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 回复: 0

俱舍论二十一卷总结——慧盛

[复制链接]
查看3 | 回复0 |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俱舍论卷二十一总结
         感恩师父慈悲教授,感恩学长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俱舍论》,下面俱舍论卷二十一的总结。
       明结等六门,「由结等差别 复说有五种」除漏等以外的烦恼,还有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五种。
     一、结有三种,一种是九结,一种是顺下分结,一种是顺上分结。
       九结:恚、嫉、悭,唯欲界系,其余的六个结(爱、慢、无明、见、取、疑)三界都有
    颂曰【又五顺下分 由二不超欲 由三复还下 摄门根故三   或不欲发趣 迷道及疑道 能障趣解脱 故唯说断三】下分是欲界,这五个结是顺欲界的。贪、嗔两个只有欲界有,身见、戒禁取、疑,这三个是凡夫有的,即使超出欲界之后,还要流转生死,将来还要回到欲界来。所以这五个都是顺下分的。
     【有说言下分者,谓下有情,即异生也。及取下界,谓欲界也。前三能障超下有情,后二能令不超欲界,故五皆得顺下分名】 其余的论师说,这个下分不一定指欲界,指下等的有情,上等的是见道以上的圣者,下劣的就是凡夫。身见、戒禁取、疑,障住不能成圣者,欲贪跟瞋,不能超越欲界,都是顺下的。前面三个顺下有情,后边两个顺下界的欲界。
      颂曰【顺上分亦五 色无色二贪 掉举慢无明 令不超上故】欲界是下界,相对的色界、无色界称为上。这五个顺上分结,就是系缚在色界、无色界不得超越,是圣者才显的。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掉举、无明、慢,如果有这五个东西,要出色界、无色界是不行的,要成阿罗汉,要超出色界、无色界,非断这五个不可。
    二、【缚三由三受】缚有三种,是由三种受而来的。一者贪缚,二者瞋缚,三者痴缚,把有情绑起来,不给你解脱,叫缚。

  三、随眠:随眠,根本的烦恼,开始最略地说是六种:贪、瞋、痴、慢、疑、见。修所断的还有贪、瞋、痴、慢。打开来广说,见道的八十八使,加上修道的十个烦恼,欲界的贪、瞋、痴、慢,色界、无色界的贪、痴、慢,一共是九十八个烦恼。
   四、随烦恼:【随烦恼此余 染心所行藴】此是随眠,余是随眠以外的,行藴所摄的,其他的染心所,叫随烦恼,比根本烦恼小一点的烦恼。
  五、缠:颂曰【缠八无惭愧 嫉悭并悔眠 及掉举昏沉 或十加忿覆 无惭悭掉举 皆从贪所生 无愧眠昏沉 从无明所起 嫉忿从瞋起 悔从疑覆诤】主张八个缠的,无惭、无愧、嫉、悭、悔(追悔)、眠(睡眠)、掉举、昏沉,一共八个;主张十个缠的,第九个忿,第十个覆,一共是十个缠;都是由根本烦恼贪所生。无愧、眠、昏沉,从无明所起 。嫉、忿从瞋起。 悔从疑、覆、诤所生。
    六、明烦恼六垢。颂曰:【烦恼垢六恼 害恨谄诳憍 诳憍从贪生 害恨从瞋起 恼从见取起 谄从诸见生】行相比较粗的,立垢;过失重的,立缠。烦恼垢是恼、害、恨、谄、诳、憍,这六个。因为贪而产生诳憍,害、恨是嗔的等流;恼是见取的等流果,谄五个见的等流(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取
)。
      诸门分别。就中分五:一、三断分别,二、三性分别,三、三界分别,四、六识相应,五、五受相应。
      三断门:颂曰[缠无惭愧眠 掉昏见修断 余及烦恼垢 自在故唯修]
缠里边的无惭、无愧、睡眠、昏沉、掉举,见修断、修道所断的;其他几个缠跟垢,自在而起,不随其他的烦恼而生的,不随其他的势力而生的,而是依自己的力量生的,与其他的烦恼都不相应,只是修所断.
       三性门:颂曰[欲三二余恶 上界皆无记]欲界的昏沉、掉举、睡眠,这三个烦恼通不善,通无记;欲界其余的烦恼都是恶的。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全部是有覆无记。
       三界分别:颂曰[谄诳欲初定 三三界余欲]谄诳两个,只有欲界、初禅里边有;昏沉、掉举、憍,通三界。
       六识相应:  颂曰[见所断慢眠 自在随烦恼 皆唯意地起 余通依六识] 见所断的烦恼,修所断的慢跟眠,还有自力起的随烦恼,都是意地起的,是第六识起的。其余的烦恼,六个识都可以起。
      五受相应:颂曰 [欲界诸烦恼 贪喜乐相应 瞋忧苦痴遍 邪见忧及喜 疑忧余五喜 一切舍相应 上地皆随应 遍自识诸受] 欲界的诸烦恼里边,贪跟喜受、乐受相应。瞋心起的时候,总是心里愁忧,或者身上受苦。愚痴,苦乐忧喜舍都可以起。邪见有忧与喜,疑是忧,其余五个烦恼,属于喜相应。总的来说,每一个烦恼跟舍受都是相应的。上地,色界、无色界,随其所应,跟自己的识所受的相应。
        随惑五受相应:颂曰 [诸随烦恼中 嫉悔忿及恼 害恨忧俱起 悭喜受相应 谄诳及眠覆 通忧喜俱起 憍喜乐皆舍 余四遍相应]随烦恼里边,嫉、悔、忿、恼、害、恨,都是跟忧受一同起来的,是忧受相应。悭吝与喜受相应。谄诳、眠、覆,与忧、喜相应。骄慢与喜乐相应。剩下的无惭、无愧、昏沉、掉举,这四个遍相应,与所有的受都能相应。
       明五盖:颂曰 [盖五唯在欲 食治用同故 虽二立一盖 障藴故唯五]盖有五种,三界里边只有欲界有、有食同、治同、用同。昏沉与睡眠合一盖、掉举与恶作两个合一个盖。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能障的也是五种,所以立五种盖。
        明惑灭,就中分六:一、明断惑四因,二、明四种对治,三、明断烦恼处,四、明四远性,五、明断惑得灭,六、明九种遍知。
       明断惑四因,颂曰  [遍知所缘故 断彼能缘故 断彼所缘故 对治起故断]遍知所缘故断,断彼能缘故断,断彼所缘故断,这三种都是断见道所断的烦恼。对治起故断,是修道断的烦恼。
        明四种对治,颂曰 [对治有四种 谓断持远厌]对治有四种,分别是断对治、持对治、远对治、厌对治
       明断惑处,颂曰 [应知从所缘 可令诸惑断]烦恼的断,只有从所缘随增来看,可以说是烦恼断。烦恼有相应随增、所缘随增两种,从相应来说,相应的烦恼虽然是断掉了,随增的作用没有了,但是伴性还在。所缘随增是可以断的,只要这个境不使生起烦恼心,就算是断了。
        明四远性,颂曰  [远性有四种 谓相治处时 如大种尸罗 异方二世等]相远、治远、处远、时远,四种远。如四大种是相远,尸罗是治远,异方是处远,二世是时远。
        明断惑得灭,颂曰  [诸惑无再断 离系有重得 谓治生得果 练根六时中]当道胜进的时候,烦恼不需要再断,但是离系果要重得,有六个时候,要重新得离系果。第一个是治生,对治道生的时候。得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果包含四个。第六是练根。
        明九遍知,颂曰  [断遍知有九 欲初二断一 二各一合三 上界三亦尔余五顺下分 色一切断三] 断遍知一共有九个,欲界初、二的断遍知立一个,见苦、见集断了之后,证到的择灭,立一个遍知。见灭、见道各一个遍知,欲界一共三个遍知。色界、无色界也有三个遍知。欲界三个,色界、无色界三个。欲界的五顺下分结断了之后,得一个遍知;色界的烦恼断了之后,再得一个遍知;一切断,三界的烦恼断完,又得一保证断遍知,一共是三个。
     明遍知缘,颂曰  [得无漏断得 及阙第一有 灭双因越界 故立九遍知]见所断烦恼的条件有三种,第一个条件,要得到无漏道断的择灭才行,有漏道断的不能算。第二个条件,第一有是有顶,有顶的烦恼五部,就是见苦、见集、见灭、见道、修五部里边,第一有的烦恼至少断一部,这个时候才能立遍知。双因,一个是同类因,一个是遍行因,这两个因都能够灭掉才能安立遍知。
        以上是《俱舍论》卷二十一总结,愿师父、法耀师父以及所有的高僧大德,都能够法体安康,长久住世,法轮常转,愿正法久住,愿我们对佛法的佛法的信心越来越强,解脱轮回的机会越来越多,修学佛法的心力越来越强,生生世世不离师,有个暇满人身可以精进修学佛法,早日发起菩提心、早日通达《俱舍论》教授及心要!

                                                            2025.8.22
                                                               慧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