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学习总结
《八识规矩颂》为玄奘大师所造。八识: 识者心之别名,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在唯识学上,把识分析为八种,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个识。规矩: 规矩是规范或法则,这八个识,在众生位上,它们的行相、业用、境、 量、性、界,固然有其规矩法则,即是在修行证果位上,也有其规矩法则,所以称八识规矩。颂: 颂是一种文字体栽,含有赞美的意思,印度梵语称为伽陀,义译为偈。颂的形式似诗而不用韵,通常四句一首,用四、五、六、七字均可,若意思未表达完,可以继续下去。佛经中用颂,目的在便于记忆。本颂用的是七字一句。
玄奘大师将心王八识,类分为四,分别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各作三颂,共十二首颂文分为四章,分别为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每章颂文三首十二句,前八句颂凡夫位,后四句颂圣贤位。
前五识缘的是性境、现量,通善恶无记三性。眼、耳、身三识通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离生喜乐地,鼻、舌二识唯通五趣杂居地。与其相应心所有三十四个: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贪、嗔、痴、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前五识的生起需仗托依缘:眼识九缘(空、明、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缘)、耳识八缘(除去明)、鼻、舌、身三识七缘(除去空、明)。其业用:眼、耳二识需离中取境,鼻、舌、身三识需合中取境。断惑:第八识转识成智时,根成无漏,前五识亦转为成所作智。果用:分为三类化身,教化众生,永息苦轮。
第六意识通于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境。通于现量、比量、非量三量。通善、恶、无记三性。通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与其相应心所:五十一个心所全部与之相应。第六意识生起需五缘:依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其体相: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其业用:动身发语,造引满美,招轮回三界果报,三性、五受变易。断惑:资粮位中,渐伏我、法二执种子现行。见道位中,分别起的我法二执种子断灭,在初地中转为下品妙观察智。修道位中,伏断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现行种子。远行地後,俱生起的我执种子断灭,成纯无漏。等觉位,俱生起的法执种子断灭,转为妙观察智。果用: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
第七末那识缘真带质境、缘非量,为三性之有覆无记,通欲界、色界、无色界。与其相应心所有十八个:遍行五、别境一(慧)、善十一、根本烦恼四(贪、痴、慢、我见)、大随烦恼八。第七识生起需四缘:依根(末那依阿赖耶为根据)、境(阿赖耶见分)、作意、种子依。其体相:恒审思量,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其业用-为前六转识染净之依。 断惑:极喜地初心,俱生我法二执初伏,初转下品平等性智。到第七远行地後(八九十地),俱生我执永断,转中品平等性智。金刚喻定现前,俱生法执永断,转为上品平等性智。果用:现起他受用身,以十地菩萨为所被机而教化之。
第八识阿赖耶识缘现量,为三性之无覆无记,通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随他业力生)。 与其相应心所唯遍行五。其生起需四缘:依根 (以末那识为俱有依) 、境 (以根身、器界、种子为所缘境)、作意、种子依。其体相:浩浩三藏不可穷。其业用:受薰,摄持种子、根身、器界,业力寄托、轮回主体。 断惑:不动地前 (远行地) 俱生我执已断,舍去藏识之名,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永断,不感生死,空去异熟识之名,至此转成 大圆镜智 。果用:圆明普照于十方世界,微尘刹土。
通过学习八识规矩,认识到第七末那识执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是我执的根源。第八阿赖耶识,它是前七识的根本 ,前七识由第八识的种子生起,也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是生死轮回的主体。第六意识通三境、三量、三性、三界,五十一个心所全部与之相应,所以三界有情,轮回的众生没有停息的时候,就是意识的问题。前五识在观外面的五尘时,因为愚痴凡夫没有智慧,对所缘的境产生了烦恼。
修行的时候,从因上和根上来讲,是要改变第七识,但是从现行的识来改变第七识,还是靠前面的六识。我们修行善恶的形成,主要靠的是第六识,能断烦恼的心识是第六识,先断除第六意识的分别人我执和法我执,再断除第七识的俱生人我执跟法我执,第八识也随着第七识的转智,断除了执藏、能藏,将所藏的有漏种子转为清净无漏的种子。当第八识转为了大圆镜智,前五识也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圆满的转识成智都是靠大圆镜智。
了解心识的运作规律和过程,以及跟心所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对治自己的烦恼和我执,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行,我们可以从凡夫转为圣者,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