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卷是随眠品,在有部,随眠与烦恼同义,随逐有情、增昏滞故,故名随眠。随眠品分两大科,一是明烦恼体,二是明烦恼灭。十九卷中是第一部分三科根本烦恼、诸门分别和杂明烦恼中的前二
一、根本烦恼
烦恼是三有的根本,差别有六:贪、嗔、慢、无明、见、疑。经中把贪分为欲贪和有贪故成七,有贪是对上二界的贪,多分缘内门起,即贪定;少分缘外尘起。为了遮止外道以上二界起解脱想,故佛立有贪之名。定与身为有,缘有起故,名为有贪。欲界的贪称为欲贪,是缘五欲尘的贪。
六根本烦恼由见的差异可分为十,见分五见: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
又六根本烦恼由五部三界的差异而分成九十八种。五部是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欲界见苦所断下为十随眠,见集和见灭所断下各为七随眠,除身见、边见和戒禁取见。见道所断下为八随眠,除身边二见。欲界修所断为四随眠即贪嗔慢无明。欲界下见所断随眠共32,加修所断4,合计36随眠。色界、无色界五部下如欲界各除一嗔,各有31随眠,其中见所断28,修所断贪痴慢3.三界见修断随眠共计98.加上十缠共108,十缠是无惭、无愧、悭、嫉、悔、眠、昏沉、掉举、忿、覆,其中无惭、无愧、昏沉、掉举、睡眠五个通见修断,其他五个唯是修所断。
88.随眠是忍所对治的,是见所断,其中有顶天唯是见断,其他的通见修断。88使圣者唯见断,欲界用法忍、上二界用类忍断。凡夫唯用修断,即用世俗智断。十个修所断随眠只能用修断,其中圣者可用无漏智也可用世俗智断,凡夫只能用世俗智断。
五见中,有部认为缘五取蕴的有身,执为我、我所是有身见,有即是身,有身持业释,有身之见依主释。经部认为是坏聚见,坏是无常义,聚是和合义,坏即是聚,坏聚持业释,坏聚之见依主释,称坏聚见是遮止外道常一想上起我我所执。
于我我所执断或常,是边执见,边是常断二边,执即是见,边执是依主释,边执见,是持业释。
拨无因果为邪见,邪即是见,持业释。
于劣谓胜名见取见,身边见及邪见,及其他的有漏法,本为劣,执为殊胜,见之取名见取,持业释。
非因谓因、非道谓道名戒禁取。戒指五戒等有漏戒,禁指狗戒等,执戒禁等以为因道名戒禁取,戒禁之取,依主释。
戒禁取包括非因谓因,为何不是见集所断?如执大自在等非世间生因为世间因,一定会先生起大自在是常、是一我想,之后才会生起彼是生世间的因,常一我想仅是见苦所断,故不为见集摄。非道 谓道中一类执有漏戒为解脱道的也是见苦摄,而另一类执邪道为道的,见道所断摄,故也非见集所断。
四颠倒指无常执常、苦执为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四种颠倒,此四颠倒是从身见中的我见、边见中的断见、见取三见中生,无我执我从身见生,非常执常从边见中生,乐、净二倒从见取见中生。之所以仅安立‘四为颠倒有三因:一是一向是颠倒,二是推度性,三是妄增益故。戒禁中的有漏道能离苦所以不是一向倒,断见邪见属于损减而非增益,贪嗔等不是见性不能推度,所以它们都不能立为颠倒。经中有说想颠倒和心颠倒,是指与见相应的想和心,故与四颠倒不相违。想心见各四颠倒,见道后能否断尽,有三派说法,有部认为十二颠倒在预流果时即断尽,是见所断故。分别部说,乐净中的想心四个颠倒通见修断,其余八个唯见断。经部说,想心各四颠倒通见修道,四见颠倒唯见断。
慢可分为七种或九种,九慢从七慢中的慢、过慢和卑慢分出。七慢指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令心高举总立慢名。
九慢是从前七慢中慢、过慢、卑慢。如是三慢若依我见生行解,次第有殊,成三三九慢类。
九中初三如其次第,|、我胜慢类谓我胜彼,是指于等谓己胜即是过慢。2、我等慢类谓我等彼,于等谓己等即是慢。3、我劣慢类谓我劣彼,于胜谓己劣即是卑慢
九中中三如其次第,I、有胜我慢类,谓有他胜我,于胜谓己劣即是卑慢。2、有等我慢类,谓有他等我,于等谓己等即是慢。3、有劣我慢类,谓有他劣我,于等谓己胜(他劣)即是过慢
九中后三如其次第,|、无胜我慢类,谓无他胜我即是慢。2、无等我慢类,于等谓己胜即是过慢。3、无劣我慢类,谓无他劣我,于胜谓己劣即是卑慢。
七慢九慢皆通见修断,七慢中的我慢和九慢,圣者虽成就而不现行,如杀盗淫妄等缠及无有爱和有爱中的一分及恶作中的不善等,圣者虽未断而不现起,因为它们都是是见疑所增。我慢九慢是我见所增,杀盗等缠是邪见所增,无有爱是断见所增,有爱一分是常见所增,恶作中不善是疑所增。
二、九十八随眠的诸 门分别
遍行非遍行。能遍行自界自地五部诸法的称为遍行,遍行有三义:遍缘五部、遍随眠五部、为因遍生五部。遍行烦恼仅在见苦和见集所断下,见苦见集下诸见、疑,和与见疑相应的无明与俱生无明。见苦下七为五见、疑及无明。见集下为四,即邪见、见取、疑及无明。此十一随眠为遍行,所余87为非遍行。十一遍行中,除了见苦下身边二见,其余九随眠能缘上二界。
漏、无漏缘。能缘无漏法的只在见灭和见道下,见灭、见道下的邪见、疑及与邪见、疑相应的无明及不共无明,此六能缘无漏法,其他92随眠仅能缘有漏法。能缘无漏法中缘灭谛的仅能缘自地的灭。缘道谛的如果是欲界的邪见、疑、无明,能缘未至、中间、四静虑六地的法忍智品。如果是色无色界八地各三种随眠,能通缘未至、中间、四静虑、三无色地的类忍类智品。为什么缘道的时候能通缘六地或者九地?一是因为能相互作同类因,二是因为别别对治故。类智品不治欲界,故是别治。法智品中苦集下的法智品不能治上二界烦恼,灭道下的法智虽能对治上二界烦恼,但仅对对治修所断,不能对治上二界见所断(上二界见所断烦恼是类智品对治),故称别治。贪等不能缘无漏法,因贪缘的是应离的境,嗔 缘的是怨的境,慢是举缘境粗动,,非净执净是戒禁取,以劣为胜是见取,灭道应修、寂静、清净、殊胜、与上所缘皆相违。
所缘随增和相应随增。未断的遍行随眠于自地五部都是所缘随增。非遍行随眠仅于自地自部所缘随增。无漏缘和上行缘的九遍行随眠于所缘不随增。只要是与随眠相应的法都能相应随增。
二性分别,九十八随眠中,上二界的随眠和欲界的身边二见及与身边二见相应的无明是有覆无记,其他欲界的随眠都是不善性。经部认为身见有两类,俱生的是有覆无记,而分别的是由邪思所起,故是不善。
根非根门。
不善根仅在欲界,是贪嗔和不善的痴。
无记根有两派说法。有部说无记根有三,是无记的爱痴慧,分别是上二界的贪,上二界的痴和与身边见相应的痴,上二界的染慧和与欲界的身边见。经部认为无记根有四种,指无记的爱见慢痴,分别是上界的贪,上界的见和欲界的身边见,上界的慢,和无记痴,即上二界的痴和欲界与身边二见相应的痴。
问记有四,此处记是回答的意思,有四种方式回答,一是一向记,二是分别记,三是反诘记,四是舍置记。如问有情是否会死,则回答为一向记,有情决定死。如问有情是否会投生,应作分别记,无烦恼则不投生,有烦恼则会投生。如问人是否殊胜?则应作反诘记,应反问对方,与谁比较?与天人比较则劣,与恶趣比较则殊胜。如果问我与蕴是一还是异?则应舍置记,不作回答,因为我本非有,所以不作回答。经中还有十四种无记,因外道执有我,所问与我相关的问题也不作回答。
以上是十九卷简略总结,感恩师父的教授,感恩师兄的共学,愿我们学习过程中消除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早日证得无上菩提。
十九卷是随眠品,在有部,随眠与烦恼同义,随逐有情、增昏滞故,故名随眠。随眠品分两大科,一是明烦恼体,二是明烦恼灭。十九卷中是第一部分三科根本烦恼、诸门分别和杂明烦恼中的前二
一、根本烦恼
烦恼是三有的根本,差别有六:贪、嗔、慢、无明、见、疑。经中把贪分为欲贪和有贪故成七,有贪是对上二界的贪,多分缘内门起,即贪定;少分缘外尘起。为了遮止外道以上二界起解脱想,故佛立有贪之名。定与身为有,缘有起故,名为有贪。欲界的贪称为欲贪,是缘五欲尘的贪。
六根本烦恼由见的差异可分为十,见分五见: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
又六根本烦恼由五部三界的差异而分成九十八种。五部是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欲界见苦所断下为十随眠,见集和见灭所断下各为七随眠,除身见、边见和戒禁取见。见道所断下为八随眠,除身边二见。欲界修所断为四随眠即贪嗔慢无明。欲界下见所断随眠共32,加修所断4,合计36随眠。色界、无色界五部下如欲界各除一嗔,各有31随眠,其中见所断28,修所断贪痴慢3.三界见修断随眠共计98.加上十缠共108,十缠是无惭、无愧、悭、嫉、悔、眠、昏沉、掉举、忿、覆,其中无惭、无愧、昏沉、掉举、睡眠五个通见修断,其他五个唯是修所断。
88.随眠是忍所对治的,是见所断,其中有顶天唯是见断,其他的通见修断。88使圣者唯见断,欲界用法忍、上二界用类忍断。凡夫唯用修断,即用世俗智断。十个修所断随眠只能用修断,其中圣者可用无漏智也可用世俗智断,凡夫只能用世俗智断。
五见中,有部认为缘五取蕴的有身,执为我、我所是有身见,有即是身,有身持业释,有身之见依主释。经部认为是坏聚见,坏是无常义,聚是和合义,坏即是聚,坏聚持业释,坏聚之见依主释,称坏聚见是遮止外道常一想上起我我所执。
于我我所执断或常,是边执见,边是常断二边,执即是见,边执是依主释,边执见,是持业释。
拨无因果为邪见,邪即是见,持业释。
于劣谓胜名见取见,身边见及邪见,及其他的有漏法,本为劣,执为殊胜,见之取名见取,持业释。
非因谓因、非道谓道名戒禁取。戒指五戒等有漏戒,禁指狗戒等,执戒禁等以为因道名戒禁取,戒禁之取,依主释。
戒禁取包括非因谓因,为何不是见集所断?如执大自在等非世间生因为世间因,一定会先生起大自在是常、是一我想,之后才会生起彼是生世间的因,常一我想仅是见苦所断,故不为见集摄。非道 谓道中一类执有漏戒为解脱道的也是见苦摄,而另一类执邪道为道的,见道所断摄,故也非见集所断。
四颠倒指无常执常、苦执为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四种颠倒,此四颠倒是从身见中的我见、边见中的断见、见取三见中生,无我执我从身见生,非常执常从边见中生,乐、净二倒从见取见中生。之所以仅安立‘四为颠倒有三因:一是一向是颠倒,二是推度性,三是妄增益故。戒禁中的有漏道能离苦所以不是一向倒,断见邪见属于损减而非增益,贪嗔等不是见性不能推度,所以它们都不能立为颠倒。经中有说想颠倒和心颠倒,是指与见相应的想和心,故与四颠倒不相违。想心见各四颠倒,见道后能否断尽,有三派说法,有部认为十二颠倒在预流果时即断尽,是见所断故。分别部说,乐净中的想心四个颠倒通见修断,其余八个唯见断。经部说,想心各四颠倒通见修道,四见颠倒唯见断。
慢可分为七种或九种,九慢从七慢中的慢、过慢和卑慢分出。七慢指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令心高举总立慢名。
九慢是从前七慢中慢、过慢、卑慢。如是三慢若依我见生行解,次第有殊,成三三九慢类。
九中初三如其次第,|、我胜慢类谓我胜彼,是指于等谓己胜即是过慢。2、我等慢类谓我等彼,于等谓己等即是慢。3、我劣慢类谓我劣彼,于胜谓己劣即是卑慢
九中中三如其次第,I、有胜我慢类,谓有他胜我,于胜谓己劣即是卑慢。2、有等我慢类,谓有他等我,于等谓己等即是慢。3、有劣我慢类,谓有他劣我,于等谓己胜(他劣)即是过慢
九中后三如其次第,|、无胜我慢类,谓无他胜我即是慢。2、无等我慢类,于等谓己胜即是过慢。3、无劣我慢类,谓无他劣我,于胜谓己劣即是卑慢。
七慢九慢皆通见修断,七慢中的我慢和九慢,圣者虽成就而不现行,如杀盗淫妄等缠及无有爱和有爱中的一分及恶作中的不善等,圣者虽未断而不现起,因为它们都是是见疑所增。我慢九慢是我见所增,杀盗等缠是邪见所增,无有爱是断见所增,有爱一分是常见所增,恶作中不善是疑所增。
二、九十八随眠的诸 门分别
遍行非遍行。能遍行自界自地五部诸法的称为遍行,遍行有三义:遍缘五部、遍随眠五部、为因遍生五部。遍行烦恼仅在见苦和见集所断下,见苦见集下诸见、疑,和与见疑相应的无明与俱生无明。见苦下七为五见、疑及无明。见集下为四,即邪见、见取、疑及无明。此十一随眠为遍行,所余87为非遍行。十一遍行中,除了见苦下身边二见,其余九随眠能缘上二界。
漏、无漏缘。能缘无漏法的只在见灭和见道下,见灭、见道下的邪见、疑及与邪见、疑相应的无明及不共无明,此六能缘无漏法,其他92随眠仅能缘有漏法。能缘无漏法中缘灭谛的仅能缘自地的灭。缘道谛的如果是欲界的邪见、疑、无明,能缘未至、中间、四静虑六地的法忍智品。如果是色无色界八地各三种随眠,能通缘未至、中间、四静虑、三无色地的类忍类智品。为什么缘道的时候能通缘六地或者九地?一是因为能相互作同类因,二是因为别别对治故。类智品不治欲界,故是别治。法智品中苦集下的法智品不能治上二界烦恼,灭道下的法智虽能对治上二界烦恼,但仅对对治修所断,不能对治上二界见所断(上二界见所断烦恼是类智品对治),故称别治。贪等不能缘无漏法,因贪缘的是应离的境,嗔 缘的是怨的境,慢是举缘境粗动,,非净执净是戒禁取,以劣为胜是见取,灭道应修、寂静、清净、殊胜、与上所缘皆相违。
所缘随增和相应随增。未断的遍行随眠于自地五部都是所缘随增。非遍行随眠仅于自地自部所缘随增。无漏缘和上行缘的九遍行随眠于所缘不随增。只要是与随眠相应的法都能相应随增。
二性分别,九十八随眠中,上二界的随眠和欲界的身边二见及与身边二见相应的无明是有覆无记,其他欲界的随眠都是不善性。经部认为身见有两类,俱生的是有覆无记,而分别的是由邪思所起,故是不善。
根非根门。
不善根仅在欲界,是贪嗔和不善的痴。
无记根有两派说法。有部说无记根有三,是无记的爱痴慧,分别是上二界的贪,上二界的痴和与身边见相应的痴,上二界的染慧和与欲界的身边见。经部认为无记根有四种,指无记的爱见慢痴,分别是上界的贪,上界的见和欲界的身边见,上界的慢,和无记痴,即上二界的痴和欲界与身边二见相应的痴。
问记有四,此处记是回答的意思,有四种方式回答,一是一向记,二是分别记,三是反诘记,四是舍置记。如问有情是否会死,则回答为一向记,有情决定死。如问有情是否会投生,应作分别记,无烦恼则不投生,有烦恼则会投生。如问人是否殊胜?则应作反诘记,应反问对方,与谁比较?与天人比较则劣,与恶趣比较则殊胜。如果问我与蕴是一还是异?则应舍置记,不作回答,因为我本非有,所以不作回答。经中还有十四种无记,因外道执有我,所问与我相关的问题也不作回答。
以上是十九卷简略总结,感恩师父的教授,感恩师兄的共学,愿我们学习过程中消除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早日证得无上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