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7| 回复: 6

第二十九课思考题

[复制链接]
查看107 | 回复6 | 2025-6-27 0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写下您学完百法的心得体会和收获,期待您的分享,随喜赞叹大家!
如意 | 2025-6-30 0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百法明门论》总结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世亲菩萨从《瑜伽师地论》本事分中择一百个法所造,玄奘大师翻译,普光大师作了注解。佛法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文章段落分得清清楚楚的来解释,因为佛法理论太细,所以普光法师说我要造文,疏理不通的地方,分三个项目来分析这部论。  “第一明造论意”,世亲菩萨造此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三界有情,明白在轮回中循环不息,谁也无替代的原因,就是断见、常见、空见、有见。为移除偏空和执二种错误观点,打开空和有二门,从空和有二种方面,先说明百法有体,遣除执空见解,再说明“人无我”和“法无我”,除去执着为有的想法。  “第二释题目《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是很大运载能力的法门,用遮诠的方式简除小乘,说明百法是大乘法。“百”十个十就是一百,后文会详细解释一百个是什么。“法”字的定义就是能持自性。一切事物都叫法,他有自己的特性,能够把特性保持住。永远都是那样子,人家看到那个特点,就能够认识他。“明”就是百法里讲的慧心所,就是我们普通说的智慧,人有智慧,就能判断是非。“门”,是以慧为门,门是个譬喻,这个慧能够启发我们通达诸法真理的大门。“论”,论就是一问一答,大家一起议论。   “第三随文解释”按照在这个论文里含义的不同,又把他分别成三段来讲。第一是讲解论文引用经里的文,标示这部论的主题思想:佛说“一切法无我”。佛说把这世、出世间的一切法寻遍了,都没有人们执着的那个“我”。第二是依经文提出问题研究,如何理解一切法无我,有两个问题,什么是“一切法”?什么是“无我”?第三就是顺着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解释。
    先明一切法共有一百个,按照前后次第分了五大类。  第一类心法有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心法就是我们说的精神,因为心有殊胜的作用,而这个作用的力量很大很强,所以在第一位。接着又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八识,一、缘境分别:就凡夫的因位上讲,八识各有各的作用;就圣人的果位上讲,八识能够互相通用。二、四缘分别:每一个事物有它真正的来因,主要的条件就讲因缘;增上缘就是助缘,有帮助的作用;识的生起需要对境,境就是识的所缘缘;前念的识过后念的识才得起,前念叫后念的等无间缘。三、四界分别: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通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漏界这四界;眼识、耳识、身识通欲界、色界、无漏界这三界;鼻识、舌识通欲界、无漏界这二界;八识中没有哪个识只管一界。四、重数分别:眼识等前五识和第七末那识,起作用时有三个层次,首先第八识里有他的种子,这是它亲自生起的因,先有种子,第二现实的才起作用,现行以后,第六识紧跟着就要去管前五识,第六意识缘它的现行,才起得到认识作用,前五识和末那识都有这三重;第六意识起作用是有三层,种子为一重,现行为第二重,前后相缘为第三重;阿赖耶识起作用时有四层,第一它有种子,种子是从前熏习形成的功能。潜伏的功能出台了起作用了,这是现行是第二重。起了现行之后还要第六意识去缘他,这是第三重。末那识还要缘第八识,末那识一天到晚都守着第八识,这是第四重。五、三性分别:三性谓善、不善、无记。眼等六识,通于三性;第七末那通于二性,凡夫位时末那识是无记性,它分不到善恶,成了圣人修观时,末那识就变成善性;第八阿赖耶识亦通二性,阿赖耶识在凡夫位上是异熟无记,异熟就是熏成的种子到后来才成熟,到了果位成了圣人,阿赖耶识都是些善业熏起的,没有恶东西。(一切都唯识所变,首先要把八个识弄清楚,通过学习八识,可以深入了解前五识如何感知外界,第六识如何进行思维和判断,第七识如何产生我执,第八识如何作为一切心识活动的基础和根源,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模式。)
    第二类心所有,心所有法就是心理活动,因为心所有法跟心王相应,心王起了,心所就跟着起来了,所以在第二位,共五十一法,心所有法起的时候有个位次,有些先起,所以又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法:作意、触、受、想、思,遍行就是说只要起心动念五位都要来,到处都有它,普遍存在;二、别境有五法:欲、胜解、念、定、慧,这五个心所各自所缘的境不同,对不同的境起不同的心。(我们修行的人要用心,就要对遍行别境这十个心所下一番功夫,这就是我们用心的开始。);三、善有十一法: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舍、不害,一切恶都不造就叫善。(行善就看我们所做的事是不是从这十一个善心所出发,从这十一个善心所出发的,就叫善事。);四、烦恼有六法: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烦恼就是令有情身心产生恼、乱、烦、惑、污的情绪活动;五、随烦恼有二十法: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正知、心乱,随烦恼是依根本烦恼而起的其他烦恼。(我们的这些烦恼生起时要认识,认识之后要对治。烦恼就是我们众生的病,就是我们的敌人,就是我们的魔事,这是我们真正修行用功下手的地方。);六、不定有四法:睡眠、恶作、寻、伺,不定是善恶无记都有,不定是不遍一切心,不定是三界里不一定属于哪一界。(合理调节睡眠时间,避免因恶作带来后悔等负面情绪,正确的运用寻、伺来思维和观察,都有助于修行。)  下面依五方面来辨解心所法。第一讲诸论不同:依百法明门论来说,心所法有五十一个:遍行五个,别境五个,善十一个,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不定四个。依《显扬论》和《五蕴论》,心所法有五十一个,跟百法没有差别,依《瑜伽师地论》有五十三个法,依《杂集论》有五十五个。  第二讲假实分别,对人的心理活动,一些论师说有的是假的,有的是实的。心所法三十个是实有:“谓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善心所八个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除不放逸、舍、不害);根本烦恼五个贪、嗔、无明、慢、疑,(根本烦恼中不正见的体是慧,是假有,所以要除开);随烦恼有七个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心乱。余下二十一个是假法。  第三要说四界分别,凡夫所在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些都是有漏的,圣人所在的是无漏界。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心所,这二十一个心所通于四界。嗔、忿、恨、恼、覆、嫉、悭、害、无惭、无愧这十数都是以嗔为体,只有欲界的人才有,嗔心到了色界上就没有了,入定的人就不能有嗔心。  第四三性分别,因为我们修行要对治我们的心,这五十一个心所善、恶、无记都要清楚。遍行五、别境五、不定四共十四个通三性,十六个心所通于不善和无记二性,善十一只有一个善性,以嗔为体的九个随烦恼只有一个不善性。  第五是废立六位,依瑜伽师地论以四种意义来确定哪些心所要保留,哪些心所不特别讲。一处:善、不善、无记三性;二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四地、无色界四禅四地合为九地;三时:心在刹那间相续;四一切:哪些心所跟哪些心所同时起或不同时起。先说明六位心所具义多少,再说明心所分成六个部分的理由。举五遍行对其它五位作比较说明:因为五遍行具四义,遍三性、遍九地、相续、俱起,所以立名五遍行,其它五个心所不遍;因为五别境具二阙二,遍三性、遍九地,非相续、非俱起,就不叫遍行而叫别境;因为善心十一,有一阙三,遍九地,非通三性、非相续、非俱起,所以善心所就不叫遍行;烦恼六有一无四,只有烦恼性无四义,所以烦恼就不叫遍行;随烦恼二十有一无四,只有随烦恼性无四义,所以随烦恼就不叫遍行;不定四法有一阙三,遍三性,非遍九地、非相续、非俱起,所以不定四不能叫遍行。(因为佛法就叫心学,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哪些心是善,哪些心是不善,才知道如何取舍。)
   第三类色法是质碍为性,讲的是物质,是心王和心所显现出来的性境,带质境,独影境,因为色法要依心王及心所起,不能自起,所以在第三位。色法有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处,这十个是五根和五境,或者叫五欲。  能了别色尘的功能所依的净色根叫眼根,只有眼根所行的叫色。依《杂集论》有二十五种色: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不正、光、影、明、暗、云、烟、尘、雾、迥色、表色、空一显色。  能听音乐的功能所依的净色根叫做耳根,只有耳根所闻的叫声。依杂集论有十一种:可意、不可意、俱相违、因受大种、因不受大种、因俱大种、世所共成、成所引、遍计所执、圣言所摄、非圣言所摄。  能嗅的功能所依的净色根叫做鼻根,只有鼻根所嗅的叫香。若依杂集论有六种: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  能分别甘辛功能所依的净色根叫做舌根,只有舌根所尝的叫味。依杂集论有十二种:苦、酢、甘、辛、咸、淡、可意、不可意、俱相违、俱生、和合、变异。  能知涩滑功能所依的净色根叫做身根,只有身根所取的叫做触。依《杂集论》有二十二种:滑、涩、轻、重、软、暖、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黏、病、老、死、疲、息、勇。  能听、能嗅、能别、能知、这些是识的定义,识需要依的地方就是净色根。 色法的第十一个是法处所摄色,它是意根所对,它的特点是无见无对,看不见也没有质碍。这里指从身语有表中产生的戒体就是无表色。法处里边所包含的色法,有五种: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 色法的特性就是质碍,眼等前面十个可以叫质碍,为什么无作之色,也是质碍呢?答:无作色也就是无作戒体,虽然没有质碍,但是从质碍里面生。  色法里面分三类:有见有对,如眼所见;无见有对,如耳闻声、舌尝味;无见无对,是法处所摄色之无表色。(学习色法可以明白五根六尘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是生灭无常、无自性的。从而破除我执及我所执,减少对物质世界的执着和贪嗔痴等烦恼,有助于解脱。)
    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是有为法,是世间一切变动的现象,它与心没有密切的关系,不一定跟心同时起灭,因为它依心王、心所跟色法,它们的一分、一位,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假安立的,所以在第四位。有二十四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用三个门类,来分析这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第一明诸论不同”,第一项要说明各论说的不同的地方。百法、瑜伽、显扬,都讲的是二十四个不相应行。对法论就只有二十三个,少一个不和合。五蕴论中只有十四个,没有流转等以下的那十个不相应行。各论所表示的数不一样,有差距。  “第二释妨难”,第二项要解释一下,心不相应行法中有些说法说不通,难于解释,人家还会提出问题,还有妨碍。问1、为何对法论中心不相应行法只有二十三个?答:第一个解释:对法论既然说是和合等,加了个等字,那个等字就指的是不和合。法相的书里常常爱用等取两个字,等字就还包含没有说完的,没有说完的就指的“不和合”,所以他虽说二十三,实际上还是二十四。第二个解释:对法论本来是二十四个不相应行,应该有个不和合,但他把它略了。又解释,在对法轮里说异生性就是一种不和合,其余还有许多的不和合,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了,所以就不再讲不和合了。问2、为何瑜伽、显扬和此论中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答:因为瑜伽显扬和百法说二十四个,是根据异生性只是一种不和合,光说一个异生性,把不和合代替不完,异生性以外还有许多不和合,所以应该举出不和合。问3、何故五蕴论中,唯有十四无流转等十?答:因为五蕴论说得很略,十四个说完了,概括说一句“如是等类”,等类就是与已讲的这十四个同等同类,这个话也就包括了流转等十个。  “第三辨其假相”,第三还要说明这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是假法,都是色心心所有法在它们的地位不同上假立的。依对法论的八种分位,建立这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总的来说:通心心所有法上假有三: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通色心心所有法上假有二十一: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目、和合、不和合。(学习心不相应行,了解到生、住、老、无常是必然规律,就不会过度执着于事物的永恒和完美。)
    第五类无为法,就是不要因缘造作的东西,因为无为法的相很难了知,要依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之上来显示,所以在第五位。略有六种:第一个虚空,虚空的定义就是没有物质,你在虚空里干什么都可以,没有阻挡;第二个择灭,通过慧对一个法产生抉择,将它灭掉就是择灭;第三个非择灭,不是由智慧否定去断掉它,是因缘不够而不能产生,叫非择灭;第四个不动无为,不动是讲的修禅定,第四禅以上没有苦乐,只有不苦不乐的舍受;第五个想受灭,这是指修到灭尽定,想跟受都不起了,其它心所也灭尽了,叫做想受灭;第六个真如无为,诸法的实性就是没有生灭,诸法的实相本来就是一切法空。(真如无为在唯识宗里面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我们修行最后就要证到真如。)
在说明无我方面:初明补特伽罗无我,六道有情都叫数取趣,叫补特伽罗。有情在六道轮回当中,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轮转,造业取趣受生,来来去去的是百法,其实并没有“人”和“我”这样的一个东西,叫“人无我”。后明法无我。任何东西都没有独立的自体,叫“法无我”。法无我的法就指一切的事物,着重指有为法,法包括得宽,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叫法。我们天天念心经,照见五蕴皆空,说一切法都空,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叫十二空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说十八界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叫法,把有为法、无为法都包含在内了。无我是说蕴处界没有实在的我,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一切法就包括了我,我也是因缘所生。 唯识宗通达“无我”的方法:离开百法这些法的缘生以外,没有一个实我,找不到“我”,就是“人无我”,再看一百个法里面哪一个是“我”,找不到“我”,就是“法无我”。(在没有学习百法之前,我认为有“我”,这个我是一个灵魂,即可以离开身体也可以在身体里主宰我的身心。通过学习了知,八个识、三十个心所法、六个无为法,这四十四个实法,加上余下五十六个假法,加起来一百个法都不能做“我”。)
  学习百法的分析,知道无论是身心还是外在世界,都包含在这一百个法里。了解百法就知道身心世界的所有状态,清楚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善是恶,以及善恶在内心的行相,能更好的断恶修善。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所处的环境,先把一切法分为实有和假有,然后说这些假法都是建立在实法上的,最后再说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所谓的实假,认识到一切法无我,破除我法二执。
慧悦 | 2025-6-30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庆师兄的总结分享如下:
师父好,师兄们好:首先感恩组长慧悦师兄及各位付组长师兄们的辛勤付出,带领着我们又圆满学完了高僧大德两部唯识论基础理论《百法明门论》;也随喜各位师兄们精进学法的精神。
现在我谈一下学习百法之感想:通过学习百法,了解了唯识理论剖析心理的活动,进而修心改习、破除执念‌。以下是关键要点与延伸思考:
一、百法体系的核心结构
‌心法八识‌:(识蕴)主导认知功能的基础(如眼识、耳识等)‌‌。
‌心所有法五十一‌:(行蕴:受,想除外49种心所。受蕴:受心所。想蕴:想心所)其细分六类心理现象,包括:
遍行五:遍一切时、性、地、惧(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五:属于非善恶的无记行为且已能造业(欲、勝解、念、定,慧)
善法十一(信、精进、惭 、愧等)
根本烦恼‌六(贪、嗔、慢、无明等)
‌随烦恼二十(愤恨、嫉妒、悭吝等)‌‌。
不定烦恼四(睡眠,恶作等)
‌色法十一‌:(色蕴)物质现象
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是心法与色法的生灭流转过程中的意识分别幻境的假象,是意识虚妄的分位假立名称,所以是假法。且与心不相配合。故称为心不相应行法,与前面的五蕴合称有为法(九十四)
无为法六‌:超越生灭的真理境界‌‌。

我们这里重点‌应该是要学习五十一心所的细分,五十一心所揭示了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根源,尤其是烦恼与随烦恼对修行的障碍‌‌。

一、领悟修行核心:转识成智,前五识转化为成所作智,第六识转化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化为平等性智,第八识转化为大圆镜智;净化阿赖耶识。
二、‌认清虚妄‌:强调"所见所闻皆虚妄",需通过观照破除对现象的执着‌‌
例:梦境本质是欲、想心所的假立产物‌‌。
‌三、改换心种‌:
需从阿赖耶识层面替换不良习气种子,
四、怎样更快的转化心性‌‌和对治烦恼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快速净化心识‌‌呢?
日常中觉察贪嗔等心所活动,如"盘算得失"即属烦恼现行‌‌。
五、‌警惕误区‌:
理论精通但心性未改者,反易陷入"伪善"(如表面学佛却嫉恨他人)‌‌。
需结合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
六、总结‌:百法理论如同心理显微镜,唯有将分析结果用于实际心性转化,方能实现"于妄念中修得真如"的修行目标‌‌。
慧悦 | 2025-6-30 0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庆央师兄的总结分享如下:
《百法明门论》心得体会
庆央
近几周在惠悦、觉乐、天涯等众多师兄的带领下系统地学习了《百法明门论》,学习中从逐字逐句的肖文到课后大师大德经论的拓展延伸,让我对佛教的核心教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在个人修行中获得了诸多启发与感悟。完整学习百法后收获颇多、受用匪浅,下面我谈谈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百法明门论》作为佛教哲学的重要经典,它把天地间一切大归类,归纳成一百件事物,研究这一百件事物,把天地间的东西都研究完了;它博大精深的内容涵盖了对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及无为法的详尽阐述。
百法分为五类:一、心法(8个) 二、心所有法(51个) 三、色法(11个) 四、心不相应法(24个) 五、无为法 (6个)。
一、洞察自我 修正行为
心法部分详细介绍了八种心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些心识如同感知世界的窗口,让我认识到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的复杂和精妙。通过对心法的理解,我也意识到每一个感知和思想都是心识运作的结果,可以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洞察自己的心理状态,提升自我觉察的能力,修正自己的行为。
二、积极心态 持续努力
在心所有法的学习中,我特别对遍行五者(作意、触、受、想、思)和善十一者(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些心所有法不仅是佛教修行的核心要素,也为我在实际生活中提供了行为的指导。例如,通过培养“信””与“精进”,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持续的努力;面对烦恼时,(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如何能够减少烦恼,消除我执;面对情绪波动时,如何努力通过修行来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三、放下执念 消除烦恼
色字有两个讲法,一指我们眼睛看到的,二指物质。“色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上的器官,另一方面是外界的物质。色法的的学习让我对物质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佛教中将色法视为心识的变现,这使我意识到物质现象与心理现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尝试以更加客观和平和的心态看待周围的物质环境,减少对外在事物的执着,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
四、行善积德 积集资粮
心不相应行法属于行蕴的一部分,与心法、心所有法、色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是三位分别(心王、心所、色法)上面差别出来的,它是假法。心不相应行法中“得”这个心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们得到一件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往往就会陷入到一种认知迷雾和执念中,难以分辨外在的事物,而心不相应行发就正是帮助我们拨开这层迷雾的关键。“因果各别,故名定异”,所以我们要多做善业,多感乐果,积集资粮。
五、超越自我 提升认知
一百样东西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有为法,二是无为法。心经里五蕴皆空的五蕴都是讲的有为法,有为法是因缘所生,“为”就是造作,有因缘才生,不是无因而生。虚空无为、择灭无为等无为法的探讨引导我们思考超越世俗的境界,提升对世界的有限认知。
通过学习《百法明门论》,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要通过日常的观察和训练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起心动念,保持正念与正知,种下未来的善因,培养善的种子,减少恶的种子,注重自己的行为与言语,力求做到言行一致,积德行善,特别是在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与挑战时,要努力运用佛教的智慧,以慈悲和智慧来化解内心的困扰,逐步实现心性的提升,最终走向觉悟的道路。

                                                                           2025年6月26日
慧悦 | 2025-6-30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区分心王心所,净除一分无明
一、 为什么要分清楚心王和心所的区别?
1、一般学习佛法的人会觉得了知和心是一样。好像了知就是心,心就是了知。但实际上并
不是这样。学业果时讲到,造善业,会感得乐果;造恶业会感苦果。但并不是,我现在造善
业后,马上就会感得乐果,或我现在造恶业后,立刻就会感得苦果。因为业果成熟,理应在
造业之后,可能今世造业,然后隔个两生,才会感果,或者今生造业,来生感果。或者今生
造业,今世现世报,现世就感果。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心的作用。为什么我们造的业,有人是多生感果?多生感果意思就是
我今世造业,在两世之后才会感果,那为什么两世之后才会感果?因为我们造业之后,所遗
留的习气,在两世之后,才会感果。今世造业,来生感果,也就是我今生所造的业,到来世
的时候,这个习气才会成熟。既然我现在造业,要么来生才会感果,要么就是两世之后才会
感果。那我造了业之后,我的习气到底存放在哪里?不可能存放在色蕴上,因为如果是存放
在色蕴上,那我今生死了以后,我们的这个色蕴烧掉或者是毁坏之后,习气就跟着消失了。
3、习气并不会安放在色蕴上,那到底安立在哪里?
A、自续以下,是安立在补特伽罗事相的意识之上。
B、应成派虽不承许有所谓的补特伽罗事相的意识。但也承许习气是放在一个心相续之上,心的续流之
上。
如果对心王与心所没办法区分清楚,就会如同我们往常所理解的一般。就像:我生病了。
那你哪里生病?我们说我的心生病了,那你的心为什么生病?因为我感到不开心。所以我心
不开心的时候,就会觉得说不开心。不开心、不欢乐的是谁?是心在忧郁。
同样的,我感到开心的时候,是谁在开心?是我的心在开心,我的心在欢喜。所以心它
在欢喜,心它在忧郁。或者,我辛苦!苦的是谁?是心在苦。我心乐,我的心感到快乐。快
乐的是谁?是我的心在快乐。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个样子。或者假如我生起嗔心,好像我的心
它就是嗔。我对某个东西生起了贪心的时候,我的心它就变成了是贪。我们在没有学习心王
心所之前,我们大部分都是这样去理解我们的心,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4、心王和心所这两者是要区分开来的。
当我讲:我心痛的时候,是说:我心感到痛苦的时候,痛苦是一个感受。
由谁来感受痛苦?是由我的心来感受这个痛苦,我快乐的时候,快乐它是一种感受,那
谁来感受这个快乐?是由我的心来感受这个快乐,所以这两者是要把它区分开来的。所以当
我们能够区分清楚心王和心所的差别,就能够净除很多内心的无明,因为往往都会把这些全
部都混在一起,如果你能够清楚地区分心王与心所的差异,对于这一分的无明就能够净除,
对我们修心就能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能够了解五十一心所的相状,就会对我们有比较大的
帮助。
再举一个例子,一般我们会讲:我手痛,我头痛,我脚痛,但是为什么会觉得说我的手、
我的脚、我的头会痛?因为手也好,脚也好,或是头也好,它是色法,并不是心法,但是为
什么会感到痛?
(1) 因为感到痛的最主要是因为现在我的手、脚、头是由我心续所摄的缘故。
因为是由心续所摄的缘故,所以,当我的手它所摄持的感受,他的这个受要是感受到乐
受的时候,我觉得我的手觉得很舒服,这个心续所摄的这个受要是生起苦受的时候,我
就说:啊!我的手在痛。所以,手会感觉到痛苦或者是舒服,最主要就是因为说有心续
所摄持,那这个心续所摄持,有包含着心王以及心所。
当壁虎的尾巴断掉的时候,牠断掉的那一只尾巴,还会在外面跳来跳去。为什么会
跳来跳去?最主要的是因为风的作用,并不是它的尾巴还有这个心续所摄持缘故,所以
它的尾巴在那边跳动。之所以还会跳动,纯粹是因为风大的这个作用。
(2)除此之外,心王和心所还有另外一个特色。
1)二种分类里面,有根知和意知的差别;错乱知和非错乱知的差别,分别知和无分
别之的差别,量知与非量知。在讲这些差别的时候,只要是量知,就一定不会是非量知。
只要是错乱知,就一定不会是不错乱知。只要是分别心,就一定不会是无分别心,只要
是根知,就一定不会是意知。
2)但是,在讲心王和心所时,上面所讲的这些,全部都有心王跟心所的体性,也
就是有心王体性的根知和意知,也有心所体性的根知和意知。有心王体性的错乱知和不
错乱知,也有心所体性的错乱知和不错乱知。同样的,分别知、非量知都是一样的,就
是心王和心所体性的涵盖上面所讲述的这些分类。
3)心王跟心所在什么之上没有?
在自证知上没有。无论任何一个宗义都承许只要是自证知的话,它就不是心王,也
不是心所。
二、心王、心所的定义和同异
1、 定义
心王定义:与伴随(心)自己生起的心所相应者;执持境的体性
心所的定义:与「心所」自身所跟随的『心』相应者;执持境的差别
至尊弥勒《辨中边论》「见彼义行相,其差别心所」
玄奘译「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
2、相同:所缘义、行相。「执瓶眼识」与「相应的五遍行心所」缘瓶时,二者所见之「瓶颜
色、形状、大 小、良劣等」都一样
3、不同点:
1)整体
心:唯见瓶。
心所:见瓶颜色、大小、良劣
正确理解「心如主(国王)、心所如眷属随从(大臣)」喻
2)以见「境」来区分:
见境体性→心
见境差别(作用)→心所
以「有境」来区分:
只缘色者→心(体性:执持境)
能动摇境、感受境者→心所
4、心王是一个整体,从功能的角度来讲,心所是整体上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各各不同部分,
心所更细,心所的功能大于心王。
5、心王和心所: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的
6、心称之为王、心所称之为眷属:是从整体和部分、分与有分的层面来解释的
7、心所当中的受是以自力的感受到苦乐的,心王透过他力感受到苦乐的
8、了别境、取境的这个功能是心王、心所都具备的,但是心所还具有其他的认知不具备的
一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心所有一种通过自己的力量产生的不共的作用,具备这样的作用的认
知是心所。自力、他力的比喻:辣椒和菜。
9、是否是心王:取决于它是否具备与其相应的眷属心所
三、心王和心所的关系
1、相应
1)五相应的“相应”:指的是“相似之义”(《集论》、《俱舍论》)
我们产生眼识的时候,眼识及其眷属的心所, 比如受心所之间具有五种相应相,首先
第一个是所缘相应,“①因为是同一个所缘,所以是所缘相应;②因为执持的方式相同,感
受境相同,所以是行相相应;③因为时间相同,所以是时间相应;④因为不共的增上缘相同,
所以是所依相应;⑤因为每一个眼识的质产生时,其伴随的受也只有对应的同一个质产生,
所以是「质相应」。”跟它相应的心王是眼知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它所相应的那个眼识不
会产生同一种类的不同的眼识。同样的,刚刚我们讲到心所的时候,心所内部只能产生一种
受,不会产生同一种类的两种受心所,但是不同种类的是可以产生的,比如十个、二十个,
但是同一种类的,比如说受,不会有两种受的。同样,我们以受心所为例,作为它的主要的
主人的心王,如果是眼识,那个时候就只有一种心王,跟眼识相应,不会跟其他的耳识、鼻
识、舌识等相应的。这叫质相应。
2)心意识体一,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 俱舍论》
3)心所与心王相应,有下列五义,称相应五义,亦名五义平等:
①所依同:心王与心所同依于一根,方得相应。如眼识心所,与眼识心王同依于一眼根。
耳、鼻、舌、身等亦然。
②所缘同:心所与心王俱缘一境,曰所缘同。
③行相相似:心王心所各自有其固有的性能,但以‘相似’故,如眼识心王心所同缘青色
时,王、所之相分即各别变作青色之相分。
④时同:王、所俱时而生,无有先后。
⑤事同:事字在此处是‘体’义,于一聚相应心王心所中,如心王自体是一,心所亦各各
是一,如眼识一聚相应的心王心所,眼识心王是一,则触、作意等心所其体亦各各是一,
例同心王。事实上,亦绝无一法,于一时中有二体并转者。
五义平等之说,见《瑜伽师地论》。
小结:
心王与心所是相应的,相应必须要具备五相应。如果只具备一种相应的话,就不能称为
相应。不仅仅是心王与心所,同样在心王底下的心所内部之间也成立五相应的关系,心所与
心所之间也成立五相应。
心王是具备五遍行的,那么五遍行内部都是心所,它们也是相互相应的。比如受和想是
相应,想与思是相应的,作意与触是相应的。也就是一个心王所具备的眷属心所五遍行,五
遍内部也是相互相应的。但是,五遍行内部并不是“主人与其眷属”的关系
因为心王和跟它相应的这些心所是五相应,因此不成立因果的关系。一个心王产生的时
候,同时出现了诸多的心所,这些心所是作为心王的眷属出现的。
心和心所的定义说明:心所是心王的随从、眷属,心类似于主人,产生心王的时候同时
产生了跟它相应的心所
2、 是异,是体性一
我们说“体性一”的时候,并不是说“一”,它俩是异,但是“体性一”。所以,心王
和心所之间的关系是体性一的关系,同样心所内部也成立体性一的关系。
三、数量问题
1、 与心王同时生起的心所最少数量:5个,如阿赖耶识只有五遍行心所。
2、 与心王同时生起的心所的最多数量:23个(依据《俱舍论》),世亲论师在《俱舍论》当
中举出了一个例子,作为心王,跟它相应的心所最多的例子是有二十三个。但这一点不
能确定,因总的心所的数量无法确定。与“欲界的善中的对罪恶的后悔之心”相应的23
个心所:有五遍行、五别境、十善(有部十个大善地法)、寻、伺、悔(恶作)(有部观
点)
3、 总的心所的数量
佛经之一的《正法念处经》:总共讲了93个心所(讲了最多的心所的佛经)
佛经之二的《四分律》之一的《杂事品》:讲到了24个心所
佛经之三的巴利语系的《阿毗达摩经》:讲到了52个心所
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讲到了57个心所
月称论师在《五蕴品》:讲到了40个心所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讲到了58个心所(已由法尊法师翻译为藏文)
无著菩萨《阿毗达摩集论》:讲到51个心所
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 摄事分》:讲到了77个心所
世亲论师所造的《俱舍论》当中讲到了46个心所
小结:所有的佛经、论著中讲到的心所全部加起来总共有119个不同的心所。51个心所是
重要的内容,在《中观》、《般若》、《释量论》等等经常运用。
四、为什么会把受和想放在五遍行里面?
五遍行就是这五个心所,只要有心王,它一定是周遍随于这些心王的旁边,所以任何一
个心王它一定都会有五遍行心所。那为什么会有受呢?心王如果没有受心所在旁边,那心王
就没有办法执持到境。也就是心王要执持到境的时候,一定要透过苦受、乐受或是舍受,心
王才有办法去执持境。所以当你没有受心所的时候,心王就无法执持境的缘故,所以才会把
受安立在五遍行当中。
我们刚才在举例的时候,会讲到:啊!我心痛、我心感到开心。而心痛或是感到开心,
并不是心。因为当我们讲心时是指心王,其实并不是心王的作用。之所以会感受到苦、乐的
这种感受,最主要是因为和心王相应的受心所生起了乐的体性,或者是苦的体性,我们的心
才会感受到苦、乐。所以,能够感受苦、乐作用,最主要是受心所的作用,而不是心王它本
身的作用。
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在讲话,或者他在讲话。在讲话时是我身体的哪一部分
在讲话?并不是我全部身体在讲话,是我的嘴巴在讲话,但是,我嘴巴在讲话的时候,最主
要的作用是谁的作用?是舌头与上颚的作用,舌头跟颚这两个作用才能够发出声音。虽然是
我们在讲话,但实际上,能够发出声音是舌头与上颚的作用。
同样的,我们在讲到:我心痛!我的心感到快乐,并不是心王本身的作用,而是受心所
的作用。所以我们刚在讲到「受」的性相,会提到「自力」──「自力领纳的能力」,它能
够「自力领纳」,为什么叫它能「自力领纳」?就像刚才所讲的,因为我的「受心所」生起
乐的时候,因为心王和心所它们是相应的,所以,心所生起乐受的时候,心(王)它也能够
领纳到这个乐受。不过心王在领纳乐受的时候,并不是由自力去领纳,心王是由他力,因为
心王是透过和它相应心所的能力的缘故,它才能够领纳感受到这个乐,所以,才会说受心所
的性相会加一个「自力领纳」。
「想」心所,「想」心所的作用是能够辨别
当我们看到一个境之后,我们会去辨别大小,你可以看那个东西,或者说听到,当你看
到时,你就能够辨别,哦!这个是大的,这个是小的,或者这个是红色、黄色、蓝色。也就
是当你看到时,你就能知道这些是不同的颜色,对于无论是颜色、形状这些行相,你能够去
区别它是不同的。「具有辨别能力」是想的作用。心王虽然它也有辨别的作用,但是,辨别
并不是心王本身的作用。所以只要能够去辨别这个是红色、黄色、蓝色或者是大小最主要具
备辨别能力,能够自力去辨别的是「想心所」的作用。
慧悦2025-6-8
慧悦 | 2025-7-1 0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慧文师兄的总结分享如下:
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总结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世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装译,窥基大师和普光大师做了注解,从2024年12月30日我们开始学习窥基大师注解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从2025年5月15日开始学习普光大师注解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短短半年时间,学完了两位大师做注解的两部论,真是法喜充满。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能够更深入地领悟到佛教的智慧和精髓。

如佛所说,一切法皆无我。那么,何为一切法?又如何理解无我呢?

一切法,简而言之,包括五大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以及无为法。这些法的存在,都是为了揭示一个真理:一切最胜,无我无执。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法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佛教的核心教义。

第一类心法。心法,它是一切法里面是最胜的,所以,先说心法,共有八种,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些心法,如同我们感知世界的窗口,透过它们,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的真实面貌。

第二类是与心相应的心所有法,谓此心所,这里面的心所与其心王常相应故,心所跟心王是常相应的。心王一出来,心所就跟着来,长时间跟着它,我们说心王跟心所叫王所关系,王就是国王,所就是随从,所属的那些眷属跟它。心所有法共六位。共五十一种。具体包括如下:
(1)遍行五: 包括作意、触、受、想和思,它们构成了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2)别境五:即欲、胜解、念、定和慧,这些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也是我们内心力量的体现。
(3)善十一:涵盖了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这些是我们修行中的核心要素,帮助我们建立正念,净化心灵。
(4)根本烦恼六:包括贪、嗔、痴(无明)、慢、疑和不正见,它们是阻碍我们修行和证悟的敌人,需要我们去觉察和克服。
(5)随烦恼二十:包括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这些烦恼需要我们用心去对治。
(6)不定四个包括睡眠、恶作、寻和伺,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出现,需要我们学会如何妥善处理。

第三类色法。色法是二所现影故。谓此色法不能自起,要藉心王心所所变现故。包括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以及色、声、香、味、触等感觉对象。通过了解色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和感觉性。

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法。说此不相应行,不能自起,藉前三位,就是要借助心王、心所或者色。就是没有前面的三个,不相应行也就不存在。所以它不同于心法,它们并不直接涉及我们的感知和理解,而是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和心理学原理。包括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二十四种法在内,它们共同构成了佛教哲学体系的丰富内涵。

第五类无为法。无为法是佛教中用来描述超越世俗世界的境界的一类法,包括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六种。谓此无为体性甚深,若不约事以明,无由彰显,故藉前四断染成净之所显示,前四有为,此即无为,先有后无,所以最后明也。这些境界超越了我们的日常经验和理解,需要我们去体悟和领悟。
在理解无我这个概念上,它包括人无我和法无我两种含义,因为讲人无我的时候,先说这个人,他说的这个灵魂,因为我们在解释生死轮回的时候,外道他们要执着一个灵魂或者一个我,在轮回里面一直流转。那个“我”有一定的定义,离开五蕴以外或者离开百法以外,找到那个东西,如果找不到,叫人无我。找完之后,在一百个法上再去看一下,有没有你说的“我”的这个特性的一个法存在。一百个里面找,有没有你说的这个我?最后说这里面没有你说的这个“我”的特性的那个法,那个东西没有,叫人无我。你说的那个人没有,你说我没有。到了法无我的时候,说这一百个法是不是有我的特性?这一百个法上没有实我,没有那些东西,没有我的特性,这一百个法不是我,或者一百个法上面也没有我。所以叫诸法无我。
通过深入学习《百法明门论》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世间万物,无论是宇宙中的万法、万事、万物,还是世出世间的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无为,都可以概括为五类,即一百种法。而心法是一切法中最胜的,它代表着最殊胜的地位。与之相应的是心所有法,两者紧密相连,通过这样逐一解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佛法中的每一个概念。在这里我引用了佛教中的经典偈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心在塑造人与世界中的核心地位。我们进一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最重要区别在于智慧,而智慧的本质就体现在心上。通过这样的思维,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佛法中的每一个概念都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意义。

通过学习让我明白并非仅仅局限于念诵“阿弥陀佛”以求死后往生极乐世界。实际上,佛法无处不在,它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佛法,我们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受益匪浅。无论是走路的姿态、讲话的逻辑,还是其他日常行为,都能通过佛法的熏陶得到提升。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在此感恩师父慈悲教授,感恩慧悦师兄、觉乐师兄、小景师兄、天涯师兄四位组长的辛勤付出,感恩师兄们的陪伴。愿我们在修行道路上不断前行,早证得菩提。
觉乐 | 2025-7-2 08: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光大师版《百法名门论》总结
《百法明门论》可以说是佛法的小词典,这个词典只有一百个词条。把这一百个词条懂得了,你就进入了智慧之门。“明”就是佛法的智慧,学佛法要想得智慧,就得找门进去,所以叫“明门”。这一百个名词是佛法里的特殊词汇,是入佛法之门的敲门砖。
关于一切法的部分,分五大类,共有百法:第一类心有八法;第二类心所有,有五十一法,又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法,二、别境有五法,三、善有十一法,四、烦恼有六法,五、随烦恼有二十法,六、不定有四法;第三类色有十一法;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法;第五类无为有六法。在说明无我方面:初明人无我;后明法无我。
法的定义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它能保持自己的特点,有它一定的规范,使人能生起对它的认识。
人无我是讲每一个有情都没有实有的我,没有我们执著的那个我。法无我讲任何东西都不是实有的,不是我们执著的那个样子。我们对于任何东西都执为它实有的,无的是我们的执著。
“一切法无我”有两层解释,先讲一切法里没有我这个人,这叫“人无我”.然后就讲任何东西都没有独立的自体,这叫“法无我”。
小乘先给你讲人无我,大乘对任何东西都讲缘生,都不能孤立存在,以这个观点来反对我执,因为我们执着这个东西实有,觉得这个东西是独立的,踏踏实实的一块。大乘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的,不管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物质的,精神的,没有那一样东西,能够孤立的存在,这就叫法无我。
心所是个略称,具足应说心所有法,是心上发生起的变化。
第一叫遍行心所,遍行就是说只要你起心动念,那个心就要起,到处都有它,普遍存在。第二是别境心所,心要对境,心不孤起,仗境方生,有境心才能生,不能起无境的心。如果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还是一个境。有些心起得普遍,有些心要特殊的境才起,称“别境”。第三叫善心所,第四叫烦恼心所,这些烦恼很普遍,名为大烦恼、根本烦恼。第五叫随烦恼心所,随着根本烦恼起。第六叫不定心所,这些心所可以是善,也可以为不善。
本来百法的名称,散见于《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集论》、《杂集论》《五蕴论》等中,但采集百法区分为五大类而加以有系统的说明的无疑是从《百法明门论》开始的。
“一切最胜故(心),与此相应故(心所有),二所现影故(色),三分位差别故(心不相应行),四所显示故(无为)。”
“为”就是造作,谁造作,因缘在造作。一切法都是从因缘产生,什么因缘就产生什么果。
按唯识家说物质决定于你前世的业力,所以物质环境都是由你的业力造成。
生在地球上是业力所惑。生在其他的星球上,如果星球上有人的话,那也是你的业力所惑。我们地球上的人死了,如果变人,多半还是在这个地球上,因习惯所致。但是人死了是不是就变人了?不一定。
佛经里讲天、地狱、饿鬼都是化生,与我们的物质不是一个频道,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必须要有天眼才能看见。有哪些业力,就起哪种化生,就有哪种化境。
佛陀通过他的定力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个信息传给了我们。
唯识宗要讲宇宙人生的根源。天地间我们称为宇宙万有,万就是极其多,数不清的多。世间数不清的东西,谁知道他存在呢?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才知道他存在。人就有这五种本事,有五官,眼耳鼻舌身都叫官。官管事,管什么事,管认识外面的客观世界存在的事。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又称六贼,这六个贼要害你,所以大肚罗汉身上就有六个小罗汉,小罗汉抠大罗汉的眼睛、耳朵、鼻子,在戏弄他,这个像就叫六贼戏弥陀。这指我们人的眼睛、耳朵等六道门要接受外面的境界,接受外面的境界后,对爱的就起贪心,不爱的就起嗔心,这六个贼要你缘外头的境界。
意根所对的境就宽得很,他对的境有些与眼、耳、鼻、舌身是共同的,有些是单独的,叫独头意识。眼耳鼻舌身分别管色声香味触,意什么都管,无所不管。这种意识叫五俱意识,五识与意识同时生起。
意能够起抽象的作用,把根本的东西提取出来,形成概念,对象是法。法字就包得宽,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无所不包。
漏就是烦恼,是我们流转生死最微细的因。清净能够出离生死的,叫无漏法。使我们流转生死的叫有漏法,无漏法使我们超出流转生死的范围。堕落三界为漏,比如你用有眼儿的口袋去打水,水就顺着眼儿漏下来了。
“能持自性,轨生物解”。不管什么东西,要能够保持他的自性才叫法。自性就是他的特性,他应该有的那些属性。属于这个东西的性能、性格,他保持得住,就叫“能持自性”。轨就象汽车轨道,跟着它可以去认识这个东西,车子的轨道老是那条路,不会改,属性也不得改,顺着属性,你就对他能够生起认识,这就叫“轨生物解”。一个东西就有一个规范,有一定行相,固定不移的。
一切有为法都有生、住、异、灭,物质也好,精神也好,都要生要变化、消灭,这些都是现象,也叫做法。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这是佛教的一个总原理。
玄奘法师到西天主要就是学大乘法,大乘法主要学的是法相宗,学的是唯识宗,所以玄奘法师学成了,在西天有个名号,称为大乘天。所以普光法师有时就称为大乘光。
佛法再三说,你那个“我”是没有的,但是人们从有我起就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叫我爱,都为我打主意,问题考虑首先想这个事情对我有益吗,还是没得益。执着有我,叫做我执。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佛说后来要遭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佛法说的因果业报这个规律就是有,不承认就叫空见,就叫断见。   
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就是众生的有。有就是执着有“我”,我字就是执着,我字不是普通讲的我。
阿赖耶识这个东西的功能是内执根身,外执器界。
我们的物质的环境是由于我们过去的业力,熏成阿赖耶识的种子而形成的,阿赖耶识就能执持外面的世界。
唯识家说,这是由共业所感,大家所感到这个缘,都在这里来坐,这是共业。我们都看到了外面那些花,这也是我们共业所感。而这个共业所感的外境,是哪个把它保持着呢?是阿赖耶识保持着的。所以阿赖耶识这个功能就大得很,一要内执根深,内阿赖耶识要把自己的六根,这个身体保持着,阿赖耶识走了,不管了,人就死了,这个六根的身体就坏了,所以叫内执身。阿赖耶识还有个作用,外面这个物质的世界,也是它在那儿把它维系着的,把它执持着。它不执持,不管了,为什么这个世界还是在呢?这个人死了,他的阿赖耶识走了,他的那一部分阿赖耶识就不管了;其他的人还没有死,别的人还要管的,所以这个人死了,他的世界不存在了,但别人的物质世界照样存在。
第七识就把阿赖耶识见分认识成我,这就是俱生我执,牢不可破。
所以阿赖耶识的功能,第一就是要源于种子,你的眼耳鼻舌身归它管,你接触的色声香味触,也归它管。五根五尘都有种子,种子都在阿赖耶识里,没有种子物质的东西不会起来,所以它先要缘种子。
阿赖耶识仅缘六、七识的种子,而不缘真正起来的六、七识,为什么不缘呢?“解云。阿赖耶识缘任运境。”任运境就是自己没有思想,随便的自然而然的境。所谓任运境就指上头所说的种子。我们的经历在阿赖耶识里熏成种子,种子熏成了,就在阿赖耶识里含藏着,它自己无能为力,听其自然,所以种子就是任运境。种子遇到缘的时候,自然就发起现行起作用,种子自己不能出主意,任运就是自己作不了主,阿赖耶识是缘的这一类东西。“六七等识非任运境,是故不缘”第六识、第七识要作主,这两个东西非任运境。这两个东西不是自然的,六识、七识自己都要出主意,所以阿赖耶识不缘。
唯识讲阿赖耶识,这个东西的作用,就等于我们说的经验。经历过的外面的境界要影响它,影响它之后,它就有一种潜力,以后遇到境界它就要起作用,这就叫熏习。外面的境界就像香一样,熏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起了习气,就有点像我们说的习惯,习惯了的事情,遇到那个环境它就容易起作用。
阿赖耶识叫做现行熏种子。现行就是现实的东西,在那里起活动,就像香气一样,就影响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把这个习惯埋藏在它里头,就像香气熏在衣裳里头一样。香气已经熏在你这个衣服里头了,不起风吹还不觉得。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不遇条件不起现行。没有熟不起现行,就是说因缘不具,不起现行,条件一够了它就要发生作用,就像你衣服里头的香气,遇到风了,人家就闻得到。
有个成语就叫“种现熏生”。种子嘛就能起现行,起了现行,又熏成种子,熏成种子它又能生起现行。
外面的物质境界,佛法里就叫依报,依报最大的就是这个世界,这个地球,这个自然的环境,乃至你自己受用的家宅,田园,你的房子,你的土地,你的衣服,你的用具,一切一切都是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成为的物质,这叫业识种子。自己造的业障要记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以后要反应出来,成为你来受生所受用的这个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就叫器界。阿赖耶识要管这个事,保持你的身体,让它不坏,身体是正报。
不管哪一个识起现行的时候,阿赖耶识里都有种子,起了这个识之后,种子又要熏习在阿赖耶识里,又含藏起来。
第八识要含藏一切物质的精神的种子,种子就是阿赖耶识的相分,阿赖耶识执持的种子是它的相分,而它能持的能力,就是它的见分。第七识就是看到阿赖耶识的见分,说这就是阿赖耶识的本体,第七识就把这个本体认为是我。阿赖耶识现起的现象,山河大地自己的身体等,第七识就把这些认成我所,认为这些就是我所有的。
末那识不睡觉,不断起作用,它又不管外人,只管第八识,把第八识盯得死死的。它管第八识的见分,见分就是第八识能含藏种子的那个力量,把这个东西执成它的我,然后把阿赖耶识所含藏的和它所起的这些现行就是外头现起的这些东西,执为我所,把我与我所牢固的执着。
种子遇缘就能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种子又起现行,阿赖耶识的职务,一天不歇气的就搞这个“种现熏生”。种现熏生就是因缘,种子是现行的因,现行反来熏种子,现行又成了种子的因,不断的反复的互为因果。
这个杯子你拿来喝茶就有作用,没有这个杯子你就没有装茶的。因缘所生法不是实有,但作用有,懂得因缘生法,就不起实执。我们现在起的实执是什么?认为这个杯子是我拿钱去买来的,我有钱就买得到,我们的理解到这儿就完了。杯子咋个来的,那有什么关系?再不想它了。佛教的认识就不简单,要你挖根根,你今天有钱去买,钱又从哪儿来?劳动来的,有机会你才能够劳动,有本事你才能劳动,要本事就要接受教育。你今天有本事,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好多老师教你,你知识好,有专门学问,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人们说我凭本事挣钱,凭劳动吃饭,佛法说这都凭你的福报,第一要有福报你才变得了人,第二要有环境你才受得了教育。工作中各人的际遇又千差万别,佛法说这与你的前世有关系,你的福报是你跟人家结的缘。
归纳来说,缘生一切法空、无自性,无的那个自性是啥东西?就是我们凡夫起执著的那个对象。
学佛法第一个要懂得无我,我还是个众生,众生是因缘生法,生死流转,要改造,要把生死的锁链截断,才能得到解脱。
最后感恩师父,感恩组长,感恩班上的每一位师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