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 回复: 0

《俱舍论》21卷小结——清行

[复制链接]
查看3 | 回复0 | 2025-10-3 07: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俱舍论》21卷小结
本卷主要内容包括二部分:一是惑体中杂明诸烦恼的结等,二是如何断灭烦恼。
一、结等及五盖
(一)结等
烦恼的名字不仅20卷中所说的漏、瀑流、取等,还有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五种名字。
1
结分三种:九结、五下分结、五上分结。
一是九结:①爱结,②恚结,③慢结,④无明结,⑤见结(三见:身见边见邪见),⑥取结(二取:戒禁取、见取),⑦疑结,⑧嫉结,⑨悭结。即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慢疑为五结,五见分为三见结及二取结,以及缠中的嫉与悭为二结,共九结。其中,恚、嫉、悭三结唯欲界有,其余六结遍三界。
二是五下分结有五种:①身见、②戒禁取、③疑、④欲贪(欲界的男女饮食贪)、⑤嗔。此五烦恼能随顺并饶益欲界,使之系缚在欲界;身见、戒禁取及疑能障碍超出凡夫,贪与嗔能令不超出欲界。
三是五上分结:对应上二界的烦恼也有五种:①色界贪、②无色界贪、③色无色界掉举、④色无色界慢、⑤色无色界无明。 因贪的过失特别重,故分成色界与无色界贪。此五种结,能令有情不超出上界。
2
是系缚有情不能解脱。由苦乐舍三种受安立三种缚:①贪缚,对乐受贪缚随增;②嗔缚,对苦受嗔缚随增;③痴缚,对舍受痴缚随增。
3随眠
随眠即根本烦恼有六个,打开为七个、十个,乃至98个(19卷时已说)。
4随烦恼
指六根本烦恼乃至九十八烦恼以外的十缠、六垢等,随根本烦恼起,是行蕴所摄的不善及有覆无记染心所。
5
随烦恼中过失重的立为缠。 有二种说法:一是品类足论说有八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二是有部论师说有十缠:前八加忿、覆。 其中,无惭:是从自己角度作坏事不觉得不对;无愧:不怕别人讥笑。 嫉:对别人的好事自心不喜。 悭:对财物与法不舍得布施、吝啬。悔:做了好事后悔。眠:令心昧略为性。 掉举:因贪不能安住定中,胡思乱想。昏沉:心没有力量。忿:令心发愤,嗔恨心爆发。覆:隐藏自罪。  缠与根本烦恼的关系:无惭、悭、掉举是贪等流;无愧、眠、昏沉,是无明等流;嫉、忿,是嗔等流;悔是疑等流;覆,有说是贪等流 、有说是痴等流、有说是贪痴等流,世亲菩萨采取后者
6、六垢
随烦恼中行相比较粗的立为垢,指秽污相粗,污垢相明显。 烦恼垢有:恼、害、恨、谄、诳、憍六种。 其中,恼:坚执诸有罪事,不取如理谏诲;害:逼迫其他有情、行打骂等;恨:由结怨怀恨在心;谄:心曲隐藏过失、讨好;诳:诈现威仪、欺骗别人;憍:自以为了不得。 垢与根本烦恼的关系: 诳、憍是贪等流,害、恨是嗔等流,恼是见取等流,谄是五见等流
(二)诸门分别
1、三断分别
与见道所断烦恼相应时,是见所断;与修道所断烦恼相应时,是修所断。缠里面的无惭、无愧、眠、掉举、昏沉,此五烦恼通见修断。十缠六垢计16个烦恼中,除以上五个其余的11个,不随其它烦恼起而是自力起,唯修所断。
2、三性分别
欲界的眠、昏沉、掉举,通不善及无记。此三烦恼与身见边见相应,是无记;其余的随烦恼,都是不善性。 色无色界的一切随烦恼,唯有覆无记。
3、三界分别
谄、诳,唯在欲界初禅有;昏沉、掉举、憍,通三界;除前五其余的11个随烦恼,唯欲界有。
4、六识相应
第六识起的烦恼:见所断烦恼88使)、修所断的慢眠、自在起的嫉悭忿覆悔五缠 以及恼害恨谄诳憍六垢 ,此101个烦恼唯第六识起。 其余修所断的贪嗔无明及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以及大烦恼地中的不信懈怠放逸,这些烦恼皆通六识起。
5、五受相应
①本惑五受相应。欲界根本烦恼中,贪与喜受、乐受相应;嗔与忧受苦受相应;痴,与前四受相应;邪见,与忧受喜受相应;疑与忧相应;其余的身见边见见取戒禁取及慢五烦恼,与喜相应。十个根本烦恼都与舍相应,因诸随眠最后快结束时力量衰退,必住舍受。 色无色界所有烦恼,与自地识同时生起,识起何受烦恼就与什么受相应。
②随惑五受相应。随烦恼中,嫉悔忿恼害恨六个,与忧受相应(因仅是心里忧戚);悭与喜受相应;谄诳眠覆此四,与忧喜相应;憍与喜乐相应;所有的随烦恼都与舍受相应;其余的无惭无愧昏沉掉举四个随烦恼,与苦乐忧喜舍五受相应。
(三)五盖差别
五盖也是烦恼,专指障碍圣道。五盖唯在欲界:①欲贪、②嗔恚、③昏眠、④掉悔、⑤疑。为何昏眠二法合为一盖?一是所食同,即同有五食滋养;二是治同,即对治方法同;三是用同,即作用同。 为何掉悔二法合为一盖?一是食同,即亲里寻、国土寻、不死寻、随念昔寻四法同能使之增长;二是治同,即对治方法同为奢摩他;三用同,其作用都能令心不寂静。烦恼皆有盖义,为何世尊唯说此五是盖?因为障碍无漏五蕴唯五盖。(五盖:贪嗔昏眠掉悔疑。 无漏五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其中,贪嗔恚盖,能障戒蕴;昏眠盖,能障慧蕴;掉悔盖,能障定蕴;对四谛疑,能障解脱及解脱知见蕴。
二、烦恼如何灭
一般见道所断烦恼,证到哪个谛,所缘的烦恼就断了。但有二种特殊情况:一是缘上二界的上缘惑,即欲界的九个上缘惑,缘上界的苦集谛; 二是灭道谛下的有漏缘惑,即贪嗔慢缘邪见疑无明(见灭道谛下的贪嗔慢不直接缘灭道二谛,而是缘灭道谛下的邪见疑无明)。这二种烦恼在断位时不知所缘,知所缘时又不断。
在断位时不知所缘。他界遍行烦恼,即九个上缘惑,当在欲界苦法忍、集法忍生起时,就把缘苦集谛所断的烦恼都断掉了,顺便把缘上二界苦集谛的烦恼一起断了;当到了上界见苦集断烦恼时,即苦类忍、集类忍生起时,上缘惑在欲界已断完,但那时并没缘上二界的苦集谛。 见灭道有漏缘惑(缘邪见疑无明的贪嗔慢), 当灭法忍、道法忍生起时,缘无漏缘灭道谛下的烦恼都就断掉了,顺便把缘有漏的贪嗔慢也断掉了,此时不缘有漏的邪见疑无明
知所缘时又不断。知他界遍行所缘,即九个上缘惑缘上二界,当苦类忍、集类忍生起时,九个遍行惑不断,因在欲界已断、不需再断。 知灭道谛下有漏缘惑(所缘的境是邪见疑无明,有漏法是苦集二谛所摄),所缘在苦法忍、集法忍生起时,能知邪见疑无明,但贪嗔慢等不断。 因为灭道谛的智忍还没有生起,断不了。
(一)断惑四因
见所断烦恼,并不是周遍知道所缘才能断。断烦恼共有四种因(方式):其中见道所断烦恼有三种方式:
1、遍知所缘故断。分缘自界与缘他界二种情况:一是欲界见苦集断下的烦恼,缘自界欲界的苦集谛,当苦法忍、集法忍生起时,遍知欲界的苦集,缘自界的烦恼就断了;二是见灭道下的无漏缘惑,即邪见疑无明烦恼缘无漏的灭道谛,当灭法忍、道法忍生起时,邪见疑无明就断了。
2、断彼能缘故断。指见苦集谛下自界缘惑缘他界缘惑(9个上缘惑),当能缘的自界缘惑断时,所缘的他界缘惑也就跟着断了。对应欲界时把九个上缘惑已经断掉了,等到了色无色界时,虽然缘的是色无色界的苦集谛,但他界缘的9个上缘惑在欲界已经断掉了。
3、断彼所缘故断。即见灭道断下的贪嗔慢有漏缘惑,缘邪见疑无明等无漏缘惑。当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生起,断所缘的邪见疑无明时,能缘的贪嗔慢也随之断,名断彼所缘故断。
4、对治起故断。三界九地每一地都有九品修所断烦恼,当九品对治道生起之后即断。 具体断时,上上品惑由下下品道对治,下下品惑,由上上品道对治。
(二)四种对治
对治烦恼有四种方法。1、断对治。指无间道,苦集灭道的法忍、类忍正在断烦恼。2、持对治。指解脱道(苦法智、苦类智等8),能护持证得择灭所的“得”。3、远分对治。指胜进道,令离所断烦恼更远。 4、厌患对治。指加行道,对苦集谛心生厌患,才能入无间道断烦恼,由解脱道证择灭,依胜进道更前行。故其顺序为: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四种道,分别起到厌患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四种作用。
(三)断烦恼处(断烦恼的地方)
有部认为:断烦恼应从所缘入手,远离所缘境,令所缘随增不会再生,就可以说烦恼断了。 而不能离开相应法,因烦恼与其它心王心所相应,而相应法有伴性,不能说断掉。
(四)四远性
远性有四种:即相远、治远、处远、时远。如地水火风四大种,虽在一个物体中同时生起,但其相状不同,亦名为远; 如尸罗,有持戒又有犯戒,名为治远;东西两方的海相隔很远,名为处远;同一法上有过去未来世,名时远。
(五)断惑得灭
由对治道顿断烦恼后,若无退果,再往前胜进道时,所断烦恼不需再断。 但在解脱道时所证择灭无为即已经得到的离系果,当再进道时,其离系果比以前超胜,要重得无为。 有六个时候要重得:一是治生时,指解脱道,即无间道断完烦恼后的解脱道,得到择灭;二是得到预留果、不还果、一来果、阿罗汉果四果时,因道不同,择灭要重新得;三是练根时,若钝根证得阿罗汉炼成利根时,择灭要重新得。 此六时中,诸惑离系,随道胜进,要重得离系。 如欲界见四谛烦恼断、色无色界见三谛烦恼断、除道谛(因十六刹那道类智证预留果),其余所得七个择灭无为,具六时得;色无色界见道谛烦恼断,即道类智生时十六刹那证预留果,所得择灭无为唯五时得(因对治道生时当下得预留果,不应分为二,故成五时 )。 欲界修断一至五品烦恼时得择灭无为亦五时得,除预留果。 欲界修断第六品烦恼证择灭无为唯四时得(因对治道生时当下得一来果,于前五再除掉治生)。 欲界修断第七八品烦恼证择灭无为,亦四时得(得果四中除前二,因得初果二果时还没断第七八品烦恼)。 欲界修断第九品烦恼证择灭无为,唯三时得(前四中除一时,因对治道生时得第三果,除治生)。 色无色界修所断证择灭无为中除有顶第九品烦恼无为(8*9-1=71),其余断71品烦恼所得无为,亦三时得(得果四中除前三)。 有顶断第九品烦恼时证择灭无为,唯二时得(前三除治生)。此是钝根及次第证,若利根或超越证则不定
(六)九遍知
1、九遍知名
遍知有二种:智遍知与断遍知。智遍知,是无漏智,对四谛境周遍了知。断遍知,指诸断,是择灭,因遍知而证到的断,果立因名。但并不是一切断,都安立一个断遍知。断遍知共九个:一是见谛有六个遍知:①欲界3个:见苦集谛下烦恼断后立一个遍知(即见苦集断遍知),见灭断遍知,见道断遍知;上二界3个:上二界四谛下烦恼断也立三个遍知同欲界,即色无色界见苦集断遍知、见灭断遍知与见道断遍知。此上六种遍知,叫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六种遍知。 二是三界修道所断3个遍知:欲界修所断烦恼断尽立一遍知,叫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此遍知包含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六个遍知(对应不还果);色界修道所断烦恼断尽立一遍知,叫色爱尽遍知; 无色界修道所断烦恼断尽立一遍知 ,叫一切结尽遍知,此遍知包含三界见修所断烦恼全部断完的择灭无为。为何色无色界修所断烦恼各立一遍知,而见谛所断时要合起来?因色无色界修所断惑对治法不同,遍知要别立;而见断烦恼对治方法同,故合立。 
2、六对果
九遍知对应六对果。①忍智果。忍的果有六个遍知,即见谛六遍知;修所断的三个遍知是智的果。 ②未至地定与根本定的果。未至地定能断三界见修惑,具九遍知果;根本定有五个或八个二种说法:毘婆沙师说根本静虑果唯有五个遍知,因根本定唯能永断色无色界见修惑,即上界见谛三果及修断二果;妙音师说有八果,即在前五果上再加欲界见谛三遍知果,此是超越证的特殊情况,先以有漏法断欲界烦恼证初禅,再见道、引出见道的三个遍知,加上前五为八个。 无色界近分定与根本定的果。无色界空无边处近分定,以有漏道欣上厌下,断色界修惑,得色爱尽遍知果;无色界前三根本定得一切结尽遍知果。 ④世俗智与无漏智的果。世俗道能断欲界色界修所断惑,得五顺下分结尽及色爱尽二个遍知果;无漏圣道能断尽三界见修惑,得九个遍知果。⑤法智果与类智果。法智能断尽三界修惑,得修断三遍知果,即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果、色爱尽遍知果及一切结尽遍知果;类智能永断色无色界修所断得色爱尽及一切结尽二个遍知果。法智品与类智品的果。 法智与法忍是同类,叫法智品。法智得三果、法忍得三果,故法智品得六遍知果;类智品包含类智与类忍,类忍得三果,类智得二果,故类智品得五遍知果。
3、建立遍知缘
建立遍知需要四个条件,其中断见谛下烦恼所得六忍果要具足三缘:一是得无漏断得,即以无漏道断烦恼得到的择灭;二是缺有顶,有顶五部惑中灭掉任何一部即名缺;三是灭双因,即灭自部同类因及他部的遍行因。如此,集法忍之前无遍知,到集法智位,三缘具足,成第一遍知,对应断尽欲界见苦集惑后立的遍知;集类智成二遍知,对应上二界见苦集断遍知;灭法智成三遍知,对应欲界见灭断遍知;灭类智成四遍知,对应上二界见灭断遍知;道法智成五遍知,对应欲界见道断遍知;道类智成六遍知,对应上二界见道断遍知。修道要具足四缘立三智果:即在前三缘基础上加越界。越欲界,立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越色界,立色爱尽遍知;越无色界,立一切结尽遍知。
4、成就遍知
见道成就五遍知:前五刹那不成就遍知;至第六集法智时成就一遍知,即欲界见苦集下的遍知;集类智时成就二遍知,即上二界见苦集下遍知 ;灭法智时成就三遍知,即欲界灭谛下遍知;灭类智时成就四遍知,即上二界灭谛下遍知;道法智时成就五遍知,即欲界道谛下遍知。  成就六遍知有二种:一是从道类智乃至未断尽欲界烦恼之前,成就六遍知;二是断尽欲界烦恼证不还果又退到预留果时,成六遍知。 成就一个遍知二种:一是断尽欲界烦恼、色界烦恼未尽,成就一遍知,即五顺下分结尽遍知(包含前六忍果);二是用世间道断完欲界烦恼,得初禅以上定,再见道修四谛十六行相至道类智,色界烦恼断完之前,在得到胜果道时成就一遍知,即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是超越证)。成就一个遍知也有从上退下来的二种情况:一是从色爱尽遍知退了,又起色界烦恼时,也成就五顺下分结尽遍知;二是从无学位退,起无色界烦恼、还起色界烦恼,也成五顺下分结尽遍知。 成就二个遍知有往上修及往下退二种。往上修的又有二种:一是色界烦恼断尽成二遍知,即色爱尽遍知及五顺下分结尽遍知;二是凡夫断尽色界烦恼,再见道、修四谛十六行相,从十六刹那的道类智起色爱尽胜道果,在无色界烦恼断尽之前(未证阿罗汉之前),成就五顺下分结尽遍知及色爱尽遍知;往下退是指从无学位,起无色界烦恼,也成五顺下分结尽遍知与色爱尽遍知。无学位的阿罗汉果,唯成就一切结尽遍知。
5、集遍知处
为何不还果时立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要包含前六忍果?阿罗汉果时一切结尽遍知要包含九遍知?因集遍知要具足二个条件:一要越界,二要得果,才能把前面的遍知合起来安立一个遍知,叫集遍知。只有断尽欲界烦恼、超越欲界得不还果时,以及断尽无色界烦恼、超越无色界得阿罗汉果时,才具足二个条件,故于二处安立集遍知。
6、得舍遍知
舍遍知有舍一二五六个的情况。舍一遍知有三种:①当无学道阿罗汉退果时,舍一切结尽一遍知;②从无色界退(还是不还果)起色界烦恼,舍色爱尽遍知;③从不还果退又起欲界烦恼,舍五顺下分结尽遍知。 二遍知有舍与得二种:①如不还果从色爱尽遍知退,起色界烦恼、还起欲界烦恼,舍色爱尽及五顺下分结尽遍知;②得二遍知,如证阿罗汉时,得一切结尽遍知,此遍知包含前面所有的遍知,就舍了五顺下分结尽与色爱尽遍知。 舍五遍知:如先用有漏道断掉欲界烦恼,再入见道至道类智,超越证不还果时,得五顺下分尽遍知,就包含前面的五个忍果,舍见道时五遍知。 舍六遍知:圣者断掉欲界烦恼,得五顺分结尽遍知,因包含前六忍果,舍前忍果六遍知。  得遍知有得一二六个的情况。得一遍知:从无学退起色界烦恼,舍一切结尽遍知,得五顺下分结尽遍知。得二遍知:从无学阿罗汉退起无色界烦恼,舍一切结尽遍知,得色爱尽及五顺下分结尽遍知。得六遍知:从不还果退起欲界烦恼,舍五顺下分结尽遍知,得见谛六个忍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