依我执而起的我慢也不会再有了。七慢中除了我慢其它的六个慢圣者有时也会有现行;九个慢圣者只有种子,但不会起现行,因为我执已经断了。
杀等诸修所断烦恼,圣者虽然没有断嗔心,但是杀死众生能引生后有的业,圣者是决定不作“必不现行”。其它修所断的烦恼虽然还有习气在,但圣者也是不现行了,尤如背已折断,再也直不起来了。
接下来的一科是诸门分别。诸门分别有八个方面,十九卷中讲了五个,还有三个在接下来的二十卷中讲。
一、遍行和非遍行。见、修所断的九十八个烦恼,哪些是遍行烦恼,哪些是非遍行烦恼?
遍行烦恼在苦谛下面五个见,集谛下面有两个(邪见和见取见)加上苦集下的疑,及与见、疑相应的无明和不共的无明。总有七个见、两个疑、共和不共的两个无明,加起来有十一个唯是见所断的遍行烦恼。这十一个烦恼遍行于自界自地,自界(指自己界)自地(指苦、集、灭、道、修五部),遍行的意思有三:第一是遍缘五部,这十一个烦恼,它们在见道的时候,四谛下面有,在修道的时候同样有,所以叫遍缘五部;第二是遍五部烦恼,五部下面有其他烦恼的时候,它都有;第三是它能生五部的烦恼法;所以这十一个烦恼叫“遍行”。
这十一个烦恼除掉身见和边见,其余九个能缘上界上地的五部,叫上缘惑。它们可以一个一个缘,或两个合起来缘,或可以同时缘到色界无色界的八个地。还有跟十一个随眠同时生起来的心王心所、大地法等,俱有的生住异灭四相这些随行,其中要除掉“得”,因为得与随眠不是同一果故,所以“得”不是遍行要除掉。遍行的特点有三:1、遍缘五部,比如无明,它可以缘苦集灭道修,五部下面都有;2、遍随眠,无明能跟其他烦恼同时生起来;3、遍生,其他烦恼生,它也生其它烦恼,有此遍行因故名遍行烦恼。
二、有漏缘和无漏缘。论中说:九十八个随眠中那些是有漏缘?那些是无漏缘?首先,我们知道四谛中苦谛和集谛是有漏的,灭谛和道谛是无漏的。只有邪见、疑和邪见、疑相应的无明会缘灭谛跟道谛,尤其缘的是见道位的灭谛跟道谛。邪见、疑、和与之相应的无明,在灭谛下面、道谛下面各三个,只有这六个烦恼能缘到无漏的灭谛和道谛。缘有漏的烦恼,在缘苦谛和集谛时,全部九十八个烦恼都能缘。
于无漏缘中缘灭谛的烦恼,只缘自地的择灭不缘他地的择灭。九个地都可以证择灭,九地的灭上下相望,没有因果关系,所以这些烦恼它只能缘自地,不能超越自地缘他地,也不能同时缘。
缘道谛的烦恼则能同时缘六九地。这六地是指未到地,中间,和四根本定。九地的话要加上无色界的除有顶天以外的三个地。若是欲界系的三个烦恼,邪见、疑、无明只能缘六地的法智品道,因为这六个地的法智品虽然所对治的不同,但都是法智品。如未到地的法智能治欲界也能治中间和上界,因为这六个地都是法智品,皆被欲界的三个烦恼所缘。
缘九地的情况,道谛下面的九个地是前面六个地加上无色界除掉有顶天的三个地,色界无色界的类智品道,若能对治自地,也能对治其它地,上界一共八个地,(中间、四禅、无色界除有顶外三个)类智品道除了对治本地的烦恼,还能对治其余七个地,因为是同类因故,皆为道谛下的烦恼所缘,都对道谛产生无明、邪见和疑。
所以,总结一下:若缘法智,即缘六地,以六地道是同类,烦恼也是同类的;若缘类智,即缘九地,以九地相望是同类因,烦恼缘的时候能缘九个,断的时候也能断九个。
接下来,解释上面缘道谛六九地;一是由别治,二由相应因。缘道谛的烦恼互相望是同类因,道也是同类的。若缘能治欲界的法智,即缘六地的法智,以六地道互相望是同类因;若缘不治欲界的类智,即缘九地的类智,以九地道互相望是同类因。 由别治的原因是,类智品对治上二界,不治欲界,因为欲界的苦集粗,上界的苦集细,缘粗的不能断细的,缘细的是可以断粗的。所以,欲界的苦集法智品不能对治上界;灭谛跟道谛的法智是能治,下面的上面的都能治,但也不是全能治,不能对治见所断的,因见所断的比较细,有顶天的烦恼一定是见所断而不是修所断的。上界的见烦恼只有类忍断,如果是凡夫没有无漏智,只能用俗智断。唯有有顶天是见所断的,俗智断不了只有无漏智能断。所以,灭法智道法智只能断上二界修所断的,不断见所断的所以不是全治。
这一部分的内容繁多,我理解的不好,所以后面部分略过。
三、所缘随增和相应随增。未断烦恼的凡夫都有遍行随眠和非遍行随眠,遍行随眠是遍三界,遍五部,非遍行随眠是它不是遍行惑,它只缘在自地自部下起烦恼。
什么是所缘随增呢?论中说:“于所缘境随住增长故名随增”。遍行于自地五部能缘的烦恼,缘自地五部的诸法时,随住在所缘境上面起烦恼,相互作用增长烦恼的力量。
非所缘随增的,一个是九个上缘惑,因没有身见和边见,不会把色界无色界的东西执为自己有的;一个是无漏法,因无漏法和有漏法是相违的,所以缘无漏法不会随增烦恼。
什么是相应随增呢?相应随增指的是心法,当烦恼生起来时,其它随着烦恼同时生起来的心王心所相互增长染污。论云:“随于相应法,相应故随增”。
只要是烦恼未断,这些烦恼不论是缘自地,还是缘五部;缘外境,还是缘内心时都会有烦恼相应,烦恼随增。正如论中打的比喻:“如衣润湿,埃尘随住”;所以,消灭烦恼是每一个修行人,要时刻观察对治,毕生用功之处,不能让烦恼相应和随增,及时发现烦恼解决烦恼,“如于炎石,足不随住”。
四、二性分别。因为烦恼中没有善性的,只有不善性和有復无记性。俱舍论的颂曰:“上二界随眠,及欲身边见,彼俱痴无记”。因为上二界禅定的力量很强,如石头压草把烦恼压伏不起作用。欲界烦恼里面,身见跟边见是属于有復无记的。因为身见只是执着“五蕴是我”,边见是执常或执断的见解,只是迷自己不恼害有情,不能招感异熟。但在修行中会覆盖圣道,遮蔽心性,阻碍修行者悟入圣道,所以叫有覆无记。九十八个烦恼中除掉上二界的随眠和欲界的身边二见,剩下的都是不善性。
五、根和非根。根和非根又分了两部分:一是不善根;二是无记根。根是生长之义,是生起善法恶法的基础。上面说到烦恼有不善性和无记性,在这些烦恼中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呢?
首先,不善根和非不善根:欲界的贪、嗔和不善痴,这三个是生长恶法的不善根。所谓不善痴是排除了与身见边见相应的痴,因为有部认为这部分痴是不恼害他,属于无记的。安立不善根有三义:①唯是不善的;②是根本烦恼;③与一切不善为根,除这三义以外,其它的烦恼不具足这三义是非不善根。
第二、无记根。无记根也分两部分:一是无记根;二是明四记。
首先,什么是无记根呢?论中说:“无记根有三”即无记的爱,无记的痴,无记的慧,这三个都是色界无色界的,其他上二界的慢和疑是不能做根的。因为疑是不确定性,慢是高举性,所以不符合根的特性。
以上是有部的,经部师安立了四种无记根:处于善恶中间的非善非恶就叫无记。上界的爱、见、慢都是随定转的,在定的状态都是痴,所以立爱、见、慢、痴四种无记根。理由是,凡夫修行人都爱着定,及定上的见,又在定中产生了慢,这三种情况“皆依无明力转”无明即是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作用所以立这四个为无记根。
其次,明四事记,古印度回答问题的四种方式。第一种:一向记,直接了当的回答。如问:一切有情都会死吗?回答:只要有命都会死。第二种:分别记,即分别回答所问。如问:一切有情都要投生吗?分别回答:有烦恼的都要投生,没有烦恼的不投生,如阿罗汉烦恼断了不来投生。第三种:反诘记,如问做人好不好?回答时应当反问,看跟谁比了,跟天人比的话做人差,跟恶趣比的话做人殊胜。第四种是舍置记,默然不语不做回答,如问:石女的儿子是白是黑?应不回答,因为石女本无儿子,那来的黑白?
以上是有部的说法,接着论中又取了发智论中所叙述的经上的说法。如问:诸行无常耶?应一向记,回答肯定:诸行无常。如对方问:故思造的业会感果吗?应分别记:故思造的善业感人天果;故思造的恶业感恶趣果。如对方问:士夫的想跟我是一还是异?他问的我是假我,应反诘记:你说的是常一自在的我?还是独立实体的我?还是假名安立的我?若对方说:就是这个色蕴上的我;应告诉他:色身与想是不同的。
最后是十四无记的问题:外道向佛问了十四个问题,什么世界有边还是无边,还是非有边非无边;我是常无常,还是非有常非无常,我与命是一是异?我死后是有是无,还是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等等的十四个戏论,佛一概默然不答。因为佛教讲的是无我,外道都是执着我怎么怎么样,就好像有人问:龟毛兔角是炒着好吃还是炖着好吃?因为根本就没有龟毛兔角,遇到这类问题一概舍置不答。
到这里十九卷的内容大概简略的回顾完了。其中有很多地疏漏,如有漏无漏这一科对我而言太难了,刚学过也没记住多少,写的时候也是粗粗略过去的,特别惭愧。师兄们都总结的又好又详细,随喜赞叹师兄们认真学法的功德!随喜赞叹德慧学长讲解法义仔细严谨!愿我能坚持下去,与师兄们一起圆满俱舍论的学习。
俱舍一班学员: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