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 回复: 6

八识规矩颂学习总结

[复制链接]
查看120 | 回复6 | 2025-7-30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写下自己学习后的心得体会,期待您的分享和法布施!
如意 | 2025-7-30 0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识规矩颂》学习总结
《八识规矩颂》为玄奘大师所造。八识: 识者心之别名,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在唯识学上,把识分析为八种,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个识。规矩: 规矩是规范或法则,这八个识,在众生位上,它们的行相、业用、境、 量、性、界,固然有其规矩法则,即是在修行证果位上,也有其规矩法则,所以称八识规矩。颂: 颂是一种文字体栽,含有赞美的意思,印度梵语称为伽陀,义译为偈。颂的形式似诗而不用韵,通常四句一首,用四、五、六、七字均可,若意思未表达完,可以继续下去。佛经中用颂,目的在便于记忆。本颂用的是七字一句。
  玄奘大师将心王八识,类分为四,分别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各作三颂,共十二首颂文分为四章,分别为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每章颂文三首十二句,前八句颂凡夫位,后四句颂圣贤位。
  前五识缘的是性境、现量,通善恶无记三性。眼、耳、身三识通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离生喜乐地,鼻、舌二识唯通五趣杂居地。与其相应心所有三十四个: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贪、嗔、痴、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前五识的生起需仗托依缘:眼识九缘(空、明、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缘)、耳识八缘(除去明)、鼻、舌、身三识七缘(除去空、明)。其业用:眼、耳二识需离中取境,鼻、舌、身三识需合中取境。断惑:第八识转识成智时,根成无漏,前五识亦转为成所作智。果用:分为三类化身,教化众生,永息苦轮。
第六意识通于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境。通于现量、比量、非量三量。通善、恶、无记三性。通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与其相应心所:五十一个心所全部与之相应。第六意识生起需五缘:依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其体相: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其业用:动身发语,造引满美,招轮回三界果报,三性、五受变易。断惑:资粮位中,渐伏我、法二执种子现行。见道位中,分别起的我法二执种子断灭,在初地中转为下品妙观察智。修道位中,伏断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现行种子。远行地後,俱生起的我执种子断灭,成纯无漏。等觉位,俱生起的法执种子断灭,转为妙观察智。果用: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
  第七末那识缘真带质境、缘非量,为三性之有覆无记,通欲界、色界、无色界。与其相应心所有十八个:遍行五、别境一(慧)、善十一、根本烦恼四(贪、痴、慢、我见)、大随烦恼八。第七识生起需四缘:依根(末那依阿赖耶为根据)、境(阿赖耶见分)、作意、种子依。其体相:恒审思量,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其业用-为前六转识染净之依。 断惑:极喜地初心,俱生我法二执初伏,初转下品平等性智。到第七远行地後(八九十地),俱生我执永断,转中品平等性智。金刚喻定现前,俱生法执永断,转为上品平等性智。果用:现起他受用身,以十地菩萨为所被机而教化之。
  第八识阿赖耶识缘现量,为三性之无覆无记,通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随他业力生)。 与其相应心所唯遍行五。其生起需四缘:依根 (以末那识为俱有依) 、境 (以根身、器界、种子为所缘境)、作意、种子依。其体相:浩浩三藏不可穷。其业用:受薰,摄持种子、根身、器界,业力寄托、轮回主体。 断惑:不动地前 (远行地) 俱生我执已断,舍去藏识之名,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永断,不感生死,空去异熟识之名,至此转成 大圆镜智 。果用:圆明普照于十方世界,微尘刹土。
   通过学习八识规矩,认识到第七末那识执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是我执的根源。第八阿赖耶识,它是前七识的根本 ,前七识由第八识的种子生起,也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是生死轮回的主体。第六意识通三境、三量、三性、三界,五十一个心所全部与之相应,所以三界有情,轮回的众生没有停息的时候,就是意识的问题。前五识在观外面的五尘时,因为愚痴凡夫没有智慧,对所缘的境产生了烦恼。
  修行的时候,从因上和根上来讲,是要改变第七识,但是从现行的识来改变第七识,还是靠前面的六识。我们修行善恶的形成,主要靠的是第六识,能断烦恼的心识是第六识,先断除第六意识的分别人我执和法我执,再断除第七识的俱生人我执跟法我执,第八识也随着第七识的转智,断除了执藏、能藏,将所藏的有漏种子转为清净无漏的种子。当第八识转为了大圆镜智,前五识也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圆满的转识成智都是靠大圆镜智。
  了解心识的运作规律和过程,以及跟心所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对治自己的烦恼和我执,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行,我们可以从凡夫转为圣者,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
天涯111 | 2025-7-31 0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识规矩颂》是玄奘法师依据唯识宗理论所作的经典文献,以简练的偈颂概括了“八识”的特性与作用,是理解唯识学核心思想的重要入门。全文分为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和第八识颂,下面做一个简单分享。
首先什么是八识?八识就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五识),再加上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一共是八个识。
“规矩”,就是说这八个心识各有各的规矩,绝对不能违背它们所应该遵守的规矩法则,所以它称为规矩。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缘取的是真实的 “性境”,以 “现量” 方式认知,其属性可通善、恶、无记三性。眼耳身这三识在二地(欲界的五趣杂居 地,与色界的离生喜乐地)。鼻舌二识仅在五趣杂杂居地。
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有34个:遍行心所法5:触、作意、受、想、思。
别境心所法5:欲、胜解、念、定、慧。
善心所法11:信、精进、无贪、无嗔、无痴、惭、愧、不放逸、轻安、行舍、不害。
中随烦恼心所法2:无惭、无愧。
大随烦恼心所法8: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根本烦恼心所法3:贪、嗔、痴。
前五识依托净色根而生,
各识生起所需缘数不同。眼识需九个缘可以生起,耳识需八个缘可以生起,鼻舌身三识需要七个缘可以生起。
鼻、舌、身三根要与境接触才能产生鼻、舌、身三识。
眼、耳二根要与境有距离才能产生眼、耳二识。
前五识以这样方式来认识世界。
一般凡夫、外道、小乘人不能认识到识与根区别。
在随着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时, 前五识才转成无漏成所作智,前五识转识成智只与后得智相应,后得智不能缘真如,只能缘真如空性所变现的相分。所以前五识转成无漏成所作智也只能变相观真空真如,不能亲缘真如。
前五识转识成智时,如来用三类化身随机应化度脱受苦轮回众生来止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三性三量通三境释:第六意识具三性(善、恶、无记)。
第六识缘境所用的方法是三量(现量、比量、非量)
第六识所缘的境有三类境:性境、带质境、独影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有情(众生)以第六识为主作善作恶,引导有情众生轮回三界是非常容易知道的。只要通过观察第六识作善作恶就知道有情轮转到哪一界。
相应心所五十一
第六识与51个心所全部相应。
五遍行,五别境,十一个善心所,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一个随烦恼。四个不定心所。
善恶临时别配之
当我们第六起善与恶念头时,这51个心所相应而起,如起善念善心所随之而起,起恶念烦恼心所与之相应而起。
性界受三恒转易
性:善、恶、无记三性。
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受:苦、乐、舍(舍指不苦不乐的感受)三受。
由于第六识的行为作用,使我们作善作恶,就有受苦受乐果报、果报在三界中轮回不息。
根随信等总相连
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信等指善心所等五十一个心所法总是随第六识生起而相应生起的。
动身发语独为最
第六识在动身发语方面作用最强,能引发正报和依报,
引满能招业力牵
第六意识有强有力的善恶分别能力和强有力的作善作恶的能力,他所作业能引导众生投胎的趣向正报和投胎已后美丑、大小、高矮等依报。
第六意识所作引满二业能牵引众生在六道中轮回。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这里指初地到七地的菩萨转第六意识成下品妙观察智。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八地到十地 转中品妙观察智
佛果位 转上品妙观察智。
第六识转成无漏妙观察智,能以圆明的智慧观照大千世界。
第七识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地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七识所缘的境是带质境。 第七识以第八识见分为本,是有覆无记性,随缘执着于 “我”,其认知是错误的。它与八大随烦恼、遍行心所、别境慧心所相应,且伴有贪、痴、我见、慢等烦恼。第七识恒常审察思量 “我”,使众生日夜昏迷。它与四烦恼和八大随烦恼相应,是前六识染净的所依。菩萨在初入极喜地时,第七识转成下品平等性智,从八地开始俱生我执烦恼开始断除,所以说:“无功用地我恒摧。”   从八地到十地,第七识转成中品平等性智。佛果位转第七识成上品平等性智,到了佛果位,如来的他受用身,教化十地菩萨。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第八识属性为无覆无记,与五遍行心所相应,它在三界九地中随前六识的业力而生。声闻乘和缘觉乘因迷惑执着而不了解第八识,导致与大乘论师产生诤论。第八识含藏诸法种子,广大无边,犹如深渊,前七识如波浪,由境界之风引发。它受熏持种,执持根身器界,在众生受生时最先到来,在死亡时最后离开。由第八不动地,第七识我执永不再起,不再执藏第八识为我,所以第八识舍藏识名,不再称为藏识。到金刚道后,异熟果报空尽,此时大圆镜智和无垢识同时发起,普照十方世界普化十方有情。
今天,我们一同完成了《八识规矩颂》的研习,感恩诸位在这段时间里的相伴与精进——感恩大家带来的智慧分享,让艰深的义理在交流中变得通透;感恩每一次专注真诚的探讨,让法喜在彼此心中流转;更感恩这部经典的传承,让我们得以透过文字触摸佛法的深邃,照见心识的本来。
此刻的“圆满”,既是一段共修的小结,更是深入修学的新起点。愿我们将今日所学融入日常观照,以“八识”为镜,照破无明,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行。
特别想借此机会,深深感恩师父的慈悲引领。若无师父耐心开示《八识规矩颂》中的义理,为我们拨开文字障、见解惑,我们怎能在这深奥的法义中得见门径?师父不仅以法为灯,照亮我们的修学之路,更以身教示范着对佛法的恭敬与践行,这份加持与护持,远超言语所能表达。
感恩师父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明白,研习经典不仅是求知,更是照见自心、修正行持的开始。这份法缘,何其珍贵;这份恩德,铭记于心。愿以今日所学为基,不负师父教诲,在修学路上踏实前行,早证菩提,以报师恩!
感恩慧悦师兄和觉乐师兄不辞辛苦每天按时在群里引领大家修学,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感恩所有师兄们每天来坚持上课,让我们能延续这份殊胜的法缘,也赞叹我自己每一天的努力!愿我们法喜充满,善根增长,同证究竟圆满!我的分享完毕!
慧悦 | 2025-7-31 0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八识规矩颂》的心得体会—智庆
《八识规矩颂》作为唯识宗核心经典,深刻揭示了心识运作规律与生命宇宙的本质,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转识成智的修证体系,引导修行者破除无明、回归真心。
心识结构与生命现象的联动性
《八识规矩颂》将心识分为八类,涵盖主观认知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直接感知色声香味触五尘,但需依靠第六意识参与才能形成完整认知;‌‌
第六意识‌:具备逻辑推理、善恶判断功能,创造名言概念并贯穿三性(善、恶、无记);‌‌
‌第七末那识‌:作为执着根源,持续产生「我执」观念,被喻为「有情日夜镇昏迷」的烦恼源头;‌‌
‌第八阿赖耶识‌:储存先天业力种子与后天习气,既是生死轮回载体,也是成佛潜能的寄托。‌‌‌‌
学习八识规矩颂对修行实践的指导意义
‌观照妄念本质‌:通过分析八识的「规矩」(活动特性),可洞悉情绪、习气皆源于第七识对第八识的误认,如;‌‌恒审思量我相随
‌转识成智路径‌:
前五识→成所作智(利益众生的行动力)。
第六识→妙观察智(抉择诸法实相的智慧)。
第七识→平等性智(破除我法二执)。
第八识→大圆镜智(圆满觉照一切法);‌‌
‌实证关键‌:“变相观空唯后得”强调须先通达法义(比量),再通过禅观现证空性(现量),最终实现「圆明初发成无漏」的彻底觉悟。‌‌
对修行者的启示:
‌修行过程中要正确解析对治18种心所法:贪、痴、我见、我慢、作意,触、受、想,思、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破除个体我执可促进社会文明生态和谐。
切忌将「压制六识分别」等同于修行,真正重点在于瓦解第七识的执着性能,如《六祖坛经》强调「六七因上转」的因地修心。
慧悦 | 2025-8-1 02: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识规矩颂》总结分享——宗平
《八识规矩颂》乃法相唯识宗精髓,唯识宗巨匠玄奘大师所作。
八识规矩颂分为四章,每章颂文三首十二句,前八句颂凡夫位,後四句颂圣贤位。分别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识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的综合中心;、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颂是有情 [自我意识] 的中心。它含藏 [万法种子] ,是生起宇宙万法的本源。
前五识境、量、性、界等总表:
境:性境。
量:现量。
三性:通善恶无记三性。
界地:眼、耳、身三识通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离生喜乐地。鼻、舌二识唯通五趣杂居地。
相应心所: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三 (贪、嗔、痴) 、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
依缘:眼识九缘、耳识八缘、鼻、舌、身三识七缘。
业用:眼、耳二识之离中取境,鼻、舌、身三识合中取境。
断惑:第八识转识成智时,根成无漏,前五识亦转为成所作智。
果用:分为三类化身,教化众生,永息苦轮。

第六意识,在八个识中,是作用最为明显、最强锐的一个。前五种感觉官的见闻觉 知,全由第六识来了解分别; 善恶的造作,是非的分辨,美丑的观感,自他的争执,我人的思考、判断、记忆、决定, 以至於喜怒哀乐的情绪用全 是第六识的作用。第六识可以说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
第六识境、量、性、界等总表:
境:通於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境。
量:通於现量、比量、非量三量。
三性:通於善、恶、无记三性。
界地:通於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相应心所:五十一个心所全部与之相应。
依缘:依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五缘。 第六识—
体相: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
业用:动身发语,造引满美,招轮回三界果报,三性、五受变易。
断惑:资粮位中,渐伏我、法二执种子现行。
见道位中,分别起的我法二执种子断灭,在初地中转为下品妙观察智.
修道位中,伏断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现行种子。
远行地後,俱生起的我执种子断灭,成纯无漏。
等觉位,俱生起的法执种子断灭,转为妙观察智。
果用: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

第七识即末那识,末那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意」,但恐与第六意识混淆,故保 留末那原音。此识是第六意识之根,意识以末那为俱有依。何以第六名识,而末那名意 呢?因为此识任运恒审思量,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

第七识境量界地等总表:
境 :真带质境。
量 :非量。
三性 :有覆无记
界地 :欲界、色界、无色界。
相应心所 :遍行五、别境一(慧)、善十一、根本烦恼四(贪、痴、慢、我 见)、大随烦恼八,共十八心所。
依缘 :根(末那依阿赖耶为根据)境(阿赖耶见分)、作意、根子依,共四 缘。
体相 :恒审思量,执著自我
业用 :为前六转识染净之依。
断惑 :极喜地初心,俱生我法二执初伏,初转下品平等性智。到第七远行地後(八 九十地),俱生我执永断,转中品平等性智。金刚喻定现前,俱生法执永断,转为上品 平等性智。
果用 :现起他受用身,以十地菩萨为所被机而教化之。

第八阿赖耶识,是八个识中最重要的一个识。它是前七识的根本 (前七识由第八识 的种子生起) ,也是宇宙万法的本源。

第八识境、量、性、界总表:
境 : 量 :现量。
三性 :无覆无记。
界地 :欲、色、无色三界 (随他业力生)。
相应心所 :遍行五。
依缘 :根 (以末那识为俱有依) 、境 (以根身、器界、种子为所缘境、作意、种子依,共四缘。
体相 :浩浩三藏不可穷。
业用 :受薰,摄持种子、根身、器界,业力寄托、轮回主体。
断惑 :不动地前 (远行地) 俱生我执已断,舍去藏识之名。
金刚道後,俱生法执永断,不感生死,空去异熟识之名。至此转成 [大圆镜智] 。
果用 :圆明普照於十方世界,微尘刹土。

感恩师父慈悲不辞辛劳弘法利生!感恩慧悦师兄和所有承事师兄不辞辛苦每天按时在群里引领大家修学,赞叹随喜众师兄!
慧文 | 2025-8-1 0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八识规矩颂》小结

                                慧文

《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规以正圆,矩以正方,古人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与矩,本来是木匠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思。有轨范、法则的意义。所以八识规矩,表示八识行相,各具境、量、性、界的不同。有其规矩井然而不可杂乱者。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八识的行相、业用、性别、识量、所缘、相应等。全包括在颂文之中。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那末识、阿赖耶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
前五识所缘的是性境、现量、通三性善、恶 、无记。眼识、耳识、身识通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初禅天就没有了。鼻识、舌识仅在欲界五趣杂居地有。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有三十四个,分别是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随烦恼中二大八,根本烦恼贪嗔痴。五识同依净色根,眼识生起须九缘(空缘、明缘、根缘、境缘、作意缘、种子缘(因缘)、分别依缘(第六识)、染净依缘(第七识)、根本依缘(第八识)。耳识须八缘(除去明缘)、鼻、舌、身须七缘(除去空、明缘)。鼻、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而眼、耳二识是离中取境。愚者难分识与根。断惑:第八识转识成智时,根成无漏,前五识亦转为成所作智。果德:分为三类分身,为三界九地,四生六道的众生,息其生死轮回之苦也。第一类化身为适应大乘四加行位菩萨的机宜,示现千丈卢舍那身,宣说地上的十波罗密,令其依法修行,息其变易生死的苦轮。第二类化身为适应二乘及凡夫的机宜,示现丈六小化身,为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令其依四谛法修行,息其分段生死的法苦轮。第三类化身为适应各类不同的机宜,示现种种化身,随宜说法,令其离苦得乐。如来慈悲,怜愍众生备受众苦,运用方便,化三类分身,为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教法,使利息诸苦轮也。
第六识(即意识),在八个识中,是作用是为明显、最强锐一个。前五种感觉官的见闻觉知,全由第六识来了了解分别:善恶的造作,是非的分辨,美丑的观感,自他的争执,全是第六识的作用。所以,第六识可以说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它通于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境,识量有三:现量、比量和非量,通于善、恶、无记三性,当心识生起,一念济世利人之心生起,十一个善心所与之相应,则为善法;如一念损人利己之心生起,二十六个烦恼心所与之相应,则为恶法。如独头意识作意筹度,或利人或利己,亦通于善恶,如独头意识任由意念游走,即区有益人群之心,亦无谋己私利之意,就成为无记法。它通于三界九地,三界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隶有九地。若造作五趣杂业,则业力寄托的果报体,果报体即落入色界;若造作四禅定业,果报体即落入色界;若造作四空定业,则落入无色界。果报识在三界轮回,以造作的业力而定。与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个。王所相应,并不是心王与全体相应的心所同时生起,而是视临时的情况,一部分心所生起与之相应。第六意识生起须五缘:境缘、作意缘、染净依缘(第七识)、根本依缘(第八识)、种子依缘(因缘)。体相: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业用:动身发语、造引满业、招轮回三界果报、三性、五受变易(即苦、乐、无记(无苦无乐)、加上忧、喜二受。断惑:资粮位中,渐伏我、法二执种子现行。见道位中,分别起的我法二执种断灭,在初地中转为下品妙观察智。修道位中,伏断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现行种子。远行地后,俱生起的我执种子断灭,成纯无漏。等觉位,俱生起的法执种断灭,转为妙观察智。果用: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
第七识(即末那识)所缘的境,就是带质境。带质境的意义,是心识不能如实认知此境,它是以第八识破的见分为所缘境,即是托第八识的本质境,变起自心中的相分,作为自己的所缘,所以名为带质境。换名话说,第七识的见分是能缘之心,第八识为所缘之境。七八识见分均为实种所和,称为【真带质】,所谓:【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由七、八两识的见分生出一个相分,此即所谓【通情本】。末那识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之境,它于所缘境上虚妄生起一个我相,并且【恒审思量】,执持不舍。这在三量属于非量。有覆无记。与末那相应的心所有十八个,【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即是八大随烦恼: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五别境中的染污慧;我贪、我痴、我慢、我见。因为末那识性唯无记,属有覆无记。通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第七识生起须四个缘:根缘(末那依阿赖耶为根据)、境缘(阿赖耶识的见分)、作意缘、根本依缘。业用:为前六转识染净之依。断惑:极喜地初心,俱生我法二执初伏,初转下品平等性智。到第七远行地后(八九十地),俱生我执永断,转中品平等性智。金刚喻定现前,俱生法执永断,转为上品平等性智。果用:现起他受用身,以十地菩萨为所被机而教化之。
第八识(即阿赖耶识)缘现量,在善、恶、无记三性中,它是属于无记,无记有两种,一种是有烦恼心所覆盖,使之成为染污识,如第七识。一种无烦恼心所覆盖,单纯的无记性。就是第八识。第八识何以必须是无记性呢?因为善、恶相违而不能相容。第八识含藏万法种子,如果第八识性善,则不容纳恶种子,如果性恶,则不能容纳善种。必须是平等的中庸无记,才能兼蓄并容,统纳一切善恶种子。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最少,只有五遍行心所——触、作意、舍受、想、思。界地随他业力生,第八识本身并不造业,前六识以其思心所的作用,支配着身体,语言,造作下身、语、意三种业。它以善恶业力的牵引,轮回于三界九地。阿赖耶识生起须依四缘:即根缘(以末那识为俱有依)、境缘(以根身、器界、种子为所缘境)、作意缘、种子依缘。体相:浩浩三藏不可穷(三藏指: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业用:受薰、摄持种子、根身、器界、业力寄托、轮回主体。断惑:不动地前(远行地)俱生我执已断,舍去藏识之名。金刚道后,俱生法执永断,不感生死,空去异熟识之名。至此转成【大圆镜智】。果用:圆明普照于十方世界,微尘刹土。
通过学习八识规矩颂,了解了八识、五十一心所之后,我们于起心动意之时,要常常省察我们的心识,我一念慈悲的善心生起,是那一个心王、心所的作用?我们一念嗔恚心,一念妒嫉心生起,又是那个心王、心所发生的作用?所谓【究几于心意初动之时】,把唯识用在日常生活上,这就是修行。我们的前六识,一向是攀缘外境,与五欲六尘打交道,我们从来不曾想过省察内心,观照内心。修行无非是修正身、语、意三者的行为,但三者以心识为主导,正本清源,我们要由修心做起。因此省察与观照我们的心识,就是修行的基础。
感恩师父慈悲教授,感恩慧悦组长、觉乐组长、天涯组长的辛苦付出。感恩师兄们的陪伴,居家也能学到这么殊胜的法,是我们三生有幸,感恩一切,阿弥陀佛。



2025.08.01
慧悦 | 2025-8-1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识成智的次第
凡夫和圣者之间的差别,在于迷和悟。迷的是执着虚妄为实有,悟的是理解了一切法空的道理,一切外境都是心所现。依识就是执着虚妄,如果通达现证了空性,就能够转识成智了。
第八识转智
第八识转智,要依托于第七末那识转智才行。菩萨在第八不动地,末那识转为中品的平等性智,永断俱生我执的种子,此时第八识不再被第七识执着为我,而才开始舍去执藏之义。这时为第八识的第一位转智,能令有情不受凡夫的分段生死。
如果到十地菩萨之后,等觉菩萨位中,金刚道后心,即将要成佛的时候,末那识彻底转成上品的平等性智,舍离“异熟识”(善恶业果位),这个“业果识”才算完全空了。此时为第八识的第二位转智,能令有情不受圣者的变易生死。
入佛地,第八藏识彻底转成大圆镜智,是因为第八识含藏的一切种子完全变成无漏的了,所以被称为无垢识,此无垢识成就的同时,也是大圆镜智依之而发起,这是第八识的第三位转智之相。
第八识中因为有有漏的种子,所以成为有情生死之本。今无垢识中有漏的种子已经彻底没有了,只含藏了无量的功德,即是诸佛的法身所在。而大圆镜智恒常寂静之光,普照十方世界无量无数佛刹中恒常显现报身化身,在无量的未来度众生脱离轮回苦海。
第七识转智
因为第七识是意识的根,所以第七识转成智必定要借第六意识转智的功能而成。到了初地菩萨欢喜地,第六意识已经断了分别我法二执的种子,此时第六识开始转成下品的妙观察智了,所以第七识也跟着开始转成下品的平等性智了。
到了第八地不动地,第六意识第二位转成中品的妙观察智了,第七识也跟着第二位要转成中品的平等性智了。从此以后凭借第八地的无功用行,任运地把第七识的俱生我执的种子,恒常摧灭,让它不再增长。
到了十地如来地,第六意识已经圆满地转成了上品的妙观察智了,第七识也跟着转成上品的平等性智了,也同时成就了。如来之所以能够成就自他不二的境界,生起他所受用的身体(可以利益众生的身体),就是依于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所生的佛身,总的说来是为教化初地到十地诸圣位菩萨而设的,也唯有初地到十地的菩萨堪为所教化而能得到益处,所以在这里被称为他受用。
第六识转智
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也是在于不执著虚妄的法尘(意识所分别的一切境界)而达到将能观和所观都观空的真如境界,然而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的次第要有三个位次(发起位初地、修习位七地、等觉位如来地)。就像意识最初发起与妙观察智相应的心品。即在初地菩萨欢喜地。
在初地,仅断了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仍然自然而然生起来,紧紧缠绕于凡夫行事的过程中,而“俱生我执”的种子还是眠伏在“阿赖耶识”里面而未被压伏甚至断掉。
如果到了菩萨第七圣位远行地后,则已断了俱生我执的种子,已压伏了俱生法执的生起,此时意识就会转为无漏,是第一位的转智,是转识成智的开始,从第六意识开始入手。
直到进入如来地,俱生法执的种子也断了,是第三转智究竟成就之位。“第六识”转成的“妙观察智”此智以能善观察诸法自相共相,所依能圆满明净,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如来观有情心行差别而说一切法,都依赖于此,所以被称为妙观察智。
前五识转智
如果前五识能于所缘的外境不起迷执,能观察我空、法空的道理,这就是转识成智的功能。要想成为圣人,应该从转识成智入手,也是超越凡夫成为圣人的基础。然而所观的真理,就是真如,有体有相,而能观的佛的智,也有两种差别。能直接观到真理空性的体的,是根本智。需要变相观空性的,是后得智。前五识观空的智,只能缘变现之相分来观空,所以属于后得智。
前五识不在因地凡夫转成智,而要在佛地的大圆镜智中转。在佛地时不能实证真如空性。所以前五识所转的智,只属于后得智,而不属于根本智的原因就明晰了。根本智观的是一切法空,不存在名言文字,有名言的情况下观空就是后得智。变相观空是利益众生的一种功能。
如何转识成智?菩萨从一地到十地,进入佛的境界。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智慧光明刚刚发出来,前五识所执持的五根,由有漏转为无漏的色法,则依此无漏的色法所发的五识,也会转成无漏的五智,这就是成所作智。
这五智(成所作智)就能成就佛所作的三类分身。现千丈的殊胜应身,为地前加行道、初住位的菩萨说法。现丈六的劣应身,为二乘、有缘的凡夫说法。随类化身,现种种不同的身形,去度其余的众生,而这些无量的分身,遍及十方刹土,能令诸众生,息灭生死轮回,证得佛的果位,广作利他的事业。
前五识与第八识的关系
前五识与第八识,是联带相生的,因为五根是第八识所缘的相分,而五识是依五根而生起活动,所以在第八识未转识成智前,前五识不能单独转识成智,必须到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时,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同时转为成所作智。此即所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如何修?
无始以来,阿赖耶识都是杂染的。出世心从来没有熏习过,无始以来都是杂染法的熏习。如果无始以来,你有出世的清净心,你就不会流转。正因为无始以来是轮回中的老凡夫,到处流转,就是杂染的有漏法,无漏的东西从来没有,它的熏习当然也没有。有现行,才有熏习的种子;没有现行过,也就没有熏习了。既然没有熏习,也就没有种子;没有种子,出世的正见怎么能生出来呢?无漏的种子从何而来?这个出世清净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将来要成的无漏正见,它的因就是听闻正法。正确听闻从最清净的法界等流下来的教法,由这样的正闻熏习种子所生。这个最清净的法界不是阿罗汉证到的法界,是佛所证到的法界,是永远断除一切烦恼、所知障的法界。声闻、缘觉证到的,仅仅是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还没有断掉,虽然是清净,但不是最极清净。佛所证到的,烦恼障、所知障全部断尽的,才是最清净。教法从这个法界里等流而出,听闻这个教法而熏成出世正见的种子。
听闻正法的种子熏习在我们心里边,将来因缘成熟了,就生出正见来。要经过的阶段是闻、思、修:1、先是听闻正法,闻所成慧。听的时候,要无倒地听闻。学过《广论》就知道了,听闻正法有很多条件。无倒地听闻,就是内心不要有成见,不要成为覆器、污器、漏器等等。2、经过如理作意,思所成慧。自己各自地如理作意。你不作意,而是开小差,那也听不进去,所以要摄耳恭听,如理作意。3、最后,定中观修,修所成慧。以这个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将来无漏的正见才会生起来。修所成慧得到之后,再进一步就在一个刹那,无漏的智慧就会生出来。
一直到成佛之前这段漫长的时期里,这个闻熏习的种子,它的所依转处是寄居在异熟识里边,闻熏习的种子跟异熟识和合,同时地生起。就跟水和乳一样,两个混起来分不开了,分不出哪个是水,哪个是乳;但是水是水,乳还是乳。阿赖耶识藏的是杂染种子,流转的,有漏的;而那个非阿赖耶识的相续藏的是清净种子,还灭的。正闻熏习所依的转处并不是阿赖耶识,因为它是对治阿赖耶识的种子,能治、所治不能混在一个所依处转的。所以它在另外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寄在阿赖耶识里边,跟它同时生起,好像水和乳一样的,混在一起,分不出来了。
闻所成慧是下品,思所成慧是中品,修所成慧是上品。依了闻思修熏习,从下品转到中品,从中品又转到上品,得了上品之后,暖、顶、忍、世第一法。到了最上品的世第一法,再一刹那过去,无漏见道就出来了,就实现了由凡转圣最关键的转变,悟后起修相对而言就容易了,起码已经上路了。
2025.7.29
慧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