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 回复: 9

153

[复制链接]
查看102 | 回复9 | 2025-9-13 22: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师父 于 2025-9-23 23:36 编辑

1、如何发心才是菩提心?
2、为什么阿罗汉自利也不圆满?
3、如何圆满自他二利?


慧根 | 2025-9-24 12: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1、如何发心才是菩提心?
答:发心为利益受苦的众生,为正法久住,为成佛。
2、为什么阿罗汉自利也不圆满?
答;阿罗汉仅证得断德一分,不能证得法身及未能断所知障。
3、如何圆满自他二利?

答:先学下士道,观死无常,弃舍现世心,然后学中士道,生起出离心,最后入大乘,发菩提心。
妙悟 | 2025-9-25 09: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1、如何发心才是菩提心?
答:
(一)礼拜供养三宝,布施持戒,或者闻思修佛法等,都发心是为了利乐如母有情,为了正法久住。

(二)依文殊菩萨在《净行品》中所说的发心。

如:
若举於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2、为什么阿罗汉自利也不圆满?
答:因为阿罗汉断过证德仅属少分,仅有断德之一分,不能证得法身,也未能断所知障,所以说阿罗汉自利也不圆满。

3、如何圆满自他二利?
答:发菩提心,成佛。

佛,过无不离,德无不圆。一切过失悉解脱,一切功德善严身,福慧圆满,自利圆满。

佛是一切智,于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悉能了知,无碍而转。

对于众生的烦恼、业力、根器,佛都清晰明了。

佛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所以成佛了就能圆满的利益众生。
海慧 | 2025-9-25 15: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53课:

1、如何发心才是菩提心?
答:发菩提心,首先要把“我要出离轮回”的意愿扩展到,发愿带领一切众生解脱生死,出离轮回,从意义上说,菩提心就是对出离心的延伸和圆满,其内涵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自他一切如母有情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2、为什么阿罗汉自利也不圆满?
答:即证阿罗汉,亦僅有断烦恼与证功德之一分,不能证得法身,及未能断所知障。故自利尚非圆满,於利他亦谨少分。如《摄度论》说,声闻缘觉二乘没有多少利益众生的能力,因为他们并没有发广大的菩提心,没有无尽的悲愿。对这种只求个人解脱为足的心量,我们必须断除。但对二乘的修行阶段,菩萨也是须要修的。而佛陀所指示的大乘,以一味利他为自体,通过利益众生来圆满佛道的修行。
3、如何圆满自他二利?
答:利他行就是为自已和众生带来一切利益安乐的源泉,也是灭除一切衰损的妙药,是有智慧的大乘根机者所选择的光明大道。具备菩提心和菩萨行的行者,随时随地都能利益众生,即是众生只是看到,听到,想到和接触到,也能由此得到帮助,得到教育,得到感化。而菩萨在利益众生的同时,也能成就自身利益,一方面能不断突破我执,一方面能成就无量福德,成就大慈大悲。
总之,世出世间一切利益都包括在内。也正因为菩萨的行为都是以利他和慈悲为基础,所以,凡是接触过他的众生,都会从中得益。
无忧 | 2025-9-25 22: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1、如何发心才是菩提心?
先要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一味利他为性。有菩提心的士夫,专以利乐他人为主,见众生为行苦所迫,发起急切救众生的心,如头着火,发动勤忙。

2、为什么阿罗汉自利也不圆满?
仅有断德一分,不能证得法身,未能断所知障,故自利尚非圆满

3、如何圆满自他二利?
入大乘才可以圆满自他二利。知大乘胜利,依净慧,即闻思修三慧,以断证二力,起恭敬心趣入。先学下士道,观死无常,舍弃现世心,再学中士道,具出离心,再发菩提心,或发菩提心加灌顶,入大乘。
无忧 | 2025-9-25 22: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1、如何发心才是菩提心?
先要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一味利他为性。有菩提心的士夫,专以利乐他人为主,见众生为行苦所迫,发起急切救众生的心,如头着火,发动勤忙。

2、为什么阿罗汉自利也不圆满?
仅有断德一分,不能证得法身,未能断所知障,故自利尚非圆满

3、如何圆满自他二利?
入大乘才可以圆满自他二利。知大乘胜利,依净慧,即闻思修三慧,以断证二力,起恭敬心趣入。先学下士道,观死无常,舍弃现世心,再学中士道,具出离心,再发菩提心,或发菩提心加灌顶,入大乘。
觉珍 | 2025-9-26 10: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53课:

1、如何发心才是菩提心?
答:心心念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主动承担起救护众生的责任。例如看到他人受苦时,能升起强烈的慈悲心,愿为其消除痛苦,并发愿通过修行成佛,以更强大的力量帮助众生。菩萨无自心,以众生心为心。专以利他为主。
2、为什么阿罗汉自利也不圆满?
答:即证阿罗汉,亦仅有断德之一分,不能证得法身,及未能断所知障。因此,故自利尚非圆满。
3、如何圆满自他二利?
答培养清净心,保持内心的清净,平等觉知,不执着善恶、得失。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以慈悲心对待众生的过错,不生嗔恨面对他人的误解和伤害,以宽容的心态化解,不将其放在心上。断恶修善不著相,积极行善,如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不执着于善行本身。善行完成后,内心不留痕迹,避免因执着而造业。
以智慧利他,用清净平等觉的智慧去行大慈大悲,帮助他人因人而异,若对方能接受帮助,直接给予支持;若不能接受,可通过自身行为示范,以身作则引导他人。
回向功德,将修行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向,愿他们离苦得乐,成就佛道,回向时保持真诚的愿心,不求个人的私利。
日常实践,在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如关心他人的需求、通过具体行动利益他人,提升自己的品德与境界。圆满自他二利需要长期修行与实践,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慈悲,以智慧化解烦恼,通过利他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解脱。
明贤 | 2025-9-26 18: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53课:

1、如何发心才是菩提心?
答:发成佛的心,为正法久住,为利益如母有情。

2、为什么阿罗汉自利也不圆满?
答:证阿罗汉仅有断德之一分,不能证得法身及未能断所知障,因此可以说自利尚非圆满,于利他亦仅少分。

3、如何圆满自他二利?
答:住利于他而兼能成就自利。
《入行论》中说:“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佛往昔行菩萨道,并未争取自利,只是一味地利他,结果早已成就了自利究竟的法身。

海慧 | 2025-9-26 22: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慧 于 2025-9-27 18:15 编辑

作者:华藏

第153课:
1、如何发心才是菩提心?
答:为利益一切有情的意乐兼成就自利,令正法久住,即是菩提心。
2、为什阿罗汉自利也不圆满?
答:阿罗汉仅有断德之一分,不能证得法身,及未能断所知障,因此,故自利尚非圆满,於利他亦仅少分。
3、如何圆满自他二利?
答:前书(弟子书)云:无明覆世乱众生,无力堕在苦火中,见此如己头燃火,彼是士夫亦善巧。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之本源,灭除一切衰损之妙乐为诸善巧士夫所行之大道,虽见闻念触,亦能长养一切众生,住利于他而兼能成就自利,无所不全。有于此具大善巧之大乘而趣入者,当念此甚为希有我幸得之,应尽所有士夫之功力,于此胜乘而趣入之。
枝儿 | 2025-9-27 09: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1、如何发心才是菩提心?
答:为了正法久住,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愿成佛。


2、为什么阿罗汉自利也不圆满?
答:阿罗汉果仅有断德一分,不能证得法身,未能断所知障,故自利尚非圆满,于利他亦仅少分。

3、如何圆满自他二利?
答:发菩提心入大乘才可以圆满自他二利。知大乘胜利,依净慧,即闻思修三慧,以断证二力,起恭敬心趣入。先学下士道,观死无常,弃舍现世心,然后学中士道,生起出离心,最后入大乘,发菩提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