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 回复: 0

俱舍论第二十二卷总结

[复制链接]
查看3 | 回复0 | 前天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快学完了二十二卷,又到了分享总结的时候,从这一卷开始进入到了分别贤圣品的学习。

  论中对贤和圣的定义是:“贤谓贤和,圣谓圣证”。若以五道来分的话,进入资粮道、加行道的是贤者,进入见道、修道、无学道的是圣者。
  七贤位是凡夫在见道之前所经历的七个修行阶段。通过修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奠定观慧基础,修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个加行,最终进入见道成为真正的圣者。透过贤圣品的学习,会使我们知道,成为贤者和圣者要具备哪些条件。
  这一卷总的讲了三科: 第一明体性;第二明道所证谛;第三、约道辨人。下面作一一梳理。
  首先,明道的体性。什么是道的体性呢?,前面已说断掉烦恼证九个遍知,必须要依靠道的力量。证九遍知的道只有两个,见道和修道。如俱舍论颂中说:“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见道是由无漏法得到六个遍知;修道通有漏和无漏,得到三个遍知。能证九遍知的道即见道和修道。
  第二,明道所证。通过修道所证的谛有两个:一是四谛,二是二谛。首先,就明四谛中又分为二:一是正明四谛,二是明二谛。
  首先,明道所证谛之一,正明四谛。谛有四个,谓苦集灭道。苦谛的体性是逼迫性、不圆满性、无常性和无我性。集谛的体性是能生苦的因,是染污法、有漏法的集聚。灭谛的体性是涅槃寂静,离系清净,择灭无为。 道谛是通向灭谛的方法,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二、别显苦谛。首先我们要知道,佛陀为何要不厌其烦地“别显苦谛”?目的在于:1、令众生了知苦:很多人对“苦”认识不清,甚至以苦为乐,因此佛陀详细说明苦的种类与本质,让人真正觉悟“有漏皆苦”。2、生起出离心:只有真正认识到生命中充满各种苦,才会激发脱离轮回、寻求解脱的决心。3、为修道奠定基础:观苦,是修习四念处、修习无常观、无我观的基础,也是导向涅槃的起点。4、破除颠倒执着:众生往往把无常当作常、把苦当作乐、把无我当作有我,别显苦谛正是为了破除这些根本颠倒。
  苦谛的苦是由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合起来叫苦谛。第一个是苦苦性,本身即是苦受。它的特点是:生的时候苦、住的时候苦;第二个是坏苦性。有乐受,生的时候乐,住的时候乐,坏的时候苦出来了;第三个是行苦性。行苦是最深层的苦,指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现象)皆处于不断的迁流、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安乐。即使是看似平静、舍受的状态,因为是因缘所生、无常、无我,本质上也是苦。特点是微细难察,是一切苦的根本。
  一切有漏法都是跟三苦合在一起的。可意的有漏法,与坏苦合名为苦;不可意的有漏法与苦苦合,名为苦;其他的有漏法,非可意非不可意的与行苦合,名为苦。没有学习佛法的人只想脱离苦苦,追求坏苦,对行苦一无所知。智者对行苦极生厌怖,如同一根毛发放在眼中非常痛苦。所以愚夫一直在苦海中沉沦受苦,智者知苦离苦脱离苦海。
   其次,明道所证谛之二,明二谛。四谛下来是二谛。论云:“谛有二种:一世俗谛,二胜义谛”。世间一般人对事物所建立起来的习惯认知,并不是事物的真相。如瓶子打破了,瓶子的认知就没有了,衣服扯成了碎片片,衣服的觉就没有了,“物破便无”。或者用智慧去分析一个东西,分析到最后,原来的那个东西没有了是世俗谛。然此瓶衣等未被分析时假立此名,依世间名言的角度来讲,它是实有不虚的,故“名世俗谛”但它是假名安立的。反过来就是胜义谛。用色法去分析,这个色法分析到最后,就剩下一个极微了。这个能分析的色法是世俗,不能分的极微就是胜义。如一个青色,把它分到最小的时候青觉还在。及慧析味道,把这个味分至最小的极微,这个味觉还在,及慧分析受想行识四个蕴,分到最后刹那,刹那心不会消失,这一刹那不能分的就是胜义,前面能分的就是世俗。
   接下来第三科,约圣道辨人。圣道即是见道、修道、无学道。就中分三:一、明圣道加行;二、约三道辨人;三、明诸道差别。下面一一梳理。
   第一、明圣道加行。明圣道加行又分为二:
  一、总标加行。证入圣道要具足的条件首先要具戒。在持戒的基础上透过听闻,了知四谛十六行相之名句文身有了闻慧;然后缘所知名义,思维其中意理获得思慧;缘义理而观察修习生起修慧,是为具足闻、思、修三慧。
  二、广明加行。广明加行又分了四科:一、明身器清净。二、明五停心位。三、明四念住。四、明四善根。本卷只讲了第一个身器清净和第二个五停心位,后面两个在下一卷中论述。
  第一个是明身器清净:这一部分首先阐述了修道所依的身。有希求解脱精勤修学善法之人,如何能令身器清净,速速修习获得成就呢?论中说身器清净的因有三个:①身远离和心远离。身远离是指出家人不和在家人杂相住,或者一个修行人不可以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人住在一起。心远离是要离开不善的寻思。②要喜足少欲。衣服饮食等生活资具得到要喜足,没有也不去追求。③住四圣种。四圣种即:1.衣服喜足圣种;2.饮食喜足圣种;3.卧具喜足圣种;4.乐断乐修圣种,(乐断,即乐断烦恼,乐修,即乐修圣道)。四圣种的前三个是生起助道的资具,第四个是成就修道的事业。世尊以悲悯心立四圣种,是为令修行者很快解脱。通过修四圣种断除对我所的事欲,即对衣服饮食等的贪欲,和我事欲,即对我身的贪欲。
  第二、明五停心位。其中分二:一总标;二别释。     下面,第一个:总标。五停心位是指在进入圣道前,透过修法停止五种粗显的烦恼。这五种烦恼分别是:贪嗔痴我见和散乱。要让这五种过失停止于心,就要修五种对治法:①修不净观对治贪欲;②修慈悲观对治嗔恚;③修因缘观对治愚痴;④修界差别观对治我见;⑤修数息观对治散乱。
  俱舍论颂云:“入修要二门,不净观息念,贪寻增上者如次第应修”。通过修习对治法,调整好了身心,开始进入修道。进入修道的门有两个:不净观和持息念。贪心炽盛的修不净观,寻伺心多的修持息念。这是进入修行的两个甘露门。
  二、别释。接下来分别解释不净观和持息念。首先,不净观又分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明行相。不净观的行相是什么?论云:“为通治四贪且辨观骨锁”。也就是说,修白骨观可以同时对治四个贪。论中说:贪有四种:一是显色贪;二是形色贪;三是妙触贪;四是供奉贪。对治四贪的修法有两种:第一个是修不净观,从观构成身体的三十六种不净物,到缘青瘀等修身不净,分别对治显色贪和形色贪;缘虫蛆等对治妙触贪;缘尸体不动对治供奉贪。若缘骨锁修不净观,可以同时对治这四种贪。以骨锁中没有四种贪的境故。
   观骨锁就是观自己的身体腐烂掉,被虫子吃光了,只剩下一付干骨头架子,从自身观到周围的人都成了白骨,广至大海,然后再收回到自己的身上,叫初习业位;后渐渐略掉身体,最后就剩下额头骨,叫已熟修位;修到最后只剩下眉间一点白光其他都没有了,心安住于眉间一点,这个时候叫超作意位。这是修骨销观的三个次第。
  第二个是诸门分别。论中提了八个问,从八个门分别论述不净观。第一个,三性门:不净观的性质是无贪的,无贪是善的;第二个,依地门:通依十地。十地是:四个根本静虑,及四个近分定、中间定和欲界。第三个,所缘境:所缘的境唯是欲界的显色和形色。第四个,所缘境是人:欲界的人(除北俱卢洲人)。第五个,所缘行相:所缘以不净为行相。第六个,所缘的世:唯缘自世。第七个,是有漏还是无漏:是有漏。第八个,离染得还是加行得:通离染得和加行得。
  接下来,分别持息念。其中分两方面:
   一、明念差别,念的体是慧,念是过去的慧,慧指的是当下的慧。念差别有八个不同的相:①出体门:“此之息念以慧为体”。息即是所缘的呼吸,以念的力量住在所缘的境上,慧于境中数的明明白白,于出息入息清清楚楚不杂他念,即是经上说的阿那波那念。②依地门:修持息念所依的地有五个:初禅近分,及二禅三禅近分,中间定和欲界定。③境界门:修这个定所缘的境界是“风”,也就是呼吸。④依身门:修这个定所依的身,主要是欲界人身跟天人身,但要除北俱卢洲。⑤辨得门:通离染得和加行得。⑥作意门:作意的境与真实相应的非假想观。⑦简邪门:这个修法只有佛教内才有的外道没有。⑧辨相门:“此相差别由具六因”: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数息观和安般念师父都带我们修过,通过学习会更加清楚明了。
  二、明息差别。息差别分六门:①依身门:呼吸是身所摄,属于四念处的身念处。出入息随身转,呼吸是身分所摄。②依息门:息是依身心转的,要具四缘息才能转,四缘分别是:一、息所依的地是欲界、初禅、二、三禅,这四个地方是有息地,四禅无呼吸。二、有风道:口鼻通畅。三、毛孔开:毛孔堵住也不行。四、粗心位:出入息地要粗心位现前,细心位不行。具足这些条件呼吸才能转, 在我们初生时息先入,死时最后一口气出去。③依情门:息是有情摄,只有情才能修。④非执受门:息不与身根相合,所以息是没有执受的。⑤五类门:在五类门中息是等流性,是同类因生。⑥息观门:息唯是自地缘,或是上地心之所缘;如生欲界起欲界心唯自地缘。若得到了初禅、二禅、三禅的心可缘欲界的,是上地的心。若初禅息唯初禅、二禅、三禅三个地缘。二禅息通二禅、三禅。三禅息唯是自地缘。若生到上地起了下地心,如生到初禅起了欲界心,唯能缘到通果,然此通果只能缘到欲界所变化的事,若生到二禅三禅只能缘威仪通果,不能缘到呼吸,这样的话其实上下都一样,身在哪个地就只能缘哪个地的息。
  到此,整个二十二卷的内容回顾完毕,对学过的内容又复习了一遍。
  感恩师父!感恩学长!感恩师兄们!
      俱舍一班学员:  慧名
         2025年10月10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