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俱舍论)第二十一卷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三总结——华藏 从六月二十七日由德慧师兄带着我们开始学习此卷内容。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全组学员共发精进,己圆满学完此卷全部内容。感恩师父!感恩德慧师兄的辛勤教授!随喜赞叹全体学员的法喜充满。 此卷内容还是:乙三:杂明诸烦恼起中丙二:明结等六门。丙三:明五盖差别。和甲二:明惑灭。两大内容。为感师恩,为感谢德慧师兄之辛勤教授,加强加深自己对法意的理解,对所学内容进行疏理串习,极有必要。 明结等六门:一:正明结等。二:诸门分别。 正明结等分二:一:明结等五门。二:明六垢。 一:因结等差别。结分五种:一结。二缚。三随眠。四烦恼,五缠。 结又分三种:一:明九结。二:明五下分结。三:明五上分结。 结为九结:1爱结。2恚结。3慢结4无明结。5见结。6取结。7疑结。8嫉结。9悭结。其中见结含身见,边见,邪见。取结含见取,戒禁取。 九结中恚,嫉,悭三个结唯欲界系。其余六个结三界都有。爱结属贪分所摄,遍三界五部。恚结属嗔分所摄,唯欲界五部,慢结慢分所摄,遍三界五部。无明结属痴分所摄遍三界五部。见结中的身见三界苦(三):边见三界苦(三):邪见遍三界四部(十二)。 取结中的见取遍三界四部(十二),戒禁取三界苦道(六) 疑结疑分摄遍三界四部(十二)。 嫉结属缠烦恼中,唯在欲界修。 悭结属缠烦恼中,唯在欲界修。 在此着重论述嫉,悭二结,过失尤重。一:数现行故,谓由嫉,悭数现行也。二:为贫贱因故,嫉为贱因,悭为贫因也。三:遍显随惑故,谓遍显欢戚随烦恼也。四:恼乱出家在家二部故。谓出家于教法为嫉悭恼乱:在家于财物,为嫉悭恼乱。五:或恼乱天,阿修罗故,谓天帝释有甘露味,阿修罗有女色,天悭味嫉色,阿修罗悭色嫉味,便于斗诤。六或恼乱人天二胜趣故。七或恼乱他及自部故。悭恼自众。嫉恼他朋。所以以这七个义,在十缠中,唯二立结。 辛二:明五下分结:五下分又称五顺下分,即顺欲界之意,三界之中欲在下也。五顺下分:一:身见:二:戒禁取:三:疑:四:欲贪:五嗔。由二不超欲,由三復还下。由贪嗔二,不超欲界,设有能超,上生有顶,由身见等三,还生欲界。故说贪嗔如守狱卒,身见等三,如防逻人,故说此五名五顺下分。 辛三:明五上分结:颂曰:顺上分亦五,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令不超上故。顺上分也有五个结,色,无色的贪,二个,掉举一个,慢一个,无明一个共五个。此色界贪和无色界的贪两个不同故分二。此五上分结不能超出色界,无色界,把这五个上分结断掉,就成阿罗汉了。 庚二:明三缚: 缚即捆绑之意:缚三由三受。即:贪缚:嗔缚:痴缚。谓于乐受,贪缚随增。谓于苦受,嗔缚随增。谓于舍受,痴缚随增。所缘,相应,俱随增故。谓于舍受,亦有贪嗔,非如痴故。 庚三:明随眠: 即烦恼也:根本烦恼有六,乃至九十八品,前面己说过了。 庚四:明随烦恼:颂曰:随烦恼此余,染心所行蕴。 即根本烦恼外,余缠垢等,名随烦恼。随根本烦恼起,故名随烦恼也。此随烦恼,是染心所,行蕴所摄。 庚五:明缠: 缠(品类足论)中说有八种:即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毗婆娑师说十,即加忿,覆。其中贪的等流果有无惭,悭,掉举。嗔等流有嫉,忿。无明等流有无愧,眠,昏沉。疑等流有悔。覆有诤议。有说贪等流,有说痴等流,有说贪,痴等流。三说不同,故名为诤。 戊二:明烦恼六垢:一恼。二害。三恨。四谄。五诳。六㤭。从此烦恼生,秽污相粗,名烦恼垢。相体比较粗,容易看得出来,叫垢。 恼:执己胜者,恼乱自他故,属见取等流。害:谓逼迫,行打骂等。恨谓心里结怨。害,恨皆属嗔等流。谄:谓心曲,心不直做一个假像。五见等流。诳谓惑他。㤭:由染自法,自以为是。诳,㤭皆属贪等流。 丁二:诸门分别分五:一:三断分别。二:三性分别。三:三界分别。四:六识相应。五:五受相应。 一:三断门:哪些烦恼是见所断?哪些是修所断?哪些是非所断? 缠中无惭,无愧睡眠,昏沉,掉举,此五与见惑相应,是见所断,与修惑相应,是修所断。余谓嫉,悭,忿,覆,悔及烦恼六垢。此之十一,自在起故,唯修所断,不随他惑,自力而起,唯与无明共相应故,名为自在。 二:三性分别:三性谓:善,恶,无记。颂曰:欲三二余恶,上界皆无记。 欲界中睡眠,昏沉,掉举三个烦恼通不善,也通无记。欲界中除了这三个外,余下的随烦恼皆通不善。色,无色界缠也好,垢也好都是无记的。 三:三界分别:此随烦恼,谁何界系?颂曰:谄诳欲初定,三三界余欲。谄,诳唯在欲界初禅,臣众相依故。三三界者,三谓昏沉,掉举,㤭三,皆通三界。余欲者,余者,除前五外,所余随惑,唯欲界系。 四:明六识相应:总明本惑及随惑,于六识中,何识何地起?颂曰: 见所断慢眠,自在随烦恼,皆唯意地起,余通依六识。见所断八十八使及修所断中的慢,眠,还有自在随烦恼,即嫉悭忿覆悔五缠及六个垢,恼,害,恨,谄,诳,㤭唯意地起,依五识身,无容起故。余通依六识者,余谓修断贪嗔,无明,及与修惑相应无惭,愧,昏,掉,並大烦恼中不信,懈怠,放逸,此等名余也。此余惑等,一一皆通六识地起。这些烦恼,六个识都可以起。 戊五:明五受相应:分二:一:明本惑相应:二:明随惑相应。颂曰:欲界诸烦恼贪喜乐相应,嗔忧苦痴遍,邪见忧及喜,疑忧余五喜,一切舍相应,上地皆随应,遍自识诸受。五受即:苦,乐,忧,喜,舍。欲界诸烦恼中,贪与喜受,乐受相应,以欢行转,遍六识故。嗔与忧苦相应,以戚行转,遍六识故。言痴遍者,谓痴遍与前四识相应,以欢戚行转,遍六识故。 诸随烦恼中,嫉悔忿及恼,害恨忧俱起,悭喜受相应。谄诳及眠覆,通忧喜俱起,㤭喜乐皆舍,余四遍相应。 随烦恼中,嫉悔忿恼恨害,此六唯与忧受相应。悭喜受相应。谄诳眠覆,此四与忧喜相见。㤭与喜乐相应。以上十二随烦恼皆唯意地故。以上随惑,约通相应说,一切皆与舍受相应,相续断时,必住舍故。 余四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此四通与五受相应,以欢戚行转,遍六识故。 丙三:明五盖差别:颂曰:盖五唯在欲,食治用同故,虽二立一盖,障蕴故唯五。 盖即盖起来,覆藏,障礙的意思。 五盖:一:欲贪。二:嗔恚。三:昏眠。四:掉悔。五:疑。唯在欲界,以契经说,如是五种,纯是圆满不善聚故,上界无不善,故知唯在欲 。问:何缘昏眠二法,及掉举二法,合为一盖?答:颂言食治用同故,唯二立一盖。食唯所食,治唯能治,即非是食也。 食同,治同,用同。食谓所食,治谓对治。言食同者,且昏眠盖,同有五食:一:懵瞢。二不乐。三嚬呻。四食不平等性,即过度饱也。五心昧劣性,即因疲劳生也。言治同者,此二非食,谓光明想。言用同者,此二俱能令心沉昧。 掉悔二盖。言食同者。谓四种法:一亲里寻。二国土寻。三不死寻。四随念昔寻。随所经事,忆念寻求也。言治同者,此二非食,谓奢摩他。言用同者,此二能令心不寂静。 甲二:明惑灭。此分六科: 烦恼怎么灭,这是二十一卷里的重点。我们修行就是要断烦恼。 乙一:明断惑四因。论云:今应思择,他界遍行,及见灭道断有漏缘诸惑,于彼断位,不知彼所缘,知彼所缘时而彼不断,如是诸惑,断为何因?解云:问也。他界遍行者,九上惑也。此遍行所缘者,上界苦集是也。 在此先要明白:“他界遍行”遍行惑,可以缘其他界。(我们在十九卷诸门分别遍行非遍行中己学过的内容)。见苦下五见,见集下二见,苦集下疑,苦集下不共无明,名十一遍使。 而九上缘惑,除苦谛下身见边见。余九随眠,能缘上界上地名九上缘惑也。 就是欲界的遍行惑可以缘色界,无色界的。色界的遍行惑可以缘欲界的,无色界的,这个遍行惑,不限于界,不受界的限制,那么这种烦恼,它是特殊的,它的断法不一样。 还有一种见灭道断的有漏缘烦恼,见灭道缘的烦恼,本来是应当是缘无漏的,但是里边也有缘有漏的。在见灭,见道所断的烦恼里边,邪见,见取等等,这是直接缘无漏的,而贪嗔慢等,是缘有漏的邪见,见取,疑等,所以叫有漏缘惑。它见灭道所断的烦恼里边,不一定都是缘无漏的,有缘有漏的,这些惑,那是也特殊的。 其四因:见惑三:一:遍知所缘故断:含见苦所断烦恼的自界缘,见集所断烦恼自界缘,见灭所断烦恼无漏缘,见道所断烦恼无漏缘。 二:断彼能缘故断:含见苦所断烦恼他界缘,见集所断烦恼他界缘。 三:断彼所缘故断:含见灭所断烦恼有漏缘,见道所断烦恼有漏缘。 修惑一:即第四因:对治起故断 :修道所断烦恼的九品惑。这一种断,对治道起了才能断的,这是第四种。颂曰: 遍知所缘故,断彼能缘故,断彼所缘故,对治起故断。 此中细义,参阅老上师讲义,在此粗略汇总一下,简了其意。 乙二:明四种对治:颂曰:对治有四种,谓断持远厌。一:断对治,无间道,断烦恼故。二:持对治,解脱道,持择灭得故。三:远分对治,令所断得转更远故。四:厌患对治,加行道,缘苦集谛,深生厌故。 乙三:明断惑处:论云:诸惑永断,为定从何?颂曰:应知从所缘,可令诸惑断。 应知诸惑,得永断时,不可令其离相应法,以相近故:但可令惑远离所缘,令彼所缘,不復生故。 乙四:明四远性:颂曰: 远性有四种,谓相治处时,如大种尸罗,异方二世等。一:相远。二:治远。三:处远。四:时远。如四大种者,如四大虽俱,以相远故,亦名为远。如尸罗者,如持犯戒,此名治远,虽一身中,有持戒,犯戒,以相治故,亦名为远。异方者,如东西海,此名处远,虽同一世界,方处隔故,亦名为远。二世者,如过未世者,此名时远:唯一法上,立此二世,望现在世,时分隔故,亦名为远。等言为明,举事未尽,如所造色,亦名为远,如善恶性等,亦名治远,如南北海,亦名处远,故致等言。 乙五:明断惑得灭:烦恼断了,得到的是择灭,就是空性。这二个是相对的。论云: 前言惑断,由治道生,道胜进时,所断诸惑,为再断不,第一问?所得离系,有重得耶第二问?颂曰: 诸惑无再断,离系有重得,谓治生得果,练根六时中。 此中提出二个问题:一:前面说的断烦恼,由对治道生了,烦恼就断了。道胜进时,当你这个道再往前进的时候,所断的烦恼,是不是要再断?假使这个对治道断了,假使你是初果的时候,这个烦恼断掉了,当你到二果的时候,这个烦恼是不是再断一次? 二:所得离系,有重得耶。当你初果得到了一个离系果,证到了择灭,得二果的时候,这个离系果,是不是重新再得?所以颂中前二句直接回答,诸惑无再得,离系有重得。 所言重得,总有六时:谓治生一,得果有四,练根第六时也。治生时者,谓解脱道。得果时者,谓得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练根时者,谓练钝根转为利也。此六时中,诸惑离系,随道胜进,重起胜得。如欲界系,见四谛断,色无色界,见三谛断,除道谛也。所有无为,具六时得。色无色界,见道谛断。所有无为,唯五时得,以治生时即得果故,不应于此分为二时。 道类智起(第十六心)名治生时,即得预流果也。故六时中,除治生一。欲界修断五品无为,亦五时得,除预流果。欲界修断第六品无为,唯四时得,谓于前五更除一时,得果治生,时无异故。解云:第六解脱道起,名治生时,即得一来果,除治生一时也。欲界修断第七第八品无为,亦四时得,得果四中,除前二故。欲界修断第九品无为,唯三时得,谓于前四中,又除一时,以治生时即得果故。解云:第九解脱道起,名治生时,即得不还果,除治生一时也。 色无色界修断无为,唯除有顶第九品无为,所余无为,亦三时得,得果四中,除前三故。有顶第九,唯二时得,谓前三内又除一时,以治生时,即得果故。解云:第九解脱道起,名治生时,即得阿罗汉果,除治生一时也。此约钝根及次第证者说,若利根者,则无练根,:若超果者,则不定也。 乙六:明九遍知:分六段内容:一:列九遍知名。二:明六对果。三:明建立遍知缘。四:明成就遍知。五:明集遍知处。六明得舍遍知。 遍知又分二:一:智遍知。二:断遍知。智遍知:谓无漏智,于四谛境,周遍而知。 断遍知者,谓即诸断,断即是择灭,由断显故,择灭名断。断遍知者,此于果上立因名故,遍知是因,断名为果。故断名遍知者,是果上立因名也。论云:为一切断,立一遍知,问也?不尔,答也。云何?颂曰:断遍知有九,欲初二断一,二各一合三,上界三亦尔。余五顺下分,色一切断三。 谓欲界系初苦集二断,立一个遍知。欲界灭道二谛各立一个遍知。欲界四谛合成三个遍知。一:见苦集断遍知。二见灭断遍知。三见道断遍知。上二界,色,无色跟欲界一样,也是三个遍知。以上六种遍知,名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六种遍知。言法断者,择灭名也。 三界修断法断,立三个遍知。欲修惑尽,立一个遍知。名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此遍知体,并前见谛六种遍知,及此修断九品无为,总集名为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故论云:五顺下分结尽遍知,并前立故。解云:并前见谛也。色界修道惑尽,立一遍知,名色爱尽遍知。一切断者,谓无色界修道惑尽,立一遍知,名一切结永尽遍知。此遍知体,总集三界见,修无为,名一切结尽遍知体也。结上三界修道,立三遍知也。问:何缘色无色修断别立遍知,非见所断?答:以色无色修所断惑,,治不同故,遍知别立,见断治同,遍知合说。 丙二:明六对果: 在这个九遍知里边,哪些是哪一个道的果,那就用六对果来分析安立它。 第一对是忍跟智的果。六个属忍的果,三个属于智的果。 第二是未至定跟根本定是一对,未至定的果可以一切,根本定的果只有五个,或者八个。 第三:无色界的边果跟三根本定是一对。边谓空无边处近分,近空处故,名无色边。三根本定(除非想非非想处) 以空处近分起有漏道,能断色界修惑尽故,唯得色爱尽一遍知果也。三根本亦尔者,无色前三根本,除有顶也,唯得一切结尽一遍知果,一数同前,故言亦尔。 第四:俗果二,圣九,是一对。谓世俗道,能断欲界色界修所断故,得顺下分及色爱尽二遍知果。圣九者,谓圣道力,能断三界见修惑尽,得九遍知果。 第五:法智三,类二是一对。法智三者,法智果三,谓法智力,能断三界修惑尽故,得修断三遍知果。,类智果二,谓类智力,但能永断色无色界修所断故,得色爱尽,一切结尽,二遍知果。 第六:法智品果六跟类智品果五是一对:品者类也。法智,法忍,同品类故,名法智品。前说法忍得三果,法智得三果,今法智品,忍智双说,故得六果。类智品果五,前说类忍得三果,类智得二果:今类智品,忍智双说,故得五果。 丙三:明建立遍知缘。何故一一断,不别立遍知。唯就如前九位建立?用一个颂回答: 得无漏断得,及缺第一有,灭双因越界,故立九遍知。 满足以上四个条件就可以建立遍知。 一:得无漏断得,要无漏道断的这个择灭得到之后,才算一个条件,有漏道断的不算。 二:及缺第一有,见苦,见集,见灭,见道,修这五个里边,你断了最少一部,这个时候才能立遍知。 三:灭双因,一个同类因,一个遍行因。这二个因都能灭掉,这才能安立遍知。这三个条件是见所断的烦恼,要具足此三个条。 四:越界,不但要前面的条件,还要越界。五顺下分结,这个断遍知超越欲界,色爱尽遍知超越色界,一切结尽遍知,断遍知超越三界,都是越界时,才能安立遍知。 且由三缘,立六忍果:一:得无漏断得,谓得无漏择灭故。二:缺有顶,谓有顶地,五部惑中随不成就一部惑故,不成名缺。三:灭双因,谓灭自部同类因,及他部遍行因,故名灭双因。谓五部各自部为同类因,若苦集互为遍行因,:余三部用苦集为遍行因。 如诸异生,能断苦集,有灭双因:阙余二缘(无漏断得,没有缺有顶)。虽得无为,不立遍知。若诸圣者,入见道位,至苦类忍现行己前,虽得无漏得,阙余二因(双因,有顶)不立遍知。谓苦类忍。虽断有顶惑,犹现在前,而不名缺。至苦类智,集法忍位,虽缺有顶,未灭双因,未灭集下遍行因故:谓集法忍,虽断集部,未不成就,故不名灭。集法智位(第六心),三缘具足方立遍知。故后法智,类智位中,所得无为,皆三缘具,故立遍知。 越界者,此明四缘立三智果,初于前三,加越界故。越欲界故,立顺下分:越色界故,立色爱尽:越无色界故,立一切结尽遍知。 丙四:明成就遍知:谁成就几遍知?颂曰: 住见谛位无,或成一至五,修成六一二,无学唯成一。 从见道的,修道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等的圣者,每一个他成就几个遍知? 住见谛位无者,见道有十五心,前五心来无遍知也。 或成一至五者,于见道位,至第六集法智,及集类忍(第七心)唯成一遍知:至第八集类智,及灭法忍(第九心)成二遍知:至第十灭法智,及灭法类忍(第十一心)成三遍知:至第十二灭类智,及道法忍(第十三心)成四遍知:至第十四道法忍,及第十五道类忍,成五遍知,故言一至五。 修成六一二者,修谓住修道位,从道类智乃至未离欲染,成六遍知。及离欲者却退亦成六遍知。全离欲染,色爱未尽,成一遍知,谓顺下分。或先离欲,来入见道,至道类智,未起色爱尽胜果道时,亦成就一,谓顺下分。又从色爱尽起色缠退,及无学位起色缩退,亦成顺下分一也。若色爱永尽,成二遍知,谓顺下分,及色爱尽。或先离色爱者,来入见道,从道类智,后起色爱尽胜果道,至未全离无色爱前,成顺下分及色爱尽二。从无学位,起无色缠退,亦顺下分,色爱尽二。无学唯成一,谓一切结尽遍知。 丙五:明集遍知: 论云;何缘不还,阿罗汉果,总集诸断,为一遍知?颂曰: 越界得果故,二处集遍知。 具二缘故,总集遍知:一者越界,二者得果。离欲染时,越欲界故,得不还故;离无色染时,越无色界故,得无学果故。故于两果,总集遍知。 丙六:明得舍遍知:论曰:谁舍,谁得?颂曰: 舍一二五六,得亦然除五。 在有部的体系中,得,成就,舍是比较难懂的问题。得谓刚刚得时,成就是这个事得到了没有失去,舍就比较好理解,如受的戒,尽形寿就自动舍了。此中是说圣者的各种情况下的得,舍。 舍一者,谓无学道退,舍一切结尽遍知也。及色爱尽退,舍色爱尽遍知。并全离欲退,舍五顺下分一遍知也。舍二者,谓诸不还,从色爱尽,起欲全退,舍色爱尽,及顺下分,二遍知也,及得阿罗汉时,亦舍前二遍知也。舍五者,谓先离欲,来入见道,至道类智,证不还果时,得顺下分一,舍前见道五遍知也。言舍六者,谓未离欲圣,得五顺下分一遍知,舍前忍果六遍知也。 得亦然除五者,谓得遍知,有得一,得二,得六,如前舍数,故言亦然,唯除得五。言得一者,谓得未得九遍知中,一一渐得,皆名得一。前见道位,成二,三,四,五等者,约成就说,成通先后故也。得唯据初,故渐得中,无有初得二,三,四,五等遍知也。此下言得二,六者,唯约退位得说,非据渐得也。及从无学,起色缠退,亦名得一,谓顺下分。言得二者,谓从无学,起无色缠退,名为得二。谓色爱尽,及顺下分。言得六者,谓从不还退,一刹那中,得忍果六。 以上是自己对二十一卷学习内容简单疏理,重新温习的一点体会。很多地方都理解得不是很透彻。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师兄们指正。 随眠品从第十九卷开始至第二十一卷共三卷,从今年三月二十一日到八月一日,历四月有余。在此感恩师父!感恩德慧师兄的辛勤教授,全组师兄的法喜充满:能够如此精进的学习如此难懂的俱舍大论,实属不易!随喜赞叹! 随眠即烦恼的别名,我们在无始生死以来,因烦恼的推动,不断轮回,如果烦恼不断的话,一直都会无始无终环状式地在六道里面轮转。 所以,我们学习随眠品的好处不尽言说,要想出离三有,必须要断除烦恼,要断除烦恼,必须先认识烦恼。知道了烦恼才能善巧地远离,对治,及断除。 随喜自己能够跟着德慧师兄学习如此殊胜的大论。并有那么多的师兄伴随学修!此机缘太珍贵!太难得了!感恩诸佛菩萨护佑!感恩世親菩加持! 愿组内师兄们顺缘增长!违缘远去!在德慧师兄带领下,顺利圆满,学完学懂(俱舍论)。 学员华藏 2025年8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