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 回复: 0

《俱舍论》二十一卷总结——心愿

[复制链接]
查看3 | 回复0 | 2025-10-3 07: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俱舍论》二十一卷总结
《俱舍论》云:前面已经辨析了九十八个烦恼和十个缠,佛陀把一百零八个烦恼归纳为四种:漏、瀑流、轭、取,难道烦恼的体只有这四种,还有其它说法吗?
答:有。除漏、瀑流、轭、取以由结等差别复有五种一结二缚三随眠烦恼五缠
下面分别解释这五种结。结又分九结、五上分结、五下分结。
哪九结?答: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身见.边见.邪见)、六取结见取见.戒禁取。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
九结是在六个根本烦恼的基础上,加上嫉、悭和取;
五见结分二个:身见、边见、邪见,安立见结;戒禁取和见取见二个,安立取结;
九结里,见、取两个立二个结,一个见结,一个取结,因为它们两个的体是相等的,取也是相等的。
物就是体,三见有十八物,二取也有十八物,叫物等。
见也有十八,苦谛下有身.边见二个。四谛下各有一个邪见,加起来是六个见。三界各有六个见,一共十八个,都是见道所断。
苦谛下有戒禁取、见取二个;灭谛、集谛下面各有一个见取见;道谛里边也有戒禁取、见取二个,加起来是六个,三界各有六个,共十八。见结、取结都有十八个体。
身见、边见、邪见)是所取,戒禁取,见取见是能取。戒禁取,见取见。
十缠里面的嫉、悭这两个立为二个结。因为这两个唯是不善,嫉、悭二个力量特别强,以自己的能力能够生起来,不用跟着其他烦恼起。
有部安立的嫉、悭二个为结,是因为有“唯不善、自在起”二个义。
世亲菩萨说,如果安立八个缠,这样解释是可以的,但是你们安立的是十个缠,这种解释不对,忿、覆也同样有这二种义,为什么不安立为结,应该也安立为结。世亲菩萨说,应该说,嫉、悭的过失更重。
(下面应该是世亲菩萨自问自答)。
问:为什么把嫉、悭二个安立为结?
答:有七个原因:第一、悭、嫉两个经常现行。
第二、为贱贫因,妒忌是下贱的因,悭吝是贫穷的因。
第三、从悭、嫉这里可以显出其他的烦恼。
第四、五、六、七,可以恼乱在家、出家二部。二部有四种,一共七个原因。除了嫉、悭,其余八个缠没有这些原因,不安立为结。
有部安立嫉、悭二个为结,是因为有“唯不善、自在起”二个义。
世亲菩萨说,如果安立八个缠,这样解释是可以的,但是你们安立的是十个缠,这种解释不对,忿、覆也同样有这二种义,为什么不安立为结,应该也安立为结。世亲菩萨说,应该说,嫉、悭的过失更重。
在九结中,恚、嫉、悭三个结,只是系缚欲界,爱、慢、无明、见、取、疑六个缠,三界都系缚。
九结以一百个缠为体。爱结(就是贪),见所断四部,加修所断一部,都有贪。
欲界五个,色界五个,无色界五个,三五一十五。
恚结,欲界五个,慢结与贪一样,三界都有,三五一十五。
无明结,也是三界都有,三五一十五。
见结十八个。取结十八个。疑结,因为疑是迷理的惑,见所断。
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都有疑结;三个界,三四一十二。
嫉结,嫉是十缠之一,是修所断的,只有欲界有,所以,欲界的修所断一个。
悭结,也只是欲界有,只有一个。(15+15+15+15+1+18+18+1+1=100),加起来,共一百个。
辛二明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见、疑,贪、嗔)
《俱舍论》云:佛在其他的经里,根据另外的意思,说有五种“结”。
何缘此五名顺下分
答:下分就是欲界,身见、戒禁取、疑、欲贪、嗔这五个是顺欲界的。
贪嗔二个只有欲界有,不会超出欲界(只要有嗔心,有欲贪,就不能离开欲界)。
虽然断了欲界的贪嗔,但身见、戒禁取、疑还有,就算超出欲界,流转生死,还会从色界、无色界下来回到欲界。所以,贪嗔像监狱的狱卒,身见、戒禁取见、疑三个像巡逻的人。
也有的论师说,下分不一定是指欲界,是指下劣的有情凡夫,有情本身是分二种的,上等的有情,就是见到以上的圣者,下等有情不仅是凡夫还取欲界,所以都是下。
身见、戒禁取、疑三个,障住你不能成圣者,欲贪跟瞋,使你不能超越欲界,都是顺下的。
有人问:前面说身见、戒禁取、疑不断,不能超三界,断了这三个,才能超出下界。圣者证预流果要断五见和疑六个烦恼,才能证预流果,为什么经中只说断三结?
答:有二种解释。1.从门类分:身见属于苦门,身见由边见生,有二个代表;戒禁取属于苦和道二个门,但是,代表只有戒禁取一个;疑通苦集灭道四个门,能摄四门的代表有疑、见取、邪见三个,说是三种,断的是六个。
2. 边见随身见转,有了身见才有边见,身见是根,边见随身见生,所以说有了身见,就包含边见。
有了戒禁取,才能有见取,戒禁取是根,见取摄在戒禁取里。
对正道生疑,邪见才生得出来。如果对正道不疑,完全相信,就不会邪见,所以要断疑。看起来是断三种,但都摄在根里,其实断的是六种烦恼。
第二种:用比喻解释。异方有三种障碍:1.你不想去;2.想去,不认识路,走错了道,到不了目的地;3.知道正道,但对能不能到,心中有怀疑,有怀疑就不想往前进,最后路走偏,到不了目的地。
解脱也是三个障碍:1.不想去,因为执着有我和我所,对我和我所放不下,故无法解脱;2.知道解脱好,但是所依是邪道,认为邪道是正道,无法解脱;
3. 善知识说的正道,心中有怀疑,不太相信,犹犹豫豫,最后滑到邪道,无法解脱。
辛三明五上分结
《俱舍论》云:佛在其它的经中,像讲下分结一样,也讲了上分结,所以,上分结也有五种。色界贪无色界贪,色界、无色界的掉举,色界、无色界的慢,色界、无色界的无明,这五种能令有情不超上,叫顺上分结。因为贪的果太重,所以,色界和无色界的贪分开来解释。
庚二明三缚
《俱舍论》云:已经说了结,缚有几种?(问);答:缚有三种,贪缚、瞋痴缚
为什么这三种叫缚?(问);答:因为这三种缚是依三受而起,“乐受”贪缚随增,“苦受”嗔缚随增,“舍受”痴缚随增,舍受也有贪嗔,不像痴那么重。
庚三明随眠
《俱舍论》云:已经分别讲了缚,什么是随眠?随眠是烦恼的别名,有九十八随眠。
随眠有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见,证预流果所断的也是六种;修所断的还有贪、瞋、痴、慢。展开讲,见道的八十八使,修道的十个烦恼,欲界的贪、瞋、痴、慢;色界、无色界的贪、痴、慢九十八个随眠。
    file:///C:/Users/admin/AppData/Local/Temp/ksohtml34764/wps1.jpg  庚四明随烦恼
什么是随烦恼?答:随着根本烦恼生起来的,叫随烦恼 。随烦恼是染心所,行蕴摄。  
庚五明缠
什么是缠?答:缠有两义:一个是缠缚有情在生死之中;一个是起恶行,使有情堕到恶趣之中  
缠有十,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                           
无惭、悭、掉举等流果无愧、眠、昏沉是无明等流。
嫉、忿是瞋的等流。悔是疑等流
无惭:对具戒定慧功德者,不尊者;
无愧:造业不害怕,不怕受恶趣果报;
嫉:对于他人位高权重,财富圆满,心生不喜;
悭:不舍财、法。悭财感贫穷报,悭法感愚痴报。
悔是恶作,恶作有善的恶作和恶的恶作。
眠是令心昧略微性。
掉举以贪为因,心不安静,不能安住定中。
昏沉是心无明利,暗昧为性。
忿是令心愤发为性。
覆是隐藏为性。
覆有说贪等流,有说痴等流说智人覆,是贪等流无智人覆,是痴等流。因为不同说法所以叫
戊二 明六垢
哪六垢?答:恼、害、恨、谄、诳、憍六分垢,从烦恼生起,染污相很粗,叫垢。
诳.憍二个从贪生,
由贪产生诳.憍;
害.恨二个从瞋起;
恼从见取见起;
谄从五见生。
丁二诸门分别(从各个方面分别十缠和六垢)
从五个方面分别:1.三断分别、2.三性分别、3.三界分别、4.六识相应、5.五受相应。
1. 三断门:《俱舍论》云:六垢十缠是见所断、修所断还是非所断?
十缠中的无惭、无愧、睡眠、惛沉、掉举,这五个与见所断的烦恼相应,就是见所断。与修所断的烦恼相应,是修所断。
余下的嫉.悭.忿.覆.悔及恼、害、恨、谄、诳、憍烦恼六垢,这十一种,唯是修所断。因为这十一种不随其他烦恼,自力而起,唯与无明共相应。
戊二三性分别
从善恶无记分别,这些随烦恼属于三性中的哪一性?
欲界的睡沉、个,通不善无记二性,因为与身边见相应是无记性。
下小烦恼,都属于染污,是不善性。上界没有不善性的,上二界一切随烦恼,皆唯无记性
戊三三界分别
《俱舍论》云:这些随烦恼都是哪一界所系?
唯在欲界初禅臣众相依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憍三个,三界都通
十缠、六垢里面,....憍五个以下的烦恼,欲界系
戊四 明六识相应
与六识相应的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在六识中,怎么生起来?见所断的烦恼和修所断、睡自在生起的随烦恼即嫉..忿..缠及.....六垢。这个的慢和睡眠,是第六意识
断贪..无明及与修烦恼相应无惭...举,还有大烦恼中不信
懈怠.放逸,每都能
戊五 明五受相应
五受:苦、乐、忧、喜、舍 明五受相应分二一明五受与根烦恼相应二明五受与烦恼相应
己一明本惑相
哪些受与根本烦恼相应?欲界的贪烦恼跟喜.乐相应;
嗔心起的时候,与忧.苦受相应;
痴心与苦...喜舍都相应;
邪见随喜.忧转,只与心相应;
疑与忧相应,怀疑总是忧;
身见.边见.见取.戒禁取.慢五个烦恼都与喜相应;
.嗔、痴...邪见,所有的烦恼都与舍相应;
色界.无色界,随其所应,与自己的诸识、诸受都相应。
己二 明随惑相应
《俱舍论》云:析了根本烦恼与五受相应的情况,现在再辨随烦恼与五受相应的情况
随烦恼中..忿...个,唯与忧受相应
悭与喜受相应,...个都与忧.喜相应二禅已下喜受相应,在第三禅憍与乐受相应;所有烦恼,与舍总是相应的;无惭.无愧.昏沉.掉举这四个都与五受相应
丙三 明五盖差别
哪五盖?一欲贪三昏眠四掉悔五疑。盖也是烦恼,烦恼就像盖子,专门障碍圣道。
《俱舍论》云:现在按照次第辨析五盖的相是什么?五盖只有欲界有。
五盖之中,昏沉.睡眠合成一个盖,叫昏眠;掉举、恶作合成一个盖,叫掉悔。四个合成二个的理由:食同.治同.用同。昏沉.睡眠.掉举.恶作四个虽然立了二个盖,能障碍无漏五蕴只有这五个盖。(无漏五蕴:戒...解脱.解脱知见);
问:所有的烦恼都有盖的意思,为什么佛陀只说贪..昏眠.掉悔.疑这五种盖
答:贪.恚能障碍戒蕴,昏眠能障碍慧蕴,掉悔能障碍定蕴;
.慧没有,对于四谛就会起怀疑,四谛有还是没有?有疑,就能障碍解脱蕴和解脱知见蕴,所以,只有这五种建立为盖,
经部:昏眠障碍定,掉悔障碍慧,障碍定,一定先障碍慧。
甲二明惑灭如何灭烦恼
灭烦恼有六种:
一明断惑四因1.断烦恼的四种方法);
二明四种对治2.对治烦恼有四种);
三明断烦恼处3.在什么地方断烦恼);
四明四远性4.对治烦恼有四种远);
五明断惑得灭5.断烦恼证得择灭);
六明九种遍知6.明九种遍知);
乙一明断惑四因断烦恼的四种方法
有人问:他界遍行及见灭道断有漏缘诸烦恼的时候,在所断位不知所缘是什么,所缘是什么的候又不断,对这些烦恼,能的因有几种?
答:能断的因有四种。
问:哪四种?答:遍知所缘、断彼能缘、断彼所缘、对治起。
前三种是断见道所断的烦恼,第四种是断修道所断的烦恼。
乙二 明四种对治
《俱舍论》云:对治道能断修所断烦恼,所说的对治,总的有几种?
答:对治总有四种: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厌患对治。
乙三明断烦恼处
《俱舍论》云:烦恼永远断除,应该从哪里断?答:烦恼断,应该从所缘断。
所缘断掉了,随增的作用也没有了,叫烦恼断。
乙四明四远性
《俱舍说的远分远性有几种?
答:远性有四种:一相远二治远三处远四时远。
相远:如:同一个身体里,有地水火风四大,虽然同在一个身体里,但各是各的,不一样,叫相远;
一个人一方面又持戒,一方面又犯戒,持戒是能治,犯戒的是所治,所治的是烦恼,一个身上二种都有,能治的跟所治这两个不能协调,也叫远,
东海,西海,虽在一个世界上,东西两方的海隔得很远,也叫远。
过去、未来,对现在来说是比较远的,时分不一样,两个合不拢,也叫远。
乙五 明断惑得灭
《俱舍论》云:前面说,烦恼断了之后,对治道生起,当胜进道的时候,所断的烦恼,能不能再生出来,要不要再断,有没有这个可能性?(第一问);
烦恼断了之后,得了择灭这个离系,是不是可能重新再得?(第二问)。
答:当胜进道的时候,烦恼断了,不用再断,但是离系果要重得。
离系重得有六个时候可以重得择灭得。1.治生、2.得初果、3.二果、
4.三果、5.四果,6.练根,这六个果,每得一个果,它的道不一样,择灭得要重新得一次。
1. 治生,对治道生的时候,烦恼断掉了,证到择灭,得到一次择灭得。
2. 得果:得预流,到第十六刹那得道类智的时候,得预流果,再得一次择灭得。
3. 一来:断了欲界的六品烦恼;得第二果的时候,又得一次择灭得
4. 不还:到第三果,九品欲界的烦恼断完了,再得一次三果的择灭得。
5.阿罗汉果:三界的烦恼断完了,再得一次阿罗汉果的择灭得。
6.练根:罗汉有钝根、利根,如果是钝根证的阿罗汉果,可以练利根,当成了利根的时候,这个择灭得还是要变成为利根的择灭得了。所以随着道的胜进,择灭得,要重得。
世亲菩萨观点:欲界系的见四谛断的烦恼,色界、无色界见三谛,见道的时候,这些烦恼虽然断掉了,它们的择灭得有六个时候可以得。第一个是治生,第二个是得预流果,至最后成阿罗汉果,乃至练根,这是具足六时得的。
.无色界的见道谛断的烦恼断掉之后,它所得的无为择灭得,只有五时。当道类智生的时候,当下就得预流果,治生与得果合二为一,不要分两个,只有五个。道类智生起的时候,叫对治道生,立即得预流果,故六时中,除治生一个。
欲界修道的时候,也有五时得,断修所断的烦恼,一品到五品断了,还没有证一来果,当下有治生,一来果没有同时生,所以,它只有五时得。
欲界修道的时候,只有四时得的,就是欲界修所断的烦恼第六品。当第六品烦恼对治道生的时候,当下证第二果,把前面的五时得。除掉一个“治生”。得第二果与对治道生在同一个时间,得果殊胜,故除治生,故只有四时得。
欲界修所断的烦恼,断第七品、第八品烦恼的时候,证得的无为择灭,也有四个时候,重得择灭得。以初果、二果的时候还没有开始断第七、八品烦恼,所以只有四个。
欲界的第九品烦恼,以后得择灭得,只有三个时候。第九品烦恼断尽,对治道生起,当下就得不还果,果殊胜,除掉“治生”。
色界、无色界所有修所断烦恼的无为(择灭),把有顶第九品的无为除掉,余下的无为,也是三时得。因为这个时候,三果已经得到了,前面三个果要除掉。
有顶的第九品烦恼断的时候,只有两时得。前面三个里,再除一个,因为第九品烦恼断的时候,得阿罗汉果,治生得果在一时,略去治生;
圆辉法师法师又做了解释:第九解脱道生起的时候,就是对治道的生起,得阿罗汉果,故除掉治生。这些是对钝根和次第证的人说的,如果是利根,则没有练根,如果是超越证,则不一定。
乙六明九遍知
九遍知分六个部分:一列九遍知名二明六对果三明建立遍知缘四明成就遍知五明集遍知处六明得舍遍知。
遍知有二个:智遍知和断遍知。对四谛境全部知道,叫智遍知;
断遍知就是智遍知所证到的断,所以断遍知本身是择灭,是无为法。由断了烦恼之后,才显出择灭来。所以择灭叫断。
《俱舍论》云:是不是所有的断都立一切遍知?(问)。答:不是。又问:为什么?答:欲界有三个遍知,见苦.见集断了之后,证到的择灭,立一个断遍知;
见灭、见道,各立一个遍知。色界、无色界和欲界一样立,加起来是六个遍知。欲界修所断的烦恼断尽,立一个遍知,叫五顺下分结尽遍知
色界修所断的烦恼断尽,立一个遍知,叫色爱尽遍知。
无色界修所断的烦恼断尽,立一个遍知,叫一切结尽遍知
为什么色界、无色界修所断的烦恼断尽之后,各立一个遍知,见所.苦集下的烦恼断尽之后,不各立一个遍知?(问)
答:因为色界、无色界修所断的烦恼,对治不同,各立一个遍知;见所断的烦恼,对治相同,所以,合在一起立一个遍知。
丙二明六对果
第一对,忍跟智的果,
第二对:未到地定的果和根本定的果;
第三对:无色界近分定的果和根本定的果;   
第四对:世俗智的果和无漏智的果;   
第五对:法智、类智的果;
第六对:法智品果(法忍、法智),类智品的果(类忍、类智));
《俱舍论》云:在所立的九种遍知里,哪些遍知是哪个道的果?
九个断遍知当中,见道所断的六个遍知,都是忍所得果,叫忍果。忍有八忍,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这八个忍都是断见所断的烦恼。
三个修所断的遍知唯是智所得果。
未到地定,能断欲界、色界,无色界见所断和修所断的烦恼,九个遍知的果都能得。
四个根本定,有五个遍知或八个遍知两种说法。根据《光记》,根本定五为正,八是特殊情况,有部论师说,根本静虑的果只有五个,因为根本静虑,只能永远断除色界和无色界见所断和修所断的烦恼。
所以,根本静虑可以断上二界见所断的烦恼,可以有上界的三个果,修所断的二果,因为欲界的烦恼,在未到地定的时候,已经断完了,入根本定的时候,不需要断再断,所以,欲界的四个遍知不是根本定的果;
妙音论师说,根本定也可以得八个遍知为果,在前面的根本定五个果上面(色界、无色界见所断的三个果,修所断的二个果),再加上欲界见道的三遍知。之前在凡夫位的时候,用世间定,欣上厌下的方式,断除了欲界的烦恼,证到初禅,后来依初禅的根本定,在见道的时候,观察四谛十六行相,见道是超越证,一证就是三果。依根本地见道的时候,有另外一个道,引出前面三个断遍知的“无漏得”,就是得到断遍知。什么别道引?就是法智、法忍。这个时候,他见道,又起了法智、法忍的无漏道,引出见道断的三遍知。这样三个遍知,在根本地也可以得,所以可以得八个遍知。
无色界空无边处的近分定,是从欣上厌下的有漏道起修,就是以色界第四禅为基础(断色身),能断尽色界修所断的烦恼,只得到“色爱尽”一个遍知果。
无色界前面三个根本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除了有顶天(非非想处地不能得无漏道),只得“一切结尽”一个遍知果。
世俗道能断尽欲界、色界修所断的烦恼,得到顺下分结和色爱尽二个遍知果。
圣者以圣道的力量,能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见所断和修所断的烦恼,能得九个遍知果。
法智品,能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修所断的烦恼,得到三个遍知果,
五顺下分结尽、色爱尽、一保证永尽的遍知。类智品只能永远断尽色界、无色界修所断的烦恼,得到一个“色爱尽”和一个“一切结尽”,二个遍知果。
法智品果,品就是类,法忍得三个果,法智得三个果,法忍、法智合起来说,就得到六个果;类智品果也是一样,类忍得三个果,类智得二个果,“类忍”和“类智”合起来说,所以,得五个果。
丙三 建立遍知缘
《俱舍论》云:每一个都是择灭,为什么不都安立遍知,只安立前面九个遍知?
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才能立遍知。
1.得无漏断得:要得到无漏道断的择灭,才能立遍知;
2. 及阙第一有:第一有的烦恼至少断一部,才能立遍知。
3. 灭双因;同类因、遍行因,这两个因都灭掉,才能安立遍知;
灭自部的同类因和灭他部的遍行因,五部各自为同类因,如果是苦集也是互相为遍行因,灭..修三部苦集为遍行因;灭、道、修这三部,苦集里的十一个遍行烦恼,也可以做它们的遍行因,可以生起它们三部的烦恼;
4. 越界:五顺下分结这个断遍知超越欲界,色爱尽遍知超越色界,一保证尽遍知这个断遍知超越三界,越界时才能安立遍知。所以要符合这四个条件,才安立遍知。其他的择灭,不符合这些条件,所以不能安立遍知。
丙四明成就遍知
《俱舍论》云:什么时候成就几个遍知?
答:住在见谛位的时候,一个遍知都不成就;
到第八刹那,集类智和第九刹那灭法忍的时候,成就二个遍知;
到第十刹那,灭法智以及地十一灭类忍的时候,成就三个遍知;
到第十二刹那,灭类智以及第十三刹那道法忍的时候,成就四个遍知;
到第十四刹那 ,道法智以及第十五刹那道类忍的时候,成就五个遍知;
到第十五刹那,道类忍,没有再得什么,因为它还在努力,一共是五个,只有五遍知;
修道位,到第十六刹那道类智的时候,成就六个忍果,从道类智,在没有断尽欲界烦恼之前,成就六个遍知;如果欲界的烦恼已经断尽,但是又退了,这个时候也是成就六遍知;
欲界九品的烦恼全部断尽,如果色界的烦恼还没有断尽,这个时候,成就一个遍知。这个就是顺下分结尽”遍知;
先是离欲,以世间道把欲界烦恼九品断尽了,再见道,到道类智的时候,没有能够断尽色界的烦恼,没有证胜果道之前,也是成就一个遍知,即“顺下分结尽”遍知;
如果色界烦恼已经断尽,生起色界的烦恼,得到一个色爱尽遍知”,但是,又起了色界的烦恼,“色爱尽的遍知”又退了,这个时候,也只能成就“顺下分结尽遍知”;
如果色界的烦恼永远断尽,能成就二个遍知,就是“顺下分结遍知”和“色爱尽遍知”;
在凡夫位的时候,以有漏道的方式,断尽了色界的烦恼,然后再见道,从道类智(修道),再起色爱尽的胜果道,在没有完全断尽无色界烦恼之前,成就二个遍知,“顺下分结尽遍知”和“色爱尽遍知”;
从无学位生起无色界的烦恼,能成就“顺下分结尽遍知”和“色爱尽遍知”;
无学只成就一个遍知,就是“一切结尽遍知”。
丙五集遍知
《俱舍论》云:为什么不还果时的“顺下分结断遍知”,要把前面的六个忍果都包含在里面,说成是一个遍知?阿罗汉果的“一保证尽遍知”,也要把所有九个遍知都包含在里面?
答:要具足二个条件:越界、得果。
1. 越界,超越欲界、色界或者无色界; 2.得果,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行;
断尽欲界烦恼的时候,超越欲界,得不还果;断尽无色界烦恼的时候,超越无色界,得无学果,把不还果和无学果合在一起,安立一个遍知。
丙六 明得舍遍知
《俱舍论》云:哪些人舍遍知,哪些人得遍知?,各有几种遍知?
答:舍一,舍二,舍五,舍六;得,得一,得二,得六。
舍:
舍一:无学阿罗汉道退的时候,舍“一切尽遍知”;
得了色爱尽的三果圣者,如果生起色界的烦恼,舍“一个色爱尽遍知”;
三果圣者如果欲界的烦恼断尽了,色界烦恼还没有断尽,如果他又生起欲界的烦恼,五顺下分结尽遍知”;
舍二:“不还果”断尽色界的烦恼,后由生起欲界的烦恼,舍二个遍知,“色爱尽遍知”和“顺下分结遍知”;
舍五:这是超越证。先是把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尽,用有漏道断掉,然后进入见道,到道类智的时候,证了不还果,得到一个“顺下分结尽的断遍知”。顺下分结尽遍知,包括前面五个见道的遍知。
从不还果证阿罗汉果以后,得到了“一保证尽遍知”,这个遍知包含了前面所有的遍知,也就舍掉了“顺下分结尽遍知和色爱尽遍知”。
还没有离欲的圣者,断尽了的烦恼,得到五个顺下分结尽的一个遍知,舍了前面忍果的六个遍知,得一舍六。
得:
得一:九个遍知当中,按照次第,一次得一个,一个一个地得,就算得九个遍知,一次得一个,都叫得一;
在见道位的时候,可以成就二个、三个、四个、五个,这是约成就说,成就通前后,成就可以累计,得只是最开始叫得,按照次第渐得;
得二:这是依退位圣者说。退位得,不是按照次第一个一个得,可以得一个、二个、也可以一下子得六个;从无学退,生起色界的烦恼,也叫得一,就是“顺下分结尽遍知”;
从无学退,生起无色界的烦恼,得二个遍知,色爱尽遍知和顺下分结尽遍知;
从不还退,起欲界的烦恼,一刹那中,顺下分结断遍知没有了,得忍果六个遍知。
俱舍二十一卷梳理完毕!感恩师父,感恩上师三宝,感恩学长,随喜同修!愿在世亲菩萨的加持下,早日通达俱舍论!
心愿
20258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