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俱舍论》十九卷总结

《俱舍论》十九卷——随眠品。

什么是随眠?随眠就是烦恼,六个根本烦恼一直随逐有情,能增加有情的昏昧愚痴,所以,叫随眠。

随眠品分二个部分:

一明惑体一个是解释惑的体);

二明惑灭一个是解释如何灭惑);

明惑体中分三:一明根本惑;二诸门分别;三杂明诸烦恼

乙一明根本惑

明根本惑中分五: 一明增数。明九十八个烦恼是怎么增加上去的

二明见.修断。明见道所断的烦恼和修道所断的烦恼是哪些

三明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

四明四倒。常、乐、我、净

五明七.九慢。明七个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

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

九个慢:一我胜慢类。二我等慢类。三我劣慢类。四有胜我慢类。

五有等我慢类。六有劣我慢类。七无胜我慢类。八无等我慢类。

九无劣我慢类);

丙一明增数九十八个烦恼的数字是怎么增加的

明增数分四:一明六随眠;二明七随眠;三明十随眠;四明九十八随眠。

丁一明六随眠六:指六个根本烦恼;随眠:烦恼一直跟着有情一起不离开,叫随眠);

《俱舍论》云:在前面世间品讲过,世间的差别,都是由业而生的,又是由于有烦恼,才生长的,如果没有烦恼,也就没有感三有果的能力;

有人问:为什么?烦恼有多少?

答:烦恼有贪.贪嗔.贪慢.贪无明.贪邪见和贪疑六种,不是直接的嗔,叫贪嗔。意思是:慢、无明、邪见、疑,都是由贪的力量而起,随着境而增加,一切烦恼的生起,都是因为贪的力量,所以叫贪嗔、贪慢、贪无明、贪邪见、贪疑,以及声明显示六个根本烦恼的体,各有不同,里面包括声,是一切文字离不开声明,烦恼也是三有的根本。

 

丁二、明七随眠 

《俱舍论》云:如果烦恼的体,只有六个,为什么经中税,随眠有七个?

答:因为色界、无色界各有一个贪,所以,六个根本烦恼中的贪分开就是七个。色界、无色界的贪叫有贪,因为色界、无色界的众生贪着这个定,心一直缘着这个定,所以,叫有贪,也叫内门转,色界、无色界的有情得到这个定以后,觉得已经解脱了,佛为了遮止外道的想法,安立有贪的名字。有的时候,也会稍事休息,缘外面的境,刚得到初禅的时候,身识、眼识、耳识都还有,可以借下地的识缘外境,但没有贪。

丁三明十随眠 

《俱舍论》云:上面说的只有六种根本烦恼(贪.嗔.慢.疑.无明.邪见),但是,在《发智论》中,为什么又分为十种烦恼,是怎么分的?

答:在六个根本烦恼中,由于见的不同,分成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再加上贪.嗔.痴.慢.疑,共十个。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五个是见性,贪.嗔.痴.慢.疑五个是非见性。

丁四明九十八随眠

《俱舍论》云:前面所说的六种根本随烦恼,在《发智论》中,说有九十八种烦恼,依什么理由成立九十八种?

答:六个根本烦恼,由于三界、五部的不同,分成九十八个;

五部:苦集灭道四部,修道一部,共五部;

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界。

欲界要断的烦恼有三十六种,分别是:见苦所断的烦恼有十种(贪、嗔、慢、疑、无明、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集和见灭要断的烦恼个七种(贪、瞋、痴、慢、疑、邪见、见取见;没有身见、边见、戒禁取),见道要断的烦恼有八种(贪、瞋、痴、慢、疑、邪见、见取、戒禁取没有身见、边见,修道要断的烦恼有四种(贪.嗔.慢.无明),苦.集.灭.道.修五部的烦恼依次全部断除。前面三十二个烦恼是见道所断的烦恼,一见道,三十二个烦恼,全部断完;

贪、嗔、痴、慢四个是修道所断的烦恼,见了四谛以后,在以后修习的过程中,要时时、数数地串习圣道,才能慢慢断除。

在这些烦恼中哪些是见所断,哪些是修所断?

答:有二种:一是光法师的观点,二是宝法师的观点。

光法师:是从十个烦恼抉择哪些是见所断,哪些是修所断;光法师有二个义:一.缘见此(四谛)为境:五见和疑,对四谛的道理不明白、不理解,叫缘见此;

二缘见此所断为境:缘见所断的是五见和疑,而贪、瞋、痴、慢四个,对四谛不是直接迷的。但是,贪、瞋、痴、慢四个可以缘五见、疑,间接地缘四谛。这是缘见此所断。

意思是:如果贪.嗔.痴.慢四个缘见苦谛所断的五见和疑为境,叫见苦所断;

缘见集谛所断的五见和疑为境,叫见集所断;

缘见灭谛所断的五见和疑为境,叫见灭所断;

缘见道谛所断的五见和疑为境,叫见道所断。

不是缘五见和疑为境,以及不是缘苦集灭道所断为境,就叫修所断。

宝法师:直接说五见和疑是见所断,贪.嗔.痴.慢四个即是见所断也是修所断,缘四谛所断为境,就是见所断,不缘四谛所断为境,就是修所断。

色界、无色界在五部下,各除掉嗔,余下的跟欲界一样。

三十六减五个,还有三十一个,二个界合起来,成为六十二个,加上见所断的三十六烦恼,是九十八个,再加上十个缠,共一百零八个烦恼。

丙二明见修断 

明在九十八个烦恼中,哪些是见所断,哪些是修所断?

答:《俱舍论》云:在九十八个烦恼中,前面八十八个烦恼,是见所断,忍所害故(是无间道所断)。

见所断的烦恼是不决定的。因为见所断的烦恼,修道也能断;

后面十个烦恼是修道所断的烦恼,叫修所断,智所害故(智:指解脱道);

八十八个烦恼里,有顶天所摄的那一部分,决定是见所断,因为有顶天的烦恼只有类智忍才能断。

在下面八个地中,忍所害的八十八使,有的时候是见所断,有的时候是修所断,怎么划分?圣者一定是见道所断,不是修道所断,如果是上面的七个地(色界.无色界),由类智忍来断,欲界的那一地,由法智忍来断,如果是凡夫,一定是修道所断,不是见道所断,凡夫用世俗智来断,因为凡夫无始以来经常串习的是世俗智,故用世俗智来断忍所害的烦恼就是用欣上厌下的方式断)

丙三明五见 

五见分二种:一正明五见 ; 二别释戒禁取。

《俱舍论》云:由于行解不同,见分为五个,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这五个见各自的体是什么?

答:五见的体:断、常、拨无、劣谓胜、非因道妄谓,这五个是“见”的体。执我.我所,叫有身见,身就是有,执就是见,见缘五取蕴(有身),有身之见,依主释。

经部:萨迦耶见就是身见,萨是坏,聚是迦耶,就是非常,身是聚合义,外道执着有一个常的、一的我,经部为了遮止外道常、一的想法,立了个萨迦耶见的名字。

有部:有是萨,身是和合义,见不能没有所缘,见要有所缘,境所缘的是自己的身体(就是执着有我和我所),缘萨迦耶而起执着有我和我所的这个见,叫萨迦耶。

对我.我所,执断、常,叫边执见。断、常叫边,执即是见,依边起执,边之执故,依主释。

拨无因果,叫邪见。邪就是见,叫邪见,持业释。

把劣执为胜,叫见取见。见就是身见、边见、邪见,执着这三见为最胜,叫见取,见之取故,依主释。

除了身见、边见、邪见这三种见之外,执着其它的有漏法为最殊胜,也叫见取见。

非因执为因,非道执为道,名戒禁取。

戒:指的是佛法中的五戒等;禁:指外道的狗戒、牛戒等禁戒。执着佛教禁止的狗戒、牛戒是因是道,叫戒禁取。戒禁之取,依主释。

丁二别明戒禁取 

大自在等本来不是创造世间的因,妄说他是因,执着大自在天是因的时候,首先要认为大自在天是常的,执着有我也是一样, 执着有一个我,首先要生起常的颠倒见、我的颠倒见,唯是见苦所断。

为什么是见苦所断?因为常倒、我倒,属于身见和边见摄,身是果,有这个身,才会执身是常,或者是断。既然是从果迷的,产生非因执因,所以是见苦所断。

戒禁取总有二类:一非因执因;二非道计道。

非因执因又有二类:

迷执我常法起;迷:有一个常的、能造世间执着我是大自在天等所造,非因执);

  • 迷宿作苦行等起计狗等生天因执着修苦行能生天,如持牛戒、狗戒等是生天的因)

这二种迷都是苦果,所以,是见苦所断。

非道计道亦有二类:

一执.有漏戒等为解脱道,此迷粗果故,亦唯见苦断认为持有漏戒,是解脱道的因,这个迷的是粗果,也是见苦所断)

二执.谤道邪见及疑,为清净道,此戒禁取,违道谛强,见道谛断清净的道,能出离的道,毁谤清净道不能出离,这是谤道的邪见。或者怀疑清净道不能出离,非道计道是迷道谛,直接跟道谛相违的,是见道所断

丙四明四倒 无常执为常,苦执为乐,无我执有我,不净执为净

《俱舍论》云:有人问:就像前面所说的,非因执为因,是从常倒和我倒生,为什么只有这二种颠倒?

答:颠倒有四种:

  1. 于非常执常颠倒;
  2. 于诸苦执乐颠倒;
  3. 于不净执净颠倒;
  4. 于非我执我颠倒。

问:四种颠倒的体是什么?

答:四个颠倒的体是身见、边见、见取见生起。

边见:唯取常见;

见取见:计乐净为最胜。

身见:唯取我见,以为我倒。

四颠倒以三因安立:一向倒、推度性、妄增益。

戒禁取:不是一向颠倒的,是执着有漏道能得到清净涅槃,如:五戒、八戒,虽然不能究竟断惑证到择灭,但是能暂时压伏烦恼,也可以证到 一部分择灭,缘一部分清净,不是一向颠倒,所以,戒禁取不能立在四倒内;

断见:不是妄增益,断见是损减,不能立在四颠倒内;

邪见:拨无因果,也不是妄增益,邪见、断见,都是随没有的那个方面而转,是随断灭的那一方面说,不是随增益方面转的,也不能立在四颠倒内;

贪瞋等烦恼,不能推度,不是见性。见是推度为性,四个倒都有推度功能的,而其他的贪瞋等烦恼,没有推度功能,也不能立在四颠倒内;

有人问:如果只有见颠倒,为什么经中说执无常为常有想颠倒、心颠倒和见颠倒三个?不净、苦、无我也有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为什么只说见颠倒,这与经中有些不符?

答:其实从道理上来讲,只有“见”是颠倒,想颠倒和心颠倒是随着“见”力量的大小而增强,所以,想颠倒和心颠倒亦安立颠倒之名,想颠倒和心颠倒之所以叫颠倒是因为与见相应,见是倒,心跟想也成了倒,行相也相同,按照有部论师的说法,预流果永远断除了与见相应的烦恼,是见所断。

分别部说经部、其它部派):十二个颠倒见中,有八唯是见所断,四通见所断和修所断。哪四个?乐.净二个,各有乐的想、乐的心、净的想、净的心,这四个,预流果没有断。根据颂义,初果圣者还有想颠倒、心颠倒,经部说,八个想颠倒、心颠倒,初果圣者没有全部断;

 

丙五明七.九慢

    七.九慢分二种:一正明七.九慢;二明未断不起。

丁一明七.九慢

《俱舍论》云:(问):难道只有见烦恼有五种差别(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其它的烦恼也有差别吗?

七慢和九慢都是从慢、过慢、卑慢生起,都通见所断和修所断,“慢”对于圣者而言,就和杀烦恼,也就是嗔恨心一样,是修道所断,但是,在见道的时候,慢不现行。

什么是慢?答:令心高举,总立为慢。

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因为慢的行相不同,分为七种。

1.于他劣.谓已胜,于他等.谓已等,虽然称境,以心高举,说名为慢。

2.于他等.谓已胜,于他胜.谓已等,名为过慢,过前慢故。

3.于他胜.谓已胜,名慢过慢,慢他过故。

4.执我.我所,令心高举,名为我慢,恃我起故。

5.未得谓得,名增上慢。。

6.于多分胜,谓已少劣,名为卑慢。

7.于无德中,谓已有德,名为邪慢;成就恶行,名为无德,恃恶高举,名为邪慢也。

九慢:《发智论》说:慢类有九种:一.我胜慢类;二.我等慢类;三.我劣慢类;四.有胜我慢类;五.有等我慢类;六.有劣我慢类;七.无胜我慢类;八.无等我慢类;九.无劣我慢类。这九种慢,是从前面七慢中的慢、过慢、卑慢三慢分出来的。

第一.我胜慢类,从过慢出。
第二.我等慢类,从前慢出。从慢出
第三.我劣慢类,从卑慢出。
第四.有胜我慢类,亦从卑慢出。
第五.有等我慢类。从前慢出。
第六.有劣我慢类,从过慢出。
第七.无胜我慢类,从前慢出。
第八.无等我慢类,从过慢出。
第九.无劣我慢类,从卑慢出。

有人问:无劣我慢,高处是何?(我比别人差,我也承认,抬高自己从何说起?

答:谓自爱乐胜有情聚,返顾已身,虽知极劣,而自尊重,得成无劣我慢。喜欢和超过自己的人在一起,反观自己,虽然知道自己差,但还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就是无劣我慢);

七慢.九慢,皆见修.断,迷理的,是见所断;迷事的,是修所断;

修所断的慢,圣者慢的种子虽然没有断,但是,有的时候现行,有的时候不现行,不现行的只有我慢一个,其余六个,圣者有的时候也会现行,前面九个慢,圣者也不现行的。

杀生的烦恼——嗔心,是修所断,圣者虽然没断,但是不现行,慢也是一样,杀.盗.淫.诳的烦恼,所有的无有爱,有爱一部分就是发愿受生旁生的那一部分,缘事起故,皆修所断。

丁二明未断不起 

《俱舍论》云:为什么圣者修所断的烦恼还没有断,却不起现行?

答:九慢、我慢等,等:杀.盗.淫.妄,所有的无有爱,有爱一部分,再加恶作中的不善,圣者虽然有,但是,不现行,因为这些烦恼由见和疑所增长。

哪些是见所增长,哪些是疑所增长?

答:九慢、我慢、是萨迦耶见所知增长;

杀盗淫妄的烦恼,由邪见所增长;

无有爱全,由断见所所增;

        有爱一分,由常见所增长;

不善恶作,由疑所增长;

见和疑,圣者已经永远断除,故慢类等,圣不现行。九慢、我慢、杀.盗.淫.妄这些烦恼,圣者不会现行,《俱舍论》云:见、疑脊背已经折断。

 

乙二诸门分别 

烦恼分八:

一.明遍行.非遍行;哪些烦恼是遍行,哪些不是);

二.明漏.无漏;明能缘有漏.和能缘无漏);

三.明二种随增;烦恼随增有两种,一种是所缘随增,一种是相应随增);

四.明二性分别;二性:有覆无记不善因为是烦恼,所以,没有善));

五.明根.非根;明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根有善根、不善根烦恼里只能有不善根,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呢?);

六.明惑能系;烦恼系缚于哪一界?);

七.明惑随增;烦恼的随增);

八.明次第起。烦恼的生起);

 

丙一明遍行.非遍行

《俱舍论》云:九十八个烦恼中,哪些是遍行烦恼,哪些不是?

在见苦所断和见集所断的烦恼中,见、疑、相应无明、不共的无明等,共十一个烦恼,可以遍行自界,就是通五部的烦恼都能够生起;

在这十一个遍行烦恼里,除身见、边见两个见以外,其余九个都能缘色界、无色界的烦恼,除掉“得”以外,因为得的果跟烦恼的果不同,所得的是那个本法其余的相应法、心王、心所、俱有法,生.住.异.灭四相,这些随行烦恼,也是遍行所摄。而遍行随眠,只在苦谛和集谛下面才有。

为什么叫遍行?遍行自界地者,谓此十一,力能遍行自界、自地五部诸法,名为遍行。

在十一个烦恼中,除了二个见,余下的九个,都能缘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因为不执上界为 我、我所,所以身见不缘上界、边见必依身见起,身见不缘上界,边见也不缘上界。

缘上界:可以只缘一个色界或无色界,也可以二个界同时缘。

八个地,色界四个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四个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八个地,八个地可以一个一个地缘,也可以二个二个地缘,也可以八个地合起来缘。

在十一个随眠中,跟烦恼一起生起的,心王、心所,四相、十大地法都是遍行所摄,因为他们可以做遍行的因,随眠上的“得”要除掉,因为“得”与随眠不是同一个果,不是遍行,所以要除掉。

丙二明漏.无漏缘有些烦恼缘有漏法,有些烦恼能缘无漏法

《俱舍论》云:在九十八个烦恼中,哪些烦恼缘有漏法,哪些烦恼缘无漏法?答:见灭所断的烦恼:邪见、疑。无明;见道所断的烦恼:邪见、疑、无明,六个缘无漏法。除了这六个烦恼,其它都是有漏缘。

无明分二:与见.疑相应无明和不共无明。

缘灭谛的烦恼,只缘自地的择灭,欲界的缘欲界的择灭,初禅的缘初禅的择灭,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缘非想非非想处的择灭。

缘道谛的烦恼,要么缘六个地,要么缘九个地,理由:对治不同,法智品能对治欲界的烦恼,对治欲界的烦恼,可以缘六个地,但只缘自地灭,不缘他地灭,但是,未到地定、中间定、四本静虑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只缘这六个地,能起法智品的无漏道,能对治欲界随眠,也能对治上二界不分随眠,因为是同类;

未到地定对治欲界的邪见、疑、无明,中间定、四禅五个对治上二界的邪见、疑、无明。

类智对治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可以缘九个地,但九地的择灭,上下地是互相对望,但不是因果关系,所以,只缘自地,不缘他地。

类智品不对治欲界的随眠,虽然法智品、类智品,是互相为因的但不对治欲界的随眠。理由:上界苦.集细,欲界苦.集粗,缘粗不能断细,所以,缘欲界苦法智.、集法智,不能对治上界的三种烦恼(邪见、疑、无明),但是,缘细以可以断粗,所以,灭法智.道法智,能治上界的三种烦恼(邪见、疑、无明)

六地的法智道品,不能对治色界、无色界全部的烦恼,只能对治色界、无色界的修所断的烦恼,见所断的烦恼不能断,因为上界见所断的烦恼,只有类忍断,如果是凡夫断见所断的烦恼,由世俗智断,因为凡夫没有无漏智,有顶天的烦恼,凡夫是断不了的。

又因为没有两个“初,所以也不能缘法智品道,第一个初:苦.集.灭.道四谛,苦集是初;缺的是苦法智和集法智。理由:灭.道二谛有限制,因为灭谛下,只能缘当地的灭;道谛下,缘法智品道就缘六地,缘类智品道就缘九地;而苦集下的遍行烦恼,没有这个障碍。因为灭谛、道谛有限制,而苦.集却没有限制,苦.集可以通行苦集下遍行惑。

第二个初:见所断、修所断里边,见所断是初,在见所断和修所断中,缺见所断,由于没有第二个“初”,所以,法智品不能缘八个地各自的三种烦恼

 

贪.瞋.慢,见取见、戒禁取,五个不是无漏缘,是应断的境,灭谛和道谛不是伤害我们的境,是无漏道,是要争取的。

贪的对境不是善法,嗔缘的境的怨,慢是高举,所缘的境是粗动.不平静的,灭.道二谛是寂“静”,灭.道二谛是净的;戒禁取缘的是不清净的境,戒禁取不缘灭谛和道谛;见取见不缘灭谛和道谛,见取见是执劣为胜,而灭道本身是最殊胜的,不是见取见所缘的境;

丙三明二随增 相应随增和所缘随增

《俱舍论》云:问:在九十八个随眠里,哪些是所缘随增?哪些是相应随增? 

答:没有断掉的烦恼,如果是遍行自地五部的烦恼,就是在五部都能所缘的境上,随增烦恼;

如果不是遍行的,只能在自己那一部的烦恼随增,是缘见苦所断烦恼,就在见苦所断的境那里随增,是见集所断的烦恼,就在见集所缘的境那里随增。

如果是无漏缘惑和上缘惑,就没有所缘随增,因为不管是无漏法还是上地的境,身见、边见都不会摄为我和我所;而且有漏法和无漏法是相违的,没有所缘随增的力量,烦恼就不能随增。

烦恼和它相应的心王、心所互相染污,起增长烦恼作用的叫相应随增。

丙四明二性分别 

《俱舍论》云:九十八个烦恼中,哪些是不善,哪些是无记?

答:上二界的所有随眠和欲界身见、边见,还有与欲界身见、边见相应的无明,都是有覆无记性,有覆无记性是不善性,上二界没有苦的异熟果,所以,他们的烦恼只是无记性;而欲界的身见、边见是迷事的,也不伤害他有情,所以,唯是无记性。(有部的观点)

经部:身见有二种:第一,俱生的,唯是无记性;第二,分别的,是不善性。与身同时生起的,叫俱生;因为邪思而起的,叫分别。

除了身见、边见以外,余下的欲界所系的一切烦恼,唯是不善性。

丙五明根非根 明根和非根

明根非根 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根分二种:不善根和无记根。

明不善根者:《俱舍论》云:由于上面说的是烦恼,这里说的就是不善根,烦恼里面哪几个是不善根,哪几个是非不善根?

不善根:唯是欲界所系的一切贪、瞋和不善痴。但是,要除掉与身见、边见相应的痴,因为身见、边见相应的痴是无记性,除掉这个,余下的都是不善痴。

不善根有三种意思:一.唯不善;二.一定是根本烦恼,不是随烦恼;三.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由具这三个义,名不善根。

丁二明无记根 

《俱舍论》云:在上面所说的无记烦恼中,哪些是无记根,哪些不是无记根?

有部:不善根有三种,无记根也是三种;无记爱、无记痴、无记慧;

  • 无记爱:指色界、无色界的爱(贪),也是无记的,理由:色界、无色界随眠都是无记的;
  • 无记痴:指色界、无色界的无明和欲界的与身见、边见相应的痴(无明)
  • 无记慧:通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二种;有覆:指色界、无色界的染污慧和欲界的身见、边见的慧;异熟生、威仪路、工巧处、通果心,这四个里面的无覆无记慧,都是无记根。

色界、无色界的疑和慢不是无记根,“疑”是犹豫不决,摇摆不定,一会这样、一会那样,所以,不能立根。

慢是向上转,根是向下转,二者不一样,所以,不立根。

经部:无记根有四:无记爱、无记见、无记慢、无记痴;

  1. 无记贪:上二界的贪;二.无记见:上二界和欲界的身见、边见;三.无记慢:上二界的慢。四.无记痴:上二界的痴和与欲界身见、边见相应的痴;爱.见.慢三种无记,都是依无明的力量生起来的,无明有这样的作用,所以,安立这四种为无记根。

戊二明四记事 用四记回答他人的问难

颂曰

应一向.分别   反诘.舍置记
如死.生.殊胜  我.蕴.一.异等

 

第一种是一向记:直接回答;

第二种是分别记:要分别的,简别一下再回答;

第三种是反诘记:就是反问;

第四种舍置记:就是不回答;

如:问:有情会不会死?要直接回答,一切有情都会死;

有情会不会生?要分别回答,有烦恼会生,没有烦恼不会生;

殊胜:要反问,是人与天比,还是人与旁生比 ,人与天比,人劣,人与旁生比,人殊胜;

我与五蕴是一是异?不回答。理由:我本来是没有的,不论问是常还是断都是错的,我都没有,哪来的常.断,我都没有,怎么会有我与五蕴是一还是异?《俱舍论》 十九卷总结完毕!

祈请世亲菩萨加持,早日通达《俱舍论》!

                                                                                                          心愿

                                                                                                    20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