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凡夫与佛陀之五识观境有什么不同?
答:在唯识的理论里 ,凡夫因为无明不能理解事物具有依他起性,五识所观的内容都是阿赖耶识种子变现并非真实存在,凡夫则执妄为实有谓遍计所执性。佛陀则圆满了空性智慧,不会妄执观境为真实,具备圆成实性。
2、前五识何时转为何智?为什么只在果位转?
答:按照唯识观点,前五识需要在资粮道位积攒福智资粮见道位现证空性,修道位作为圣者后慢慢祛除俱生人法执来转识成智,佛果位时则圆满此智。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第二因为,按照唯识的理论,一切识都依附阿赖耶识变现,当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时,前五识同时转为成所作智。这个过程被称为“圆明初发成无漏”,指的是第八识在圆明初发的一刹那,前五识也同时转为无漏的成所作智。因为前五识是依五根而现起的,而五根又是第八识所变的相分。在能变现的第八识未转成无漏前,其所变现的五根相分不可能先变为无漏。
3、根本与后得有何不同?
答:修行者远离了遍计所执的能取所取,证得能所异体空就是无分别智,也称为根本智,是能够缘到真如现观的智慧。
证得根本智后,修行者再起分别一切差别相的智慧,也称为后得智。
4、圆明初发是何意?
答:圆明就是大圆镜智最初证道的时候转为无漏,初 发则是登地菩萨欢喜地的称呼。
5、以何方便息苦轮?
答:在唯识里,在见道位自身熄灭烦恼离苦,而转识成智得佛果之时,则得所做成就智以三类身可以帮助众生离苦。对地前菩萨作千丈胜应身。对二乘凡夫作丈六劣应身。对余道众生作随类变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