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 何謂等至?
答:
離開沉掉,心平等,即等至
一三 試述等持、等至、等引三名異同。
答:
三摩地即等持,心集中在一點的時候,叫等持。
三摩缽底即等至,離開沉掉,心平等,叫等至。
三摩呬多即等引,能引起這個定,專至的心引入這個定,叫等引。散心無。
一四 等至有幾?各又分幾
答:
有八
前七各有三,凈等至、味等至、無漏等至
后一仅二,净和味等至
一五 何謂味等至、淨等至、無漏等至?
答:
味等至,與愛相應,愛能味著,故名為味,由定與彼愛相應,所以定得味名
凈等至,即世善定,與無貪、無瞋、無癡等白凈法相應所起,所以定得凈名
無漏等至,即出世定
一六 何等靜慮有支?
答:四靜慮所攝
一七 靜慮共有幾支?各有幾支?
答:十八支
初靜慮5支,尋、伺、喜、樂(輕安樂)、等持(定)
二靜慮4支,內等凈(信心)、喜、樂(輕安樂) 、等持(定)
三靜慮5支,行捨(大善地中之捨)、正念、正慧、樂受、等持(定)
四靜慮4支,行捨、清凈(離八災患)、非苦樂受(中受)、等持(定)
一八 輕安、行捨,行相、作用云何?
答:
輕安治沉,其相飄舉
行捨治掉,其相寂止
一九 何二靜慮立輕安,不立行捨?何二立行捨,不立輕安?
答:第三靜慮捨極喜,第四靜慮捨極樂,故立行捨,初二既不立行捨,
故立輕安
行捨與輕安,互相覆蔽,若處有一,第二便無,輕安治沉,其相飄舉,
行捨治掉,其相寂止,故輕安與行捨互相覆蔽
行捨,即善捨,行蘊攝
捨受,受蘊攝
二〇 「支」是何義?
答:隨起增上凈信,必依大喜,第二靜慮,有勝喜故,立內凈支(信支)
二一 云何第三靜慮二支曰正念、正慧?
答:離開二靜慮衝動的喜,能夠防止不起喜的念叫正念,這個慧叫正慧
二二 云何第四靜慮二支曰清淨?
答:四靜慮離開八災,所以叫行捨清凈、念清凈
二三 何故初二立輕安,不立行捨?後二反是?
答:第三定捨極喜,第四定捨極樂,故立行捨,初二既不立行捨,故立輕安
二四 何故唯於第二靜慮立信爲支?
答:隨起增上凈信,必依大喜,第二靜慮,有勝喜故,立內凈支(信支)
二五 何故第三定獨立慧爲支?
答:彼有樂受,為耽此樂(第三靜慮有最大之樂),不欣上地(第四靜慮),對治此故,立正慧支
二六 何故三、四定獨立念爲支?
答:此第三靜慮,為第二靜慮勝喜漂溺,若第四靜慮被第三靜慮之勝樂所留礙,如果被下地所留難故,於自地染則不能出離。
二七 何故初、三靜慮等具五支,二、四靜慮等具四支?
答:
解釋1,欲界諸惡難斷、難破、難越度,故初靜慮須具五支。第二靜慮有極重喜難斷、難破、難越度,故第三靜慮立五支。初及第三無如此難之事,故僅立四支
解釋2,因為要隨順超定法,從五支定超入五支定,從四支定超入四支定,以支相等,易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