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4| 回复: 5

第六、七课思考题

[复制链接]
查看144 | 回复5 | 2025-7-9 0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凡夫与佛陀之五识观境有什么不同?
2、前五识何时转为何智?为什么只在果位转?
3、根本与后得有何不同?
4、圆明初发是何意?
5、以何方便息苦轮?
水中月 | 2025-7-9 0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凡夫与佛陀之五识观境有什么不同?
答:凡夫五识观境时,如看漂亮的衣服,美女,精致的饰品等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相分所变的,将这些都执为实有,认为是好的,想要得到生贪,会起烦恼。
佛圣者五识观境时,认为凡夫执实有很好的这些东西,观它都是假的,是空的,它是自己的心里所变现的。圣者是变相观空,不起烦恼。
2、前五识何时转为何智?为什么只在果位转?
答:我们的前五识于所缘境,能不起迷执。对外面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不执着实有,而观察我空法空之理,看到了外面的东西不是我,而是我空、法空能理解这个这理。此即转五识成智。

前五识与第八识,是联带相生的。因为五根是第八识所缘的相分,而五识是依五根而生起活动,所以在第八识未转识成智前,前五识不能单独转识成智,必须到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时,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同时转为成所作智。前五识的成所作智跟大圆镜智,它是果上才能圆满,所以在果位才能转。
3、根本与后得有何不同?
答:根本→定里的智慧,能直接观真如之体,为根本智,是圣者所观境。
后得→就是把这个须变起的相分,真如相,真的相似的,来观空,是后得智。须变起真如之相而观,前五识不能亲自得到一个真如,它不在因中转,在果地里面转。到佛地时,他也不能真正的看到真如,为凡夫转识后而得智。在世间
4、圆明初发是何意?
答:圆明初发成无漏,就是前五识得到圆明初发,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的时候才是无漏的。也就是没有成佛之前,菩萨的眼识看到一个好人,可能还会起贪心,一个不好的人,可能还不高兴,这个是有漏的。所以他直到佛地的时候才真正地变成无漏。圆明就是大圆镜智最初证道的时候,它成无漏。就是跟大圆镜智同时变成成所作智。
5、以何方便息苦轮?
答:五识转成成所作智时,此五智。即能成就如来所作三类分身方便息苦轮。
①现千丈的胜应身,为初地以上的菩萨说法。
②2现丈六的劣应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说法。
③随类化身,现种种不同的身形,去度众生,如三十二应之类。
如意 | 2025-7-9 0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凡夫与佛陀之五识观境有什么不同?
答:凡夫之五识所观境能起迷悟,把虚妄的东西执为实有的,佛陀之五识所观境能不起迷悟,把一切的外境看到我空跟法空。
2、前五识何时转为何智?为什么只在果位转?
答:前五识要到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智慧光明第一次发出的时候,其所持之五根转为无漏色法,依此而发之五识,才转成为无漏五智,就是成所作智。   因为前五识与第八识,是联带相生的,五根是第八识所缘的相分,而五识是依五根而生起活动,所以在第八识未转识成智前,前五识不能单独转识成智,必须到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时,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同时转为成所作智。所以五识在果位转。
3、根本与后得有何不同?
答: 根本智是定里面的智,能直接观真如之体,根本智挟带本质,没有相分,心无分别,亦没有见分; 由证得根本智后,再起分别一切差别相的智慧,此称分别智,亦称后得智。后得智托质变相,似有相分,起认识 (分别) 作用,似有见分,即缘真如,亦不亲证, 只能变我空的影像而审观之。后得智,在因、果二位都能证得。
4、圆明初发是何意?
答:大圆镜智的智慧光明第一次发出的时候,五根转成无漏的色法,依着五根生起的五识,转成了无漏的五智,就是成所作智。
5、以何方便息苦轮?
答:以五智成就如来三类分身息苦轮。对地前菩萨。作千丈胜应身。对二乘凡夫作丈六劣应身。对余道众生。作随类变化身。
小景 | 2025-7-9 07: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凡夫与佛陀之五识观境有什么不同?
答:在唯识的理论里 ,凡夫因为无明不能理解事物具有依他起性,五识所观的内容都是阿赖耶识种子变现并非真实存在,凡夫则执妄为实有谓遍计所执性。佛陀则圆满了空性智慧,不会妄执观境为真实,具备圆成实性。
2、前五识何时转为何智?为什么只在果位转?
答:按照唯识观点,前五识需要在资粮道位积攒福智资粮见道位现证空性,修道位作为圣者后慢慢祛除俱生人法执来转识成智,佛果位时则圆满此智。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第二因为,按照唯识的理论,一切识都依附阿赖耶识变现,当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时,前五识同时转为成所作智。这个过程被称为“圆明初发成无漏”,指的是第八识在圆明初发的一刹那,前五识也同时转为无漏的成所作智。因为前五识是依五根而现起的,而五根又是第八识所变的相分。在能变现的第八识未转成无漏前,其所变现的五根相分不可能先变为无漏。
3、根本与后得有何不同?
答:修行者远离了遍计所执的能取所取,证得能所异体空就是无分别智,也称为根本智,是能够缘到真如现观的智慧。
证得根本智后,修行者再起分别一切差别相的智慧,也称为后得智。
4、圆明初发是何意?
答:圆明就是大圆镜智最初证道的时候转为无漏,初 发则是登地菩萨欢喜地的称呼。
5、以何方便息苦轮?
答:在唯识里,在见道位自身熄灭烦恼离苦,而转识成智得佛果之时,则得所做成就智以三类身可以帮助众生离苦。对地前菩萨作千丈胜应身。对二乘凡夫作丈六劣应身。对余道众生作随类变化身。

天涯111 | 2025-7-10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凡夫与佛陀之五识观境有什么不同?
答:凡夫的五识是认为境是实有的,对所缘境会产生虚妄执著。佛陀的五识(成所作智)与“大圆镜智”等清净智慧相应,能直接照见境的真实本性,无贪无嗔,了知其本质虚妄,不会陷入境里。
2、前五识何时转为何智?为什么只在果位转?
答:证了圣者,前五识就转为成所作智。
前五识与第八识,是联带相生的。因为五根是第八识所缘的相分,而五识是依五根而生起活动,所以在第八识未转识成智前,前五识不能单独转识成智,必须到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时,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同时转为成所作智。此即所谓: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3、根本与后得有何不同?
答:这个根本智是定里的,定里面的智,叫根本智。能直接观真如之体。
后得就是你把这个须变起的相分,真如相,就是不是真的,是相似的,来观空,是后得智。
4、圆明初发是何意?
答:圆明就是大圆镜智最初证道的时候,它成无漏。就是跟大圆镜智同时变成成所作智。圆明初发就是大圆境智第一次起功用发出无漏光明智慧的时候。
5、以何方便息苦轮?
答:佛陀他去度众生,这是色身:谓对地前菩萨,应该说是已经进入初地以上的,作千丈胜应身,就是报身,殊胜的应身;
对二乘凡夫,因为报身只有初地菩萨以上才能看到,对二乘还有凡夫,我们人看到的是作丈六劣应身,叫劣的应化身,不是殊胜的。
对余道众生,余道是那些动物等等的,地狱里面去度众生这些,余类作随类变化身。
用这三类色身去度化不同的有情,息众生的苦轮。
觉乐 | 2025-8-17 0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凡夫与佛陀之五识观境有什么不同?
凡夫观境执着一切都是实有的,把虚妄的东西执为实的,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所看到的男男女女,所看到的金银珠宝,这个东西本来是虚妄的,但是我们把它执为实的;
佛陀观境知道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都是识所变现的。

2、前五识何时转为何智?为什么只在果位转?
前五识要等到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的同时,连带前五识也就转成了“成所作智”了;
因为五识要依靠五根生起来的,五根因位全部是有漏的,第八阿赖耶识是直接变现五根的,五根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第八阿赖耶识没有转,五根也转不过来的;因为第八阿赖耶识还没有转成大圆镜智,所以这个有漏的东西里面产生的五根也还是有漏的;只有在成了佛这一刹那所变现的五根才是清净的,那时候生出来的五识也就成了无漏的了,所以只在果位转。

3、根本与后得有何不同?
根本智是直接在定中能缘到真如,是“亲证”,就是亲自缘到的,没有隔了一层的,不是变个相来缘的;根本智缘真如时是无相了,等持空性的时候,没有相;
后得智缘真如的情况,一般是指出无漏定以后,在缘这些世间上万事万物的时候,也可以了知万事万物是如幻如化的,都不会执著是实在的;但这个时候不是亲自缘到真如,它是变个相,是一种模仿,对亲证真如的一个模仿,为诸有情示现空理。

4、圆明初发是何意?
“圆明”就是大圆镜智,一座金刚喻定结束之后就成佛了,成佛的这一刹那就是“圆明初发”的那一刹那。

5、以何方便息苦轮?
三类分身息苦轮,佛的平等性智所现的三种化身来渡众生;
示千丈胜应身,渡登地以前(地前)的菩萨;
示丈六的劣应身,渡二乘的声闻缘觉和有缘的凡夫;
随六趣的因缘示现杂化身渡众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