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证功德当中先要说明戒学的功德?
许多经典及释论中,一再提到“戒学”是定学与慧学等一切功德的基础,所以必须先具备戒学。若有戒学,就能轻而易举地生起其他功德; 假使没有戒学作为基础,纵使花再多的时间,也无法生起其他功德。
2.略论中讲阿底峡尊者具有菩萨律仪里说“以此愿心引发行心”是什么意思?
愿心引发行心,就是受菩萨戒;
在藏传菩提心修持,或菩萨戒受持里面,共有两个:第一个是愿菩萨戒,第二个是行菩萨戒。阿底峡传承两者均有,愿菩萨戒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目的是为了有情才愿意成佛,是这样的一个心,没有誓言,没有戒条。我们若受菩萨戒,就是行心,行菩萨心,菩提心已经生起来,愿已经坚固了,我们还要去行持。“六度”是自利,“四摄”是利他。要想进入大乘的修持,先要修菩提心,之后再不断修愿心,再去修行心,修行心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六度。因为如果没有修六度,你不能成为大乘,大乘的行没有,只有大乘的愿。
3.违犯别解脱律仪如何还净?
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别解脱律仪如理忏悔,使戒体恢复清净。
4.违犯菩萨律仪如何还净?
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菩萨律仪如理忏悔, 使戒体恢复清净。
5.违犯密乘律仪如何还净?
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密乘律仪如理忏悔, 使戒体恢复清净。
|