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 回复: 0

俱舍论二十卷总结——德慧

[复制链接]
查看54 | 回复0 | 2025-6-21 0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十卷包含烦恼的诸门分别和杂明诸烦恼两大科,现略总结如下:
能系门分两科:约世明与约断明
约世明中又分二,即正明与明三世有无。

正明中,能系的随眠有三世,所系的境也有三世,于此境上随眠随增,分别如下:
随眠中贪嗔慢是自相缘,只有缘个别法生起,如贪缘可爱境,嗔缘怨境起。见疑无明能缘多法起,是共相缘。于所系事中,未断贪嗔慢与意识相应的过去世、现在世的随眠,不是遍行,这儿的遍行不同于遍行烦恼,是指能遍三世,遍缚一切自所缘境,即世遍和事遍。未来世与意识相应的贪嗔慢是遍行。五识相应的贪嗔(不含慢)可生的只能缘自世故不是遍行,不生的五识相应贪嗔是遍行。能系的见疑无明,过去未来世是遍行,现在世不是遍行,因现在世只是一刹那,见疑无明虽能缘多法,但现正缘时不能缘一切事。
有部说三世实有,由四因成立,一由佛说,经中佛教导弟子说,对过去色应修厌舍,对未来色应断欣求,所以过去未来应是实有。二是经中说识由二缘生,即根与境,意根缘法境生意识,意根是过去世,法境通三世。以上二因是教证。三是有境故,识托境起,如果过去、未来境非有,则过去和未来的识也无。四是有果故,因为过去的业会感未来的果,所以过去未来是实有。第三第四因是理证。
有部中对三世的差别有四家之说,法救尊者说由类差异故有三世,妙音尊者说由相的差异说有三世,世友尊者说由位的差异说有三世,觉天尊者说由观待的不同而有三世。世亲菩萨认为四家中,法救棰者的类说同数论外道的许法有转变。妙音和觉天的相说和观待说都有三世杂乱的过失。四家中世友尊者的位说最好,即许作用未起为未来世,正起为现在世,谢灭为过去世。
经部说过去未来虽有,却非实有,只有现在是实有,世亲菩萨承许经部法的观点,论主用何碍用,用云何来两个问题破有部。有部说过去未来有体无用,那是什么妨碍了法体本身用的生起?你们说的这个未生和正生、谢灭的用又是怎样的用?因为法体三世恒有是常的,而这个用又是无常的,法体本身的用上另有无常的用,那么用就会无穷。有部回答体用无异,经部破有部,如过去未来如现在有,则应同于现在,那未生、已灭的又是什么?又法恒有而用无常,又说体用无异,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有部无以作答只能说法性甚深。
简择离系与断。离系必断,断则不一定离系。见道中见苦已断后,对见苦已断所系的事,集谛下的四个遍行随眠,依然能系缚见苦已断所缘的事。修道时,前八品已断时,对于前品已断品所缘的事,后面未断的诸品能系缚。例如多缕线组成的绳,只要最后一缕线未断,此绳依然能系住物品。
下面是烦恼随增,这部分是本卷的难点。分两部分,一正明惑随增,二明有随眠心。
所缘的事和能缘的烦恼都无量,世亲菩萨善巧,把所缘的事和能缘的识各分为五部三界及无漏共十六类,先理清识缘境的各种情况,在此基础上,就知道哪些事会烦恼随增。论中分成三类,见苦集修断的所缘事为一类,见灭道断为一类,无漏法为一类。
见苦集修断法作为境,为欲界识所系有五,即欲界的苦集修,色界的修所断识和无漏识。色界苦集修断的事有八种识缘,即欲界和色界苦集修各三,加无色界修所断及无漏识。无色界苫集修断的事有十识缘,即三界各苦集修三加无漏识。
见灭道所断为所缘事时,三界能缘分别如苦集修加自部一,即三界分别为六、九、十一。如苦集修加见灭或见道斷。
无漏法作为所缘事,为三界后三部即灭道修各三所缘加上无漏识共十识缘。
如上了知三界五部十五加无漏共十六种法为十六识所缘,依据所缘法的不同,就知道各有多少烦恼随增,法虽无量,故论主以乐根举例说明。先要知乐分七种,三禅以下只有身乐,即前五识相应的乐共五种,五识唯修断,第三禅有意乐,是第六种,通五部。第三禅有无漏乐为第七种,因为无漏法,不会惑随增,所以烦恼随增只要考虑前六种即可。
前五乐根为欲界修所断的法时,套进前面十六识缘十六法中,去除不随增的,就知道有多少惑随增。无漏识不会因所缘法而烦恼随增,故十六识中可以不考虑。所以欲界五识相应的乐根,为自部修所断识及苦集下的遍行烦恼随增,加上色界修所断惑随眠随增
色界乐根,主要是三禅下乐根通五部,无漏法不随增不用考虑,套进前面色界苦集修和灭道中即可,为欲界苦集修加色界五部,加无色界修所断随眠随增。

如果进一步问能缘乐根的识有何随眠随增,即是以能缘乐的识作为所缘的事,再套进前面,则知共十二种,即欲界四部除见灭断,见灭断只缘自地灭,不缘乐,相应的识,加色界五部及无色界修所断和见道断,加上无漏乐的识共十二识缘。随增的情况,去除无漏识和不随增的即可。即欲界四部加上色界的有为缘和无色界的见道和修所断,及一切遍行随眠随增。
再进一层,缘前面缘乐根识的识,作为所缘事为十四识缘,前面十二种加上无色界见苦集下的遍行随眠随增。
有随眠心的情况 ,分为有染和无染,与惑相应名为有染,有漏的善和无覆无记为无染。有染心名有随眠,通随增与不随增,若惑未断有相应随增和所缘随增二。若相应已断,则不随增,因为有部三世法衫有,不断伴性,故仍叫有随眠。无染心因为不与烦恼相应,故有所缘随增,名有随眠,定有所缘随增。

十种随眠具足生起的次第为无明、疑、邪见、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取、贪、慢、、嗔。如果越次第则不定。
烦恼生起的因有三种:烦恼未断、与烦恼相应的境现前和非理作意。要断掉烦恼并不容易,所以对我们初修来说,最主要是远离能起烦恼的境界和如理作意,慢慢地增上,最后断除烦恼。
以下是明烦恼体中的杂明诸烦恼,本卷讲了三漏 、四瀑流、四轭和四取,它们的体都是108烦恼。
三漏是欲漏、有漏和无明漏。欲漏是欲界五部随眠除五部下的无明共31随眠,加十缠共41.有漏是上二界随眠除去上二界无明,共52.无明漏为三界无明共15.上二界虽然也有昏沉掉举,因为缠 少且从他起,故不立为漏。无明是三有轮回的根本,故单独立为一漏。
把三漏中的见分出,立为见瀑流,因为见利的缘故。轭与瀑流相同。欲瀑流或欲轭为29,有瀑流或有轭为28,见瀑流或见轭为36,无明瀑流或无明轭为15。

四取为欲取、我语取、戒禁取和见取。欲轭加痴共34为欲取。有轭加痴为我语取共38.三界各二戒禁取共6.三界各十为见取,共30.以上四取为有部的观点。依经部,取以贪为体,贪缘五欲起为欲取,贪缘62见起为见取,贪缘戒禁起名戒禁取,贪缘三界我语起名我语取。
释名。微细是随眠义。根本烦恼行相难知故名微细。随有三义,一是二随增即所缘随增和相应随增,二是随逐,随逐有情常为过患。三是随缚义。漏义是能令众生久住生死,三界流转,于六根门泄过无穷。极漂善品名为瀑流。和合有情受种种苦是轭义。执取生死为有漏依故名为取。
以上为二十卷小结,感恩师父,随喜师兄们,愿善知识长久住世,法幢广布,愿一切违 缘消除,顺缘具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